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新新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56-1457
<正>绍派伤寒是以绍兴而命名(浙江省绍兴市),缘于其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独树一帜的创新性,以及前赴后继的可持续性。1源流与特色绍派伤寒萌芽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寒典》中的学术观点,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一书奠定了绍派  相似文献   

2.
夏晨 《河南中医》2013,33(3):316-317
伤寒学派源远流长,有一代宗师从大处突破,旗帜高扬,又有无数伤寒家前赴后继,从各处不断深化、发展、彰显闪光点,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由《伤寒论》而为伤寒学派,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有关《伤寒论》的医家医著较前代增长迅速,伤寒学派也得到快速发展.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校勘的《伤寒论》成为定本,但校勘者对于《伤寒论》内容的取舍未说明缘由,使伤寒理论出现不同观点;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其更加迅速地传播,且政府重视医学的推广,促进了《伤寒论》及其理论被更多人阅读和研究;加之部分士人阶层开始习医,医...  相似文献   

4.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5.
系统整理了刘渡舟先生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包括对六经本质的认识,对"方证相对论"的认识,以及对《伤寒论》条文组合的认识,这些真知卓识对推动当代伤寒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何志雄教授是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杰出代表、伤寒教育学家、经方大家,当代岭南伤寒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坚持岭南伤寒经典教学,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学术传承、学术交流和基层理论教育。善用经方治疗岭南疑难疾病,开拓思想,扩大范围,极大推动了岭南伤寒学理论、教育、科研、临床和学科建设发展,在当代岭南伤寒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属概论性质,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概论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辨析,对太阴伤寒表证症状进行归纳,进一步完善太阴病病变的辨证.  相似文献   

9.
沈敏南 《国医论坛》1991,6(3):35-36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辨证与药物之枢纽,历代研究《伤寒论》而从方剂角度研究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方剂研究法进行评述,以冀有助于伤寒学派的发展.历代方剂研究法的伤寒著作颇多,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家,即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现代郭子光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现就其编次、研究特色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原文注释研究一直是重要的研究方向.运用中医术语研究成果与理论方法,将《伤寒论》的名词和术语进行区分研究,指出《伤寒论》原文所载语词归入名词范畴,而应用于《伤寒论》理论研究,但不见于《伤寒论》原文者,称为术语.此外,诠释学作为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将"伤寒"在不同时期的定义进行诠释学"视域融合",不仅可以清晰明确名词术语的概念与内涵,同时有助于中医学术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宋天彬 《世界中医药》2007,2(3):131-132
张仲景不愧为伟大的医学家,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潜心研究,身体力行,总结了当时整个时代的医疗经验,其著述《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集古代中医学之大成,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新创造的勇敢精神;在医德方面,更有高尚的情操,曾愤慨地斥责“当今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我们研究仲景学说,不但要继承发扬他的学术思想,同时也要学习他的医德,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在科学史上从来就没有终极的真理,再好的理论或学说,也要经受实践和时间的考验,要不断地完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4.
古代医家对《伤寒杂病论》所论述皮肤病之范畴进行了不同的阐释,包括条文意义、病因、诊断、治则、治法等。病因的论述以六气为主,包括风、寒、热、湿邪及虫毒、虚证等病因。对治法的认识包括汗法、清法、下法、和法、吐法、外治法等,提出了治疗皮肤病的原则。汗法应为微汗之法,适当"发汗",导邪外出。热毒所致伤寒发斑使用清法,清其体内的热毒。皮肤病由于阳明胃热,可以采用下法。亦可采用和法、吐法、外治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喘证浅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十七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按照证治分析,症状同中有异,机理异中有同,辨证精细准确,治法灵活多样,可以推断转归预后。  相似文献   

16.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选择题(共60分,每题1分) A型题:每题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只许从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案卷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涂黑,以示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18.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的条件句的后件是如何依赖于前件而存在的。方法:依据逻辑学相干蕴涵原理,分别从“相干蕴涵”中的语言蕴涵、病证与方证之间的蕴涵对《伤寒论》中的条件句进行分析。结果:《伤寒论》中的条件句依赖“语义”“语用”,需要相关的背景知识来解释。结论:研究《伤寒论》中的条件句当以“相干蕴涵”来刻画,“实质蕴涵”不能刻画《伤寒论》中的条件句。  相似文献   

20.
陈静  曹征 《江西中医药》2006,37(10):14-15
《周易》是古代哲学的经典,也是阴阳学说之发源,对《伤寒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周易》为《伤寒论》提供了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七日周期”等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