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正>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时,心肌因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心肌细胞钙通道异常开放也会加重心肌损伤~([1])。患者常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复流可能加重AMI心肌血流再通后再灌注损伤,并诱发心力衰竭的发生~([2])。故及时复流、增强患者心功能并降低PCI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是  相似文献   

2.
<正>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群中当中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明显增加~(〔1〕)。同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AMI患者得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这也使得AMI患者PCI术后相应的心脏康复在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当中所占得比重也显著增加了。1 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荣霞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390-4392
目的 对比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静脉溶栓、一般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将290例老年AMI患者分为急诊PCI组170例,静脉溶栓组37例,一般治疗组83例,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等)发生率.结果 急诊PCI升高LVEF值;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P<0.05).结论 急诊PCI老年AMI能安全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波立维)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早期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救治模式,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1次/d,观察组给予波立维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波立维75 mg,1次/d,复方丹参滴丸10粒口服,3次/d)。对所有病例的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并发症、既往相关病史等方面逐项统计,随访患者的生存情况及所有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左心衰竭患者3例,对照组发生左心衰竭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前后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治疗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死亡原因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各有40例完成了PCI术后48 h、术后6个月的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组LVEDV、LVESV、LVEF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波立维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AMI远期预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我院接诊的AMI患者106例,所有入选者均接受PCI治疗。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实验组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口服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服药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浆黏度(plasma viscosity,PV)],以及生化指标[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心肌肌钙蛋白T(human cardiac troponin,cTnT)、心肌营养素-1(cardiotrophin-1,CT-1)]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ESR、FIB...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应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老年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患者96例,根据年龄分为低龄老年组(65~74岁) 59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 37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相关指标及术后症状、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发生率、吸烟率及胸痛类型、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房颤发生率、不同性别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及入院血小板计数、静脉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比例、门-球时间、住院时间(排除死亡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高龄老年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4),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心电图梗死图形比较,低龄老年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率显著高于高龄老年组(P<0. 05),其余类型〔前壁、下壁(包括右心室及正后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左主干病变、病变血管平均数、"罪犯"血管、"罪犯"血管完全闭塞、非"罪犯"血管慢性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侧支循环建立率、术前TIMI分级<3级、术后TIMI分级<3级发生率、单纯球囊扩张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 05)。高龄老年组多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术中使用升压药比例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罪犯"血管支架植入数量明显高于低龄老年组(P<0. 05)。两组术后胸痛症状均明显缓解,再发心绞痛、急性左心衰、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急诊PCI治疗AMI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了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仅作开胸手术,并于术后行生理盐水灌胃;心肌梗死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在术后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治疗3天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大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和p53 mRNA进行分析,采用Western blot对Bcl-2和Bax蛋白水平进行分析,并采用TUNEL染色法和Western blot分析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心肌组织中Fas、Fas-L和p53 mRNA水平明显增加(P<0.05)。而复方丹参滴丸组织中Fas、Fas-L和p53 mRNA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下降(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大鼠心肌组织Bcl-2/Bax比值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5),而复方丹参滴丸组较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心肌梗死组和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而复方丹参滴丸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较心肌梗死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对抑制急性心肌梗死细胞凋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原发性心室颤动 ,而 QT间期离散度 (QTd)与 AMI早期发生心室颤动呈正相关 [1] 。我们应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 AMI并观察该药物对 AMI病人 QTd的影响 ,旨在探索该药对预防 AMI原发性室颤 ,降低 AMI病死率的临床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 1999年 6月至 2 0 0 0年 12月间发病、 72小时内入院 ,符合 1979年 WHO关于 AMI的诊断标准 ,且无心率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及电解质紊乱的住院病人 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 2 0例 ,女 10例 ,年龄 31~ 77(平均5 8.6)岁。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肌钙蛋白I(cTnI)水平对直接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CI治疗的AMI患者200例,根据入院即刻血cTnI四分位水平分为4组,即A组:cTnI<1.5ng/mL、B组:1.5ng/mL≤cTnI<5.5ng/mL、C组:5.5ng/mL≤cTnI<10.5ng/mL和D组:cTnI≥10.5ng/mL。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随访5年,记录发生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4组生存率和无MACE生存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nI预测全因死亡和MACE的诊断价值。结果:4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随cTnI水平升高而增加(P均<0.05),在全因死亡中,4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发生MACE中,4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组生存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均<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cTnI水平及Gensini评分 是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LDL-C、LVEF、cTnI、NYHA心功能分级及Gensini评分是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血cTnI水平与直接PCI治疗的AMI患者远期预后有关,具有潜在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CDDP)在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作用及对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多中心、随机、连续入选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首次发作并进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50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号密封信封法分为2组:CDDP组和对照组。