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茅  李春孟 《浙江医学》2018,40(24):2698-2700
目的观察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选取单侧急性下肢DVT患者38例,其中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的患者18例(观察组),采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患者20例(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深静脉通畅率、消肿率、尿激酶总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患肢肿胀、深静脉通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d,两组患者患肢深静脉通畅率、消肿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尿激酶总用量、溶栓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与深静脉通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DT相比,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治疗下肢DVT可明显地缩短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总用量,患肢肿胀改善、深静脉完全通畅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CDT比较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
梁冬 《黑龙江医学》2021,45(5):488-489
目的:对比置管溶栓术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或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分别纳入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采用置管溶栓术联合大腔导管抽吸治疗,观察组采用置管溶栓术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血栓清除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栓清除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栓抽吸时间以及置管溶栓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效果较好,可缩短溶栓时间,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接受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经皮人工血栓抽吸(MAT)术治疗。比较两组血栓清除率、手术相关指标、患健肢周径差、凝血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取栓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观察组患健侧大腿与小腿周径差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3、7 d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与MAT术治疗急性下肢DVT均能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前者在血栓清除率与置管取栓时间上更具优势,也更有利于减轻患侧下肢水肿症状。  相似文献   

4.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7例,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4)、对照组(n=43),研究组给予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对照组给予置管溶栓治疗,对比组间症状缓解情况、患肢周径差异、血清指标以及复查效果。结果:研究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总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组间治疗前DD、FIB水平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组间治疗前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大腿周径差、小腿周径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术后血栓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组1年通畅率高于对照组,1年内血栓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Villalta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Villalta评分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5-28,3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结合华法林进行单纯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置入腔静脉过滤器,并采用经腘静脉介入导管,给予尿激酶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患侧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实验组静脉通畅评分优于对照组[(5.02±1.22)分vs(8.07±1.12)分],深静脉通畅程度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4.19%vs 27.91%,90.70%vs 6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性溶栓治疗能获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该院收治的90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独CDT治疗,观察组在CDT基础上联合PMT治疗。比较两组治疗3 d后溶栓效果、治疗7 d后患肢消肿率、溶栓时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后,观察组溶栓有效率(88.89%)和Ⅲ级占比(84.4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溶栓有效率(62.22%)和Ⅲ级占比(4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小腿消肿率和大腿消肿率高于对照组,溶栓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尿激酶用量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联合CDT治疗LEDVT患者能提高溶栓效果,缩短溶栓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加快下肢消肿,效果优于单用CDT治疗。  相似文献   

8.
李冈栉  刘洁 《海南医学》2013,24(20):2998-300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混合型或中央型,将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置管溶栓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置管溶栓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均为尿激酶,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溶栓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尿激酶使用总量疗效短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置管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5.00%,置管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置管溶栓组深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在短期内血栓所致的堵塞症状,有利于缩短病程,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但置管溶栓术治疗增加了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概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3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1年内随访。结果 32例患者溶栓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健患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2例患者取得随访,静脉造影或Duplex检查,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结论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银杏达莫联合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4月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8例分为两组各34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再通情况及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结果观察组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银杏达莫联合尿激酶能有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孙勇  余朝文  卢冉  聂中林  王孝高  高涌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8,43(8):1016-1018,1021
