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并对手术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患者年龄48~66岁,6例发生于上颌窦、2例发生于筛窦、1例发生于鼻腔。镜下见乳头状排列的多层柱状上皮细胞,胞浆内含有嗜酸性颗粒,上皮内含有充满粘液的微囊,有的微囊内聚集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形成微脓肿。手术后3例复发,1例恶变。结论鼻嗜酸性细胞乳头状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易误诊,术后易复发及恶变,需积极治疗和精心的术后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术后肺炎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2017年在我院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613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患者术后肺炎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582例患者,其中220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低血嗜酸性粒细胞组),362例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2%(高血嗜酸性粒细胞组)。低血嗜酸性粒细胞组术后肺炎发生率(14.1%,31/220)明显高于高血嗜酸性粒细胞组(6.4%,23/362,P=0.002),而2组患者住院死亡率无明显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OR=3.521,95%CI:1.213~10.223,P=0.021)、鼻胃管(OR=6.490,95%CI:2.757~15.280,P0.001)和机械通气时间≥24 h(OR=3.496,95%CI:1.156~10.178,P=0.035)为术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发生肺炎的风险升高。  相似文献   

4.
如果乳腺肿瘤显示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呈嗜酸性柱状并有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甲状腺来源的转移癌是首先考虑的诊断。约5 %的乳腺转移癌源自甲状腺。作者描述了5例具有甲状腺高细胞型乳头状癌形态学特征的乳腺原发性肿瘤。此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 6~74岁(平均6 3岁)。临床病史和随访显示4例有资料的病例均无甲状腺疾病史或乳腺肿瘤诊断后出现甲状腺结节。组织学观察原位肿瘤1例,微浸润肿瘤2例,浸润性肿瘤2例。肿瘤细胞呈实体或乳头状生长,部分区域显示类似甲状腺的滤泡样结构。部分区域乳头致密拥挤呈实体或梁索状。筛状结构则由含嗜酸性物质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9例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肿瘤组织均进行HE、免疫组化及网状纤维染色,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6~64岁,平均46岁,发病部位左侧8例,右侧1例。9例均为含有 90%嗜酸性细胞的单纯性肾上腺皮质嗜酸细胞性肿瘤,参照Lin-Weiss-Bisceglia(LWB)评分系统,2例为恶性,2例为恶性潜能未定,5例为良性。9例肿瘤细胞均表达SF-1,Ki-67增殖指数在良性肿瘤中均≤5%,而在恶性肿瘤中均 10%。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良性肿瘤细胞巢网状纤维支架存在,恶性潜能未定及恶性肿瘤网状纤维支架不同程度被破坏。9例中1例失访,余8例随访4~104个月,均未发生转移或复发。结论嗜酸细胞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测,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6.
肿瘤组织中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的现象虽然早有人注意到,但其意义尚不太清楚。我们观察了88例胃癌间质中嗜酸性白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浸润与病人预后的关系,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材料选自本教研室1978~1988年胃癌胃次全切除标本88例,均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在肿瘤部位取材2~4块,石蜡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中的分泌型磷脂酶A2-X(sPLA2-X)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联,为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方法:SPF级6~8周雌性BABL/c小鼠48只,分为4组,每组12只,分为健康对照组、哮喘对照组、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组及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同型对照组。构建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除健康对照组小鼠于0、7、14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外,其余组小鼠每只分别于0、7、14 d腹腔注射50μg OVA与2 mg氢氧化铝凝胶(溶于200μL生理盐水)。随后根据分组于第21和26天分别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删除抗体(anti-CCR3)及同型对照的腹腔注射及吸入麻醉后的删除抗体滴鼻。于雾化结束后48 h内完成小鼠肺功能检测,每组小鼠一半行全肺灌洗、一半用于肺组织切片HE染色,全血用于检测血清IgE,肺泡灌洗液(BALF)上清液应用于检测细胞因子,肺泡灌洗液细胞用于细胞总数、细胞分类及流式分析。结果:(1)与哮喘对照组相比,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组小鼠的气道、肺泡炎症反应显著减轻。(2)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组(OVA/anti-CCR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3)与哮喘对照组比较,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组小鼠气道高反应显著降低(P0.05)。(4)与哮喘对照组相比,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组小鼠BALF上清与血清中的sPLA2-X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5)与哮喘对照组对比,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删除组小鼠BALF上清中的IL-4、IL-5和IL-13水平显著降低,血清中IgE的水平也显著降低(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中嗜酸性粒细胞与sPLA2-X有重要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碳酸酐酶Ⅸ(CAⅨ)和Pax2的表达差异,进行鉴别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90例肾脏嗜酸性上皮性肿瘤标本进行CAⅨ和Pax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两种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意义。