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筛查内蒙古地区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l突变位点。方法:收集新近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病例及全血标本40例。以及非癌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全血30例作为对照,利用TIANampBloodDNA Kit试剂盒获取基因组DNA;PCR方法扩增基因组DNA的BRCAl基因第11外显子的2620~2894bp和3570~3847bp片段.所有标本利用ABl3100-DNA测序仪分析扩增的DNA片段。结果:测序的DNA片段与GeneBank中的序列进行了比对,在所扩增DNA片段中未发现碱基的突变。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所检测的散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l基因第11外显子2620~2894bp和3570~3847bp区域未发现突变。  相似文献   

2.
X-连锁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亮  邬玲仟  胡浩  潘乾  李娟  梁德生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33-137
目的探讨1个X-连锁隐性视网膜色素变性(X-linkedrecessiveretinitispigmentosa,XLRRP)家系先证者分子遗传学基础。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检测与XLRP相关基因视网膜GTP酶调节因子(retinitispigmentosaGTPaseregulator,RPGR)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和突变热区15号外显子开放阅读框(exonopenreadingframe15,ORF15)及其与内含子交界处序列。结果检测到2种新的同义突变,c.2166A>G(Glu722)和c.3396C>T(Asp1132),都位于ORF15;以及4种已知多态c.29-15G>A,c.469 63C>T,c.1227 67A>G和c.1675-101A>T。结论尚不能确定此XLRP家系的疾病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重庆地区汉族人群穿孔素(Perforin,PRF1)和颗粒酶B(Granzyme B,GZMB)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及连锁不平衡,为研究PRF1和GZMB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关性提供前期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对100名重庆地区健康儿童的PRF1和GZM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进行分析.结果:①在重庆地区汉族儿童PRF1基因外显子3发现多态性3877C>T和3955C>T.在GZMB外显子2、外显子3、外显子5分别发现多态性1273G>A,1804A>G及1815C>G,3151T>C及3186A>G,其中1815>G和3186A>G是本研究新发现的多态性位点.②不同种族和地区PRF1及GZMB基因SNPs分布不同.PRF1基因两个多态性位点在重庆地区人群中呈现强烈的连锁不平衡(D'=0.996).GZMB基因的5个多态性位点两两连锁不平衡.结论:在重庆地区汉族人群PRF1和GZMB基因中共发现7个多态性位点,其中2个为首次发现.PRF1和GZMB基因多态性在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均存在显著连锁不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53基因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位点及特征。方法:以中国南 方地区150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提取静脉血基因组DNA,对p53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及外显子 与内含子拼接区进行扩增。 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筛后,应用DNA测序分析和证实基因突变的结果。结果: 150例患者中,9例的p53编码区域共发现6种不同的p53变异,其中869_888ins20(插入突变)为新发现的致病性突变, 643_660del18(缺失突变)为已报道的致病性突变,91G>A,215C>G,537T>G和743G>A为已报道有致病意义的错义突 变位点。此外,还发现了第4外显子区域的同义突变141G>A及第3内含子区域的缺失突变IVS3+54_70del16和9个基因多 态性位点。家族性及早发性乳腺癌的p53总突变率为6.00%,其中家族性乳腺癌的p53突变率约为6.81%。早发性乳腺癌 突变率约为6.25%。结论:中国南部人群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p53基因胚系总突变率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首次发现 的插入突变869_888ins20的致病意义有待今后的功能学验证。缺失突变643_660del18丰富了国人p53基因突变数据库, 有可能是中国乳腺癌人群的特有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耳聋基因筛查在新生儿听力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杭州迪安医学检验中心提供的2018年8月至2019年9月出生的4 020个新生儿采集足跟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4个耳聋易感基因21个位点[GJB2基因(c.35 del G、c.176191 del 16、c.235 del C、c.299300 del AT、c.109 G>A、c.167delT)、GJB3基因(c.538 C>T、c.547 G>A)、SLC26A4基因(c.919-2 A>G、c.1174 A>T、c.1226 G>A、c.1229 C>T、c.1707+5 G>A、c.1975 G>C、c.2027 T>A、c.2168 A>G、c.2162 C>T、c.281 C>T、c.589 G>A)和线粒体12S r RNA (m.1494 C>T、m.1555 A>G)]的检测;同时比较国内2019年发表的数据。结果 4 020名新生儿中,检出耳聋基因异常的阳性率为3... 更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云南省部分地区特教学校聋生携带钙整合素结合蛋白2 (calcium-and integrin-binding protein 2, CIB2) 基因196C>T, 272T>C和297 C>G突变的频率.方法 实验组选取337名非综合征型耳聋学生, 已明确其全部未携带GJB2 (35 del G, 176_191 del 16, 235del C, 299_300 del AT) 、GJB3 (C538T, G547A) 、mt DNA 12S r RNA (A1555G, C1494T) 和SLC26A4 (IVS7_2A>G, A2168G) 致聋基因突变, 对照组采用150名健康人, 外周静脉采集EDTA抗凝管血液成分, 提取基因组DNA, 通过PCR扩增含CIB2基因196C>T, 272T>C和297 C>G的基因片段, 扩增产物直接测序鉴定其基因突变的位点.结果 在337名耳聋学生和150名健康人群中均未检测到CIB2基因196C>T, 272T>C和297 C>G突变.结论 CIB2基因196C>T, 272T>C和297C>G并非是云南省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携带的基因突变热点, 为该地区确定聋病基因筛查谱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1,BRCAl)基因exonll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探讨BRCAl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采取105例乳腺癌标本为实验组,30例非癌乳腺组织为对照组。