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良式正畸固定矫治装置在替牙期埋伏上颌中切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尚峰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6)
目的 探讨改良式正畸固定矫治装置在替牙期埋伏上颌中切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口腔科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接收的58例替牙期上颌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观察组28例采用改良式正畸固定矫治装置进行正畸牵引矫治.比较两组患者疗程、复查次数、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后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状况.结果 对照组平均矫治时间为(14.7±3.6)个月,平均复查次数为(18.5±5.3)次;观察组平均矫治时间为(7.2±1.8)个月,平均复查次数为(10.1±1.2)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9,P=0.000;t=13.57,P=0.003).观察组患者矫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vs.46.67%; x2=9.774,P=0.002),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0.71%vs.43.33%; x2=7.714,P=0.006).治疗后,对照组患牙唇、牙槽峭顶到CEJ长度均较同名牙长,牙根长度,牙根唇、舌侧被牙槽骨包绕长度占总根长的比例均较同名牙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牙唇、牙槽峭顶到CEJ长度,牙根长度,牙根唇、舌侧被牙槽骨包绕长度占总根长的比例与同名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替牙期埋伏上颌中切牙患者,改良Nance弓治疗能够有效对患牙进行矫正,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结合下颌磨牙[牙合]垫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结合下颌磨牙[牙合]垫对28例处于替牙期的前牙反[牙合]患者进行矫治。观察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全部矫治成功,前牙反[牙合]纠正,覆[牙合]覆盖恢复正常。结论应用2×4技术结合下颌磨牙[牙合]垫矫治替牙期的前牙反[牙合],缩短疗程,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4矫治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替牙期前牙反的患者10例,应用2×4矫治技术配合上颌垫及Ⅲ类牵引进行矫正。结果:10例替牙期前牙反患者经过5~10个月的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2×4矫治技术是矫正替牙期前牙反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2×4矫治技术在18例替牙期简单错颌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矫治技术在矫治替牙期简单错颌畸形中的作用、特点和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8例简单替牙期错颌畸形患者,应用2×4矫治技术,常规在6│6上装配直丝带环或直接黏接颊面管,21│12黏接4个直丝托槽进行矫治。结果:矫治疗程为5~11个月,矫治完成以后所有患者均前牙排列整齐,中线对齐。达到正常前牙的覆合覆盖,磨牙关系良好。2×4矫治技术矫治替牙期错颌畸形效果满意。结论:2×4矫治技术矫正替牙期简单错颌畸形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替牙期10例错牙合患者应用“2×4”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探讨“2×4”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对替牙期上前牙间隙前牙反牙合,内倾型深覆牙合,个别切牙扭转等错合畸形进行阻断性矫治,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应用“2×4”矫治技术矫治的16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2×4”矫治技术操作简便,疗程短,效果佳,是比较适合替牙期错牙合患儿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替牙期年轻的恒前牙外伤后出现牙松动、移位、脱位,进行早期复位、固定是恢复正常咀嚼功能、保持牙列完整的有效方法.由于替牙期乳牙松动、脱落,恒牙萌出不全的特点,为牙齿的固定带来困难.近年来我科将2×4矫治技术应用在替牙期外伤的固定,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替牙期年轻的恒前牙外伤后出现牙松动、移位、脱位,进行早期复位、固定是恢复正常咀嚼功能、保持牙列完整的有效方法。由于替牙期乳牙松动、脱落,恒牙萌出不全的特点,为牙齿的固定带来困难。近年来我科将2×4矫治技术应用在替牙期外伤的固定,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替牙期10例错患者应用“2×4”矫治技术治疗,分析探讨“2×4”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2×4”矫治技术对替牙期上前牙间隙前牙反,内倾型深覆,个别切牙扭转等错合畸形进行阻断性矫治,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应用“2×4”矫治技术矫治的16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2×4”矫治技术操作简便,疗程短,效果佳,是比较适合替牙期错患儿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活动矫治器的一种新的改良设计方法,使矫治替牙期扭转牙的速度与效果更加理想。方法:在上颌牙合垫式活动矫治器基础上对唇弓进一步改进,临床应用16例替牙期扭转牙的患者并观察其疗效。结果:在16例替牙期扭转牙患者的临床应用中,该矫治器具有解除扭转速度快及制作方便等优点。结论:应用此型矫治器矫治替牙期扭转牙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替牙期16例错合患者应用"2×4"矫治技术治疗过程,结果的分析探讨"2×4" 矫治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2×4" 矫治技术对替牙期上前牙间隙前牙反合,内倾型深覆合,个别切牙扭转等错合畸形进行阻断性矫治,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应用"2×4" 矫治技术矫治的16例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结论:"2×4" 矫治技术操作简便,戴用舒适,疗程短,效果佳,是比较适合替牙期错合患儿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不同长度、直径氧化锆桩核冠模型的应力分布,为氧化锆桩核修复的临床病例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Micro-CT扫描、DICOM标准数据建模法及Mimics、Pro/E软件建立不同长度、直径的上颌中切牙氧化锆桩核全冠模型共5组,在中切牙牙冠模型舌侧切缘下2mm与牙长轴成45°角施加100N载荷,用ANSYS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计算各实验组桩核上的最大主应力、等效应力。结果各组模型氧化锆桩核冠应力分布模式无差别;最大主应力峰值除在舌侧加载区集中外,还位于根管内桩的舌侧中1/3;等效应力峰值位于根管内桩的唇侧中1/3。随着桩的直径减小,其应力峰值减小;桩长度增加时,其应力峰值降低。