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摘要:目的从人脐带血中分选出CD133+造血祖细胞,并进行长时间干性维持培养。方法通过免疫磁珠法分选出人脐带血中
的CD133+造血祖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免疫磁珠分选后的CD133+造血祖细胞。采用五种方法扩增培养该细胞,8周后,再通
过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荧光对细胞进行干性鉴定,探索最佳干性维持培养方法。结果通过免疫磁珠
法可以从人脐带血中分选出80%以上的CD133+造血祖细胞。采用优化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8周之后,CD133+造血祖细胞可得
到有效扩增。而其他的培养基会使CD133+造血祖细胞由半悬浮细胞分化为梭形贴壁细胞,并且细胞状态欠佳。结论利用免
疫磁珠法分选出的CD133+造血祖细胞,采用优化的无血清培养基能够有效扩增该细胞,并可长期有效的维持其干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选CD133+造血祖细胞(CD133+ hemopoietic progenitor cell, CD133+ HPC),体外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为肿瘤转移与治疗提供新的理论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脐带血CD133+ HPC,与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共培养,采用MTT、Transwell方法观察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黏附、侵袭活性的影响。结果 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CD133+ HPC可以显著促进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 CD133+ HPC可以提高肿瘤细胞的生长、黏附、侵袭活性,促进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可能称为阻断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中分离结肠癌干细胞,并检测内皮细胞对这些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分别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和尤血清培养法富集CD133+细胞,利用MTT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SW480细胞和CD133+细胞中CD133及VEGF的表达;将SW480细胞或磁珠分选CD133+细胞分别在6种培养条件下进行培养:SW480细胞在含血清培养基(serum-supplied medium,SSM)中培养、SW480细胞在尤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SFM)中培养、磁珠分选CD133+细胞在SFM中培养、SW480细胞与内皮细胞在SSM中共培养、SW480细胞与内皮细胞在SFM共培养、磁珠分选CD133+细胞与内皮细胞在SFM共培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结肠癌细胞中CD133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SW480细胞系中存在少量的CD133+细胞,这些细胞能够连续传代并且表现出更强的增殖潜力以及克隆形成能力.经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SW480细胞高表达VEGF,低表达CD133,而免疫磁珠分选的CD133+细胞所形成的细胞球低表达VEGF,高表达CD133.无血清培养条件下的SW480细胞随着时间的延长CD133表达率逐渐增加,添加内皮细胞诱导后无血清培养的SW480细胞与前者相比CD133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经过1周的连续培养后,CD133+细胞表达VEGF的比例没有变化,添加内皮细胞诱导1周后,CD133+细胞表达VEGF的比例显著增加(P相似文献   

4.
人HCT116结肠癌细胞系中CD133+结肠癌干细胞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人结肠癌细胞系(HCT116)中分离鉴定结肠癌干细胞,并观察其体外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RT-PCR、免疫荧光、流式细胞等技术检测HCT116细胞中CD133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CD133+细胞;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分选后的CD133+细胞鉴定其体外增殖特性;采用含血清培养基诱导干细胞克隆球分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K20表达情况鉴定其分化特性.结果 HCT116细胞系中存住CD133+细胞,免疫磁珠能有效的分选CD133+细胞,分选后的阳性含量为91.92%,分选后的阳性细胞具有典型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特性.结论 CD133+结肠癌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和普通干细胞类似的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同时它们也表达ABCG2等耐药相火蛋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将兔全骨髓直接体外培养诱导分化的方法获取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观察EPCs的扩增能力。