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结合病理学探讨联合应用彩色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组织学活检证实的74例乳腺癌患者(97个病灶)及7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75个病灶)的术前彩色超声成像及MRI检查资料,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及联合应用的诊断效率,同时与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超声、MRI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76.3%、82.5%和87.6%,特异度分别为92.0%、88.0%和96.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1%、84.9%和91.3%,3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符合率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MRI对于导管内癌和乳头状癌均易漏诊,而对于大汗腺癌,超声可能较MRI更敏感。结论超声、MRI检查诊断乳腺癌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而两者联合可更有效地提高诊断符合率。将其应用于监测乳腺癌高危人群能减少漏诊并早发现、早诊断乳腺癌,对患者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及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量乳腺病变大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在乳腺病变大小测量中的价值.方法 对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乳腺手术的104例息者共104个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将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测得的病灶大小与常规超声及病理测得的病灶大小进行比较,分析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与常规超声测值差异的病理组织学基础.结果 62.7%(27/43)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仅1例乳腺良性病变(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较常规超声测值增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6.16×10-12).乳腺癌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主要为导管内癌或浸润癌伴导管内癌成分.1例肉芽肿性乳腺炎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测值增大区病理为炎症.结论 超声造影微血管显像病变大小测值较常规超声增大多见于乳腺癌,测值增大区病理以恶性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两种技术探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病灶的图像特征,并对子宫内膜癌进行分期评估.方法 运用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成像两种技术分别对74例(超声造影组和磁共振成像组各37例)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伴有肌层浸润患者术前影像表现及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术前超声造影诊断Ⅰa期(3例)、Ⅰb期(17例)和Ⅰc期(11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超声造影表现:Ⅰa期(3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低或等增强,与肌壁分界清,肌壁呈均匀性强化;Ⅰb期(17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中等或高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1例):病变区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性高或中等增强,与肌壁分界不清,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内膜及受累肌壁增强及消退多早于正常肌壁.(2)术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Ⅰa期(3例)、Ⅰ b期(18例)和Ⅰ c期(10例)子宫内膜癌31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亦为83.8%(31/37);31例子宫内膜癌病变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Ⅰa期(3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完整;Ⅰb期(18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Ⅰc期(10例):病变的子宫内膜呈不均匀高信号,结合带中断且子宫肌层内缘边界不清,受累肌壁呈不均匀性高信号,受累肌壁厚度>1/2肌层厚度.(3)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术前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Ⅰ期子宫内膜癌浸润肌层深度诊断的准确率均为83.8%(31/37).结论 术前正确认识超声造影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诊断及术前分期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诊断及术前分期有相同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及其与微血管密度( MVD)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45例乳腺癌患者45个肿瘤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时间-强度曲线得到乳腺癌肿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区域、肿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血流灌注参数上升时间( RT)、峰值强度( PI)、达峰时间( TTP)、流入斜率( WIS)以及平均渡越时间( MTT)并进行比较;同时将术后病理标本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MVD;比较不同MVD乳腺癌超声造影增强表现和血流灌注参数。结果45个乳腺癌MVD平均(47.6±14.2)个/高倍视野,其中高MVD组(MVD>48个/高倍视野)21个(46.7%),低MVD组(MVD≤48个/高倍视野)24个(53.3%)。45个乳腺癌超声造影后除2个(4.4%)无增强外,其余43个(95.6%)均出现不同程度增强。其中25个(55.6%)不均匀增强,27个(60.0%)有血流灌注缺损;37个(82.2%)增强形态不规则;25个(55.6%)向心性增强;32个(71.1%)有穿支血管;34个(75.6%)增强边界不清晰。乳腺癌肿瘤中心区域与肿瘤周围正常乳腺组织相比,RT、TTP均缩短[(9.3±3.3)s vs (11.1±3.7)s,(25.3±5.9)s vs (27.5±6.4) s],PI 增高[(12.1±4.6) dB vs (9.2±2.8) dB],WIS 增大(1.0±0.4 vs 0.8±0.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01、-4.785、6.987、5.438,P均<0.05);肿瘤边缘区域与肿瘤中心区域相比,TTP缩短[(22.2±6.0) s vs (25.3±5.9) s],PI增高[(15.4±5.1)dB vs (12.1±4.6)dB],WIS增大(1.3±0.5 vs 1.0±0.4),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9、3.194、3.151,P均<0.05)。高MVD组乳腺癌不均匀增强、血流灌注缺损发生率均高于低MVD组乳腺癌,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0179、7.2024,P均<0.05);两组肿瘤增强形态、增强边界及穿支血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MVD乳腺癌PI高于低MVD组乳腺癌[(18.2±5.6)dB vs (12.9±3.1)dB],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38,P<0.05);而2组RT、TTP及W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癌超声造影具有典型的增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肿瘤微血管分布特征,有可能作为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评估乳腺肿瘤血管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在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1例乳腺肿瘤患者行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检查,评价乳腺肿瘤血管的形态及分布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利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显示乳腺良恶性肿瘤内部及周边血管的分布、形态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乳腺肿瘤内微血管的分布情况为诊断乳腺肿瘤良恶性的标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93.8%),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诊断价值中等。而通过病灶周围血管情况鉴别则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6.6%),ROC曲线下面积为0.913,诊断价值较高。以病灶血管形态及分布整体特征为标准,具有较高的准确性(91.8%),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961,诊断价值高。结论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评估乳腺肿瘤微血管的灌注情况、肿块内部及周边血管形态及分布特征,显著提高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6.