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氧化锆桩核直径越小,产生的应力越小,但过细的桩容易弯曲折断;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桩的长度可以减小应力。临床应根据牙体髓腔大小合理进行桩道预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中牙齿移动方向与牙根吸收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90例安氏Ⅰ类青少年患者.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将术前、术中、术后头颅侧位片重叠.测量牙齿不同方向的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长度.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牙根吸收与移动方向的相关性。结果 上中切牙切缘到腭平面的距离、根尖到腭平面的距离、长轴与腭平面后下交角的度数三项指标与牙根吸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青少年男女组间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根尖和切缘的压低及切牙倾斜度的增加与根吸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修复对上颌中切牙残冠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6例上颌中切牙残冠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均行微创拔牙,对照组患者给予延期种植修复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即刻种植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永久冠修复后6个月种植体体积、牙槽骨吸收水平、美学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主观满... 相似文献
15.
魏赞宏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9):2885-2887
目的 探讨上頜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第二根管( MB2)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至201 1年收入我院的40例发现MB2根管的上颌第一磨牙病变患者进行根管治疗.结果 40例患者有效33例,显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40例患者治疗前有疼痛反应的例数为28例,占70%,治疗后为3例,占7.5%,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 做好术前检查,术中仔细探查,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根管治疗,可以提高MB2根管的治愈率,降低患者疼痛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病人进行上颌单颌拔牙矫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的正畸病人30例,其中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26.4岁,均行上颌单颌拔牙,对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评估疗效。结果 30例病人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磨牙关系接近中性,U1-FH角减小(10.96±11.11)°(t=5.403,P<0.001),U1-L1角增大(8.92±6.93)°(t=7.050,P<0.001),前牙覆覆盖正常。结论 上颌单颌拔牙可有效治疗下颌双侧中切牙缺失的病人,尤其适用于上颌轻中度拥挤或前突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上颌埋伏中切牙对同侧侧切牙和尖牙位置及萌出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择单侧上颌中切牙埋伏患者46例,根据埋伏位置分为高位埋伏组及低位埋伏组,对治疗前曲面断层片中埋伏中切牙双侧的侧切牙牙轴与上腭平面的夹角、根尖与上颌中线的距离、近中边缘嵴与上颌中线的距离以及尖牙牙尖与上腭平面间距离进行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埋伏上颌中切牙同侧侧切牙的牙轴与上腭平面夹角小于对侧,根尖与上颌中线距离大于对侧,尖牙牙尖距上腭平面距离小于对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双侧侧切牙近中边缘嵴距上颌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埋伏组埋伏牙同侧的侧切牙牙轴与上腭平面夹角小于低位埋伏组(P<0.05或<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埋伏中切牙可引起同侧侧切牙牙根远中倾斜,对同侧尖牙萌出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1260例重型肝炎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进一步提高重型肝炎的存活率。方法 分析近20年收治的1260例各型重型肝炎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重型肝炎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占89.36%。慢性重型肝炎占80.48%。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存活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P<0.001)。患者早、中、晚期接受治疗的存活率分别为82.77%、60.48%、14.35%(P<0.001)。血清胆红素浓度与病死率成正相关。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判断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指标,PTA值超低死亡率越高。甲胎蛋白(AFP)上升提示肝细胞增生活跃,预后较好。重型肝炎发生的并发症越多者死亡率越高。结论 重型肝炎应早期诊断,早期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案及应用人工肝治疗,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是提高存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严重肝外伤手术处理方式的选择和处理经验。方法总结3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严重肝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损伤程度、手术方式、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采用行肝缝合修补术20例;肝血肿清除4例;清创性肝切除10例;选择性肝动脉结扎附加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引流2例;肝周纱布填塞2例。手术治愈31例,治愈率为81.6%,死亡7例,死亡率为18.4%,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3例、败血症1例、失血性休克1例、继发性出血2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28.9%),其中,并发膈下感染4例,肝脓肿2例,胆瘘1例,再出血2例,MODS 2例。结论尽快救治失血性休克、术中彻底止血、充分引流以及预防术后并发症是治疗严重肝外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