方法新西兰兔10只,对每只兔穿刺并抽取骨髓3 ml,用EGM-2培养基对全骨髓进行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评估其扩增能力。对培养12 d后的贴壁细胞行CD133、CD34、VEGFR-2三抗原免疫组化鉴定及吞噬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鉴定;同时对其行CD133免疫磁珠分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分选前后的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细胞比例的差异。结果全骨髓直接培养48 h后可见细胞呈丛状或集落样生长,细胞呈梭形、三角形、多边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经过12 d的培养,每3 ml骨髓可以获得(1.51±0.29)×106个贴壁生长的EPCs,细胞呈铺路石样外观;检测发现CD133、CD34、VEGFR-2三抗原阳性表达,并具有吞噬ac-LDL和结合荆豆凝集素(UEA-1 lectin)的内皮细胞功能。经CD133免疫磁珠分选后CD34+/VEGFR-2+和CD133+/CD34+/VEGFR-2+的细胞比例数分别为分选前的3.38倍和6.14倍。结论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诱导分化获取兔EPCs的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ranswell系统中人胚主动脉-性腺-中肾(AGM)区基质细胞对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能力长期维持及扩增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方法分离人脐带血CD34 细胞,接种于底层铺有人AGM区基质细胞的Transwell培养板的Inserts中,非接触共培养7~35 d,每星期取样检测细胞总数,用半固体培养基分析CFU-C及HPP-CFU集落形成数,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 、CD34 CD38-细胞百分率.[结果]在Transwell中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人AGM区基质细胞培养体系较胚胎躯干基质细胞和无饲养层培养体系对有核细胞总数、CFC和CD34 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扩增作用,共培养14 d的CD34 、CD34 CD38-造血干/祖细胞均获得峰值扩增(2.62±0.8和2.15±1.04,P<0.05),而MNC总数和CFC均在21 d获得最大扩增(32.5±4.3和4.2±0.6倍,P<0.05).克隆分析发现CFU-Mix、CFU-GM、BFU-E在共培养4~5星期后均仍然可见.原始祖细胞HPP-CFC在3星期也得到2.23倍的扩增,较空白及hFT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在共培养35 d后仍可见HPP-CFU集落形成.[结论]人AGM区基质细胞hAGM-S3/hAGM-S4均具有造血支持作用,在非接触共培养条件下中可长期维持脐血中造血干/祖细胞的多系造血能力和高增殖潜能达21~35 d,对脐血CD34 /CD34 CD38-细胞数也有一定程度的扩增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EPCs),为获取大量血管内皮祖细胞提供方法。方法:脐带血采集后,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带血单核细胞,再将单核细胞接种于铺设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中,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分化,完成传代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培养第5天呈现集落样生长,单个细胞呈圆形或梭形,2周后细胞长满瓶底,呈鹅卵石样外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31兔抗人单克隆抗体阳性率91.5%,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body(vWF)相关抗原兔抗人单克隆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72.4%;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吞噬Dil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发出红色荧光;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Ⅰ(+),发出绿色荧光;双染(+),呈黄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阳性率9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88.5%,CD133阳性率84.8%。结论:从脐带血中可获取大量CD34+、VEGFR-2+及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人脐带血中分离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建立人脐血内皮祖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为实现内皮祖细胞的移植及实验研究提供足量的细胞来源。