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第二产程剖宫产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秀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1):3020-3022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相关因素。方法:以进入第二产程后施行剖宫产253例为观察组,从同期头位急症剖宫产中随机选择253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剖宫产手术指征及对母婴的危害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手术指征以头盆不称为主,并发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宫腔感染、子宫收缩乏力出血、切口撕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降低第二产程剖宫产率是降低母婴并发症和提高产科质量的关键因素,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和加强分娩期监测,及早发现和诊断异常分娩征象,正确适时地施行阴道助产,可明显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率,降低母婴并发症和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第二产程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50例进入第二产程剖宫的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观察组与50例作为对照组的同期进行非第二产程剖宫的产妇做对照,分析第二产程剖宫在手术中出现出血情况的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 进行第二产程剖宫的产妇在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其出血发生率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切口裂伤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结论 第二产程剖宫产是致使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其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和子宫切口裂伤.需要加强对产妇的评估及产程观察,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尽量降低术中出血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出血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止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孕妇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临床特点,评估其中转剖宫产对母儿近期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足月单胎头位经阴道试产分娩的11493例孕妇内于产程中中转剖宫产的729例为研究对象,将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409例定为研究组,产程中未使用硬膜外镇痛中转剖宫产的320例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临床特点及母儿近期结局。结果在11493例孕妇中,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4.35%(409/9399),未使用硬膜外镇痛孕妇中转剖宫产率为15.28%(320/209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4.389,P<0.05)。研究组孕妇产程中出现Ⅱ类或Ⅲ类电子胎儿监护率、产时体温≥38℃发生率、第一产程活跃期剖宫产率、第二产程剖宫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9.202、120.343、42.590、16.635,均P<0.05)。两组孕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24h出血量、脏器损伤率、腹部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输血率、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羊水污染率、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妇产程中使用硬膜外镇痛可以降低剖宫产率,中转剖宫产不会增加母儿近期不良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为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率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2013—2020年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产程中剖宫产术后未感染8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产妇一般情况、术前及术中情况,分析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危险因素进一步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产妇术前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宫口开大情况、产程中阴道检查次数、胎膜破裂、羊水粪染、术前阴道擦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危险因素有:产妇术前BMI(OR=1.365,95%CI 1.021~1.824)、临产后阴道检查次数(OR=8.342,95%CI 3.408~20.414)、胎膜早破(OR=4.405,95%CI 2.358~18.306)、羊水Ⅲ度粪染(OR=2.432,95%CI 1.547~3.472)、术前阴道擦洗降低感染概率(OR=0.020,95%CI 0.002~0.211)。本研究共培养出7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67%,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要致病菌,对氨苄西林有较强耐药性,耐药率高达87.5%。结论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危险因素诸多,加强孕前孕期保健控制产妇体质量、减少阴道检查次数、术前阴道擦洗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2021年12月期间本院产科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的397例产妇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产后出血,分为产后出血组(n=38)和非产后出血组(n=359),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397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38例(占9.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试产时间长(OR=6.450,95%CI 2.427~10.635)、子宫下段及宫颈水肿(OR=5.168,95%CI 1.563~6.948)、切口撕裂(OR=8.016,95%CI 2.725~12.130)、凝血功能障碍(OR=3.020,95%CI 1.758~7.322)、新生儿体重(OR=5.037,95%CI 2.014~9.386)是阴道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分娩镇痛(OR=0.201,95%CI 0.108~0.514)是发生产后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孕期监测并合理控制胎儿体重,正确把握试产时间,科学运用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6.
