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现况了解的基础上,分析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程度。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潍坊市城区抽取两所幼儿园共600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父母对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影响。结果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13.5%,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母亲的受教育水平越高(OR=0.731,95%CI:0.549~0.973,P=0.029)、认为孩子进食量偏少(OR=0.375,95%CI:0.258~0.544,P0.01)的学龄前儿童不容易肥胖;认为孩子体型超重/肥胖者(OR=3.336,95%CI:2.040~5.555,P0.01)的学龄前儿童趋向于肥胖。结论为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肥胖,父母应积极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PD)状况及其与周围生活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青岛市黄岛区4所幼儿园720名学龄前儿童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儿童的生活环境情况,同时填写感觉统合量表.结果 儿童SPD发生率为36.9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每天居室累计开窗通风时间<1 h的儿童SPD的风险高于>4 h的儿童(OR=1.94,95%CI=1.05~3.57),报道窗玻璃湿气的儿童SPD发生风险升高(OR=1.94,95%CI=1.19~ 3.14),不注意手部卫生的儿童SPD的风险升高(OR=2.01,95% CI=1.16~ 3.47),经常有喘鸣儿童SPD风险高于健康儿童(OR=3.67,95%CI=1.66~8.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另外,分娩时父母的年龄及父母的养育方法均表现出了与SPD的关联性.结论 学龄前儿童生活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暴露、湿度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均与感觉统合失调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周平  陈丹  沈洁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3):376-378
了解儿童学习困难环境影响因素,为开展相应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系统收集1986-2014年涉及儿童学习困难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文献,从中提取有关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的数据;按照纽卡斯-渥太华文献质量评价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包括儿童学习困难病例l 852例,对照17 7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OR=2.02,95%CI=1.79~2.28)、父亲职业为无业人员(OR=9.51,95%CI=4.68~ 19.30)、母亲职业为无业人员(OR=4.99,95%CI=2.51~9.91)、家庭经济条件差(OR=1.72,95%CI=1.45~2.04)、教育态度不一致(OR=2.60,95%CI=2.25~3.01)、偶尔讲故事(OR=4.52,95%CI=2.45~8.34)、偶尔鼓励儿童看课外书(OR=2.65,95%CI=1.53~4.60)是儿童学习困难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儿童学习困难的发生与性别、父亲职业、家庭经济条件、教育态度、偶尔讲故事、偶尔鼓励儿童看课外书相关.  相似文献   

4.
了解北京市2~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及视屏时间过长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近视防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5所幼儿园共计366名在园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过长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平均每天视屏时间为(120.5±78.5) min,>1 h/d的报告率为75.8%.其中入园日平均视屏时间为(92.4±72.8) min,周末为(192.4± 117.0) min.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1 h/d与年龄增长(OR=1.69,95%CI=1.19~2.38,P<0.05)、父母无经常锻炼习惯(OR=3.05,95%CI=1.50~6.19,P<0.05)呈正性相关;女生是学龄前儿童平均一周视屏时间>1 h/d的保护因素(OR=0.49,95%CI=0.25~0.99,P<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超标的比例较高,周末情况更严重,儿童性别、年龄、父母锻炼习惯等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应针对不同影响因素,开展减少视屏时间的教育和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上海市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了解其与父母教养行为等家庭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I)父母问卷攻击行为分量表、父母行为量表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10所幼儿园123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根据CBCI量表攻击分量表,12.9%(95%CI:11.0~15.0)的学龄前儿童有攻击性行为,其中男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为13.7%(93/680),女童为11.9%(66/55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敌意/强制的教养行为(OR=2.396,95%CI:1.636~3.510),以及父母与祖父母对儿童不一致的管教态度(OR=1.867,95%CI:1.287~2.710)更能引起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相对于无睡眠困难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OR=3.415,95%CI:1.901~6.135)或有时存在入睡困难(OR=2.147,95%CI:1.256~ 