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静脉球瘤非常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6%.我科2004年5月收治了一静脉球瘤患者,肿瘤生长在左侧颈静脉孔区,手术经枕下外侧和颈部联合切口入路,行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颈静脉球瘤非常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6%.我科2004年5月收治了一静脉球瘤患者,肿瘤生长在左侧颈静脉孔区,手术经枕下外侧和颈部联合切口入路,行肿瘤切除.术后患者预后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在治疗颈静脉孔肿瘤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远外侧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15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的手术方法,并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操作和并发症等方面予以总结和分析。结果 15例肿瘤均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病理证实神经鞘瘤10例,脑膜瘤4例,颈静脉球瘤1例;术后7例患者出现后组颅神经损害,2例出现皮下积液。术后随访未见有肿瘤复发。结论远外侧入路可以直接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最小程度减少对脑干小脑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的牵拉和干扰,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球瘤多原发于颈静脉球外膜的球样小体,瘤体内含丰富的血管网及血窦,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耳部症状和后组颅神经麻痹。颈静脉球瘤在临床上相当少见,其发生率占全部肿瘤的0.03%。随着颅底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手术切除成为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由于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又易出血,手术难度及危险性较大。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我院神经外科病房共手术治疗颈静脉球瘤患者8例,分别行经远外侧入路和耳后弧形经髁上入路切除颈静脉球瘤,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罗淑兰 《当代护士》2002,(10):28-29
颈静脉孔区肿瘤主要为Ⅸ-Ⅺ颅神经上的神经鞘瘤和颈静脉球瘤,生长部位在颈静脉孔区或靠近枕骨大孔区,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32例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患者均采用病变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肿瘤,其中颈静脉孔区肿瘤20例,均为神经鞘瘤;岩斜坡区肿瘤12例,均为脑膜瘤;本组病例影像学显示肿瘤未侵犯到海绵窦或颅外。结果本组32例患者21例肿瘤全部切除,6例为次全切除,大部切除5例。27例患者恢复正常工作(6例遗留有声音嘶哑),4例一侧肢体不全瘫疾,但基本能生活自理,1例死亡。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颈静脉孔区、岩斜坡区肿瘤,具有简捷、省时,患者疗效满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球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颈静脉球瘤的CT表现特征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总结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介入检查证实的14例颈静脉球瘤的CT资料。结果:颈静脉球瘤分三型:颈静脉孔型的CT表现为颈静脉窝扩大,其中有软组织密度肿物,周围的骨质粗糙不平,有不规则的破坏区,大者,相邻颅底骨质也不同程度破坏;  相似文献   

8.
陈丽鸥  刘玉环  孟蕾蕾 《护理与康复》2012,11(12):1179-1180
颈静脉孔位于侧颅底,由前外侧的颞骨岩部和后内侧的枕骨围成,解剖位置较深,与脑干、后组颅神经及颈内静脉关系密切,周围解剖结构复杂。颈静脉孔区肿瘤以良性多见,由于瘤体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及血窦,术中易出血,容易发生颅内、颅外并发症,如颈静脉孔区综合征、面瘫、脑脊液耳漏、硬膜外血肿。年月,本院耳鼻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栓塞治疗颈静脉球瘤的作用,探讨显微外科切除颈静脉球瘤的策略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颈静脉球瘤患者资料,均术前行超选择性插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其供血动脉,然后灌注聚乙烯醇颗粒(PVA颗粒)适量,2~3天后行开颅手术治疗。结果:11例患者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均被栓塞,肿瘤染色消失或减轻;栓塞后行开颅手术切除,术中出血量少、显露好,全切除肿瘤9例。结论:颈静脉球瘤术前栓塞治疗对于减少术中出血有重要作用,术前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琪琳  蔡克文 《全科护理》2014,12(2):191-192
正颈静脉孔区肿瘤比较少见,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0.02%[1]。颈静脉孔区及周围区域的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包括神经鞘瘤、副神经肿瘤、脑膜瘤、脊索瘤等,后者包括转移癌、鼻咽癌、颞骨恶性肿瘤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后组脑神经症状和听力下降,包括吞咽障碍、声音嘶哑、眩晕和不稳感、搏动性耳鸣、耳聋等[2]。颈静脉孔区肿瘤术后并发症与肿瘤的大小、血液供应、入路的选择与暴露、手术技巧、病人的年龄和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手术入路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临床表现、手术入路及疗效。分别采用乙状窦后枕下入路、远外侧入路和迷路下-髁旁-经颈入路进行治疗。结果28例肿瘤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35例获访,结果 显示21例痊愈,13例好转,1例死亡。结论 选择恰当手术入路是治疗颈静脉孔区神经瘤的关键,并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静脉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要点。  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 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 术后随诊14~45个月。  结果  12例颈静脉孔区肿瘤患者中, 11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1例肿瘤近全切除, 术后行伽马刀治疗。4例进行了同期面神经重建术, 包括2例耳大神经移植术, 2例面-舌下神经吻合术。12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8例副神经节瘤, 1例舌下神经鞘膜瘤, 1例脑膜瘤, 1例软骨骨瘤, 1例中耳胆固醇肉芽肿。5例患者术后症状改善, 5例症状无改善, 2例症状加重, 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吞咽困难、声音嘶哑, 即第Ⅻ、Ⅹ颅神经麻痹, 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行环咽肌切断并Ⅰ型甲状成形术, 另1例于术后7个月行食管上括约肌切除并Ⅰ型甲状成形术, 术后病情均明显改善。  结论  颈静脉孔区肿瘤周围解剖复杂, 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影像学资料选用适宜的手术入路进行个体化治疗, 彻底切除肿瘤并保留或重建重要的血管神经功能是手术治疗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手术入路的显露范围、手术方法,为提高护理配合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患者采用耳后颈联合切口,实施多科医师与护理配合。结果:3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对颈静脉区神经鞘瘤给予专科护理配合,有效减少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肿瘤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切除术中与术后面神经功能相关的操作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对面神经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不同处理方式患者的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总结。  结果  共纳入30例累及颈静脉孔区的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Fisch分型为C1型3例,C2型6例,C2De1型2例,C2Di1型2例,C3De1型7例,C3Di1型5例,C3Di2型3例,C4De1型1例,C4Di1型1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级22例,Ⅲ级2例,Ⅳ级3例,Ⅴ级2例,Ⅵ级1例。经术后MRI检查证实,30例患者肿瘤均彻底切除。术后中位随访886 d,均未见复发。肿瘤未触及面神经15例,术中均行面神经前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3例,Ⅲ级2例。肿瘤部分粘连面神经2例,术中均成功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1例。肿瘤包绕面神经13例,其中1例术中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术后HB分级Ⅲ级;余12例术中均未能将面神经与肿瘤分离,其中3例同期或分期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Ⅰ~Ⅱ级1例,Ⅲ级2例,余9例未行面神经重建,术后HB分级均为Ⅵ级。  结论  对于侧颅底副神经节瘤患者,若病变未累及面神经,单纯对面神经进行游离、移位,对其功能的影响较小;若面神经被肿瘤包绕,则很难将其从肿瘤中分离,术后发生面瘫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静脉球瘤又称为化学感受器瘤[1],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由于肿瘤细胞对铬酸盐不染色,有别于肾上腺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静脉孔该部位解剖复杂,加之颈静脉球瘤血供丰富,临床手术对这一肿瘤的切除十分困难。因而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本文总结和分析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探讨其CT和MR影像表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20~60岁,平均39.2岁。病程1月~8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听力下降9例,头疼头晕、搏动性耳鸣各6例,声音嘶哑5例…  相似文献   

