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内皮糖蛋白(Endoglin)重组蛋白对选择性坐骨神经损伤(SNI)大鼠疼痛、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活化和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6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ham组)、SNI模型组(SNI组)和干预组(ENG组),每组22只,并预先进行鞘内置管。随后,SNI组大鼠构建SNI模型,并间断鞘内给予生理盐水20μL;ENG组在SNI模型的基础上给予20μL Endoglin重组蛋白(2μg/mL);Sham组则仅做SNI的伤口对照,不损伤神经,并且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SNI术前1 d,术后3、7、14 d采用Von Frey纤维丝测定机械缩足阈值(PWT);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术后14 d时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同时,Western blot检测脊髓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2、p-Smad2的蛋白表达;ELISA检测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6(IL-6)的释放水平。结果 在术后3~14 d时,SNI组和ENG组的PWT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但相比于SNI组,ENG组的PWT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假手术组(Sham组)、术前鞘内注射AlP(autocamtide-2-related inhibitory peptide AIP)或生理盐水组(BA组、BN组)、术后鞘内注射AIP或生理盐水组(AA组、AN组).测定SNI大鼠注射AIP前后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MWT)的改变.结果 SNI大鼠从术后第2天至第14天出现明显的机械痛敏,鞘内注射AIP能够缓解SNI大鼠的机械痛敏,术前给药组术后1 d、2d、3d的MWT分别为(9.0±1.1)g、(9.1±1.5)g、(7.5±1.5)g,显著高于SNI组[分别为(5.9±0.9)g、(5.6±1.0)g、(5.7±1.0)g,均P<0.01];术后给药能缓解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约4h,较之术前给药为短.结论 CaMKⅡ参人了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疼痛的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比较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和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CI)两种神经病理性模型引起疼痛的效果。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Sham组(n=10)、SNI组(n=10)和CCI组(n=10)。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后缝合皮肤,分别制作SNI模型和CCI模型,于术前及术后28d内测定大鼠术侧机械疼痛阈值,并于术后第14天和第28天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内疼痛相关基因三磷酸环化水解酶1(GCH1)的表达变化。结果 Sham组大鼠术后未见疼痛敏感症状,SNI组和CCI组大鼠疼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较Sham组显著降低(P<0.05),SNI组疼痛阈值直至术后第28天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而CCI组痛阈值于术后第3天起才趋于稳定,术后21d开始痛敏症状有所缓解。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术后第14天SNI组和CCI组GCH1表达均高于Sham组(P<0.05),术后第28天CCI组GCH1表达有所降低,与SNI组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相比传统CCI模型,SNI模型是一种更敏感、更稳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和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甲基-D-天冬氨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n=9):舒芬太尼组[S+保留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 model,SNI)组]、舒芬太尼+PKC抑制剂组(SP+SNI组)和PKC抑制剂组(P+SNI组)在SNI模型制作后14 d内每天分别鞘内注射舒芬太尼1μg、舒芬太尼1μg+PKC抑制剂11μg、PKC抑制剂11μg,注射药物容量均为20μL。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和神经病理痛模型组(SNI组)则在上述相同时间点分别注入0.9%的生理盐水20μL。在模型制作前1 d和模型制作后14 d内,对各组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学观察,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大鼠L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MDAR和CGRP的表达。结果:与C组和S组比较,SNI组在SNI术后均出现机械刺激痛阈降低(P<0.01),且脊髓背角NMDAR和CGRP免疫阳性产物数量和表达增加(P<0.01)。与SNI组比较,S+SNI组、P+SNI组和SP+SNI组注药后机械刺激痛阈提高(P<0.01),脊髓背角NMDAR和CGR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降低(P<0.05或0.01),且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和PKC抑制剂对神经病理痛大鼠具有明显的抗伤害效应,同时可显著抑制大鼠脊髓背角NMDAR和CGRP表达。  相似文献   

5.