3.671)的儿童也具有更多的攻击性行为;此外,儿童看电视时间少于1 h/d(OR=0.252,95%CI:0.136~0.467)、父亲年龄大(OR=0.703,95%CI:0.503~0.983),儿童经常参加户外活动(OR=0.617,95%CI:0.399~0.955)是其攻击性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 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家庭中应注重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以及对儿童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以减少或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肥胖的主要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样本整群抽样方法,对北京市五所幼儿园中2~7岁儿童的家长共计400名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定性访谈结果采用关键词提取,进行归纳分析。根据中国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标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85%为超重或肥胖]判断是否超重或肥胖;将人口学特征,家庭因素及饮食和运动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儿童超重或肥胖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儿童高出生体重(≥4 000g)(OR=31.55;95%CI:1.78~4.17,P0.001);母亲选择剖宫产(OR=4.89;95%CI:1.42~16.89,P=0.01);混合喂养(OR=25.90;95%CI:3.07~218.39,P0.001),人工喂养(OR=11.15;95%CI:1.686~73.7121,P=0.01)。保护因素包括:父亲的受教育程度高(OR=0.32;95%CI:0.12~0.89,P=0.03)、每天吃粗粮的次数多(OR=0.43;95%CI:0.21~0,87,P=0.02)、家人一起吃饭的次数多(OR=0.86;95%CI:0.75~0.98,P=0.02)。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肥胖的认知及儿童的饮食运动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发生情况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为早期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和促进儿童心理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4-6月从铜陵市城区抽取11所幼儿园,共调查在园儿童2 278名,问卷主要包括父母和儿童基本情况、儿童心理和行为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结果 2 278名儿童中,情绪症状异常192人(8.43%),品行问题异常214人(9.39%),多动注意不能异常376人(16.50%),同伴交往异常537人(23.57%),困难总分异常233人(10.2%),亲社会行为254人(11.1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儿童出生健康状况、儿童二手烟暴露、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均是儿童情绪与行为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教养方式中父亲支持/参与(OR=0.96,95%CI=0.95~0.98)、母亲支持/参与(OR=0.94,95%CI=0.92~0.95)、母亲敌意强制(OR=1.08,95%CI=1.06~1.10)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教养方式中父母亲支持参与、母亲敌意强制与3~6岁儿童情绪与行为异常关联.  相似文献   

9.
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忽视的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生长环境及相关因素调查表》,整群调查武汉市城区幼儿园1154名儿童家长,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武汉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检出率为24.96%;不同年龄儿童忽视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最高(29.88%),4岁组最低(20.53%);不同性别儿童忽视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童为25.43%,女童为24.37%。与儿童忽视相关的因素有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儿童性格、父母周末与孩子一起玩、困难时亲戚朋友帮助情况、母亲的教养态度、父母与幼儿园沟通情况。结论儿童忽视受家庭和儿童自身因素影响,需要开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了解学龄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学龄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3~6岁儿童,应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学龄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检出率为32.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与儿童年龄(β=-0.32,95%CI=0.62~ 0.86)、性别(β=-0.33,95% CI=0.53~0.97)、母亲文化程度(β=0.94,95%CI=1.79~ 3.68)、家庭类型(β=0.64,95%CI=1.41 ~2.52)及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环境气氛维度得分(β=-0.07,95%CI=0.90~0.97;β=-0.21,95%CI=0.76~0.87)均呈负性相关.学龄前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受儿童年龄、性别、母亲文化程度、家庭类型、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及环境氛围维度的影响.结论 儿童进食习惯的培养应更关注年龄较小的儿童及男童,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母亲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不良进食习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等睡眠问题检出率,为中国学龄前儿童睡眠模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0-11月对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安徽、江苏三省共11座城市的27 200名学龄前儿童,以幼儿园为单位进行家长问卷调查,描述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不足和睡眠模式的分布特征.