结果 CAⅨ在嗜酸型嫌色性肾细胞癌(chromophobe renal cell carcinoma,ChRCC)(0/27)和肾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0/13)中均不表达。大部分嗜酸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29/37)和2型乳头状肾细胞癌(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PRCC)(10/13)中CAⅨ阳性,CAⅨ在嗜酸性CCRCC中呈弥漫一致的胞膜强阳性,而在2型PRCC中为灶性或多灶性胞膜强阳性。Pax2在RO中100%阳性(13/13),而在嗜酸型ChRCC中几乎不表达(1/27),不同程度地表达于嗜酸性CCRCC(25/37)和2型PRCC(5/13)。结论 CAⅨ和Pax2组合可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各型嗜酸性肾脏上皮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osinophilic solid and 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ESC 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例ESC RCC中不同抗体的表达,分析其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诊断及鉴别诊断、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4例ESC RCC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66岁。镜下肿瘤组织主要由胞质红染的嗜酸性细胞构成,实性区腺管状排列,其内可见微囊和巨囊性区域,可见胞质内嗜碱性或嗜酸性粗细不等的颗粒状彩斑。免疫表型:肿瘤细胞表达PAX8和CK20,可出现Melan-A和Cathepsin K的表达,不表达CK7、CD117。2例获得随访,生存时间2~26个月。结论ESC RCC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较为典型,免疫组化检测可明确诊断,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治疗结核性脓胸的手术疗效及对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结核性脓胸患者57例,根据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3组,每组各19例,第1组行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第2组行带蒂肌瓣胸腔内移植术,第3组行胸廓成形术。观察并对比3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3组患者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第1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第2组84.21%和第3组78.95%(P0.05),第2组与第3组比较疗效相当(P0.05)。3组患者中共有23例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现象,第1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生率21.05%,明显低于第2组52.63%和第3组47.37%(P0.05)。术后1周第1组患者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较第2组、第3组下降更明显(P0.05),但仍高于正常值。术后1个月3组患者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均降至正常值10%以下,3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年发现2例(3.51%)脓胸复发,其中第2组、第3组各1例。结论胸膜纤维板剥脱术治疗结核性脓胸临床疗效显著,胸水中嗜酸性粒细胞可降至正常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冠心病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8例非急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血细胞参数、生化指标等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损伤程度.根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组,进行趋势分析,判断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 患者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三组(<0.1×109/L;0.1~0.2×109/L;>0.2×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男性性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脉再造术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肌酐、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趋势分析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冠脉内血栓、慢性阻塞、支架内再狭窄等参数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过表达IL-5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生物学特性和病理学变化.方法 记录转基因小鼠的繁育情况,通过计数小鼠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规律;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器官损害的病理变化特征.结果 小鼠已成功繁育,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数的比例持续增长到48周龄时的49.9±3.5%,脏器组织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出现体表被毛缺失和直肠脱垂现象.结论 小鼠体内高水平的IL-5能显著影响外周血内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和比值,造成了肺脏、肝脏和脾脏等脏器的严重损坏.表明该小鼠是研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良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正常成人结肠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以及嗜酸性结肠炎的组织学诊断标准尚未明确。本文为明确正常成人结肠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构建了原发结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及嗜酸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诊断框架,对159名健康成人的左半结肠、横结肠以及右半结肠黏膜的嗜酸性粒细胞进行计数,并从120万例结肠活检病例的资料库里,提取诊断为结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成年患者资料,除复习所有病理切片外,并获取相关人口统计学信息、临床病理资  相似文献   

14.
