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钱大玮  朱玲英  段金廒  张健  吴肖  孙晓东 《中草药》2009,40(8):1317-1319
目的 探索不同栽培类型菊茎中黄酮类成分在不同生长期量的变化.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栽培类型不同生长期菊茎叶中木犀草素、金合欢素-7-O-β-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苷和金合欢素-7-β-(6"-O-鼠李糖)-β-D-葡萄糖苷的量.结果 不同栽培类型菊茎叶中黄酮类成分的量差别较大,随着生长期的改变菊茎叶中黄酮类成分的量也有较大的变化.结论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菊茎叶中黄酮类成分的量,方法简单、可靠.本研究结果为测定菊茎叶中黄酮类成分的量,菊采花后茎叶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谢娟平  孙文基 《中草药》2009,40(9):1480-1483
目的 研究生长期巫山淫羊藿根、茎、叶中5种黄酮类成分朝藿定C、双藿苷A、淫羊藿苷、淫羊藿属苷A和淫羊藿属苷C的量,揭示几种活性成分的动态积累规律.方法 采用RP-HPLC方法 ,以美国Waters Sunfire~(TM_)C_(18)为色谱柱(带预柱),检测波长270 a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结果 在20 min内分离测定了5种异戊烯基黄酮,得到了这5种异戊烯基黄酮在生长期巫山淫羊藿不同部位中的分布积累规律.发现巫山淫羊藿不同部位中双藿苷A的量分别为:根1.090%~3.661%,茎0.001%~0.033%,叶0.095%~0.217%;淫羊藿属苷A的量分别为:根0.177%~0.971%,茎0.010%~0.089%,叶0.089%~0.323%;朝藿定C的量分别为:根0.223%~0.748%,茎0.024%~0.147%,叶0.905%~2.228%;淫羊藿苷的量分别为:根0.009%~0.128%,茎0.003%~0.044%,叶0.258%~0.929%;淫羊藿属苷C的量分别为:根0.080%~1.857%,茎0.002%~0.022%,叶0.004%~0.058%.结论 巫山淫羊藿叶中淫羊藿苷除4、5、7月份外,其余月份的量都低于0.5%,而朝藿定C的量平均在1.586%.巫山淫羊藿叶在其生长的任何月份都是朝藿定C的量远大于淫羊藿苷的量,积累高峰期有3个,朝藿定C是巫山淫羊藿叶中的主要成分.巫山淫羊藿根在其生长的任何月份都是双藿苷A的量远大于朝藿定C的量,质量分数平均在2.763%,双藿苷A为巫山淫羊藿根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11个品种88个桑叶样品中生物碱类、黄酮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进行分析评价, 以期探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及桑叶的资源化利用途径。采用UPLC-TQ/MS联用技术对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随着物候期的顺延, 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 10月份后大幅下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小, 10月份之后亦呈下降趋势。广东桑中黄酮类成分远高于生物碱类成分, 而鸡桑则相反;华桑和蒙桑中生物碱类成分在7-8月间迅速下降;白桑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分析, 药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在9月底10月初。研究结果为桑叶的合理采收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5种淫羊藿的不同部位的黄酮类成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利用RP-HPLC法对中国药典5种淫羊藿的根茎及根、茎、叶等部位的9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9种成分的总含量基本是根茎及根>叶>茎,从主要成分的构成和相对含量来看,叶与茎相似,而地下部分却极不相同,这一差异可能会体现在药效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的切制规格及炮制方法对葛根、粉葛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HPLC检测方法,对葛的不同品种(葛根、粉葛)、不同规格(片、丁)、不同炮制方法(煨制、醋制)中所含黄酮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黄酮类成分,葛根无论是不同规格还是不同炮制品均高于粉葛;葛根片的黄酮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丁,粉葛片和丁含量则无明显差异;煨制或醋制后,葛根片的3’-羟基葛根素、大豆苷元和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下降,但大豆苷和葛根素含量增加;葛根丁和粉葛片煨制后葛根素含量也增加;粉葛片醋制后大豆苷含量下降;其余炮制品与生品相比5种黄酮类成分变化不明显。结论 葛根、粉葛不同的切制规格及炮制方法对其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变化可为进一步深入探讨葛的炮制作用机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成分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士辉  朱玲英  袁丽红 《中药材》2001,24(9):632-632
采用RP-HPLC法分析柑桔不同入药部位的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结果表明:橘核、橘络中无此类成分存在,陈皮药材料中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均比青皮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霍山石斛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并对其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明确霍山石斛黄酮积累部位及黄酮化合物组成。方法 采用AlCl3比色法测定霍山石斛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技术鉴定其不同部位的黄酮类化合物,使用Altima UHPLC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4%甲酸(A)-甲醇(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9 m L·min-1,柱温35℃。采用加热电喷雾离子化源(H-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使用MassLynx V4.1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霍山石斛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比较:叶>茎>根,分别为2.06、0.630、0.477 mg·g-1,三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霍山石斛根、茎、叶中分别鉴定出53、61、68种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合物的类型主要以双碳糖苷为主,苷元主要是芹菜素。结论 霍山石斛中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在叶中积累,其化学组成类型丰富,该研究结果可为霍山石斛的...  相似文献   

8.