应用PCR—SSCP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法检测所有标本BRCAl基因外显子11全部序列的突变情况。结果:30例非癌乳腺组织BRCAl基因外显子11未检出突变,105例乳腺癌中有10例发生基因突变,占总例数的9.5%。10例中2例为同义突变:2430T→ C,2630T→G;8例为错义突变:2532T→G,2685T→C(2例),3191C→G,3232A→G,3667A→G(2例),3876C→A。结论:BRCAl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对其进行检测可能对乳腺癌的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有无突变.方法 选择内蒙古地区69例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DNA,采用聚HTK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方法检测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统计分析BRCA 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69例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上共发现2例突变(2073delA移码突变和W372X无义突变).结论 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第11外显子发现2例突变,均已收录于NCBI数据库中;尚未发现国内文献报道的在中国汉族群中可能具有部分始祖效应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马凡综合征(MFS)患儿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的新发突变并分析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为MFS患儿提供基因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8例MFS患儿,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胸部X线检查,并提取外周血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与FBN1突变数据库及健康儿童FBN1的DNA进行对比,确定突变位点和类型.结果发现1例新发错义突变c.2638G>A和1例新发PTC突变c.IVS30+1A>G,1例已知MFS的错义突变c.3349T>C.结论 PTC突变c.IVS30+1A>G和错义突变c.2638G>A、c.3349T>C可能是MFS的致病原因,应用PCR-SSCP-DNA测序方法 能为儿童MFS基因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有危险因素者BRCA1第11外显子的突变率。方法38例有危险因素者,年龄29-71岁,有乳腺癌及卵巢癌家族史18例,其中3例本人患乳腺癌;有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者17例;有良性病变者8例,其中1例本人患宫颈癌。25例无危险因素者为对照组。受检者抽取外周血进行DNA提取,经PCR扩增后测序,与NCBI基因库比对。结果1例乳腺良性病变伴宫颈癌者检出4个碱基的缺失突变。危险因素组与对照组另检出6个相同位点的突变,其中5个位点在危险因素组和对照组突变率分别为65.8%和36.0%,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发生于性器官的恶性肿瘤可能有共同的突变位点,危险因素组突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家族性乳腺癌可能与更常见的、低外显率基因变异的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Song CG  Hu Z  Yuan WT  Di GH  Shen ZZ  Huang W  Shao ZM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3):3030-3034
目的研究中国上海地区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BRCA2基因的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对象为来自上海地区的50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440岁),其中13例(26%)有一级亲属患病家族史。由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之后进行DNA测序证实。结果在BRCA1基因中发现有6个致病突变位点,其中4个为新发现的位点,包括两个移码突变(3449insA,5587-1del8)和两个拼接点突变(IVS17-1G〉T,IVS21+1G〉C)。BRCA2基因的两个致病突变位点都很接近位于Il号外显子上;其中的1个致病突变位点为移码突变(5950delCT),另一个错义突变(5911G〉C)可能为新的致病突变位点。另外,共发现有12个新的SNP位点,都未引起氨基酸编码改变;其中,8个在BRCA1基因上,4个在BRCA2基因上。在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频率(12%)比BRCA2基因(4%)高;BRCA1基因突变频率在有无家族史的患者中分别为30.8%和5.4%。结论新发现的4个BRCA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和一个BRCA2基因的错义突变位点可能是中国人群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在中国人群中,BRCA1基因突变起着比BRCA2基因更大的作用;本研究为未来的临床基因检测提供了可能的筛查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基因 )是一种抑癌基因。本研究检测BRCA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 ,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 8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实验组 ,另取非癌乳腺组织标本 30例作对照组。每一例标本分别捣碎 ,分别用酚 -氯仿抽提法提取DNA ,每例DNA用PCR扩增BRCA1基因的 2、5、1 7、2 0等 4个外显子。分别将每例病人每个外显子的PCR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 ,对出现异常区带的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 ,与基因库序列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30例非癌乳腺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 ,89例乳腺癌共检测出 4例突变 ,其中 2例为 5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2 73C >G ,2 87A >T) ,2例为 1 7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5 1 1 5T >C ,5 1 1 6A >G)。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 4 5 %(4 / 89)。