在变应性鼻炎(AR)的发病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IL 5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否改善患者体内这些细胞因子的状况,尚未见报道。我们对只有尘螨过敏的13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患者进行了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血清和鼻灌洗液中ECP、IL 5和尘螨SIgE、TIgE的检测,并对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及临床意义的探讨。检测对象为只有尘螨皮试阳性的PAR患者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在18~6 2岁;病程2~2 2年。即往从未进行过免疫治疗,尘螨皮试至少 。病史中也否认对其他物质过敏,在接受特异性免疫治疗期间未接受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从健康献血者和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病人的外周血中分离出高纯度、高存活率的嗜酸性粒细胞。方法 :采用磁性细胞分选技术的阴性选择法分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 ,并检测分离后嗜酸性粒细胞的纯度、存活率 ,计算其回收率。结果 :①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回收率为 6 9.7%± 6 .8% ,存活率 95 .4%± 1.8% ,纯度为 90 .7%± 4.3% ;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病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回收率为 6 0 .4%± 5 .4% ,存活率为 96 .1%± 0 .7% ,纯度为 92 .6 %± 5 .1%。结论 :采用磁性细胞分选技术的阴性选择法 ,能从外周血中分离出高纯度、高存活率的嗜酸性粒细胞 ,因此该方法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免疫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嗜酸性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Eotaxin)是C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由结构性细胞和渗出性炎症细胞产生,是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Th2型细胞因子的化学激活趋化剂,通过其受体(CCR3)选择性地诱导嗜酸性粒细胞在肺内黏附、募集和脱颗粒。  相似文献   

17.
急性排斥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C4d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移植肾PTC C4d沉积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AHR的关系,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急性体液排斥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沉积。26例移植肾PTC C4d弥漫性强阳性染色患者为C4d阳性组,而30例移植肾PTC C4d阴性患者为对照组。光镜下记数移植肾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数。结果:(1)26例C4d阳性患者中经病理诊断为AHR为13例,AHR+ACR为8例,ACR1为3例,ACR2为2例。30例C4d阴性患者中,AHR为1例,AHR+ACR为2例,ACR1为21例,ACR2为6例。与C4d阴性组相比,C4d阳性组难治性排斥患者较多,常需进一步干预性措施,且较多的患者对抗排斥治疗无反应,移植肾失功率高(7/26)。(2)C4d阳性组移植肾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亦明显高于C4d阴性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C4d阳性无细胞性排斥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与C4d阳性+ACR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C4d阳性ACR组移植肾间质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数明显高于C4d阴性ACR组(P〈0.05)。结论:移植肾PTC C4d沉积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两者在肾移植AHR诊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Skalova  A  Ryska  A  Kajo  K  陈海玲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1):117-117
囊性高分泌性癌(cystichypersecretorycarcinoma,CHC)是由Rosen等首先报道的一种少见的乳腺导管原位癌亚型,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囊肿,囊内含有类似甲状腺滤泡胶质的嗜酸性分泌物。作者总结了5例CHC的临床病理特征。此组患者年龄53~78岁(平均67岁),均出现可触及的乳腺肿块,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AFS)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AFS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2002-2006年36例AFS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应用阿尔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环六亚甲基四胺银(GMS)特殊染色及黏蛋白5B(MUC5B)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标记真菌,同时选取AFS新鲜活检组织lO例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36例AFS中,男21例,女15例,发病年龄11~53岁.多具有变应性疾病病史.CT平扫示受累的鼻窦充满软组织影,伴斑片状高密度影,窦壁骨质可出现压力性骨破坏.实验室检查:一种或多种真菌抗原皮试阳性(31/36);血清学检查总IgE和(或)真菌特异性lgE增高(20/36);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多(23/36).真菌培养10例阳性.组织病理学:大体典型病变为黏稠的"油灰样"分泌物,镜下为特征性的"嗜酸性黏蛋白",AB-PAS及GMS染色、MUC5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真菌均着色.透射电镜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脱颗粒现象.结论 "嗜酸性黏蛋白"是AFS最具特征性的病理学表现,建议采用AB-PAS、GMS特殊染色及MUCS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多种方法 联合标记真菌;需对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以得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蛋白非转移性黑色素瘤蛋白B(glycoprotein nonmetastatic melanoma protein B, GPNMB)在各种肾嗜酸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比较GPNMB与细胞角蛋白(CK)20、CK7、CD117在肾嗜酸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22年3月传统类型肾肿瘤嗜酸细胞亚型, 包括22例肾透明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cRCC)、19例肾乳头状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papRCC)、17例肾嫌色细胞癌嗜酸细胞亚型(e-chRCC)、12例肾嗜酸细胞瘤(RO)和新兴的具有嗜酸细胞特征的肾肿瘤类型, 包括3例嗜酸性实性囊性肾细胞癌(ESC RCC)、3例肾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LOT)、4例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肾细胞癌(FH-dRCC)以及5例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检测GPNMB与CK20、CK7、CD117在上述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并统计分析其在以上各种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GPNMB在ESC RCC、LOT、FH-dRCC这3种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