薄层层析法测定沙棘不同部位的黄酮类成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薄层层析法对沙棘不同部位黄酮类成份进行初步分析。沙棘果泥、叶子、果汁、果渣中所含黄酮类成份既有相似,也有区别。采用比色法测定沙棘不同部位黄酮的含量,测定结果是两种甘肃果泥中黄酮类的含量分别为1.27%和1、32%,陕西果泥中为1.75%,叶子中为0.54%,果渣中为0.07%。  相似文献   

9.
山茱萸不同生长期鞣质的动态积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君  陈随清 《中草药》2008,39(10):1574-1575
目的研究山茱萸不同生长期鞣质的积累动态。方法采用干酪素法测定不同生长期山茱萸中鞣质的量。结果山茱萸中鞣质的量呈规律性变化,以青果时量较高。结论为山茱萸规范化种植及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竹节参药材中皂苷Ⅴ、Ⅰb、Ⅳ和Ⅳa的方法;并对鄂产竹节参植物不同部位中竹节参总皂苷、竹节参皂苷Ⅴ、Ⅰb、Ⅳ和Ⅳa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评价其药用价值。方法采用超声法提取竹节参不同部位中的总皂苷成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的含量;HPLC法同时测定不同部位竹节参中皂苷Ⅴ、Ⅰb、Ⅳ和Ⅳa含量,色谱柱为Apollo C18(4.6 mm×200 mm,5μm),流动相35%乙腈-0.05%磷酸水溶液,流速1.0 ml.min-1,波长203 nm,柱温25℃,进样量20μl。结果竹节参根茎干中总皂苷、皂苷Ⅴ、Ⅰb、Ⅳ和Ⅳa含量分别为14.49%,4.97%,0.47%,4.90%和2.49%;芦头结节部分分别为11.91%,2.57%,1.18%,3.46%和1.62%;地上茎叶部分分别为0.56%,0.05%,0.01%,0.07%和0.03%。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性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鄂产竹节参地下根茎部分中根茎干和芦头结节的有效成分总皂苷含量较高,地上茎叶部分皂苷含量较低,有效成分含量与其传统的药用部位相符;竹节参药用部位中皂苷Ⅴ、Ⅰb、Ⅳ和Ⅳa成分分布均匀,且含量占总皂苷的2/3以上,可以作为竹节参药材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独活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新方法,明确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独活中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GC-MS技术对不同时期独活根、茎、叶中主要成分蛇床子素、花椒毒素、二氢欧山芹醇当归酸酯和二氢欧山芹素等香豆素类化合物进行相对定量测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独活中香豆素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独活不同部位在不同时期的化合物种类数不同,根于10月收获期时化合物种类数达到最多,茎叶于8月种类数达到最大,根、茎、叶中化合物种类数分别为59种、45种、44种,共有成分有38种,且成分种类间存在差异。结论:首次建立了采用GC-MS法分析独活中香豆素类成分的新方法,研究了香豆素类成分的积累规律,发现独活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性。此项研究为独活药材的质量控制及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丹参移栽后不同生长时期根生物量积累及4种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丹参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丹参移栽成活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动态取样,测定各时期丹参根部干物质的量及4种活性成分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量,分析全生育期内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并探讨各成分单株总量及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IA量比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丹参根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快"的变化趋势,折干率呈"M"形变化;相同类别活性成分具有较相似的变化规律,各成分量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根部营养生长初期,而在传统采收期—枯黄期,4种活性成分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丹酚酸B与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量的比值在8月初便趋于稳定,并一直持续至翌年展叶期;4种活性成分的总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枯黄期均有所降低,翌年返青时又逐渐升高。明确了不同生长时期丹参根生物量及4种活性成分的积累规律,综合考虑丹参药材产量及活性成分含量,丹参的采收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葛根总黄酮纳米混悬剂(PF-N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高速剪切-高压均质联用制备PF-NS,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分别优化处方组成和高压均质工艺参数。采用桨法测定PF-NS的体外溶出度;并测定其30 d内物理稳定性。结果 PF-NS处方组成为2%PF原料药,1%SDS作为稳定剂;制备方法 :先高速剪切2 min(10 000 r/min),后经高压均质19次,均质压力为940 bar/次,粒径分布为(258.4±2.59)nm、PDI为(0.339±0.01)、Zeta电位(-25.4±0.46)mv;PF-NS体外溶出量明显高于其物理混合物;PF-NS在4℃避光条件下粒径和PDI变化小,更加稳定。