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督脉捏脊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对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督脉捏脊法。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力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肌力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督脉捏脊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加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我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理疗科收治的痉挛型小儿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传统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6个月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关节活动度、痉挛程度及步行能力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5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延长穴位刺激时间,能有效的解除痉挛,有效的改善患儿关节活动度、痉挛程度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针刺、穴位注射及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划分,对照组34例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34例基于对照组加用针刺与穴位注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为76.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运动积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康复训练、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效果优良,可显著改善患儿运动能力,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收集儿科收治的小儿脑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穴位电刺激治疗。2组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5.68%相比,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较优(P0.05),2组Ashworth评分降低,GMFM-88评分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Ashworth评分较低,GMFM-88评分较高(P0.05)。结论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儿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在痉挛型脑瘫术后,电针在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是否有肯定的临床价值。方法将4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接受基础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接受基础运动功能训练的同时加用电针治疗。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后股四头肌和臀大肌肌力的变化及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的变化。结果 1两组患儿治疗后股四头肌及臀大肌肌力均有提高,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治疗后Barthel指数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以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术后的肌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柔筋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Bobath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柔筋点穴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及肌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肌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柔筋点穴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痉挛状态改善效果显著,标本兼治,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肝肾不足型脑瘫患儿的疗效及对综合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肝肾不足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5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评分(MAS)、美国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日常生活质量评分(ADL)、盖什尔(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总体疗效、肌力改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MA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GMFM、FMFM、ADL及Gesell神经发育量表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肌力改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同时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健脑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肝肾不足型脑瘫可有效调节肢体异常肌力状态,改善精细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促进智力恢复,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加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力的变化情况,用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93.0%)与对照组(74.4%)相比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肌力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FMA、MBI、SS-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有确切疗效,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肌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评估穴位刺激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建立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对照组给予功能康复训练,实验组在相同的功能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穴位刺激。根据治疗前后发育商的变化来评估分析患儿的康复情况,评价穴位刺激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维持3个月的治疗,两组患儿发育商分值均有提高,就纳入的两组患儿的治疗后发育商均值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提示穴位刺激的副作用极少。结论:综合患儿接受程度、依从性以及治疗效果,穴位刺激结合现代康复医学治疗婴幼儿脑性瘫痪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建议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早期隐白穴穴位刺激加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加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以隐白穴穴位刺激。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ugl-Meyer评分及AD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隐白穴穴位刺激能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并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结合现代康复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中风恢复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每天给予穴位按摩治疗与现代康复训练1次,对照组每天给予现代康复训练1次。治疗期间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2周后,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穴位按摩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效果优于单纯现代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穴位埋线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Bobath疗法与Vojta疗法相结合为主的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施用督脉穴位埋线,对照组单纯接受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上肢痉挛程度、临床痉挛量表(CSS)评定下肢痉挛程度、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粗大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肌张力和痉挛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粗大运动功能有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督脉穴位埋线配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减轻痉挛程度,对粗大运动功能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游 《陕西中医》2020,(2):248-250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偏瘫的疗效。方法:将48例小儿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根据不同患儿的生长发育及个体情况,制定符合患儿病情的个体化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头针、体针,体针穴位连接电针治疗仪。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评分、GMFM-88及FMFM疗效评估均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第 3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改良Ashworth评分、GMFM-88及FMFM疗效评估明显均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1)。结论:电针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偏瘫可有效提高偏瘫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降低患儿肌张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技术在脑性瘫痪儿童步行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将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针刺康复组和埋线康复组。在康复训练的前提下,对照组每周连续5天体针针刺治疗。治疗组每周予1次穴位埋线。于治疗的初中末期分别对粗大运动量表(GMFM)中的C、D、E区的总分值进行比较。同时在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进行肌力的测定及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量比较。结果:初评时两组患儿C、D、E区总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评时埋线康复组得分高于针刺康复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评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埋线康复组与中评组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肌力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1分钟步行距离的测试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步行距离有极为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穴位埋线技术提高了患儿的肌力及肌肉控制能力,对步行能力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联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腕关节背伸能力的疗效。方法: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注射联合作业疗法,比较治疗前后上肢肌张力和腕关节被动背伸活动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上肢肌张力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1),观察组上肢肌张力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腕关节被动背伸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作业疗法能降低上肢肌张力,改善腕关节背伸度,提高患儿上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以闭链肌力训练为基础的康复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9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9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以闭链肌力训练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thel指数评分。结果:训练前,两组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观察组FMA评分、Ba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闭链肌力训练可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5,(8):1065-106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脾肾两亏型脑瘫下肢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脾肾两亏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在2级以上,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针治疗和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两组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双下肢肌力的改善情况。结果:采用0~5级的6级肌力分级法和粗大运动评定量表进行评定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对提高脾肾两亏型脑瘫患儿双下肢肌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小儿脑性瘫痪(cP)的疗效。方法:60例cP患儿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运动疗法及作业疗法等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接受经颅磁刺激治疗。结果:治疗三个月后,两组患儿的DQ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显著促进脑瘫运动功能的发育,提高智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脑电刺激与康复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将81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运动训练及家庭康复治疗;所有病例在训练前及训练3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GMFM)量表对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评分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电刺激治疗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高于康复对照组(P0.05),治疗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实施小脑电刺激可促进其粗大运动功能的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