乳腺癌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微血管密度(MVD)与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鉴别乳腺肿瘤良恶性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4例78个乳腺肿瘤行超声造影检查,利用时间-强度曲线进行评估,并结合CD34标记的MVD特征,研究二者相关关系及超声造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MVD与峰值强度差值呈正相关(r=0.497,P<0.01),与峰值强度呈正相关(r=0.857,P<0.01),与上升及下降斜率、达峰时间无相关关系;乳腺良性肿瘤组MVD与上述时间-强度曲线定量指标参数间均未见明显相关。乳腺癌组MVD、峰值强度、峰值强度差值、上升斜率、下降斜率均高于良性组(P<0.05)。乳腺癌组与乳腺良性肿瘤组间起始强化时间、达峰时间、峰值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评估乳腺肿瘤MVD情况,可提高对乳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84例乳腺肿块的超声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84例乳腺肿块,超声弹性成像诊断敏感性80.6%,特异性93.7%,准确性88.1%;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88.9%,特异性87.5%,准确性88.1%。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94.4%,特异性91.7%,准确性92.9%。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超声造影能明显提高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CEUS作为一种血池造影成像,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在乳腺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也有一定临床价值。本文就CEUS对乳腺癌的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显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及乳腺癌术后瘢痕与复发鉴别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与乳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测定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癌49例术前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得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始增时间、峰值时间与VEGF表达负相关(P<0.05),但与MVD无相关性(P>0.05),曲线上升支斜率、平台持续时间与MVD、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时超声造影成像在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软件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乳腺良恶性肿块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并在肿块内选择血流灌注区,无血流区,肿块外正常腺体区进行软件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造影后乳腺良恶性肿块及正常乳腺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参数存在差异。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病灶及背景实质血流动力学参数的价值。方法 收集41例接受乳腺DCE-MRI检查的患者(共45个病灶),其中良性病变21个(良性组),恶性病变24个(恶性组),测量病灶及背景实质的容量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血浆分数(Vp),对2组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各参数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效能。结果 恶性组病灶Ktrans和Kep、背景实质Ktrans和Kep均高于良性组(P均<0.05)。2组病灶Vp和背景实质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诊断乳腺恶性病变时,背景实质Ktrans的AUC较其他参数高,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0%、76.19%。所有参数联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值最高,为0.86(P<0.001)。结论 DCE-MRI相关参数中,背景实质Ktrans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定量分析DCE-MRI数据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其背景实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望成为无创诊断乳腺病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乳腺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特征,构建乳腺病变CEUS预测模型,探讨该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乳腺病变患者192例共195个病灶,所有病灶均为常规超声检查BI-RADS分类4类及以上,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CEUS组120例共123个病灶,均经CEUS检查;CEUS+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组72例共72个病灶,均接受CEUS及DCE-MRI检查。对CEUS组120例患者的CEUS模式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乳腺恶性病变的CEUS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以CEUS+DCE-MRI组72例患者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EUS预测模型与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CEUS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病灶范围增大(OR=12.941,P=0.003),"蟹足"征或血管扭曲缠绕(OR=7.553,P=0.009),灌注缺损(OR=5.670,P=0.024)。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即Logistic回归方程为:Y=-4.108+2.560X6+2.022X7+1.735X8。该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以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EUS风险预测模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3.0%、73.3%、93.0%、73.3%、88.9%;D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4.7%、73.3%、93.1%、78.6%、90.3%。CEUS风险预测模型与D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0)。 结论乳腺CEUS预测模型对鉴别良恶性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操作相对简单、检查时间短、可重复性好、价格相对低廉,不失为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EUS和MRI对小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可疑肾实性小结节患者32例。对所有患者行CEUS和MR检查,观察小肾癌的CEUS图像特点,评价CEUS和MRI对小肾癌的诊断效能。结果 CEUS示假包膜环状增强19例(19/21,90.47%),动脉期同/快进14例(14/21,66.67%),均匀增强14例(14/21,66.67%)。32例患者中,小肾癌21例,CEUS测量的结节大小[(1.95±0.62 cm)]与MRI测量结果[(1.87±0.6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32,P>0.05)。