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严重脓毒(SIRS)症、脓毒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严重 SIRS、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 N 末端-B 型钠尿肽水平、cTnI 水平、血乳酸及动脉血氧分压,评价患者治疗依从性对复苏结局的影响。结果:本组68例患者,经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存活率为66.2%,其中存活患者24 h 治疗达标率(86.7%)及依从性(86.7%)均高于死亡患者(39.1%、65.2%),比较差异显著(P <0.05);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患者治疗后心脏功能及血气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 <0.05)。结论:早期规范化液体复苏治疗严重 SIRS、脓毒性休克,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血气状况,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在脓毒性休克患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脓毒性休克患儿进行临床分析,测定相关指标。结果:液体复苏后患儿p H值,P/F显著提高,PT和APTT显著缩短,收缩压显著升高,乳酸降低。结论:尽早在短期达到液体复苏目标,可改善脓毒性休克患儿氧的运输、组织灌注,改善凝血功能和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正>小儿脓毒性休克时,存在着绝对或相对的低血容量,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充分的液体复苏,迅速而充分地扩充血容量是纠正血液动力学紊乱最基本的治疗措施,是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最关键的治疗措施。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一直是临床医生最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针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相似文献
4.
5.
脓毒症是世界范围内造成婴儿和儿童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每年有4万多名严重脓毒症患儿,分别是婴儿和儿童死因的第4和第2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儿童的4大"杀手"是严重肺炎(每年死亡190万),严重腹泻(每年死亡160万),严重疟疾(每年死亡110万)和严重麻疹(每年死亡55万).这些疾病都和感染有关,所谓"严重"是指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酸中毒或低血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系统观察比较不同液体进行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血乳酸清除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为0.9%生理盐水复苏组(NS组)、羟乙基淀粉复苏组(HES组)、4%高渗盐水复苏组(4%NaCl组)、羟乙基淀粉40注射液组(霍姆液组),每组25例。以PiCCO系统监测各组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清除率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4组患者的心率(HR)显著减少,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显著增加(P<0.05)。NS组的血管外肺水指数明显增加(P<0.05)。4%NaCl组、霍姆液组实验液体量及复苏液体总量均显著少于NS组和HES组(P<0.01);复苏1h,霍姆液组平均动脉压较其他3组明显升高(P<0.01);24h血乳酸清除率也较其他3组高(P<0.01);而4组间严重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和28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观察到霍姆液组28d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结论在脓毒性休克的早期液体复苏中,4种液体均可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使用霍姆液可在迅速提升血压的同时,保持较少的复苏液体总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连续乳酸浓度监测对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指导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今本院收治的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进行连续的乳酸浓度监测。其中19例为经治疗后痊愈出院患者,定为存活组,6例治疗无效死亡,定位死亡组。乳酸浓度测定时间分别为入院时及进行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EGDT)后的1~6h,每小时1次,共7次。另外选同期入住本院的无休克脓毒症患者12例作为对照组,同样方法进行乳酸浓度监测。结果①脓毒性休克患者入院时乳酸浓度明显高于无休克脓毒症患者,死亡组乳酸浓度入院时明显高于存活组。②死亡组经EGDT,乳酸浓度下降不明显。③存活组经EGDT,乳酸浓度持续下降。结论持续乳酸浓度监测可作为指导脓毒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好转存活36例,死亡36例;利用SPSS15.0的logistic回归分析对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pH和入院24h尿量进行分析。结果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50%,死亡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pH和入院24h尿量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模型检验X2=26.781,p=0.000,模型有统计意义。入院24h尿量、平均动脉压是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5.197,1.359~19.878;1.125,1.025~1.234)。结论早期液体复苏能有效地改善循环与组织灌注,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抢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脓毒性休克患儿液体复苏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72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好转存活36例,死亡36例;利用SPSS 15.0的logistic回归分析时两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pH和入院24h尿量进行分析.结果 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高达50%,死亡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pH和入院24h尿量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模型检验X2=26.781,p=0.000,模型有统计意义.入院24h尿量、平均动脉压是危险因素(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5.197,1.359~19.878;1.125,1.025~1.234).结论 早期液体复苏能有效地改善循环与组织灌注,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抢救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液体用于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复苏,比较其复苏成功率及所用时间、重要脏器心脏和肺脏的病理改变,了解各复苏液的效果.方法:7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1)正常对照组(n=8);(2)脓毒性休克早期组(n=8),通过颈外静脉注射内毒素(10 mg· kg1)建造脓毒性休克早期大鼠模型,不予任何干预.(3)干预组(n=56),又分为7个亚组,每组n=8:生理盐水组、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混合组)、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胶体混合组).造模成功后分别给予上述不同的液体复苏.结果: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比较:生理盐水组和混合组复苏成功率最高,分别为87.50%和83.33%;人血清蛋白组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效果最差,其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6.67%和25.00%,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需要的平均时间最短[(18.50±8.85) min],而低分子右旋糖酐组、人血清蛋白组及低分子右旋糖酐+人血清蛋白组复苏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及电镜下心脏、肺脏组织病理改变:脓毒性休克早期组病理改变最明显;各液体复苏干预组中,生理盐水组效果最好,其次是生理盐水+人血清蛋白组、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组,而单纯胶体(人血清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及胶体混合组效果最差.