腰硬联合镇痛分娩中转剖宫产1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腰硬联合镇痛分娩中转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探讨腰硬联合镇痛分娩是否降低中转剖宫产率以及如何应对其剖宫产指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1日至2017年3月1日西安安琪儿妇产医院住院分娩行腰硬联合镇痛分娩足月、单胎、头位中转剖宫产126例,与资料比较(150例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影响因素和指征分析)中转剖宫产率、手术指征及术中出血、新生儿情况等.结果 腰硬联合镇痛分娩中转剖宫产率13.09%,与资料无镇痛组9.2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P>0.05).腰硬联合镇痛组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产程延长/停滞38例,胎头位置异常32例,胎儿窘迫22例,其他34例.无镇痛组中转剖宫产手术指征:其中63例为社会因素、珍贵儿等因疼痛拒绝阴道试产要求行剖宫产,其余指征与研究组相同.各手术指征构成比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3.56、15.47、5.64、6.77,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3、0.46、0.82,均P>0.05).结论 腰硬联合镇痛分娩未降低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率,其手术指征与无镇痛组基本相同,但无社会因素手术指征,且各手术指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产程延长/停滞居第一位,可能与腰硬联合镇痛相关,可以通过产时适时应用缩宫素、第二产程停止镇痛泵及体位变换等应对.另外,可以通过孕期体重控制预防巨大儿、早期诊断处理产科合并症、并发症等降低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第二产程剖宫产对母婴健康的影响因素,探索预防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6年1~12月在该院实施第二产程剖宫产患者40例,与实施第一产程剖宫产的120例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第二产程剖宫产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结果:第二产程剖宫产与第一产程剖宫产比较,前者对母儿健康的不良影响更大。结论:完善产前检查,做好产时分析、评估,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处理产程异常,尽量避免第二产程剖宫产,强化培训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技巧,是减少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单胎妊娠初产妇产程的相关因素,旨在促进产妇顺利、安全分娩。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杭州市临安区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112例单胎妊娠初产妇进行调查,收集其相关资料,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单胎妊娠初产妇产程的相关因素。结果 112例单胎妊娠初产妇中,79例产程正常,占比70.54%,33例产程异常,占比29.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程正常组与产程延长组在年龄、孕周、胎儿体质量、胎膜早破、有无使用催产素、有无分娩镇痛、有无开展运动疗法、入院时体质指数(BMI)、骨盆是否正常及胎方位是否正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受孕方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儿体质量≥4.0 kg、胎膜早破、使用催产素、骨盆狭窄及胎方位异常均是影响单胎妊娠初产妇产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胎儿体质量≥4.0 kg、胎膜早破、使用催产素、骨盆狭窄及胎方位异常均可延长单胎妊娠初产妇产程,应采取针对性干预举措,以防产程延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产程标准对经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指征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经阴道试产的产妇作为观察对象,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分成原产程及新产程组,比较两组间中转剖宫产率、剖宫产前试产时间及剖宫产指征的差异,分析两组间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发生率的不同。结果:原标准转剖宫产比率高于新标准组(χ~2=19.238、P=0.000),而剖宫产前试产时间两组无差异(P=0.359)。在剖宫产指征方面,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停滞、相对头盆不称及胎儿窘迫等发生比率原标准组高于新标准组(P=0.011、0.005、0.000、0.015),宫内感染及社会因素比率在两组间无差异(P=0.161、0.078)。产后出血及产后尿储留比率原产程低于新产程组(P=0.027、0.008),新生儿窒息及巨大儿发生比率两组间无差异(P=0.535、0.305)。结论:新产程标准可以降低经阴道试产中转剖宫产率,改变剖宫产指征构成,同时也可能会增加产后出血及尿潴留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方法 1020例LC患者,选取其中36例中转开腹患者作为病例组,108例LC成功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istic回归模型分析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65岁(OR=3.234,95% CI:0.532~6.853),病程>72 h(OR=2.342,95% CI:0.568~5.656),上腹部手术史(OR=2.453,95% CI:0.345~7.453),胆囊壁厚度≥6 mm(OR=2.453,95% CI:0.453~6.343),白细胞计数≥15.0×109/L(OR=4.532,95% CI:0.535~8.329)是LC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综合评估患者具有的危险因素进而选择手术方案,对降低LC中转开腹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慧明 《现代医院》2007,7(4):35-36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及剖宫产的指征应用是否合理。方法对2004~2006年在我院行剖宫产的395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在各方面大大放宽,社会因素、胎儿窘迫、脐带绕颈、相对头盆不称、高龄初产妇、臀位等成为剖宫产的主要指征,无指征剖宫产逐年增加。结论提高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加强孕产期的监护,医患配合的条件下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第一产程与第二产程剖宫产术的母婴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第二产程剖宫产术397例(研究组)的病例资料,并与同期第一产程剖宫产869例(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52.8±17.1)min、出血量(436±261)ml、术中出血发生率12.0%、术后子宫感染发生率16.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63.8%)、子宫切口裂伤(26.8%)、阔韧带血肿(9.4%)。研究组新生儿损伤发生率(3.0%)、重度窒息率(5.3%)及NICU入室率(9.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P<0.01)。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术明显增加围术期母婴发病率。