结论 BRCA1突变与乳腺癌有关系 ,检测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Thirty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or familial breast cancer from Malaysia were analysed for germline mutation in the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I gene (BRCA1). Direct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coding region of BRCA1 identified a frameshift mutation, c.5447-5448insC (insC5447) (codon 1776 of exon 21) in a patient aged 32 of the Malay ethnic origin, who had no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 Eight polymorphisms (2201C > T, 2430T > C, P871L, E1038G, K1183R, 4427T > C, S1613G and IVS8-57del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mples teste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山东济宁地区家族性乳腺癌(familiar breast cancer,FBC)患者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选取山东济宁地区8个乳腺癌家系中各1例乳腺癌患者,1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为对照.应用PCR技术和DNA直接测序技术检测BRCA1基因外显子11的突变.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外显子11的序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汉两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病理确诊的65例(维族35例,汉族30例)早发性乳腺癌标本,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5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BRCA1的突变率为21.5%(14/65),35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4.3%(12/35),30例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6.7%(2/30)。65例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的位点为第2、第10、第18号外显子,共发现14个突变位点,位于Exon10共11个,其中10个可引起氨基酸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位于Intron18上的1个拼接点突变。65例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者和未突变者在淋巴结转移状况、P53和Ki-67表达情况、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疆维地区维族、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位点可能是新疆维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存在关联。BRCA1突变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转移多,P53突变率高、Ki-67蛋白高表达等,提示早发性乳腺癌可能发病早、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115例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特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包括前期研究的35例),应用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全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11例BRCA1基因突变和3例BRCA2基因突变,总的突变发生率为12.2%.根据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分层后,突变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家系中先证者和所有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早于突变阴性的家系(P<0.01),同时家系中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越多,突变携带率就越高.结论 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患者的发病年龄能有效地预测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率,但是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的预测功能却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族乳腺癌家系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Zhou YZ  Sun Q  Lin SQ  Wang J  Liu B  Li JX  Zhou YD  Ye J  Han H  Fang FD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94-298
目的 检测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和BRCA2的胚系突变位点。方法 对象为来自汉族的14个乳腺癌家系中的15例乳腺癌患者、散发性乳腺癌患者76例和正常对照100名,知情同意后取其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2份pool DNA(每份pool DNA含50名正常对照者的等量DNA)作为样本,对BRCA1基因外显子4、8、11、18、19、20和部分内含子区域,BRCA2基因外显子1~14、外显子17~24和外显子27及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测定。用DNA 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筛查基因突变位点及多态性位点,对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在正常对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BRCA1的外显子11上发现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2个不改变氨基酸编码,4个改变氨基酸编码。其中2个为致病性位点:一个致病位点为G 1235A(Trp 372 stop),导致蛋白质合成终止,该位点仅在1例29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另一致病位点C 1196 T(Pro 359 Leu)也只在1例37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该位点在正常对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基因分型后均为野生型,并在相关的文献和乳腺癌信息中心网站的突变数据库中均未检索到,为一新的中国家族性乳腺癌特有的致病位点。在BRCA2的外显子3、10及11中发现8个SNP位点,5个不改变氨基酸编码,3个改变氨基酸的编码,其中2个位点A 1093 C(Asn 289 His)和A 3199 G(Asn 991 Asp)在2个pool DNA样本中均为野生型。结论 在BRCA1上发现两个致病的SNP,可能与早发型乳腺癌有关,其中一个可能是中国家族性乳腺癌特有的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