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在EGM-2培养基中培养,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鉴定EPCs。结果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在经EGM-2培养过程中出现梭形贴壁和铺路石样等形态;1周后既分化成EPCs,细胞免疫荧光CD133染色率在培养第7天为(67.2±2.12)%,免疫组化CD34染色率为(89.67±2.05)%,流式细胞仪鉴定该种细胞CD133与KDR的双阳性率达87.8%。可确定该细胞为EPSc。结论采用本培养方法可获得良好的内皮祖细胞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慕宁  汪艳  谢金敏  朱应乾  高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0):1048-1051
目的:应用免疫磁珠法分选人骨髓多能成体祖细胞,观察其分选效果,建立体外分选纯化及培养人骨髓来源多能成体祖细胞(hMAPCs)的方法.方法:取健康成人志愿者适量骨髓后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单个核细胞,在自制培养基下贴壁培养后,将获取的骨髓贴壁细胞通过CD45、血糖蛋白A(GlyA)免疫微磁珠(miniMACS)负分选,锥虫蓝拒染实验计数MACS分选前后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鉴定分选后细胞纯度;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细胞CD29、CD44、CD34和HLA-DR表达情况.结果:通过MACS分选,平均每1×106/ml骨髓贴壁细胞可分选出约(5~10)×104/ml hMAPCs,分选后的hMAPCs细胞生长良好,最长传代到第20代.分选前后细胞活力分别为(96.7±1.7)%和(96.0±2.4)%,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分析获取的CD45-、GlyA-细胞纯度大于98%;流式细胞仪检测hMAPCs中CD29阳性表达细胞比率为99.2%,CD44阳性细胞比率为98.3%,CD34阳性细胞比率为1.2%,HLA-DR阳性细胞比率为5.3%.结论:CD45、GlyA免疫微磁珠负分选可从骨髓中分离高纯度的hMAPCs;分选后hMAPCs在自行研制的培养基中有较强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磁珠分选法(MACS)及体外扩增方法 ,并对扩增前后Treg细胞纯度及表型进行鉴定。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人外周血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免疫磁珠法分选CD4~+CD25~+Treg细胞,用CD3/CD28单抗包被的Dynalbeads联合IL2共同刺激CD4~+CD25~+Treg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培养,在扩增培养的第0、7、14、21天分别进行细胞计数及检测细胞的活性,取扩增培养第0天及第14天细胞行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前后细胞纯度、主要表面标记及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水平占CD4~+T细胞(7.94±1.86)%,MACS能够成功分选出CD4~+CD25~+Foxp3~+Treg细胞,分选平均纯度达(95.86±0.65)%,细胞活性95%;以CD3/CD28单抗包被的Dynalbeads联合IL2共同刺激CD4~+CD25~+Treg细胞进行外扩增培养后,细胞有明显扩增。经2周扩增后,细胞扩增倍数达到原细胞数量的(21.33±1.53)倍,扩增后细胞Foxp3的表达由(95.86±0.65)%下降至(93.71±1.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磁珠分选法能够分选出高纯度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体外成功扩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扩增前后Treg细胞的纯度及表型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脐血CD34~+细胞体外短期培养扩增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寻找更有效的体外扩增脐血CD34 + 细胞的造血细胞因子组合 ,采集健康产妇脐带血 ,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34 + 细胞。采用SCF、FLT3 L、TPO和IL 34种具有早期作用的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进行脐血CD34 + 细胞短期无血清液体培养 ,观察培养前后有核细胞、CD34 + 细胞、CD34 + /CD38- 细胞、CFU GEMM、CFU GM和BFU E数量的变化。结果在 3种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中 ,同时应用SCF、FLT3 L、TPO和IL 34种细胞因子培养 7d的扩增效果最好。突出的发现是在这种条件下CD34 + /CD38- 细胞亚群达到平均 1 97.9倍的扩增效果。提示 :SCF、FLT3 L、TPO和IL 34种细胞因子是脐血CD34 + 细胞体外扩增理想的细胞因子组合  相似文献   