CDDP组在决定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前,立即口服CDDP20粒,随后每天口服CDDP10粒,3次/天,30天。观察住院和30天随访期间的临床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除CDDP组糖尿病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发病至PCI的时间、冠脉病变的类型以及PCI后的TIMI血流分级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CDDP组PCI术后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室壁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99,P〈0.05)。CDDP组PCI术后胸痛发生率、PCI术后的心律失常和住院期间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4.44、4.52,P〈0.05)。结论 CDDP作为现代中药复方制剂,在ACS的临床治疗和PCI围术期的应用,具有明显降低PCI术后的心肌缺血、改善心肌血流和微循环,降低PCI术后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应急作训战士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调理的作用。方法:选新入伍战士80人,随机分为正常组、应急对照组、复方丹参滴丸组、谷维素组,每组20人,口服药物5d后应急作训,观察应急作训后血浆NE、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复方丹参滴丸组应急作训后战士血浆NE含量较其他组低.可调整全血黏度。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不同程度地对抗应急作训所致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改善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应急作训战士心率变异的影响 ,评价复方丹参滴丸对应急作训战士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被试者为 60名新入伍 18岁~ 2 2岁战士 ,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 (服用复方丹参滴丸每次 10丸 ,每日 3次 ,共 7d)、对照组 (服用安慰剂 )。采用Holter记录作训前 10min、作训中 3 0min及作训后 2 0min的心电信号 ,进行心率变异 (HRV)分析。结果 :两组战士在作训中LF均升高 ,HF下降 ,LF/HF升高 ,对照组较复方丹参滴丸组LF升高更显著 (P <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滴丸可提高战士应急作训时的心率变异性 ,对应急作训战士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ACS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确诊ACS并行PCI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30例。A组:于PCI术后给予常规用药,并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3次/d;B组:在PCI术及常规用药(同A组)基础上,于PCI术前加服复方丹参滴丸20粒1次,于PCI术后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粒,3次/d;C组(对照组):在PCI术后给予常规用药。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检测并分析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A组、B组及C组患者在全血黏度高切、低切方面,均明显降低(P<0.05),且使用复方丹参滴丸的A组、B组在全血高切、低切方面下降得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A组、B组在红细胞聚集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血浆黏度方面,3组中经治疗后均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CS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d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治疗7d后,两组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及LDL-C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显著降低ACS患者血脂水平,对ACS患者有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静脉溶栓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A组)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组(B组)。观察两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相关动脉血流分级、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相关动脉时间、介入治疗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介入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治疗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并发症。结果A组开始介入治疗时间较B组晚(6.63±0.93)hvs(5.28±0.67)h,P<0.05。A组冠状动脉造影时梗塞的相关动脉(TIMI)血流2~3级达55%,而B组为20%(P<0.05)。冠状动脉造影至球囊开通梗塞的相关动脉时间,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P<0.05)。A组和B组心绞痛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术后4周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在A组和B组间无明显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出血性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如暂无条件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尽早给予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后再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仍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PC I后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AM I患者分为腺苷组和生理盐水组,行PC I时一组冠脉内推注腺苷,一组推注生理盐水,并测定血浆SOD、MDA、CK-MB峰值。结果腺苷组MDA较生理盐水组低(5.01±0.80 vs 6.97±0.86,P<0.05),腺苷组SOD较生理盐水组高(80.70±3.23 vs 61.63±3.49,P<0.05),腺苷组CK-MB峰值较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123.6±84.3 vs186.1±92.2,P<0.05)。结论AM I患者行急诊PC I术时冠脉内应用腺苷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在院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新入院AMI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 记录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2医院AMI患者的发病、治疗及预后信息,根据是否为住院期间发生的AMI,分为在院组和新入院组,对比两组基线资料、治疗和预后指标,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共纳入105例患者,新入院组90例,在院组15例,在院与新入院发生AMI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组患者重要脏器受累较新入院组多(P<0.001),其中基础呼吸系统疾病、脑疾病和运动功能不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院组患者严重电解质紊乱7例(46.7%),新入院组21例(2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院组患者死亡7例(46.7%),新入院组死亡6例(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院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例(13.3%),新入院组42例(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症状发作时间过长和家属拒绝为主要原因.结论 与新入院AMI比较,在院患者发生AMI预后差,死亡率高,可能与衰竭器官多、对介入治疗态度消极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入路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及预后随访.方法 收集2008年7月至2014年5月苏州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79例,其中经皮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107例(TRI组),经皮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72例(TFI组).观察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手术总时间、穿刺点并发症情况,以及随访3个月预后情况.结果 TRI组107例患者中,前壁心梗47例,下壁心梗39例,其他21例;单支病变24例,双支病变34例,三支病变49例.TFI组72例患者中,前壁心梗27例,下壁心梗29例,其他16例;单支病变12例,双支病变20例,三支病变40例.TRI组和TFI组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2%和100%,P=0.401;PCI成功率分别为89.7%和95.8%,P=0.135;手术总时间分别为(79.4±32.0)min和(78.8±33.3)min,P=0.911.术后3个月的随访临床结果显示,MACE事件发生率TRI组较TFI组低.结论 经皮桡动脉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同经皮股动脉一样有着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较少,是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最佳入路途径.  相似文献   

19.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 our results of 96 stent placements in 64 patients identified from our data base who received stents acutely and within 48 hr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average age was 60 years; 77% were male. The average length of stay was 6.75 days. Three patients neede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before discharge: 2 for stent occlusion and 1 for papillary muscle rupture. Need for CABG, furthe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defined outcome. Mean patient follow-up was 10.3 (±5.3) months. Seventy-two percent of patients were free of outcome events at 1 year, 17% needed CABG, and 11% required further PTCA. There were 2 myocardial infarctions and 1 death. Presence of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on admission electrocardiogram and angina in hospital after stent placement predicted worse outcome (P < 0.01). Cathet. Cardiovasc. Diagn. 40:337–341, 1997. © 1997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