结论 PF-NS制备方法简便、稳定、可行,有望成为葛根总黄酮新型口服纳米给药系统,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攀茎钩藤钩藤碱成分的动态积累情况,为确定该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同一产地不同时期的攀茎钩藤样品进行钩藤碱含量测定,色谱柱:Gemini 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含0.002 mol/L 三乙胺,用冰乙酸调pH 7.5)=64:36;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不同时期采集的样品钩藤碱含量在0.009%~0.016%范围,其中1~5 月份样品含量较高,6~12月份含量较低.结论 攀茎钩藤药材钩藤碱成分的动态积累随着采集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该种药材以1~5 月份采集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宁夏栽培牛蒡子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化学成分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以HPLC切换波长法对宁夏栽培牛蒡子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化学成分牛蒡苷、牛蒡苷元、绿原酸的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280,328 nm切换,进样量10μL,温度30℃。结果:不同生长期、不同器官木脂素类、苯酚类化学成分含量变化较大;果实中牛蒡苷、牛蒡苷元含量最高,叶中绿原酸含量最高。结论:为宁夏栽培牛蒡子合理利用、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质量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选葛根最佳切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以切制厚度/粒径、干燥时间、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以葛根浸出物、煎出物、葛根素含量作为优选指标,分别对葛根丁块、厚片的切制工艺进行考察,用加权平均法优选葛根最佳切制工艺.结果:葛根丁块中粒径大小为主要影响因素,干燥温度为次要因素,干燥时间为最次要因素,优选的炮制工艺为...  相似文献   

17.
化州柚花不同花期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化州柚不同花期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V法测定花的总黄酮含量;HPLC法测定花中柚皮苷、野漆树苷含量。结果谢花期、幼果期、盛花期、现蕾期花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306.90mg.g-1、277.93mg.g-1、215.55mg.g-1、162.74mg.g-1,柚皮苷含量分别为246.31mg.g-1、213.93mg.g-1、175.94mg.g-1、130.90mg.g-1;野漆树苷含量在4个花期中基本一致。结论化州柚花期总黄酮和柚皮苷含量以谢花期为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月份纹党总黄酮含量探讨其动态积累过程及其质量品质形成.方法:以75%乙醇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定容后取2 mL于25 mL容量瓶,加入5%亚硝酸钠1 mL,静置6 min;加入10%硝酸铝1 mL,静置6 min;加入5%氢氧化钠10 mL,静置15 min显色.结果:纹党所含总黄酮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  相似文献   

19.
不同采收期皱皮木瓜质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考察不同采收期皱皮木瓜外观特征与内在多元药效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皱皮木瓜药材的最佳采收期。方法:观察不同采收期皱皮木瓜果实外观特征包括表面颜色、长度、直径及质量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对内在绿原酸、齐墩果酸、熊果酸、鞣质及总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采收期皱皮木瓜果实外观特征及内在多元药效物质的含量呈现动态变化,综合评价显示,8月下旬采收的样品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结论:综合分析认为8月中下旬为皱皮木瓜药材最佳采收期,此时果实表示颜色由绿色变为绿黄色。该研究可为皱皮木瓜药材采收、质量评价等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裕丹参K,Cu,Na,Mg,Fe,Zn,Ca,Mn 8种微量元素含量,探讨裕丹参在生长过程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和药材质量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不同生长时期裕丹参根和生长环境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借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指标成分含量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统计和评价。结果:裕丹参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微量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生长期与Cu存在显著正相关,与Zn,Ca,Mn存在显著负相关,一年生裕丹参质量综合得分最优;指标成分含量与Mn呈极显著负相关,与Zn,Ca呈显著负相关,与Cu,Fe,Na呈正相关;土壤中Mg,Fe,Ca,Mn与药材中Zn,Ca,Mn均呈相关趋势,Mn与药材中Cu呈极显著负相关趋势;药材中K,Mg含量随生长时期变化逐渐增加且一年生裕丹参总体得分为最优。结论:不同时期裕丹参微量元素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土壤中微量元素影响药材微量元素发生变化,药材中微量元素与指标成分关系密切,与药材质量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