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托幼机构儿童饮食行为状况,分析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因素,为干预儿童不良饮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样本,调查了深圳市31所托幼机构的儿童共10 138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由儿童家长填写,内容包括儿童及家庭一般情况、儿童的饮食行为和家长对儿童饮食的态度及行为等。结果 90%以上的儿童定时、定点、定量吃饭,一些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较高,吃饭时看电视听音乐或玩玩具、大人喂饭和挑食偏食的发生率分别为66.5%、62.6%和58.4%。年龄大(OR=0.647)、主要照顾者为父母(OR=0.843)、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51)、母亲文化程度高(OR=0.863)及家长引导孩子科学进食(OR=0.560)为儿童健康饮食行为的有利因素,儿童饮食行为较好;而家长吃饭时教育孩子(OR=1.609)、强迫孩子进食(OR=2.815)、因孩子吃饭不好发脾气(OR=1.849)和父母挑食(OR=1.771),为儿童饮食行为的不利因素,儿童饮食行为较差。结论要加强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主要抚养人对儿童饮食行为的认识,提高喂养技能,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监护人饮食行为对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监护人饮食行为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为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南京市玄武区1128名3~6岁儿童及其主要监护人为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学龄前儿童和监护人自身的饮食行为等。结果约59%的学龄前儿童有挑食偏食行为,其监护人不挑食偏食(OR=0.510)、饮用牛奶(OR=0.831)、食用鸡蛋(OR=0.906)的行为是影响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的因素。结论玄武区学龄前儿童的挑食偏食行为问题非常突出,与其监护人自身的饮食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上海3~5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北京、上海各选国家一级一类幼儿园3所,用分层抽样方法选择3~5岁儿童1620人,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调查儿童中约44.5%偏食,50.1%挑食,87.5%吃零食,70.3%喜欢喝含糖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就餐时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OR=2.25,95%CI:1.65-3.05),就餐时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OR=1.73,95%CI:1.21-2.48)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母亲文化程度(OR=2.11,95%CI:1.55-2.87)与儿童喝含糖饮料相关。结论偏食、挑食及喜欢喝含糖饮料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在宣传科学喂养的同时,要培植家长正确的育儿理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蚌埠市4~6岁儿童的饮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蚌埠市东市区、中市区和西市区各选取1所幼儿园,选择其中的4~6岁儿童478人,对其父母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饮食的家庭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调查儿童中,有42.92%偏食,45.75%挑食,74.73%吃零食,82.35%喜欢喝含乳饮料.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文化程度、提示孩子吃某种食物以及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与儿童挑食、偏食行为均相关(均有P<0.05);母亲文化程度、儿童是否独生子女与儿童吃早餐相关(均有P <0.05).结论 偏食、挑食及是否早餐是学龄前儿童存在的主要饮食行为问题,应提高父母的营养知识和示范意识,以促进儿童养成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预防及改善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乌鲁木齐市7所幼儿园1 070名 3~6岁儿童,采用儿童家庭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筛查评估问卷及3~6岁儿童家庭养育环境量表进行调查,采用秩和检验、 χ2检验及log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检出率为31.40%。多因素分析显示,儿童年龄越低(OR=0.510,95%CI=0.430~0.603)及语言/认知信息(OR=0.959,95%CI=0.926~0.994)、家庭养育环境中社会适应/自理(OR=0.959,95%CI=0.924~0.996)、活动多样性/游戏参与(OR=0.873,95%CI=0.827~0.922)、环境气氛维度得分越高(OR=0.794,95%CI=0.736~0.856)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保护因素;儿童主要照顾者文化程度越低(OR=1.929,95%CI=1.656~2.247)、主干家庭(OR=1.796,95%CI=1.260~2.561)、家庭每月总收入呈高等及低等水平(OR=1.368,95%CI=1.028~1.820),家庭养育环境中忽视/干预/惩罚维度得分越高(OR=1.043,95%CI=1.008~1.079)是学龄前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危险因素。 结论 应从小培养儿童饮食行为习惯,加大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儿童主要照顾者、家庭每月收入水平呈低、高水平及主干家庭中儿童照顾者,关于儿童饮食行为培养方面的健康教育,积极改善家庭养育环境,以防止儿童挑食偏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上海市虹口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儿童保健从业人员和家长携手改善儿童饮食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而努力。【方法】随机抽取120名有饮食行为问题的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家长问卷调查,分析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20名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包括挑食、偏食、进食量少、进食时间过长、进食地点不固定等。他们大多母孕产期情况良好,幼时添加辅食没有困难,在幼儿园的饮食行为表现比在家中更让家长满意。与以祖辈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相比,以父母为主要照养人的儿童能更早不依赖奶瓶,更早独立进食。