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气血化生之源.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始终坚持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围绕“脾胃为后天之本”这一理论,从根本的病因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防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2.
4.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对防治脾胃病变的指导意义。方法:归纳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当代研究成果对治未病"思想防治脾胃病变进行探讨。结论:防治脾胃病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体现"治未病"思想的一个关键领域。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脂肪肝等脾胃系疾病时,时刻贯彻"治未病"思想,以期提高临床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6.
7.
8.
正中医学自古以来重视预防和养生,自《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治未病的理论,后世医家亦不断根据对经典的理解,丰富对治未病的认识。治未病理论的普及,可以极大地提高临床诊疗效率,减少疾病的发病和复发。我国是肝病大国,大多数肝病患者一旦发病,病情多缠绵难愈,因此,在肝病领域,治未病理论的普及尤为重要,应该受到广泛的重视。研究对治未病理论在中西医肝病患者的保健中如何运用进行了简单论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 相似文献
9.
1 虚泻似热,热因热用李某,男,2岁,1997年11月28日就诊。腹泻20天。患儿不慎受凉腹泻,间断补液治疗数次未效。就诊时仍每日5~7次稀水便,不欲饮食,身热面赤口渴,小便略短黄。体温37.7℃,皮肤弹性可,眼眶略凹。大便常规白细胞0~2/HP。诊为湿热泄泻而予四苓散加车前子、木通、黄连。服1剂泻未止而又呕吐。细审病症, 相似文献
10.
调和肝胃(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江苏省中医院(210029)张继泽关键词脾胃病调和肝胃(脾)〔作者简介〕张继泽(1927—),江苏省丹阳市人,主任医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副院长、顾问。现任《江苏中医》编委会主任委员、南京市中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院专...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从理论研究、中医古籍、临床运用等几个方面入手,对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强调了临床脾胃病治疗中“治未病”思想应用的必要性,认为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调理脾胃治未病理论研究方法多以探讨性、研究文献和临床经验性总结为主。 相似文献
16.
17.
中医“治未病”思想始于《黄帝内经》,逐渐在实践中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等方面。脾胃是人体脏腑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留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等论述体现了脾胃在“治未病”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防治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等脾胃病时,注重贯彻“治未病”思想,注重脾胃,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治未病"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最高理想境界。本文以中医药"治未病"理论思想中的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传、病后防复的四大原则,分别在骨伤科疾病的防治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叙述。通过运用治未病的前瞻性作用,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病痛时间及降低临床的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