结果 长江中下游地区学龄前儿童睡眠问题检出率为15.3%,各年龄段平均就寝时点为21∶31,睡眠延迟检出率为86.5%;平均睡眠时长为(10.60±1.12)h,学龄前儿童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为15.7%.睡眠延迟与女童、年龄升高、父母文化程度高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与居住在城市、非独生子女和卧室无电视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睡眠不足的检出率与高年龄组儿童(4岁组:OR=1.32,95%CI=1.19~1.46;5岁组:OR=2.10,95%CI=1.91~2.32;6岁组:OR=2.47,95%CI=2.20~ 2.77)呈正相关(p值均<0.01);与卧室无电视(OR=0.91,95%CI=0.84~0.98)和睡觉不开灯(OR=0.87,95%CI=0.78 ~ 0.97)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睡眠延迟和睡眠不足等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等因素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了解扬州市3~6岁学龄前儿童视屏时间现况以及可能导致每天视屏时间>2h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扬州市城区7所幼儿园的2 531名在园儿童进行身高及体重的测量,并填写家长问卷,问卷调查主要包括父母健康状况、家庭信息、出生结局和视屏时间等内容,分析可能导致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果 扬州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视屏时间>2h的比例分别为19.3%,39.3%和28.2%.以儿童3岁年龄组,儿童体重正常,父母年龄≥35岁,父母BMI为18.5~ 23.9 kg/m2,父母本科及以上学历,独生子女分别作为参照组,进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同归分析表明,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3)和本科以下学历(OR=2.15)是周一至周五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儿童4~6岁年龄组(OR值分别为1.53,1.88,1.95)、儿童肥胖(OR=1.34)、父亲年龄<35岁(OR=1.30)、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32)、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37,1.90)以及非独生子女(OR=1.32)是周末视屏时间>2 h的危险因素.父亲年龄<35岁(OR=1.44)、母亲现在BMI≥24 kg/m2(OR=1.43)和父母本科以下学历(OR值分别为1.27,2.10)是一周视屏时间>2h的危险因素.结论 儿童年龄、肥胖状况、父亲年龄、母亲现在BMI、父母学历、是否独生子女对学龄前儿童的视屏时间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重庆城区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流行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于2014年从重庆城区获得1309名10~17岁儿童青少年完成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和血压)、血生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家庭影响因素问卷(包括孩子是否母乳喂养、分娩方式、出生体重、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身高体重、是否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家族史等);采用中国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定义和防治建议的标准进行代谢综合征的诊断。结果重庆城区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检出率为5.5%,其中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代谢综合征检出率分别为0.6%、13.8%和41.2%。单因素分析提示,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与父亲体质指数(χ~2=8.237,P=0.016)、母亲体质指数(χ~2=8.978,P=0.011)、父亲职业(χ~2=7.742,P=0.021)、母亲职业(χ~2=6.578,P=0.037)及高血压家族史(χ~2=7.684,P=0.006)有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父亲超重(OR=1.956,95%CI 1.176~3.254)、母亲肥胖(OR=2.934,95%CI 1.230~6.999)及有高血压家族史(OR=1.867,95%CI 1.139~3.059)是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城区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影响其发生的家庭因素主要是父亲超重、母亲肥胖及有高血压家族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并分析肥胖学龄前儿童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合并HP感染的肥胖学龄前儿童50例, 未合并HP感染的肥胖学龄前儿童50例。收集并统计两组儿童的基础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用餐习惯及家庭相关资料等。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肥胖学龄前儿童HP感染的可能影响因素, 并对筛选出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不同年龄、BMI及共用餐具、家庭人均月收入、使用公筷、餐前洗手、偏食、习惯咬手指、家庭人口数、暴饮暴食、家人HP感染史等情况的肥胖学龄前儿童, 其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BMI(OR=1.576, 95%CI:1.119~2.221)、共用餐具(OR=1.317, 95%CI:1.018~1.702)、家庭人均月收入(OR=1.330, 95%CI:1.021~1.733)、未使用公筷(OR=1.408, 95%CI:1.019~1.945)、未餐前洗手(OR=1.206, 95%CI:1.041~1.397)、习惯...  相似文献   

15.
