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再出血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HICH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16.2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舒张压>120 mm Hg、术前收缩压>200 mm Hg、术前GCS评分≤8分、合并糖尿病、术前血肿量≥60 m L是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术前舒张压>120 mm Hg、术前收缩压>200 mm Hg、术前GCS评分≤8分、合并糖尿病、术前血肿量≥60 mL是HICH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于洋 《中国卫生产业》2013,(32):72-72,74
目的 探讨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锥颅组50例行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开颅组48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锥颅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少于开颅组(P<0.05);脑功能恢复情况锥颅组优于开颅组(P<0.05);死亡率锥颅组低于开颅组(P<0.05).结论 早期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有效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陈建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90-1391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穿刺血肿液化引流术(A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对比分析预后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1)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21.49,P〈0.01;B组t=19.62,P〈0.01);(2)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4.24,P〈0.05).结论 微创血肿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病死率方面无差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微创穿刺自然引流术与传统钴孔冲洗引流术治疗CSDH的疗效。方法选取90倒CSDH患者,随机分为2组,45例采用微刨穿刺术进行治疗(A组),45例采用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进行治疗(B组)。结果经微创穿刺自然引流术治疗的45例患者(A组)脑受压消失,血肿大部分甚至完全清除;经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的45例患者(B组),有7倒术后血肿复发,颅内积气4例。结论微创穿刺自然引流术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是治疗CSDH的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简捷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观察组(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各28例,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并发症、生存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治疗总有效率、生存率均显著升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于珠峰 《现代保健》2010,(26):97-98
目的 比较微创治疗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两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别行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疗效、病死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微创组有效率为66.13%(41/62),病死率为12.9%;手术组有效率为66.67%(40/60),病死率为10%(6/60),两组间有效率和病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
马俊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156-156
目的探讨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依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0%高于对照组53.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颅内血肿量少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软通道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在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中临床治疗特点,总结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86例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选择不同分两组,各43例,设微创引流术治疗组为观察组,研究对照组为传统开颅手术,分析微创引流术与开颅术两种治疗方式对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相关不良并发症发生差异.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相关临床指标中术中出血量减少,缩短手术治疗时间且术后置管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较降低,效果具优势,P<0.05.在术后不良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术后发生外伤性癫痫、术后再出血及感染等发生率显著降低,比对照组,提高预后,P<0.05.结论:对于脑外伤硬脑膜外血肿治疗时需结合患者疾病病情和机体素质等综合因素考虑,若存在微创引流术指征时需尽可能选择该术式,相比传统开颅术,微创引流术在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术后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和治疗经济压力,利于患者疾病治疗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手术组和开颅手术组,分别给以经颅钻孔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情况.结果 微创组术后近期GOS评分优于开颅组,术后6个月远期生存质量评价,总良好率微创组亦优于开颅组(P 〈0.05),术后再出血率无差异(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创伤小,并发症少,减轻脑损伤,改善疗效与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76例)和穿刺引流组(76例)。开颅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穿刺引流组进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 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 并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预后情况, 统计两组术前、出院时神经损伤情况及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结果穿刺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P<0.05), 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均P<0.05)。出院时, 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降低(均P<0.05), 且穿刺引流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开颅组(均P<0.05);出院时, 两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各向异性(rFA)、各向异性(FA)值较术前升高(均P<0.05), 且穿刺引流组rFA、FA高于开颅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 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均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微创穿刺自然引流术与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CSDH的疗效.方法 选取90例CSDH患者,随机分为2组,45例采用微创穿刺术进行治疗(A组),45例采用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进行治疗(B组).结果 经微创穿刺自然引流术治疗的45例患者(A组)脑受压消失,血肿大部分甚至完全清除;经传统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的45例患者(B组),有7例术后血肿复发,颅内积气4例.结论 微创穿刺自然引流术与传统的手术治疗相比,是治疗CSDH的一种更加有效安全、简捷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陈建华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7):1390-1391
目的 探讨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及其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1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微创穿刺血肿液化引流术(A组)与开颅血肿清除术(B组),对比分析预后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1)A、B两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前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t=21.49,P<0.01;B组t=19.62,P<0.01);(2)两组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4.24,P<0.05).结论 微创血肿液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方面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病死率方面无差别.  相似文献   

13.
孙辉 《现代保健》2012,(31):56-5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应用微创穿刺引流术的疗效与护理。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内科保守治疗,研究组实施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40.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致颅内血肿,术后进行精心护理,疗效显著,手术治疗的成功率较高,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吴军  林秋 《现代保健》2013,(21):37-38
目的:比较应用传统开颅手术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抽取78例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9例。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期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住院接受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功能缺损评分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对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血肿穿刺微创清除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血肿穿刺微创清除术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种手术方法的血肿清除率及近期疗效。结果2组首次血肿清除率分别为(52±3.6)%与(86±3.4)%,但拔管时,穿刺组上升为(92±1.8)%,2组术后3个月患者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种“微创”手术方法都是目前治疗G lasgow昏迷评分≥6分的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临床医学工程》2017,(9):1245-1246
目的观察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远隔部位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行急性颅脑手术后发生远隔部位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ADL评分以及GC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切口延期愈合率和切口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60分及GCS评分>5分患者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开颅术后远隔部位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其血肿清除效果与传统开颅手术相当,并显著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9,(7):917-918
目的探讨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1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 n=68)与对照组(微创锥颅血肿穿刺引流, n=62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中脑组织获得减压时间、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的NIHSS评分、 Barthel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颅血肿清除术联合去骨瓣减压术以及微创锥颅血肿穿刺引流均可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7月—2020年5月开展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对照组(钻孔引流术31例)与观察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1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外科治疗(附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肿穿刺抽吸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三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疗效.方法 根据64例HICH患者出血量、年龄等进行分组,选择不同的术式,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存活的患者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血肿穿刺抽吸术16例,存活13例,死亡3例(18.75%);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7例,存活5例,死亡2例(28.6%);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41例,存活30例,死亡11例(26.8%).结论 HICH应用不同种手术方法均有效,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异丙酚对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拟择期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HICH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术中异丙酚持续靶控输注,对照组采用术中异氟醚持续吸入维持。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手术开始后4 h(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4个时点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结果观察组T1和T2血浆IL-6和TNF-α水平与T0比较明显升高,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基本达到T0水平,且T1-T3三个时点血浆IL-6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能减少行开颅血肿清除术HICH患者血浆炎性因子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