12.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脐带血AC133+细胞体外扩增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新鲜分离的、不同培养条件下体外培养7、14d的脐带血AC133+细胞的扩增效率.结果新鲜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为(0.93±0.2)%.短期液体扩增培养后,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在细胞因子SCF、FL和IL-3组合下,AC133+细胞的细胞数及扩增倍数与SCF、FL和IL-11组合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在体外短期扩增培养中,早期效应细胞因子能显著上调脐带血AC133+细胞的比例;用SCF、FL和IL-3组合扩增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能够获得更高的体外扩增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CD133抗体偶联的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卵巢肿瘤3AO细胞系中分离CD133+细胞,并且通过检测其抗凋亡能力和耐药性进一步鉴定其特征。方法通过免疫磁珠分选方法分离人卵巢肿瘤细胞系中CD133+肿瘤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和抗凋亡能力,裸鼠移植实验反映成瘤性,MTT法检测其耐药性。结果通过免疫磁珠手段可成功分离得到CD133+卵巢肿瘤肿瘤干细胞,细胞增殖活力好,自我更新能力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可产生大量的CD133-细胞。裸鼠移植成瘤实验表明CD133+细胞成瘤率是10/10,成瘤平均时间是(58±6)d;而CD133-成瘤率是4/10,平均成瘤时间是(145±8)d,CD133+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强于CD133-细胞。MTT检测结果表明CD133+细胞的IC50值为CD133-细胞的2.5倍左右,提示对顺铂药物不敏感。对使用顺铂的细胞进行吖啶橙染色后发现,大量CD133-细胞呈现细胞凋亡状态,而CD133+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进一步的AnnexinⅤ-FITC和PI双染结果表明,药物处理后的CD133+细胞比CD133-细胞具有更强的抗凋亡能力。结论免疫磁珠分选得到的CD133+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为CD133-细胞等肿瘤干细胞的特征。CD133+细胞比CD133-细胞具有较强的成瘤能力、耐药性及抗凋亡能力。  相似文献   

14.
免疫磁珠法分离提纯骨髓造血干细胞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建立免疫磁珠法体外分离提纯骨髓造血干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阴性选择法分选 CBA(H - 2 K)小鼠骨髓细胞的 CD34+ CD38- Scal+ 细胞群 ,台盼蓝染色观察活力 ,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标记的 CD34+ CD38- Scal+ 表达阳性率 ,骨髓造血干细胞 (HSCs)在体外克隆形成的分析 ,HSCs在体内造血功能重建的分析。结果 :分选后 CD34+ CD38- Scal+ 表达阳性细胞纯度达 (86 .5± 3.2 ) % ,细胞活力为 (95 .8± 2 .2 ) %。结论 :免疫磁珠阴性选择法分选系统是一种有效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分离提纯方法 ,省时、简便、纯度高并对细胞的生物活性无明显影响 ,提纯的细胞可直接用于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转人白血病抑制因子(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饲养层细胞,并观察其对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扩增作用。方法建立转hLIF基因逆转录病毒载体的饲养层细胞,并用RT-PCR法和ELISA法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脐带血CD34+HSPC,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将CD34+HSPC与饲养层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增殖效果。结果建立的转基因饲养层细胞均有绿色荧光,RT-PCR法和ELISA法证实均有目的基因表达,免疫磁珠法分离的CD34+HSPC纯度可达(95.6±2.58)%,与饲养层细胞共培养后CD34+HSPC可扩增8.74倍,表面黏附分子CXCR4和CD54表达量仍较高。结论建立的转hLIF基因饲养层细胞对CD34+HSPC有一定的扩增作用,且延缓其分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CD133+细胞的干性鉴定和131I-CD133抗体在体内外对人肝癌CD133+-HepG2干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氯胺T法制备并鉴定131I-CD133抗体;免疫磁珠(magnetic-activated cell sorting,MACS)分选CD133+-HepG2细胞;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分选前后CD133表达率;体外克隆形成实验、成球实验和体内成瘤实验验证其干细胞特性;将分选出的CD133+细胞分组为CD133抗体、131I、131I-CD133抗体和131I+CD133抗体 4个组,MTT法检测不同处理后不同组中CD133+细胞生长抑制率;成功构建人肝癌CD133+-HepG2移植瘤模型;随机分4组,1次/2 d给予尾静脉用药,共14次。4周后,处死小鼠,比较肿瘤的体积、质量、计算抑瘤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31I-CD133抗体标记率为89.34%,放化纯度为98.21%。