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喂养,独立进食的年龄晚是家长对儿童饮食行为表现不满意的高危因素(P=0.000);家庭喂养态度一致是父母对孩子饮食行为表现满意的保护因素(P=0.003)。多数家长认为儿科医生的帮助是可靠的。【结论】早期认识并重视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及其可能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积极主动干预;加强健康宣教,发挥家庭在儿童保健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评估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和儿童饮食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12月共290例3~6岁学龄前儿童,采用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评估儿童的饮食行为,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并进行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分析,分析儿童营养状况测评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7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 21%。女童的不良进食习惯、偏食及食物喜好评分高于男童,而过饱响应评分低于男童(P<0. 05); 3~4岁儿童的主动进食评分低于5~6岁儿童(P<0. 05);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儿童不良进食习惯及食物响应评分越高(P<0. 05);儿童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儿童不良进食习惯评分越高,过饱响应评分越低(P<0. 05);与祖父母或其他人同住的儿童偏食评分较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评分高,主动进食评分较与父母同住的儿童评分低(P<0. 05);标准测评的不同营养状况儿童中,低体质量组食物喜好、食物响应及主动进食评分最低,肥胖组最高;低体质量组过饱响应评分最高,肥胖组最低(P<0. 05),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方面,偏瘦组偏食、过饱响应评分最高,食物喜好、食物响应、主动进食评分最低(P<0. 05)。Kappa检验结果显示,标准测评与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对学龄前儿童营养状况的判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 125,P<0. 05)。结论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与其饮食行为密切相关,不良饮食行为对儿童的营养状况有一定的影响,监护人自评儿童体型与儿童营养状况的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现状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利用自制调查问卷获取数据信息,并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各项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依次为:边吃边玩(69.25%)、吃零食(57.96%)、吃饭需要哄(51.16%)、偏食挑食(47.07%)、厌食(40.00%)、不吃早餐(22.45%)、睡前半小时吃东西(16.19%)。家长接受饮食营养讲座义诊、不吃保健品的儿童吃零食越少。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家长不注重饮食搭配,独生子女厌食的越多。养育儿童总支出越高、独生子女偏食挑食和边吃边玩的越多。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不吃早餐的越多。家长接受过饮食讲座或义诊,儿童睡前吃东西的越少。独生子女、家庭年纯收入越高、儿童年龄越小吃饭越需要哄。结论 山东省农村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较严重,应针对不同类型、年龄阶段的饮食问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善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对饮食行为认知态度的效果。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存在饮食行为问题儿童,对其及其家长进行6个月的健康教育,再次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儿童饮食行为和家长认知态度的改变。结果共317人,其中男童176人,女童141人通过健康教育,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得到改善,干预前的挑食(67.2%)、吃饭慢(24.0%)、饭前吃零食(13.6%)、吃饭时玩(26.8%)、吃饭地点不固定(13.2%)、不愿尝试新食物(28.4%)和吃饭含饭(19.6%)等行为问题干预后分别下降为48.3%、17.0%、6.0%、17.7%、4.7%、21.5%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家长的营养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认知态度也有所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家长和学龄前儿童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饮食行为问题,并对该群体中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究。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4月使用长处和困难问卷(SDQ,父母版)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卷(PEBQ)对150例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展开评估,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两者关系。结果 学龄前ASD儿童常见的情绪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同伴交往问题(86.0%)、社会行为问题(72.7%)、多动问题(51.3%)。常见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主动进食能力不足(83.3%)、挑食(57.3%)、情绪性进食(42.0%)。品行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食物响应问题(OR=3.48, 95%CI:1.04~11.63)和情绪性进食(OR=6.11, 95%CI:1.56~23.86)的危险因素。社会行为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07,95%CI:1.40~6.74)和主动进食不足(OR=5.32,95%CI:1.25~22.70)的危险因素,多动问题是学龄前ASD儿童挑食(OR=3.40,95%CI:1.65~7.00)和不良饮食习惯(OR=4.29,95%CI:1.55~11.88)的危险因素。结论 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及饮食行为问题均较严重。学龄前ASD儿童情绪行为问题与挑食、主动进食能力不足、食物响应问题、不良饮食习惯及情绪性进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