CEUS诊断小肾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5.71%(18/21)、81.82%(9/11)、90.00%(18/20)、75.00%(9/12)和84.36%(27/32),MRI为90.48%(19/21)、90.91%(10/11)、95.00%(19/20)、83.33%(10/12)和90.63%(29/32)。结论 CEUS对无症状的小肾癌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于MR检查受限的患者,CEUS是可选择替代的较为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3.0 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联合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30个病灶)的超声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9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状态,将乳腺癌分为三阴性、HER-2过表达和Luminal三个亚型,分析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表现,如回声/信号、形态、边界、钙化、强化方式、周围组织是否受侵等,重点分析MRI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及超声的Adler血供分型。结果根据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标准,三阴性型占3.3%(1/30);Her-2过表达型占20.0%(6/30),Luminal型占76.7%(23/30)。术前超声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7%(23/30),MRI单独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6.7%(26/30),联合超声、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6.7%(29/30)。MRI的TIC以Ⅱ型、Ⅲ型居多,分别为18/30(60%)、12/30(40%),超声Adler血供以Ⅱ型居多(18/30,60%);MRI的TIC对Her-2过表达及Luminal乳腺癌两种分子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类型乳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各具特点;联合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与超声检查对乳腺癌的检出准确率均高于单独任一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CEUS)及增强MRI(CEMRI)增强模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21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术前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图像中病灶的增强水平及增强形态进行比较.结果 (1)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19/21,90.5%)及延迟期多消退为低增强(21/21,100%);显示病灶增强均匀8个(8/21),不均匀13个(13/21).(2)2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灶增强MRI动脉期多显示为高增强(14/21,66.7%),门脉期以等增强为主(11/21,52.4%),延迟期多显示为等增强(6/21,28.6 %)或高增强(12/21,57.1%);显示病灶增强均匀6个(6/21),不均匀15个(15/21).(3)肝门部胆管癌超声造影动脉期显示不同增强水平的病灶数与增强M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5);超声造影门脉期及延迟期与增强MRI增强水平显示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67、31.500,P<0.05).肝门部胆管癌病灶超声造影与增强MRI显示增强均匀性的病灶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29,P>0.05).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在超声造影及增强MRI动脉期表现无明显差异,而门脉期及延迟期的表现则不同,超声造影可作为增强MRI诊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有益补充,从而增加诊断医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16.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CEUS以及US联合CEUS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单发乳腺肿块患者的US及CEUS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获得US、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模型方程,计算3个模型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绘制ROC曲线,评价3种方法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能力。结果 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及阻力指数(RI);采用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不均匀增强、增强后径线扩大以及相对峰值强度;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主要指标为病灶周边声晕、蟹足样边界、RI及不均匀增强。单独运用US和CEUS以及US联合CEUS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91.4%、84.2%,87.7%、89.7%、84.6%和92.3%、97.1%、83.3%,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6、0.90及0.98。结论 US和CEUS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能力相当,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经超声造影检查并手术或活检组织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57例,63个病灶,其中恶性病灶34个,良性病灶29个.行超声造影检查,以QLAB软件分析病灶内造影剂起始灌注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造影增强模式和造影剂廓清模式.结果 85.3%的乳腺恶性病灶表现为非均一性的增强,79.3%的良性病灶主要表现为均质性增强.89.7%的良性病灶造影剂快速消退,88.2%的恶性病灶造影剂缓慢消退,良恶性病灶的消退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恶性病灶起始灌注时间、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值强度高于恶性病灶(P〈0.05).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对乳腺肿瘤的鉴别诊断是有帮助的,其中病灶中造影剂的廓清模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量化评估胰腺灌注的可行性。方法 将68名健康志愿者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对所有志愿者均行DCE-MRI,将数据传至Research-DCEMRI Tool诊断分析工作站,计算胰腺灌注的定量参数:容积转运常数(Ktrans)、间质-血浆速率常数(Kep)、间质容积(Ve)和血浆容积(Vp)。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不同性别、年龄组和胰腺部位的灌注参数。结果 不同性别志愿者Ktrans、Kep、Ve和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Ve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36、0.001);胰头区Vp高于胰体部和胰尾部(P=0.011、0.023)。结论 DCE-MRI可无创、较稳定、定量评估胰腺灌注情况。胰腺DCE-MRI定量灌注参数不随性别差异而不同,但随年龄和胰腺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诊断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7年6月乳腺病变患者129例,年龄26~75岁,平均(45.0±8.2)岁。所有患者均在1月内接受过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MRI检查,并对其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及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乳腺X线摄影、超声诊断乳腺癌的PPV和NPV均低于MRI (89.5%和98.1%)。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93.0%)、灵敏度(98.6%)、AUC(0.938)显著高于乳腺X线摄影的准确性(72.9%)、灵敏度(85.5%)、AUC(0.806)和超声的准确性(73.6%)、灵敏度(71.0%)、AUC(0.814)(P<0.000 1)。结论: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灵敏度、AUC均高于乳腺X线摄影及超声,MRI在诊断及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