流式显示分选前后CD133表达率分别为(1.78±0.54)%和(98.46±0.97)%。成球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显现CD133+细胞相对于CD133-细胞更具有干细胞特性。131I-CD133抗体治疗组体外对细胞抑制率及体内抑瘤率明显高于其余各实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I-CD133抗体在体内外均能有效抑制人肝癌CD133+-HepG2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表面标志分选法富集人肝癌Huh-7细胞中CD133+细胞,并初步鉴定其特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从人肝癌细胞系Huh-7中分选出CD133+细胞,并进行干细胞比例分析;通过对CD133+细胞体外成球能力及增殖能力检测,考察CD133+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观察CD133+细胞在非肥胖性糖尿病/重度联合免疫缺陷小鼠(NOD/SCID)体内的成瘤情况.结果 分选获得的CD133+细胞经无血清培养后阳性比例达90%以上;CD133+细胞体外无血清培养3d即可成球且生长速度较CD133-细胞快;CD133+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21 d左右即可形成异种移植瘤.结论 CD133+表面标志物分选方法可以高纯度富集CD133+细胞,利用CD133抗体分选获得的CD133+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样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用免疫磁珠分选高纯度CD3-CD56+CD16+CD19-CD45+NK细胞并研究体外保持NK细胞活性及体外扩增技术。方法应用免疫磁珠阴性分选法(MACS)分离出高纯度的CD3-CD56+CD16+CD19-CD45+NK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00、1 000、6 000U/mL 3种不同浓度的细胞因子IL-2,组成不同培养体系进行体外扩增。采用细胞计数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方法,比较3种细胞因子刺激组及对照组培养的NK细胞数量及纯度的变化。结果免疫磁珠阴性分选后所得的高纯度CD3-CD56+CD16+CD19-CD45+NK细胞纯度由分选前的(29.66±2.31)%提高到(95.37±1.93)%,培养7d后,空白对照组NK细胞纯度降低为(61.82±2.58)%,而加入细胞因子IL-2的3组NK细胞纯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18d后,空白对照组的NK细胞纯度降低至(4.28±1.56)%,而浓度为6 000U/mL的实验组纯度为(93.72±2.29)%,与加入细胞因子IL-2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细胞中加入3种不同浓度细胞因子IL-2组500、1 000、6 000U/mL未见明显扩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获得的NK细胞,在体外使用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添加刺激因子IL-2后,可有效提高NK细胞的存活率,为今后NK细胞的研究与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保持NK细胞纯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扩增造血祖儿定向诱导功能血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及扩增细胞重建长期造血能力的维持。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纯化脐带血CD34^+造血干或祖细胞,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经不同细胞因子的组合进行扩增和定向诱导,并将扩增细胞移植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SCID小鼠。结果 FL、干细胞因子血小板生成素(TPO)等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可分别扩增细胞总数、粒系及巨核系造血祖细胞、CD34^+CD38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程控降温和 - 70℃冰箱直接保存脐血造血细胞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免疫磁珠分离法对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脐血中单个核细胞后 ,采用联合冷冻保护剂经程控降温后存放于液氮和直接存放于 - 70℃冰箱两种方法冷冻保存一个月 ,从细胞活力、细胞回收率、集落形成能力、集落回收率等方面比较这两种冷冻方法的优劣。另外 ,用免疫磁珠分离法正性分选脐带血中CD34+细胞 ,流式细胞仪计数分选前后的CD34+细胞的纯度及回收率 ,并分别进行分选前后的细胞培养。结果 :细胞活力、细胞回收率、集落形成能力、集落回收率在冷冻的两组间差异不显著。用免疫磁珠分选后CD34+细胞纯度达 88.3% ,回收率为 4 6 .2 % ,分选后的CD34+细胞比分选后CD34 细胞的细胞活力及集落形成能力明显要高。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对脐血造血细胞进行保存。免疫磁珠分选法能够提供高纯度的造血干细胞 ,其分选过程不会影响细胞的活力及集落形成能力 ,为CD34+细胞分选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