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例由于上消化道症状行胃镜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胃黏膜的实验室检查分析、探索,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感染率,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200例胃镜检查者中,有150例Hp检查为阳性,Hp感染检出率为75.0%。中医辩证分型发现:Hp感染中主要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亏虚型、脾胃虚寒型为主型,其中以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的Hp感染率较高,胃阴亏虚型以及脾胃虚寒型的Hp感染率较低;部分Hp感染患者兼具食滞证、胃寒症、血瘀证。结论胃癌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Hp感染率较高;胃溃疡以及萎缩型胃炎次之,慢性浅表性胃炎最低。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以 4 0 0例胃镜受检者作临床资料 ,通过对胃粘膜标本的 HP检测 ,分析、研究、探索 HP感染患者在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中的发生率 ,并按中医辨证分型。结果 :4 0 0例中 HP感染检出率为 74 .7% ,脾肾湿热型、肝郁气滞型 HP感染率明显偏高 ;胃阴亏虚型次之 ;脾胃虚寒型最低 ,差异显著。结论 :胃癌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 HP感染率最高 ;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的 HP感染率次之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相对较低 ,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结合的研究 ,为中西医结合治疗 HP感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慢性胃炎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对其根除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分成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各60例,每组再随机分为三联组和四联组两个亚组,每个亚组30例。按三联疗法或四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0 d,对其根除率进行比较。【结果】(1)Hp总根除率为78.3%,无论采用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均提示脾胃虚弱组Hp根除率最低,总根除率仅为61.7%,低于脾胃湿热组的88.3%和肝郁气滞组的85.0%(P0.05或P0.01);而脾胃湿热组与肝郁气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共有10例患者发生如恶心呕吐、胃痛胃胀等不良反应,其中脾胃虚弱组8例,脾胃湿热组及肝郁气滞组各1例,脾胃虚弱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胃湿热组和肝郁气滞组(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Hp根除率不同,无论是三联疗法还是四联疗法,脾胃虚弱型的Hp根除率均低于脾胃湿热型和肝郁气滞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内镜分类的相关性。方法对2007年9月~2008年9月就诊于消化内科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进行中医证型与内镜分类。结果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内镜分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以平坦糜烂性胃炎和红斑渗出性胃炎为多,各种中医证型中除胃络淤阻型以外,其余5种证型与内镜分类的关系,采用非参数χ2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黏膜的病理变化随着胃黏膜炎症的加重而加重,病情由轻转重,病性由实转虚,是一个逐渐演变加重的病理过程。提出慢性胃炎的不同中医证型的胃镜诊断标准,为防治胃黏膜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前后中医证型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HPAG)患者在三联疗法治疗前后中医证型变化,探讨HPAG患者经标准三联治疗后中医证型的变化规律,指导中医药的后续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HPAG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7天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HPAG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减少,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PAG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从实证向虚证转变的规律,三联治疗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虚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儿血清中胃泌素 (GAS)、生长抑素 (SS)治疗前后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放免法 ,分别测定并比较 34例Hp阳性和 38例Hp阴性及Hp阳性患儿根除前后慢性胃炎患儿空腹血清中GAS、SS的水平变化。结果 :Hp阳性慢性胃炎患儿血清GAS水平明显高于Hp阴性慢性胃炎患儿(P <0 0 1) ,而血清SS水平明显低于Hp阴性慢性胃炎患儿 (P <0 0 1) ,且Hp根除后 ,血清GAS水平明显下降 (P <0 0 1) ,血清SS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慢性胃炎患儿血清中GAS、SS水平变化可能与Hp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辩证分型Hp感染和胃粘膜萎缩检出率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虽然现代医学研究已证实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通过使用抗生素根除Hp能够使慢性活动性胃炎愈合,但仍无法控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发展。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中医疗效较为肯定。笔者通过比较不同辨证分型Hp感染和胃粘膜萎缩的检出率,试图为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寻找依据。为此笔者于1997年2月~1998年4月进行了此项工作,报道如下。135例慢性胃炎患者均系初诊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59例,平均年龄(44.56±16.56)岁(19~81岁),全部… 相似文献
8.
