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0):65-67+71
目的探讨血清三叶因子1(TFF1)、糖类抗原153(CA153)水平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院接受诊疗的3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将其设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接受诊疗的32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为良性乳腺疾病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接受血清TFF1、CA153水平检测,比较三组血清血清TFF1、CA153水平差异,并分析上述两项指标检测在乳腺癌中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TFF1、CA153水平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显示,TFF1、CA153单项及联合检测用于乳腺癌诊断的AUC分别为0.820、0.771、0.853,灵敏度分别为0.844、0.781、0.875,特异度分别为0.771、0.714、0.829,均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血清TFF1、CA153水平检测作为简单、经济、可重复的检测手段,在乳腺癌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联合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度,可应用于乳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进而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P16自身抗体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乳腺增生患者160例纳入良性组,乳腺癌患者170例纳入观察组,另抽取门诊健康者130例纳入对照组,将我院设计的P16表位多肽片段作为包被抗原,采用改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三组血清中P16自身抗体的情况。结果良性组与对照组血清P16相近,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P16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Ⅲ期乳腺癌患者血清P16均高于Ⅰ期乳腺癌患者,且Ⅱ期乳腺癌患者血清P16高于Ⅲ期乳腺癌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乳腺癌患者中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良性组患者,且Ⅱ期乳腺癌患者中的以上检测值均高于良性组与Ⅰ期、Ⅲ期乳腺癌组。结论血清P16自身抗体可反映乳腺良恶性病变过程,并作为其病变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及血清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相关基因A(MICA)水平,研究其对于乳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RT—PCR检测32例乳腺癌及癌旁组织MICA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56例乳腺癌血清、69例乳腺良性病血清及7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ICA浓度,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MICA阳性表达率81.25%(26/3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9.38%(3/32),乳腺癌组MICAmRNA相对表达量(1.36±0.18)显著高于乳腺癌旁(0.76±0.0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中MICA浓度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体检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分析表明,I期+Ⅱ期乳腺癌组织MICAmRNA表达显著高于Ⅲ期+Ⅳ期,与血清中不一致(Ⅲ期+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中MICA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I期+Ⅱ期);乳腺癌组织MICAmRN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明显相关性,转移组血清MICA蛋白浓度显著高于未转移者,与年龄及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ICA可作为乳腺癌诊断的辅助指标,并与临床分期相关;早期肿瘤组织高表达MICA,从而诱导NK细胞杀灭肿瘤细胞,晚期肿瘤组织表面MICA脱落至血液中导致其高表达。  相似文献   

4.
樊瑞年 《中国民康医学》2023,(24):137-139+143
目的:分析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Janus激酶蛋白2(JAK2)水平联合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效能。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3年3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设为乳腺癌组,另选取同期10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设为良性病变组,再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三组、不同病理学特征乳腺癌患者血清TPS、CXCL8、JAK2水平,分析血清TPS、CXCL8、JAK2水平与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PS、CXCL8、JAK2水平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效能。结果:三组血清TPS、CXCL8、JAK2水平比较,乳腺癌组>良性病变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学特征乳腺癌患者血清TPS、CXCL8、JAK2水平比较,G3>G2>G1;Ⅲ~Ⅳ期高于Ⅰ~Ⅱ期;有淋巴结转移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PS、CXCL8、JAK2水平与病理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血清异常凝血酶原-Ⅱ(PIVKA-Ⅱ)、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三叶肽因子-1(TFF-1)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2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癌患者97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56例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入院时血清PIVKA-Ⅱ、CHI3L1、TFF1水平;比较不同病理学参数(肿瘤直径、TNM分期、分化程度)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CHI3L1、TFF1水平;分析不同病理学参数与血清PIVKA-Ⅱ、CHI3L1、TFF1水平的相关性及联合诊断价值。结果 入院时研究组血清PIVKA-Ⅱ、CHI3L1、TFF-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理学参数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CHI3L1、TFF1水平比较:肿瘤直径(≤5cm)低于肿瘤直径(>5cm)、Ⅰ~Ⅱ期低于Ⅲ~Ⅳ期(P<0.05);低分化程度肝癌患者血清PIVKA-Ⅱ水平高于中高分化程度肝癌患者,血清CHI3L1、TFF1水平低于中高分化程度肝癌患者(P<0.05);入院时血清PIVKA-Ⅱ水平与肿瘤直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受体P55(sTNFR-P55)、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可溶性CD105(S-CD105)、趋化因子CCL20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3水平在乳腺癌患者中表达及与乳腺癌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分别检测137例乳腺癌患者、6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以及53例健康对照女性血清中TNF-α、sTNFR-P55、TGF-β1、S-CD105、CCL20及CXCR3水平,以及在三阴及非三阴乳腺癌、不同临床分期、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中的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TNF-α、sTNFR-P55、TGF-β1、S-CD105、CCL20及CXCR3水平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0.05),乳腺良性疾病组sTNFR-P55、CCL20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乳腺癌患者TNF-α、sTNFR-P55、TGF-β1、S-CD105、CCL20、CXCR3不同临床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表达水平比较,其升高程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明显关系(P<0.05);三阴乳腺癌患者各个指标高于非三阴乳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TNF-α、sTNFR-P55、TGF-β1、S-CD105、CCL20及CXCR3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病过程,推测其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复发和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在接受化疗前后血清胸苷激酶1(S-TK1)、糖类抗原15-3(CA15-3)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变化,探讨三者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 方法 选择90例经活检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用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timmunoassay,CLIA)检测化疗前后血清CA15-3、CEA水平,酶免疫增强点印迹化学发光法(ECL dot-bolt)检测化疗前后的S-TK1含量,同时检测50例乳腺良性病变者及42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血清TK1、CA15-3和CEA含量;并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化疗疗效,分析血清标志物变化与化疗疗效的关系. 