了解武汉市学龄前儿童发育迟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学龄前儿童发育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2017年10-12月,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市市区内的3所幼儿园3~6岁儿童,对1338名主要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家庭状况”和“发育行为状况”(中文版《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分为沟通、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解决问题及个人一社会5个能区的发育状况.结果 1173名儿童发育正常,可疑发育迟缓率为16.07%,其中沟通能区迟缓率最高(6.13%),其次为粗大动作能区(5.53%)、解决问题能区(4.04%)、精细动作能区(3.96%)和个人一社会能区(3.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育迟缓更常见于男童(OR=1.77,95%CI=1.29~2.44),月龄36~ <42(OR=3.57,95%CI=2.24 ~ 5.69)和父亲文化程度较低(OR=1.90,95%CI=1.12~3.23).结论 武汉市学龄前3~6岁儿童不同能区发育迟缓有一定的检出率,发育状况受到月龄、性别以及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不明原因一般中枢神经系统(CNS)症状发生现状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问卷对青岛市黄岛区主要幼儿园720名3~6岁儿童进行调查,主要收集不良建筑物综合征(SBS)样症状、儿童个人信息、家庭住宅室内环境、幼儿园环境及室外环境等信息。结果被调查儿童不明原因CNS症状发生率为26.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三合板(OR=2.10,95%CI=1.30~3.41)、模压板家具(OR=2.45,95%CI=1.51~4.00)、靠近交通干道(OR=1.63,95%CI=1.04~2.54)、经常使用抗生素(OR=2.53,95%CI=1.47~4.35)及化学物质过敏(OR=1.14,95%CI=1.07~1.21)是不明原因CNS症状的危险因素,而湿拖把拖地(OR=0.45,95%CI=0.22~0.92)则是保护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不明原因CNS症状发生率较高,家庭居室内家具材质、室内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交通污染、儿童自身疾病及过敏性体质是其可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现况及家庭相关影响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标准化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整群抽取的北京市海淀区7所幼儿园1 816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1816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为26.4%,轻、重度分别为19.3%,7.0%.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父母感情差(OR=1.553)、主要照顾人文化程度低(OR=1.366)、家庭人均月收入低(OR=1.119)、人工喂养(OR=1.836)、没有经过爬行阶段(OR=1.470)、有过伤害(OR=1.660)的儿童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的风险增加.结论 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较高,一些家庭相关因素可能与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5岁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及其相关因素,为改善农村地区儿童生活质量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安徽省5个县市4 457名农村地区4~5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4.0(PedsQLTM 4.0)对儿童家长进行调查.结果 安徽省农村地区4~5岁儿童生活质量总分为(79.44±12.51)分.留守儿童在情感功能、角色功能及心理领域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值分别为2.99,3.51,3.22,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大(OR=0.82,95%CI=0.71 ~0.95)、家庭居住人数越多(OR=0.85,95%CI=0.73~0.98)与儿童生活质量呈正相关,而父亲文化程度越高(OR=1.40,95%CI=1.21~1.62)、父亲收入越低、母亲做家务或无业、儿童2周患病(OR=1.76,95%CI=1.50~2.06)与儿童生活质量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 安徽省农村地区4~5岁儿童的生活质量水平相对较低,儿童年龄、父亲文化程度、父亲去年年收入、母亲职业、家庭居住人数、儿童2周患病是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铜陵市城区学龄前儿童忽视现况,探讨学龄前儿童忽视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铜陵市城区9所有代表性的幼儿园,共1 650名儿童,采取自行设计的一般人口学问卷和"中国3~6岁城区儿童忽视状况评价问卷"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铜陵市城区学龄前儿童总忽视率为35.5%,总忽视度为58.35,忽视总分值为159.29,儿童受单一种类忽视为主(51.9%),同时受4种以上忽视的比率较小(14.6%),影响忽视的主要因素有家庭气氛、母亲易冲动烦躁、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为子女的主要照顾人、以及家庭近一年的平均月收入等。结论铜陵市学龄前儿童的忽视状况比较严重,社会和家庭应当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云青萍  常春  何欢  张炎  纪颖 《中国学校卫生》2018,39(9):1318-1320
了解影响农村儿童体力活动的家庭因素,为开展农村儿童体力活动的干预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多阶段整样抽取的贵州和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4个县的小学五~六年级2 488名农村儿童及其主要照料人进行问卷调查,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农村儿童体力活动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农村儿童体力活动达标率为73.9%(1 839/2 488).主要照料人为父亲(OR=0.69,95%CI=0.54~ 0.87)、家庭无独立院子(OR=0.74,95 %CI=0.59~ 0.93)、家庭规模≥6人(OR=0.67,95%CI=0.48~ 0.94)是儿童体力活动达标的危险因素;照料人的体力活动(OR=1.14,95%CI=1.09~1.20)、提示行为(有时提醒OR=1.51,95%CI=1.08~2.10;经常提醒OR=1.79,95%CI=1.34~2.39)、家庭收入>6000元(OR=2.05,95%CI=1.45~ 2.91)是儿童体力活动的保护因素.结论 儿童体力活动的干预可从照料人入手,提高照料人对体力活动的认识,并积极发挥榜样和提示作用,有利于提高儿童体力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