3种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改良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iCCI)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模型的氧化应激水平和疼痛行为规律差异。方法将体质量为150~200 g的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CCI组、iCCI组、SNI组,n=15),Sham组仅暴露坐骨神经,CCI组、iCCI组和SNI组分别于右后肢行手术操作,制作疼痛模型。(1)比较术前及术后1~21 d各组大鼠的机械和热缩足阈值差异。(2)于术后7、14、21 d处死各组大鼠各5只,检测脊髓L4~6节段损伤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1)Sham组术前及术后机械和热缩足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I组和iCCI组在术后第7天即出现明显的热和机械痛阈降低,并在术后第14天到达低谷(P<0.01)。iCCI组比CCI组痛阈下降更加显著(P<0.05)。SNI组疼痛模型仅对机械刺激敏感而对热刺激不敏感。(2)术后7、14、21 d发现3种模型脊髓损伤侧SOD水平明显下调,MDA表达显著上调,各指标变化幅度由高至低依次为iCCI组、CCI组、SNI组、Sham组。结论 3种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的疼痛规律和SOD、MDA水平各不相同,提示不同的外周神经损伤方式导致疼痛发生和氧化应激调节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慢性疼痛大鼠抑郁样行为及前额叶皮质(PFC)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2B亚基(NR2B)的影响。方法 将22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6)、保留性神经损伤组(SNI组,n=6)、保留性神经损伤+生理盐水组(SNI+NS组,n=5)和保留性神经损伤+右美托咪定组(SNI+DEX组,n=5)。SNI+NS组及SNI+DEX组在建模后第8~14天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或小剂量DEX(20 μg/kg)。采用von Frey纤维评估大鼠疼痛缩足阈值(PWT),强迫游泳实验(FST)评估大鼠抑郁样行为,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PFC中NR2B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SNI组大鼠术后第1、3、7、14天PWT降低,术后第15天FST中右腿不动时间延长、PFC中NR2B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与SNI+NS组相比,SNI+DEX组大鼠术后第1~14天PWT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第15天FST中右腿不动时间缩短、PFC中NR2B蛋白表达增加(P<0.01、P<0.05)。结论 腹腔内注射小剂量DEX可缓解大鼠慢性疼痛相关的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PFC中NR2B蛋白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脊髓小胶质细胞激活对SNI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4组(n=16):假手术组(Sh组);模型组(SNI组);模型 米诺环素40mg/kg组(Mb组);模型 米诺环素10mg/kg组(Ms组)。其中Mb和Ms组从造模前1d起连续7d每日2次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米诺环素。分别记录全组动物在术前1d及术后1,3,5,7,14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持续时间(TWD)作为大鼠疼痛行为学指标;各组大鼠分别在术后1,3,5,7,14d随机选取4只处死,取脊髓,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标志物OX-42的表达。结果SNI组从术后1d起即出现明显MWT降低和TWD延长,与术前及Sh组术后各时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b组和Ms组与SNI组相应时点比较MWT降低和TWD延长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Mb与Ms组比较MWT降低和TWD延长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Mb、Ms组与SNI组比较脊髓OX-42的表达减少,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米诺环素腹腔注射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OX-42的表达,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减轻痛觉超敏和痛觉过敏,提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SNI神经病理痛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余相地  柯齐斌  汤和清  陈春  陈明全  侯俊  方为 《重庆医学》2011,40(36):3708-371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皮质激素受体(GR)和NMDAR-N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CI组)、CCI+溶剂组(SC组)、CCI+姜黄素100mg/kg组(Cur100组)。SC组和Cur100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溶剂或100mg.kg-1.d-1姜黄素,至术后14d。于术前2d和术后1、3、5、7、10、14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3、7、14d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TWL、MWT明显降低(P<0.01),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CCI组相比,Cur100组大鼠TWL和MWT明显提高(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和背神经根节GR和NMDAR-NR1的表达而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BN52021鞘内给药对保留性神经损伤(SNI)神经病理痛大鼠痛阈及脊髓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Sprague-Dawley大鼠鞘内置PE-10导管后随机分为4组:Sham组,SNI组,SNI+DMSO组和SNI+BN52021组,建立SNI疼痛模型,手术后第1、3、5、7、10和14天鞘内给药并测痛阈,第14天取大鼠L4~6段脊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os免疫阳性细胞。