结果 乳腺癌患者TK1、CA15-3和CEA水平显著高于乳腺良性病变者和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TK1、CA15-3和CEA水平Ⅲ,Ⅳ期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转移明显高于无淋巴转移(P<0.05);临床缓解组血清TK1、CA15-3和CEA水平降低显著低于临床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检测乳腺癌化疗前后S-TK1、CA15-3和CEA水平的变化,可以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病理分期、预后判断和疗效监测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和癌相关糖蛋白抗原(CA15-3)在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浓度的变化,探讨二者水平与临床分期、转移部位的关系,并初步探讨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治疗效果与二者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15例健康人、30例早期乳癌患者(Ⅰ、Ⅱ)、40例晚期乳癌患者(Ⅲ、Ⅳ)化疗前后sVCAM-1、CA15-3血清水平。结果治疗前,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15-3浓度与健康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Ⅳ期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15-3浓度均显著高于健康者,并随着分期渐晚二者浓度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乳腺癌患者各组血清CA15-3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检测了12例内脏转移和7例骨转移晚期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15-3水平,发现内脏转移组二者水平高于骨转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各乳腺癌患者组血清sVCAM-1和CA15-3水平均较前降低,Ⅰ、Ⅱ组差异无显著性,Ⅲ、Ⅳ组差异显著(P<0.05),转移复发乳腺癌患者下降尤为明显。24例晚期转移患者采用以TA为主的联合方案化疗,治疗后19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 CR,化疗后sVCAM-1和CA15-3水平均下降,差异显著(P<0.001)。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sVCAM-1和CA15-3水平与病期早晚及治疗反应相关,与转移部位关系不明显,二者有可能成为评价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血清学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153)联合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南昌市第三医院收治的108例乳腺癌患者和11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分别设为乳腺癌组、乳腺良性肿瘤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血清CEA、CA125、CA153及HER2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四项血清指标联合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和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CEA、CA125、CA153、HER2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乳腺癌组以上血清指标水平均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P<0.05);乳腺癌Ⅲ、Ⅳ期患者以上血清指标水平均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血清CEA、CA125、CA153及HER2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曲线下面积均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特异度与各指标单独诊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EA、CA125、CA153及HER2水平在乳腺癌中均异常升高,且与临床分期有关,四者对乳腺癌均有一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血清miR-2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自2012年3月-2013年7月于笔者医院就诊乳腺疾病女性患者共4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良性肿瘤组2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26例(I期9例、Ⅱ期11例、Ⅲ期6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血清中miR-21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miR-21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检测的血清miR-21浓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血清miR-21的表达增高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结论血清miR-2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呈高表达,并与其病理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P-钙粘蛋白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癌患者6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46例及健康对照组3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P-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血清中P-钙粘蛋白水平与乳腺癌病理指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36.98±4.53)ng/ml,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20.24±6.32)ng/ml和对照组(10.31±1.8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临床分期Ⅲ期患者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48.49±3.87)ng/ml,明显高于临床Ⅰ~Ⅱ期患者(26.35±2.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Ⅲ级患者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41.13±2.35)ng/ml,明显高于分化程度Ⅰ~Ⅱ级患者(26.35±2.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为(42.26±3.32)ng/ml,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8.73±1.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P-钙粘蛋白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病情监测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197-200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因子在乳腺癌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586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250例,健康对照250例,检测并比较其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A199、CEA、β-hCG、CYFRA21-1、TPS)和细胞因子(TNF-α、IL-6、IL-8、GDF3)水平。结果:不同分期的乳腺癌各组的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A199、CEA、β-hCG、CYFRA21-1、TPS)和细胞因子(TNF-α、IL-6、IL-8、GDF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及良性乳腺疾病组(均P<0.05),不同分期的乳腺癌各组之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分期的升高,其血清肿瘤标志物均升高,以Ⅳ期乳腺癌组为最高,未发现对照组及良性乳腺疾病组之间各血清肿瘤标志物和细胞因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A199、CEA、β-hCG、CYFRA21-1、TPS)及细胞因子(TNF-α、IL-6、IL-8、GDF3)在乳腺癌检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Six1(sine oculis homeobox homolog 1)水平,探讨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6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45例)和正常对照者(20例)的血清Six1水平。