16.
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JFS)是指起源于第Ⅸ、Ⅹ、Ⅺ对颅神经的神经鞘瘤。其解剖位置深,结构关系复杂,是神经外科领域中最难的手术之一。因该部位肿瘤患者病情重,手术风险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可能因后组颅神经受累,咽反射减退,饮水呛咳,咳嗽反射减弱,需气管切开、鼻饲、损伤内听道可出现面瘫、听力下降,如肿瘤侵犯岩骨可有脑脊液漏等。因此,术后的精心护理对患者的预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JFS患者1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一例颈静脉球体瘤手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静脉球体瘤的发病率较低.60万人次中.头颈部球体瘤为69例,其中颈静脉球体瘤占8例.它是原发于中耳的最常见肿瘤,也是累及颈静脉孔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以中年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5。可见于从婴儿至老年的任何时候。虽属少见疾病,但病程长,累及器官,组织多,病情复杂。手术风险很大。我科于2005年3月收住1例颈静脉球体瘤患者.于4月2日下午2点在全麻下成功进行了颈静脉球体瘤切除术.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了严密的观察与护理,疗效满意.将护理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裴丹 《全科护理》2016,(12):1260-1261
正颈静脉孔区肿瘤比较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02%。颈静脉孔区肿瘤是指发生在颈静脉孔区及其附近的肿瘤[1]。颈静脉孔区位于颅后窝,位置深,毗邻解剖关系复杂。颈静脉孔区有舌咽神经、岩下窦、迷走神经、副神经、乙状窦、迷走神经、副神经、乙状窦末端及脑膜后动脉通过,周围毗邻乙状窦、内听道、面神经、听神经、舌下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2]。颈静脉孔区肿瘤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病理分型  相似文献   

19.
颈静脉球瘤多原发于颈静脉球外膜的球样小体,瘤体内含丰富的血管网及血窦,排列成团或腺泡状的上皮样细胞是肿瘤的主细胞。可具有分泌功能或潜在的分泌功能。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可出现耳部症状和后组颅神经麻痹。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又易出血,手术难度及危险性较大。我科1995年至今共手术治疗该类患者5例。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筠  刘孟涛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1):807-809
[目的] 总结颈静脉孔区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病例的CT和MRI表现。CT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QX/I多层面螺旋CT扫描机,采用高质量(HQ)螺旋扫描方式,于AW3.1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MRI检查采用1.5TMRI扫描仪(Marconi,Eclipse),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和时间飞逝法MR血管成像。[结果] 本组病例均表现为颈静脉孔区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检查明显强化。CT可显示颈静脉孔扩大以及颈静脉孔(4例),听骨链(4例),颞骨内面神经管(3例),颞骨岩尖,枕骨基底部以及颈动脉管(2例),内耳道(1例)的骨质结构改变。MRI可显示病灶内的血管流空影像(椒-盐征),同时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2例),面听神经内耳道段(1例),舌咽、迷走副神经的颅内段(5例)受累及。[结论] 多层面CT和高场强MRI对颈静脉球瘤的诊断各有优势,应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