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蚊罗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 Ross and Smith,1976)是一种专性寄生于蚊幼虫体内的索科线虫。自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路易斯安那等地发现该线虫以来,经过大量的实验室和现场研究,证明是一种颇有前途的生物防制剂。198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近期开发对象之一。但迄今为止,食蚊罗索虫的培养还只能采用体内培养的方法,即用寄生前期幼虫实验室感染蚊宿主幼虫,获得寄生后期幼虫。这种方法虽然不算复杂,但必需饲养蚊虫,需要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塔吉克城市中,由于生态条件改变,蚊种发生变化,蚊数增多。寄生于蚊体内的食蚊罗索虫是蚊虫密度自然调节因素之一。乌克兰、哈萨克、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库梯亚的某些地区蚊幼虫的罗索虫自然感染率达90%,然而塔吉克至今尚未发现罗索虫。本文为证实罗索虫在塔吉克引进和适应的可能性,于1985年进行了实验室和野外实验。实验罗索虫来源于马尔齐诺夫斯基医学  相似文献   

3.
食蚊罗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a Ross & Smith 1976)是蚊幼虫的体内寄生虫。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虫卵沉于水底,卵渐发育为胚胎,其幼虫在卵内脱皮一次,卵期7天左右。幼虫自卵孵出后,在水中营自由生活,称寄生虫前期幼虫(pre-parasitic juvenile),为感染期。此期幼虫浮于水之表面,在孵化后1~2d内具有较强的感染能力,此间若不能钻入宿主体内,最多活3d便死亡。寄生前期幼虫钻入蚊幼虫体内后营寄生  相似文献   

4.
旌德罗索虫在中华按蚊蛹和成虫体内寄生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试验表明.近期国内发现的旌德罗索虫(Romanomermis jingdeens-is),是一种有前途的蚊虫生物防制剂.1984年5月间在广东南海地区,在释放旌德罗索虫作防制中华按蚊的试验中,发现该种线虫可伴随被感染四龄幼虫的发育而进入蛹和成虫期寄生,并在检查被感染的成蚊中,有1只雌蚊逸出2条寄生后期幼虫.这种寄生现象在实验室已予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我们于湖南郴州蚊幼虫中发现一种新的罗索线虫,命名为郴州罗索线虫(Romanomermi,chen-zhouensis Fu,1987),实验证明可寄生于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凶小库蚊、贪食库蚊等蚊幼虫。检查多批成虫时,偶见一条雌雄同体虫体,同时可  相似文献   

6.
1980年我县蚊种调查时,发现尚阳、信磊两地采集的按蚊幼虫,体内有白色细长形线虫寄生。解剖四龄幼虫12只,线虫阳性8只,虫数1~5条/只。从蚊幼虫体内逸出之线虫,常扭结成团沉于饲养盆底部,移入湿沙盆后,能迅速钻入砂砾,并继续发育。 1981年7~9月间,又在我县的徐村、江湾等六个乡的7个村采集中华按蚊10批计776只,库蚊2  相似文献   

7.
从1966年以来,对一种索科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用于生物防制蚊虫幼虫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作者选择11个孳生地,面积、水质、环境条件各不相同,但都没有索科线虫。10个孳生地用寄生前期的线虫处理1~3次,共20次,每平方米水面用虫数180~14,700条,处理后1~3天进行考核。其中8个孳生地用压缩手提喷射器喷撒线虫,在11个孳生地中有3个(2个也用寄生前期的线虫处理)用寄生后期的线虫处理,用手将线虫撒在水面。用作试验的线虫都是实验室内培养的。寄生前期的线虫对按蚊二龄、三龄和四  相似文献   

8.
已证明食蚊索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感染的蚊种有13属89种。寄生期幼虫在蚊体内的发育仅见Gordan等(1974)的报告。我们于1982年11月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抗蠕虫剂-Oxibendazole具有抗牛体内捻转血矛线虫、奥氏棕色胃虫、马毛圆线虫、蛇形毛圆线虫、古巴属线虫,及辐射结节虫等成熟期线虫的作用。此药对寄生于羊群中的上述寄生虫的幼虫及成虫也都有作用。本文报告了用Oxibendazole抗牛体内成熟线虫及抗幼虫期的试验结果。试验方法采用10只出生4个月的小牛,每头小牛一次混合接种下述线虫幼虫:17,000条捻转血矛线虫,180,000条奥氏棕色胃虫,12,000条马毛圆线虫,90,000条古巴属线虫,100,000  相似文献   

10.
Petersen等曾于1977年进行了食蚊索线虫防制白魔按蚊幼虫的试验。在7周内先后11次共释放寄生前索线虫幼虫393×10~6条,在处理后检查按蚊幼虫的线虫感染率为58%。试验结束后,幼虫数比试验开始时减少了94%。本文作者也于1977年和1978年在萨尔瓦多滨海地区的按蚊孳生地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 释放的寄生前索线虫幼虫先经定量计数,而后运送至现场。初试的现场有洪水留下的积水、路边水坑、池塘和沼泽等,均查明有白魔按蚊孳生。水体中植被密度从少至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应用烯虫酯(Altosid 5E)和食蚊索线虫(Romanomermis culicivorax,即Reesimermis nielseni路易斯安那株)综合灭蚊的实验结果。实验蚊种为埃及伊蚊。烯虫酯先用丙酮配成母液,用时以微量注射器定量加入孑孓饲养盆,稀释的浓度分10亿分(ppb)之5、20和50。测试时,每盆水量为250毫升,孑孓100条,在26C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烯虫酯的上述浓度对索科线虫寄生期的发育并无影响,且能使蚊蛹高度死亡,而食蚊索线虫的感染可导致孑孓高度死亡。  相似文献   