结果 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水平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且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Six1水平也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中Six1高水平与肿瘤TNM分期、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 Six1与乳腺癌的发生及其侵袭转移具有相关性,其变化在乳腺癌的转移和预后评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清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30例健康体检者、4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和90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PS和CA153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清TPS和CA153水平及检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TPS和CA153阳性率和浓度均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升高,而TPS在临床期也有高水平表达。TPS对乳腺癌骨转移最为敏感,远处淋巴结的乳腺癌患者水平最高(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有效后血清TPS和CA153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尤其以TPS下降幅度较为显著(P<0.05)。结论TPS是诊断乳腺癌的一项敏感性强的肿瘤标志物,尤其是骨转移患者,对乳腺癌诊断、病情判断和疗效评价等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54例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血清VEGF-C水平及30例健康者血清VEGF-C水平,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6056.72±123.95pg/ml)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血清VEGF-C水平(5031.34±209.10pg/ml)及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C水平(5029.58±210.86pg/ml),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晚期乳腺癌(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C水平(5863.70±175.92pg/ml)较早期乳腺癌(Ⅰ、Ⅱ期)患者血清VEGF-C水平(5267.72±170.3pg/ml)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6369.27±162.49pg/ml)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者(5784.90±147.14pg/ml)(P<0.05);手术前后患者血清VEGF-C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而不同肿瘤组织学类型的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变化,有可能作为乳腺癌病情进展的动态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新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CA153,CEA和CYFRA21-1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肿瘤血清标志物CA153,CEA和CYFRA21-1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8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32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乳腺良性疾病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组。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其血清CA153,CEA和CYFRA21-1含量。结果:乳腺癌患者的血清CA153,CEA和CYFRA21-1水平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对照组及乳腺良性疾病组(P<0.05)。三项标志物进行串联检测的敏感度和诊断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结论:联合检测血清中的CA153,CEA和CYFRA21-1水平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血清水平及其与乳腺癌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利用ELISA方法分别测定乳腺癌患者、良性乳腺肿瘤患者以及健康人体血清中TGF-β1、VEGF的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中TGF-β1、VEGF的水平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肿瘤组和健康组(P0.01)。另外,TGF-β1、VEGF的水平随肿瘤体积增大、淋巴结转移以及临床分期进展而显著升高(P0.01)。结论血清TGF-β1、VEGF的水平对乳腺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5-3、CA125、CYFRA21-1、CA72-4和肿瘤相关物质(tumor associated material,TAM)在Ⅲ期+Ⅳ期乳腺癌及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疾病患者共229例,乳腺良性肿瘤组60例、乳腺癌组104例(Ⅰ期+Ⅱ期58例、Ⅲ期+Ⅳ期46例)、术后进展复发组65例;乳腺癌Ⅲ期+Ⅳ期患者及术后进展复发患者参与治疗的化疗组80例(无效组33例、有效组47例)。CA15-3、CA125、CYFRA21-1、CA72-4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TAM采用生化法测定,对各项指标血清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乳腺癌Ⅲ期+Ⅳ期组、术后进展复发组检测的血清各标记物浓度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和乳腺癌Ⅰ期+Ⅱ期组;单项还是联合对乳腺癌Ⅰ期+Ⅱ期诊断阳性率都不高。几种常用联合检测方式比较,CYFRA21-1+CA72-4联合检测意义较大,可以达到5项指标的联合效果;相比于化疗前组、无效组,CA15-3、CA125、CYFRA21-1、CA72-4和TAM的浓度在有效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YFRA21-1+CA72-4联合检测是一组互补性较好的组合,用于乳腺癌术后随访监测患者复发转移意义较大;检测血清CA15-3、CA125、CYFRA21-1、CA72-4和TAM对于化疗药物疗效评估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变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乳腺良性肿瘤和乳腺癌患者的常规止凝血功能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了解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意义。方法将498例乳腺癌病人按病理分期分为Ⅰ-Ⅱ期组(177例)、Ⅲ-Ⅳ期组(312)例,检测不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和132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PLT)]和分子标志物D-dimer。结果乳腺癌患者的D-dimer、Fbg、PLT水平和乳腺良性肿瘤相比明显增加(P<0.01)且PT时间缩短;而aPTT、TT水平与良性肿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为Ⅰ-Ⅱ期患者血浆D-dimer、Fbg、PLT水平均高于Ⅲ-Ⅳ期的患者(P<0.05),而PT、aPTT、TT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常伴随凝血功能异常,监测患者体内PT、Fbg、D-dimer、PLT的改变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及慢性DIC等凝血性疾病的有效措施,并指导临床抗凝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TK1和CA15-3在乳腺肿瘤诊断、临床分期及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免疫点印迹化学发光法检测2011年1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100例乳腺癌患者、80例乳腺良性疾病、8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K1水平,同时采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CA15-3含量。比较乳腺癌患者与乳腺良性疾病及对照组的TK1和CA15-3水平的差异,分析乳腺癌组患者血清CA15-3和TK1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TK1和CA15-3含量明显高于乳腺的良性肿瘤以及健康人群组(P〈0.01),乳腺的良性肿瘤组与健康人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CA15-3和TK1能够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血清TK1含量与乳腺癌分期相关,术后2年复发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TK1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TK1可为乳腺癌预后判断及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价值,与CA15-3联合检测能够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