结果:SNI神经损伤大鼠机械缩爪阈降低(P<0.05),同侧脊髓背角浅层内Fos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P<0.05);BN52021鞘内注射减少脊髓背角神经元c-fos的表达,同时伴有大鼠触觉异常痛敏的减轻。各组大鼠辐射热缩爪潜伏期无明显差异。结论:鞘内注射BN52021可减轻SNI大鼠触觉异常痛敏,抑制神经损伤后脊髓背角c-fos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缝隙连接蛋白pannexin1(PX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模型大鼠脊髓背角上的表达变化.方法 健康SD雄性大鼠50只 ,分为对照组(WT组 ,n=10)、假手术组(sham组 ,n=10)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组(SNI组 ,n=30).SNI组20只大鼠于术后3、5、7、14 d(n=5) ,WT、sham组于术后14 d(n=5)取脊髓腰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X1表达变化 ,另20只大鼠于术后7 d取脊髓腰段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检测脊髓背角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SNI组中10只于建模前进行鞘内置管 ,术后7 d分别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20 μL(SNI+NS组)或甘珀酸(CBX)20 μL(SNI+CBX组) ,再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SNI组脊髓背角内PX1表达增多 ,并随时间增强 ,明显高于WT、sham组(P<0 .05);7 d后SNI组脊髓背角内GFAP表达较WT、sham组明显增强(P<0 .05);SNI+CBX组GFAP表达较SNI+ NS组明显下调(P<0 .05).WT、sham组脊髓背角的PX1蛋白和GFA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缝隙连接蛋白PX1可能参与了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 ,提示其在因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NP)可诱发抑郁情绪,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文章旨在探讨NP致抑郁过程中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内BDNF/TrkB/CREB信号的动态变化。方法 采用保留性神经损伤法(SNI)建立小鼠NP模型,将之分为假手术组、术后7、14、21和28 d组。vonfrey法、强迫游泳(FST)和悬尾(TST)实验测定各组小鼠的机械痛阈和抑郁样行为;TUNEL法检测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及BDNF/TrkB/CREB信号蛋白的表达。结果SNI术前各组小鼠的痛阈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7 d小鼠的痛阈显著下降(P<0.01),并一直持续至术后28 d。SNI小鼠于术后21 d开始出现抑郁样行为,主要表现为FST实验中不动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后28 d小鼠的抑郁行为更为显著,在FST和TST中的不动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SNI术后21 d和28 d小鼠海马和前额叶皮层出现了神经元凋亡,且Bcl-2/Bax比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同时BDNF、TrkB、pAKT及pC...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 VPA)对小鼠坐骨神经分支高选择结扎切断 ( SNI)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与氯喹诱发的急性瘙痒的影响. 方法 实验一:将昆明种雄性小鼠48 只随机分为6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 SNI)、假手术组( Sham)、瘙痒组( CQ)、瘙痒溶媒组( NS)、疼痛瘙痒组( SQ)及空白对照组( CON);CON、SNI、Sham、SQ组在术前1 d,术后1、3、5、7、9、10 d测定左后足机械痛阈值(MWT),CON、CQ、NS、SQ组分别于右后足足底注射氯喹或生理盐水后观察小鼠舔足时间. 实验二:昆明种雄性小鼠16 只随机分为 SQ-V组和SQ-N组. SNI模型分别于术后5、6、7、8、9 d早晚8 时注射VPA( SQ-V 组)及VPA溶媒生理盐水( SQ-N组)后测定疼痛行为学,于术后第10天注射氯喹后观察瘙痒行为学. 行为检测结束后使用反转录PCR( RT-PCR)法检测脊髓L4-L6部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 HDAC2 )的表达. 结果 SNI组及SQ组在术后1 d MWT降低( P<0. 05 ) ,第5天仍在较低水平. SQ-V组较SQ-N组鞘注后MWT显著升高( P<0. 05 ).CQ组较NS组舔足时间显著延长,SQ组舔足时间明显低于CQ组(P<0. 05). SQ-V组舔足时间显著高于SQ-N组(P<0. 05). RT-PCR结果提示SNI引起HDAC2表达上调,CQ引起HDAC2表达下调. 结论 疼痛能够抑制瘙痒神经信号传导,脊髓水平HDAC2差异性表达介导疼痛-瘙痒的共同调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保留性脊神经损伤(SNI)大鼠鞘内注射LY294002能否通过抑制脊髓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进而影响pERK信号而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方法24只雄性 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Sham)组、SNI组、SNI+二甲基亚砜(DMSO)组及 SNI+ LY294002(PI3K 抑制剂)组,每组6只,其中 SNI+LY294002组和SNI+DMSO组分别于SNI后第5天经鞘内注射LY294002和等体积DMSO ,每天1次,直到SNI后第14天。