应加强对产妇的临产前评估及产程观察,及时发现异常,做好围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 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剖宫产发生切口感染共46例作为观察组,按1∶1随机选择无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产妇及手术方面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5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P<0.05),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操作持续超过2h(x1,OR=3.21)、腹部脂肪厚度≥3cm(x2,OR=2.97)、合并其他基础疾病(x3,OR=2.67)、第二产程实行剖宫产术者(x4,OR=1.98),回归方程为:Logisticy=15.22+4.45x1+4.23x2+3.67x3+2.87x4。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剖宫产的原因和对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第二产程急诊剖宫产的98例孕妇(二程组)与同期98例第一产程剖宫产孕妇(一程组)在手术指征及母婴并发症之间的差别。结果:二程组子宫伤口撕裂、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比一程组高。结论:第二产程剖宫产增加母婴发病率,应尽量减少第二产程剖宫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对365例剖宫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剖宫产后出血的发生与产妇职业、孕产次、孕龄、产程、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剖宫产时机、胎盘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新生儿体重、胎位异常、宫缩乏力、子宫切口撕裂密切相关(P<0.0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胎盘因素、剖宫产时机、宫缩乏力及子宫切口撕裂是剖宫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0.05).结论 胎盘因素、剖宫产时机、宫缩乏力及子宫切口撕裂是剖宫产后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给予产妇针对性的保护预防措施,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有效地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5月行剖宫产生产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对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手术失血量、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阴道试产时间;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异常、胎膜早破和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异常、阴道检查次数多、阴道试产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术前应避免该类因素,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2001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剖宫产发生切口感染共46例作为观察组.按1:1随机选择无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4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产妇及手术方面相关指标上的差异,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5个因素与切口感染有关(P〈0.05),以切口感染为应变量,其他统计量作为自变量赋值后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切口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操作持续超过2h(x1,OR=3.21)、腹部脂肪厚度≥3cm(x2,OR=2.97)、合并其他基础疾病(x3.OR.=2.67)、第二产程实行剖宫产术者(x4,OR=1.98),回归方程为:Logistic y=15.22+4.45x1+4.23x2+3.67x3+2.87x4。结论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再妊娠阴道试产(trial of labor after cesarean,TOLAC)成功的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对瘢痕子宫再妊娠妇女进行全方位指导,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产科193例选择TOLAC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阴道试产结局分为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组和TOLAC失败组,比较入组孕妇的年龄、孕周、孕次、产次、宫高、腹围、身高、孕前体重、入院体重、孕期增加体重、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入院BMI、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瘢痕厚度、距上次剖宫产时间、是否有引产及阴道分娩史,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股骨长、分娩体重。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法筛选出影响TOLAC成功的主要因素,建立预测模型,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193例孕妇中,有146例(占75. 6%)阴道试产成功,47例(占24. 4%)试产失败中转剖宫产。经单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继发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观察组67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及随访等方面情况。另随机选取结果剖宫产术后随访3年未发生并发症的产妇5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产妇在孕次、产次、产妇体重、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方面的情况。结果发生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距剖宫产的时间为(27.46±20.63)个月,91.04%(61/67)的患者在腹壁切口处有和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并有逐渐增大的包块,多经B超及手术病理确诊。术前、术后用药患者分别为35.82%和25.37%,均经手术治疗,随访3年均无复发。观察组平均孕次多于对照组,平均月经周期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典型,手术治疗有效且预后良好。月经周期短是发病的危险因素,妊娠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12例子宫破裂者为病例组,30例正常分娩者为对照组,采用秩和检验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周、孕次、剖宫产次数、人工流产次数、瘢痕厚度、距前次剖宫产时间间隔、是否为巨大儿等因素中筛选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26 kg/m~2、剖宫产产次1次、再次分娩时间间隔≥4年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超重、重复剖宫产、距前次剖宫产间隔时间长是瘢痕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对此类孕妇应给予重视,预防子宫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