结论:脓毒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首选生理盐水,如生理盐水复苏效果不理想,可考虑联合人血清蛋白等胶体进行液体复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呼吸力学及氧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该院重症医学科(ICU)125例脓毒性休克患者72 h的救治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结果 分成限制性液体复苏组(n=58)和开放性液体复苏组(n=67),比较两组复苏前后的呼吸力学(静态肺顺应性、吸气阻力)及氧合的变化,同时记录两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液体复苏组的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及时长均较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少或短(P<0.01);两组的气道阻力复苏前、后无明显变化,复苏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的肺顺应性及氧合均优于开放性液体复苏组(P<0.01).随着液体复苏量的增加,无论是限制性液体复苏组还是开放性液体复苏组,肺的顺应性均进行性变差,尤其是在开放性液体复苏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液体复苏的量与肺顺应性及氧合呈负相关(R=-0.783、-0.860,P<0.01).结论 脓毒性休克救治时,开放性复苏策略虽然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少、时长短,但是肺的顺应性及氧合均受影响,而限制液体复苏策略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4)
<正>脓毒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严重脓毒症可导致休克,循环衰竭。现代医学治疗主要是在抗感染的基础上,大量补液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但大量补液易加重心脏负担导致肺水肿、心力衰竭,血管活性药物收缩小动脉及微动脉,不可避免的会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人参具有补气固脱,提升血压的作用,本研究应用独参汤治疗脓毒性休克患者,观察其对液体复苏及血压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在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5年3月~9月半年期间选取的50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接受CVP指导液体复苏治疗,干预组患者则接受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相关治疗指标.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主要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中,PiCCO监测下早期液体复苏的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在脓毒性休克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应用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脓毒性休克疾病患者2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针对全部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过程中,同时开展液体复苏临床治疗处置,观察比较本组患者在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前后的肺动脉楔压(PAWP)、心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LVSWI),以及右心室每搏工作指数(RVSWI)等血流动力学生理参数项目.结果:接受液体复苏治疗后,本组患者的肺动脉楔压(PAWP)、心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左心室每搏工作指数(LVSWI),以及右心室每搏工作指数(RVSWI)均显著提高,而肺循环血管阻力指数(PVRI)显著降低,前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接受手术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者实施书术中液体复苏治疗,能够促进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生理指标项目发生显著改善,优化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医学实践过程中加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6.
脓毒症指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临床救治困难,尤其是发展为脓毒性休克时,其明显的循环和细胞代谢异常显著增加病死率。早期效果良好的液体复苏对于治疗脓毒性休克或稳定脓毒症所致的组织低灌注十分重要。血流动力学监测对于判断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容量反应性、指导其液体复苏等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较大的帮助。目前较多研究报道了脉搏指示持续心排出量监测(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在参与评估脓毒症患者容量反应性、指导液体复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白蛋白联合液体复苏治疗小儿脓毒性休克的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儿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液体复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白蛋白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血液乳酸含量及乳酸清除率.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3%高渗生理盐水对儿童脓毒性休克的早期复苏的疗效.方法 选取在本院PICU治疗的脓毒性休克患儿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患儿规范输注0.9%生理盐水.治疗组患儿于10~15 min内输注6 mL/kg的3%高渗盐水.检验平均动脉压(MAP)、氧合指数(OI)、心率、血钠、输液量、动脉血乳酸(24h-Lac)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本组内多时间点比较,OI[治疗组,基线(296.6±58.3)mmHg,24 h(336.2±55.3)mmHg;对照组,基线(304.3±70.5)mmHg,24 h(325.8±62.7)mmHg]、MAP[治疗组,基线(47.3±9.7)mmHg,24 h(59.4±7.1)mmHg;对照组,基线(48.4±11.1),24 h(59.5±8.1)mmHg]与心率值[治疗组,基线(165.5±28.3)次/min,24 h(130.9±22.0)次/min;对照组,基线(172.3±22.5)次/min,24 h(134.6±23.5)次/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治疗时间点的MAP与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OI值在第3小时显著改善(P<0.05),而对照组在第24小时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血钠指标在第1小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6 h与24 h输液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MODS发生率(77.5%vs 71.3%)与死亡率(3.8%vs 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高渗盐水对儿童脓毒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液体复苏一直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高效合理的容量评估是液体复苏治疗的前提.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以及临床实践验证,各种容量反应性评估方法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近阶段,超声监测动静脉变异度作为一种新的评估患者容量负荷手段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并由于其本身的无创原则被积极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使得休克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极大提高.该文就脓毒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后的容量评估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