SNI前和SNI后1,3,5,7,10,14 d ,测定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WM T )和热辐射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SNI后第14天,大鼠麻醉后取腰段脊髓行Western‐blot检测PI3K和pERK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SNI后各时点SNI组大鼠的 PWMT 和PWTL 均下降,脊髓中PI3K和 pERK表达则显著增强(P<0.05)。与SNI组和SNI+DMSO组比较,SNI后各时点SNI+LY294002组大鼠的PWMT和PWTL均显著增高(P<0.05),PI3K和pERK的表达则下降(P<0.05)。结论经鞘内注射LY294002可抑制脊髓中PI3K ,进而影响pERK信号而缓解SN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对瘙痒神经信号转导的影响,探讨瞬时受体电位M8离子通道(TRPM8)在瘙痒-疼痛共病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一:将KM雄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SNI)、假手术组(Sham)、瘙痒组(CQ)、瘙痒溶媒组(NS)、疼痛瘙痒共病组(SQ)及空白对照组(CON);实验二:KM雄性小鼠16只,分为SQ+AMTB(SQ-A)组和SQ+ AMTB溶媒对照组(SQ-V).CON、SNI、Sham、SQ组在术前1d,术后1、3、5d测定术侧机械痛阈值(MWT)、冷痛阈值及热痛潜伏期(PWL),CON、CQ、NS、SQ组分别注射氯喹或生理盐水后观察搔抓发作潜伏期及发作次数;实验二:SNI模型建立第5天分别鞘注AMTB(SQ-A)及溶媒(SQ-V)前后测定疼痛行为学,注射氯喹和生理盐水后观察瘙痒行为学.结果 SNI组及SQ组在术后1d冷痛阈值及MWT降低,第5天仍在较低水平,而PWL仅在术后1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Q-A组较SQ-V组鞘注后冷痛阈值、MWT显著升高(P<0.05),两组PWL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Q组较NS组定向搔抓次数显著增多,搔抓潜伏期缩短(P<0.05),SQ组搔抓次数明显低于CQ组(P<0.05),但搔抓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Q-A组搔抓次数显著高于SQ-V组(P<0.05),但搔抓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疼痛-瘙痒共病时疼痛能够抑制瘙痒神经信号传导,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TRPM8受体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早期系统性给予白介素-10(IL-10)对成年大鼠胫神经损伤后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胫神经永久性横断伤(即改良型备用性神经损伤,modified spared nerve injury, mSNI)组、IL-10给药的mSNI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给药的mSNI组,每组各6只。根据各组的设定进行右侧胫神经永久横断或相应假手术,并在术后立即一次性腹腔注射50 μg IL-10(0.1 mg/mL)或等体积PBS。每组动物分别于术前(0 d)及术后4/5 d、7/8 d、14/15 d在后肢足底隐神经和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进行足底实验、丙酮测试、von Frey hairs测试、针刺实验以检测其疼痛反应。此外,随机选取6只SD大鼠建立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 SNI)模型(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联合横断),并在术后8 d观察其后肢足跖外翻状态与mSNI组的异同。结果 mSNI组大鼠损伤同侧后肢足跖外翻状态较SNI组明显减轻。在足底实验、丙酮测试、von Frey hairs测试、针刺实验4种测试中,mSNI组大鼠损伤同侧足底的隐神经和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在术后4/5 d均出现明显的病理性疼痛反应,并持续到术后14/15 d。而其损伤对侧及假手术动物损伤同侧及对侧均无明显的病理性疼痛反应。IL-10给药的mSNI组大鼠在损伤同侧足底的隐神经和腓肠神经支配皮肤区域的各种病理性疼痛行为反应在术后4~7 d均得到明显的缓解,并持续到术后15 d,而PBS给药的mSNI组损伤同侧仍持续保持明显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反应。结论 成年大鼠胫神经永久性横断是一种有效的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早期系统性注射的给药方式可有效发挥IL-10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雌激素对卵巢切除大鼠血脂和血清瘦素、抵抗素表达的影响.方法:12周SD大鼠分成3组,假手术(Sham)组、卵巢切除(OVX)组和雌激素(OVX+E2)组,每组7只,术后10 d,Sham组和OVX组大鼠每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 ml/只,OVX+E2组每天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2 mg/只,连续注射30 d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CLP组)、BDNF组(B组)、酪氨酸激酶B受体拮抗剂组(N组)。于造模前Sham组和CLP组侧脑室注射5μL生理盐水,B组注射BDNF(2 ng/μL)5μL,N组注射酪氨酸激酶B受体(Trk B)拮抗剂NTrk2(1μg/μL)5μL后再行盲肠结扎穿孔制作脓毒症大鼠模型,术后第2~6天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术后第7天行空间探索实验。结果:与Sham组比较,CLP组、N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CLP组、B组、N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占全象限停留时间比以及探索次数明显减少(P<0.05);与Sham组比较,CLP组、N组虚拟平台穿越次数减少(P<0.05),与CLP组比较,B组平台穿越次数增多(P<0.05);4组大鼠在游泳速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脓毒症可致大鼠认知功能受损,BDNF可改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机制可能与BDNF-Tr K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鞘内注射布托啡诺时SNI模型大鼠痛阈及脊髓背角NMDAR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C组,n=5)、生理盐水组(NS组,n=5)、布托啡诺12μg组(B1组,n=5)、布托啡诺24μg组(B2组,n=5).