12.
作者对于食蚊线虫(Romanomermisculicivorax)能否在污水池内的致乏库蚊幼虫体内寄生和发育,以确定该种线虫是否能防制该种库蚊孳生,在太平洋佛罗里达岛的一个污水处理站内进行了下列实验。实验室试验:取污水池内的污水用去氯的清水稀释成浓度为100、50、25和0%(即100%清水),然后各取200毫升分别置于400毫升玻璃器内,并各放入300条令期为1~6小时的感染期R.c.和25条1~2期的致乏库蚊幼虫,使两者比例为12∶1),置于26C下饲养。7天后每组各取15条4令的致乏库蚊幼虫,在显微镜下检查库蚊幼虫体内有无线  相似文献   

13.
索科线虫中的罗索属已知有13种,其中 12种寄生于蚊虫。以往的调查已表明,尼森氏罗索虫(Romanomermis nielseni)分布于怀俄明州的Lone Tree地区。近年来在黄石国家公园内的两个地点发现的罗索线虫在形态与生活史上与尼森氏罗索虫颇为相似。本文报告于1986~1987年在黄石公园的这两个地  相似文献   

14.
以往在半永久及永久性水体中释放奈氏索科线虫的实验中,线虫在蚊类幼虫中的寄生率很高,并曾有发现多种蚊种自然感染该种线虫的报道。本文作者在路易斯安那选择潮水与涨后形成的2类孳生场所,包括6处露天牧场和多草的地区以及11处林区内的孳生地,面积为200~600平方呎之间进行试验。将培养7~8周含有线虫成虫和虫卵的15克湿沙土,撒布在有草和其他有机物质,无水而潮湿的孳生场所。在每次潮水上涨后24小时或更长时间,采集蚊类幼虫,用显微  相似文献   

15.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和简捷的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方法 在应用一种新的模板纯化处理技术 (Microcon 10 0 )基础上 ,采用适应于检测我国马来丝虫的两套DNA扩增引物(P1、P2与P3、P4) ,对实验感染马来丝虫的中华按蚊进行扩增检测。结果 两套引物均可检出蚊体内不同发育期幼丝虫 (L1、L2 和L3) ,其灵敏度达 1只蚊体内 1/ 6 4条L1和 2 0 0只群体蚊中含有 1只感染蚊 (体内有 1条L3)的水平 ,而对犬恶丝虫及未感染蚊却不能扩增出特异条带。结论 初步建立特异、灵敏和简捷的PCR检测蚊体内马来丝虫幼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结果表明集安罗索线虫为按蚊专性寄生虫,对伊蚊和库蚊不感染。其性比与其在蚊幼体内寄生密度有关,密度愈大雄虫愈多而雌虫愈少,此特点可能与营养有关。本线虫孳生地具有pH中性、浑浊度低、含氧高、盐分低、水质污染轻和腐植酸含量低的水质特点。完成一个生活史约需36d。索线虫的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17.
索科线虫是节肢动物体内常见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蚋科的已知有67种。感染前期幼虫钻入生活于溪流中的蚋幼虫体内,在那里获取生活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发育至成虫大小。当该虫从蚋幼虫或成虫的腹部钻出时,导致宿主的死亡。钻出宿主的虫体在水中蜕皮,发育成不食的成虫,交配产卵。各地的蚋幼虫都有很高的索虫感染率,这表明它有可能成为一种生物防治剂。因而,作者在加拿大纽芬兰岛靠近圣约翰的Avalon Peninsula东部地区作了十多年观  相似文献   

18.
为了阐明管形勾口线虫(Ancylostomatubaeforme,以下简称A.t.)和犬匀口线虫(以下简称A.c.)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对这两种线虫进行了杂交繁殖实验。A.c.成虫系从解剖的犬体检获,经用改良玻管滤纸培养幼虫法鉴定其虫种证实为纯种;A.t.是从猫体内取得的,用同样方法鉴定为纯种。实验用6只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不同温度下每2毫升水内放150条索科的奈氏线虫(Reesimermis nielseni)感染期幼虫,半数致死时间在15℃时为5.33天,25℃时为1.79天。但对蚊类幼虫的寄生率,25℃时高于15℃。如果线虫感染期幼虫和库蚊二龄幼虫的比例超过3:1,可以得到100%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1980年2月至1981年2月在斐济的两个地区引入安布因巨蚊(Toxorhynchites amboinensis),其中Wailoka村和Yanuca岛分别释放了1,717只和400只雌蚊,并同时在这些地区设置铁罐和轮胎,监测巨蚊和伊蚊幼虫的数量变化情况。应用下列两种方法计算伊蚊减少率:一、每个容器内伊蚊幼虫的减少率=[(A-B)+A]×100。A代表每个无巨蚊幼虫的容器内伊蚊幼虫平均数,B为每个有巨蚊幼虫容器的伊蚊幼虫平均数;二、伊蚊幼虫总的减少率=[(x-y)÷x]×100。x代表假定无巨蚊存在时所有容器中伊蚊的估计数,由每个无巨蚊幼虫的容器中伊蚊幼虫的平均数乘以有效容器数获得,无水的容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