慢性胃炎舌印片与证候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医证候、舌苔脱落细胞学和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舌印片MI、MV及HP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中舌印片趋向中层细胞片型,MV减小;(2)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最高;(3)感染阳性组舌印片以中层细胞民多,MV减少。结论:脾胃虚实证候与舌苔脱落细胞、HP感染存在相关性,脾胃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病理演变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慢性胃炎与胃癌前病变123例,做对照研究。结果:与慢性胃炎组比较,癌前病变组肝胃气滞、脾胃湿热两组中医证型发生率降低,脾胃虚寒、胃络瘀血两组中医证型发生率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前病变组Hp感染以脾胃气虚、脾胃虚寒两组中医证型增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胃炎发展到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过程中,由脾胃湿热转为脾胃虚寒,寒凝血脉,导致胃络瘀血可能是关键因素。虚、滞、寒、瘀是胃癌前病变病理演变的基本规律,也是辨证论治的关键。正气不足,不仅是癌前病变发生的重要原因,而且可能是Hp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50例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CSG的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肝胃不和型(n=38)、脾胃湿热型(n=22)、脾胃虚弱型(n=46)、胃阴不足型(n=29)、胃络瘀阻型(n=15)。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rthin- Starry银染色法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并收集患者的胃镜像及病理表现的相关资料,探讨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CSG患者Hp阳性率以脾胃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最高,且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膜白相多见于脾胃虚弱型,血管透见多见于胃阴不足型,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多见于胃络瘀阻型,且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证型患者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炎症多见于肝胃不和型,中度炎症多见于脾胃虚弱型,重度炎症多见于脾胃湿热型。结论 CSG中医证型分布与Hp感染、胃镜像及病理表现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中医证型分析、治疗等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外邪犯胃、内伤饮食、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痰瘀内阻。把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概括为脾胃气虚是本病之根本,气滞血瘀胃热乃病理关键,把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五型,深入浅出的探讨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像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CAG辨证的准确性。方法 对CAG现代文献进行研究整理,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建库-2022年8月1日涉及CAG中医辨证分型及胃镜像描述的文献,筛选合格文献,提取CAG患者的中医证型、胃镜像等信息,整理数据后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纳入合格文献10篇,纳入有效病例1 562例,涉及中医证型5种。中医辨证分型按频次高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胃镜像检出率以黏膜白相最高,为47.38%。黏膜白相以脾胃虚弱证检出率最高,黏膜粗糙、充血、水肿、颗粒增生、血管显露、结节隆起均在胃络瘀阻证中检出率最高;黏膜出血、糜烂以脾胃湿热证检出率最高;皱襞变平、黏膜灰白色以胃阴不足证检出率最高;胆汁反流以肝胃不和证检出率最高。结论 中医辨证与部分胃镜像具有相关性,基于胃镜像的CAG中医辨证规律总结如下:镜下出现黏膜白相、皱襞变平,考虑为脾胃虚弱证或胃阴不足证,胃阴不足证兼见黏膜灰白;镜下出现胆汁反流,考虑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多兼见黏膜充血、水肿,脾胃湿热证多兼见黏膜糜烂;镜下出现颗粒增生、结节隆起,考虑为胃络瘀阻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中医辨证分型为基础,将胃镜下黏膜改变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微观指标应用于辨证分析,寻求微观指标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90例。参考201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进行辨证分型,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中医证型与木村-竹本分类、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胃络瘀阻证和胃黏膜白相与否呈正相关(P<0.05),肝胃不和证和胃黏膜变薄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湿热证和胃黏膜水肿与否呈正相关(P<0.05),脾胃虚弱证和胃黏膜出血与否呈正相关(P<0.05)。对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胃黏膜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胃络瘀阻证与木村-竹本分类具有相关关系(P<0.05),胃络瘀阻证患者相比非胃络瘀阻证患者木村-竹本分类为闭合型的概率更高。对中医证型与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提示肝胃不和证与OLGA、OLGIM具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发现中医证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黏膜像变化、萎缩的范围及组织病理学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COX-2、p53表达的相关性,找出其中的联系与规律。方法将2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将其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肝胃不和、脾气虚弱、脾胃湿热3组Hp总阳性率分别为32.08%、55.07%、55.10%,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组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OX-2表达率分别为75.47%、84.05%、7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虚弱组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P0.05;3组p53表达率分别为41.51%、59.42%、4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组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与脾胃湿热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脾胃虚弱证是一个应予以特别重视的证型,尤其是同时见有Hp感染、COX-2、p53高表达时,应及时对该证进行干预,以防其向突变、恶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归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症状与性别、年龄、发病因素、胃镜及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证候归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胃炎证候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虚浊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结论:慢性胃炎证候以实证和虚实夹杂证为主;证候分布与性别、年龄、饮食、情志、烟酒因素相关;证候虚实与胃炎类型、是否伴糜烂、肠化相关,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关的肿瘤相关基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这些基因的结构改变与表达异常有关,包括原癌基因的高表达、抑癌基因的缺失、细胞凋亡基因的失活和凋亡抑制基因的激活等。论述了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的联系,从影响基因表达的角度论述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 2 4h胃腔内胆红素吸光度和pH值联合监测方法 ,检测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 ,并将其分为胆汁返流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胃体、胃角和胃窦黏膜活动性感染等各项病理改变 ,并分析胃内胆汁返流时间与胃黏膜病变特征和胃内pH >4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中 ,38例胃内存在胆汁返流 ,11例不存在胃内胆汁返流。胆汁返流组全胃黏膜病变均较无胆汁返流组严重 ;胆汁返流时间与近端胃黏膜病变呈正相关 ,与pH >4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患者全胃黏膜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 ,可能会促进H .pylori定植范围向胃体蔓延 ,从而加重近端胃黏膜损伤 ,对胃黏膜酸暴露情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吴耀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5):56-5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本病证候规范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近20年来以中医药为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文献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18.0软件对该病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 131篇文献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以脾胃气虚所占比例最大,其次分别为胃阴亏虛、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虛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虛、气阴两虛;主要病性、病因类证候要素为气虛、血瘀、气滞、内热、阴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胃、脾、肝。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为本病的证候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5例经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胃脘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肿)感染及胃粘膜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BRG中医证型以实证为主,虚证较少;胃粘膜病理改变中医各证型均以慢性萎缩性炎症较多见(P〈0.01);肿感染以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明显高于脾胃虚寒型(P〈0.01),肿检出率较高,不同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将近10年来有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和胃黏膜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提高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