目的:探讨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下肢DVT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尿激酶不同使用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将10万单位尿激酶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48 mL,以4~8 mL/h持续泵入,维持24 h,治疗期间应用低浓度肝素溶液脉冲式冲洗溶栓导管辅助置管溶栓,2~3次/天;对照组30 min内一次性用完,无肝素溶液和地塞米松使用。结果:治疗1、2周时,观察组病人下肢肿胀缓解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和P<0.05);治疗2周时,2组肿胀缓解度、疼痛程度和观察组静脉通畅度均明显优于治疗1周(P<0.01)。治疗后,2组病人动脉血氧分压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病人治疗有效率为65.00%(13/20),与对照组的35.29%(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例病人共随访32例,随访时间90~360 d,观察组1例病人轻度肿胀(5.56%,1/18),对照组4例中度肿胀(28.57%,4/14),彩色多普勒超声超或下肢顺行深静脉造影检查显示瓣膜不同程度破坏,髂股静脉及腘静脉部分血栓残存或复发。结论:经导管持续溶栓联合间歇性脉冲抗凝治疗能缓解DVT病人下肢肿胀,改善静脉通畅度,并有助于减少血栓残存及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或联合导管直接溶栓(CDT)与单纯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采用PMT和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PMT组94例采用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系统,若血栓残留则联合CDT治疗;CDT组76例单纯行CDT治疗;两组血栓清除后若存在髂静脉狭窄则联合腔内血管成形术。评估并比较两组的血栓清除程度及安全性。结果: PM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86例(91.5%),Ⅱ级5例(5.3%),Ⅰ级3例(3.2%);CDT组血栓清除程度达Ⅲ级63例(82.9%),Ⅱ级7例(9.2%),Ⅰ级6例(7.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双下肢膝上15 cm周径差分别为(2.3±0.9)cm和(2.5±1.1)cm(P>0.05)。PMT组溶栓时间较CDT组缩短[(2.6±1.2)d与(5.3±1.5)d,P < 0.05],尿激酶用量减少[(15.0±5.0)×105U与(26.5±7.5)×105U,P < 0.05]。PMT组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0.2±4.6)g/L,下降幅度较CDT组增加(P < 0.01)。随访期间,两组患者血栓复发及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MT与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均有很好的血栓清除效果,且PMT溶栓时间短、尿激酶用量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腘静脉穿刺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应用价值。方法 62例 经造影或彩超明确诊断的急性下肢DVT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32例)经患肢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30例)经患肢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从治疗后患肢消肿率、静脉通畅度、治疗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两组患者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A组大腿消肿率为(88±13)%,B组为(85±22)%,A组小腿消肿率(82± 16)%,B组为(84±15)%;A组静脉通畅度(84.55±2.34)%,B组(84.52±3.2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尿激酶使用量少,疗程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结论 经腘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DVT形成优于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溶栓,其具有疗程短、尿激酶使用量少、并发症轻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帅健萍 《中华全科医学》2018,16(12):2121-2123
目的 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骨折患者中,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主要探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蚌医一附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干预。统计并记录2组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5 d的D-二聚体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指标、血流速度。 结果 观察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85%,低于对照组的18.75%(P<0.05);2组患者手术前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 d观察组血流速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有助于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能改善患者凝血指标及血流速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 方法 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8月—2015年3月收治的30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行、双盲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预防术后静脉血栓,主要措施有术前Autar量表评估、认知干预及机械性预防等,比较2组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知识、下肢不适、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术后6 d的静脉血栓预防知识得分为89.51±12.78,高于对照组的75.14±18.54,下肢肿胀、下肢疼痛、浅静脉曲张等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症状的发生率为10.7%,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3,χ2=12.51,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流速为(25.53±3.47)cm/s,大于对照组的(20.14±2.51)cm/s,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0%,低于对照组的6.7%,静脉血栓的直径为(0.23±0.09)cm,小于对照组的(0.42±0.1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5,χ2=3.94,t=2.17,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0%,高于对照组的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P<0.05)。 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有效减少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规避术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17.
涂少龙  陈自主  庄显叶 《河北医学》2014,(11):1811-1814
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进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41.00%、19.67%,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都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8.
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对31例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别采用导管捣碎抽出血块、球囊导管扩张术、机械性旋切导管血栓旋切术、狭窄段静脉支架种植术和下腔静脉滤器种植术等方法治疗。结果31例介入治疗术后3~36个月跟踪观察,治疗有效率为96.77%(30/31例),其中下肢功能恢复良好24例(77.42%),残留瓣膜功能异常6例(19.3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是治疗重症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CDT)过程中监测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抗凝、置管溶栓等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测量并记录术前1 d、术后每天监测2次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至术后7 d,计算置管溶栓术前1 d、术后3 d、术后7 d的静脉通畅度评分。  结果  37例患者在行置管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呼吸困难、咯血、胸痛等肺栓塞症状。本治疗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腘窝穿刺点出血,1例患者出现牙龈出血,未予特殊处理,均未出现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平均值在DVT溶栓过程中先呈升高趋势,在术后2 d达最高水平,最高值为77.4 mg/L,此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纤维蛋白原平均值在置管溶栓过程中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术后3 d静脉通畅度评分为(3.7±0.9)分,术后7 d通畅度评分为(2.4±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置管溶栓过程中,D-二聚体可以作为监测溶栓时间及治疗效果的指标,纤维蛋白原可以作为监测停止溶栓和出血情况的指标,静脉通畅度评分的变化可以作为血栓清除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