根据改良Yaksh法进行鞘内置管.置管5 d后,C组不结扎神经.其他3组按Woolf等方法 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I),制模2 d后,C组和NS组用25μL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20μL生理盐水,B1、B2组则分别用微量注射器鞘内注射10μL布托啡诺12和24μg,然后用10μL生理盐水冲管(共20μL).在3 0 min后,行疼痛行为学观察.注药后2 h处死大鼠,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腰5节段水平脊髓背角NMDAR的表达.结果 NMDAR1主要分布于细胞膜及胞浆.显微镜下及免疫组化观察,NS组大鼠脊髓背角NMDAR免疫阳性细胞数密度与C组比较明显增加:B1组和B2组的阳性细胞数量与NS组比较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并且两者之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NS组,B1组和B2组的阳性细胞光密度值较C组增高(P<0.05).结论 鞘内注射24μg布托啡诺可减轻SNI模型大鼠痛觉过敏,且呈剂量依赖性;SNI模型引起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鞘内注射布托啡诺可降低SNI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NMDAR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FGFR3)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大鼠脊髓的表达变化。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ham)和手术组(SNI),每组20只。使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结扎方式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观察sham组和SNI组大鼠术前1 d以及术后1、3、5、7 d的行为学改变并检测2组大鼠的机械痛阈,采用免疫荧光双标观察2组大鼠术后7 d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FGFR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共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NI术后各时间点2组大鼠FGFR3蛋白表达。结果术前1 d 2组大鼠机械痛阈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3、5、7 d 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6.67±2.12)、(3.17±0.99)、(2.33±0.65)、(1.75±0.31),相应时间点sham组大鼠机械痛阈值分别为(12.75±2.83)、(12.33±2.84)、(12.08±2.57)、(11.50±2.65),SNI组大鼠机械痛阈在各时间点较sham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7 d患侧脊髓背角GFAP阳性表达的细胞,FGFR3也呈阳性表达;术后1、3、5、7 d sham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192 8±0.013 0)、(0.213 6±0.021 4)、(0.294 6±0.025 1)、(0.266 4±0.027 3),相应时间点SNI组大鼠脊髓FGFR3蛋白表达分别为(0.280 4±0.015 3)、(0.328 2±0.026 3)、(0.567 7±0.027 0)、(0.528 8±0.032 8),与sham组比较,SNI组脊髓FGFR3蛋白表达随时间增长而上调(P<0.05)。结论在神经病理性疼痛过程中FGFR3表达下调并可能参与GFAP的激活,提示FGFR3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鞘内注射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拮抗剂TrkB/Fc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BDNF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2只,行鞘内置管,建立L5神经根结扎(SNL)致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仅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暴露L5神经根者为假手术.根据手术类型及注射药物的不同分为7组,每组6只:I组,对照基础值组,鞘内置管成功大鼠,不用任何药物;Ⅱ组,鞘内注射1 g/L TrkB/Fc 10μL+SNL组,观察TrkB/Fc对SNL大鼠的作用;Ⅲ组,鞘内注射l g/L TrkB/Fc 10μL+假手术组,观察TrkB/Fc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Ⅳ组,鞘内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SNL组,使用溶剂PBS作为对照组,观察溶剂对SNL大鼠的作用;V组,鞘内注射PBS 10 rμL+假手术组,观察溶剂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Ⅵ组,鞘内注射8 g/L米诺环素10μL+SNL组,观察米诺环素对SNL大鼠的作用;Ⅶ组,鞘内注射8 g/L米诺环素10 pL+假手术组,观察米诺环素对假手术大鼠的作用.分别于术前1 h、末次给药前1 h用von Frey纤维丝以up-down法测大鼠的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给药后3 h取手术侧腰膨大段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印迹法测定BDNF.结果 末次给药前1 h,Ⅳ组的50%PWT较术前1 h明显降低(P<0.01),其余各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末次给药后3 h,Ⅳ组术侧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值均<0.01),而其余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BDNF拮抗剂TrkB/Fc均能有效抑制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疼痛发生期脊髓背角BDNF的表达增高可能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