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8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3年余,头晕1月”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年体检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血压170/100 mmHg(1 mmHg=0.133 kPa),无其他不适,诊断为高血压,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具体不详),血压控制欠佳,波动在140~150/110 mmHg。  相似文献   

2.
女性患者, 72岁,主诉因嗜铬细胞瘤术后 4年余,胸腰部疼痛半年,发现血糖升高 1个月于 2003年 3月 6日入院。4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腹部肿物并出现烦渴多饮多尿,血糖异常,血压持续升高,多维持在 200 /100mmHg( 1mmHg=0. 133kPa),腹部CT提示腹主动脉旁(左侧)5cm×4cm×3cm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内有液化、坏死灶。3次 24h尿香草基扁桃酸(VMA)明显升高,分别为 189. 0μmol/L, 192. 8μmol/L和187. 5μmol/L(正常值: 25. 0 ~70. 2μmol/L)。手术切除肿瘤后,血糖恢复正常,血压降至基础水平, 3次 24h尿VMA均正常。病理结果显示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60岁。主诉:发现血压升高16年,加重伴头晕1月。现病史:1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150/90mmHg(1mmHg=0.133kPa),间断服用降压药。以后血压逐渐升高,最高达210/105mmHg,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97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40余年、尿少半月余”于2005年6月3日入院。患者1960年发现血压升高,血压波动于160~190/60~70mmHg(1mmHg=0.133kPa),曾于1975、1977、1985年3次出现高血压危象。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78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1年于2007-10-11入院。患者1956年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无头晕、头痛等症状,血压多波动于120~135/90~95 mmHg(1 mmHg=0.133 kPa)。1971年查体时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肥厚。1972年于劳累后出  相似文献   

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发现血压升高3个月,全身乏力2周"于2014年9月6日以"高血压"入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我院)心内科治疗,入院前3个月,患者偶测血压发现升高,最高170/96mmHg(1mmHg=0.133kPa)左右,当地医院就诊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3次/d口服控制血压,血压控制情况不详。入院前2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全身乏力,同时伴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78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51年"于2007-10-11入院.患者1956年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当时无头晕、头痛等症状,血压多波动于120~135/90~95 mmHg(1 mmHg=0.133 kPa).  相似文献   

8.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8年,伴多饮、多尿、乏力2个月余”于2021年6月3日就诊于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我院)。患者于8年前常规体检中发现血压升高,多次非同日测血压均>140/90 mmHg(1 mmHg=0.133 kPa),监测血压最高可达200/150 mmHg, 就诊于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医院,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10 mg/次 2次/d),但患者未能坚持用药,现已自行停药2年余,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4岁.罹耳鸣头晕3年余;体力活动后血压明显偏高,有时高达180/110mmHg.近年来出现劳累后心慌,胸闷并发现左腹部包块.1986年3月17日以高血压病收入院.体检,血压170/100mmHg,  相似文献   

10.
21322名科技人员血压分类及其与临床心电图诊断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研究科技人员的血压水平及其与临床心电图类型的关系。方法 对中国科学院的 2 132 2名科技人员进行了查体 ,计算不同性别的血压分类及高血压患病率 ,分析不同血压水平的临床心电图表现。结果  (1)血压水平随年龄增高而增高 ,收缩压平均为男 (12 1 3± 2 0 5 )mmHg(1mmHg =0 133kPa) ,女 (116 3± 2 3 4)mmHg ,舒张压平均为男 (79 9± 2 7 8)mmHg ,女 (76 0± 2 7 30mmHg ,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P <0 0 1)。 (2 )男性正常高限血压占 10 1% ,高血压病占 2 8 8% ;女性正常高限血压占 8 5 % ,高血压病占 2 0 4% ,男性高血压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P <0 0 1)。经过年龄调整后 ,仍存在这种关系。 (3)随着血压升高 ,临床心电图异常分类如左室肥厚、左室高电压、ST T改变、束支传导阻滞、陈旧性心梗、室性早搏等的检出率显著升高。结论 随着血压升高 ,临床心电图异常特别是心室性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显著升高。血压达正常高限时 ,临床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已开始升高。  相似文献   

11.
病史摘要 病史患者男性,65岁,"肾移植术后发现尿检异常,血肌酐升高20月"入院. 缘于2000年4月患者出现头昏、双下肢水肿,腹部饱胀不适,血压160/110 mmHg,尿蛋白3~4+,诊为"肾病综合征",虽予泼尼松、环磷酰胺及降血压药物(具体不详)治疗,但水肿不退、尿蛋白不减轻.  相似文献   

12.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25岁,以"发现头部包块17年,血压升高10年,头晕3年"入院。患者17年前发现左侧头部数个包块,可扪及搏动,每次血压升高时包块增大,血压下降时包块缩小。1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收缩压最高达220mmHg(1mmHg=0.133kPa),长期口服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美托洛尔、氢氯噻嗪等多种降压药治疗,血压控制欠佳,波动在150~180/90~110mmHg。病程中患者有双下肢无力、冷凉感,无间歇性跛行、发热、关节疼痛等。7年前患者行走时晕倒在地,伴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数分  相似文献   

13.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血糖、血压升高3年,蛋白尿4d"就诊。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史3年,血压最高180/100mmHg(1mmHg=0.133kPa),无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水肿、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平日偶尔服用降糖中成药、罗布麻等药物,未监测血糖;自述平日血压控制在约150/80mmHg。就诊前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16岁,藏族,学生,于2020年8月12日因“发现血压升高2年,血压波动3天”为主诉入院。现病史:2年前发现血压高,此后多次测得血压升高,收缩压最高达200 mmHg(1 mmHg=0.133 kPa),伴有头昏,无晕厥,无发热、盗汗,无关节痛,无心悸、胸痛等不适,当时未正规诊治。入院前3天,测血压高达183/132 mmHg, 伴头昏、头痛,不伴心悸、胸痛,无恶心、呕吐等,为进一步治疗至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15.
贺婷  袁旭明  何昕 《中国循环杂志》2022,(11):1159-1161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7岁,因“血压升高20余年,头昏、头痛1个月”于2022年3月19日入院。患者20年前发现血压升高,最高收缩压>190 mmHg(1 mmHg=0.133 kPa),入院前规律口服贝那普利(10 mg,每日1次)及比索洛尔(5 mg,每日1次)降压,血压控制在150/80 mmHg左右,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3岁,出生后全身牛奶咖啡斑,3个月前查体发现血压升高,平素无头晕、头痛、视力模糊、腹痛等不适,血压最高可达185/120mmHg (1 mmHg=0.133 kPa),当地医院未能明确病因,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血压波动于150~180/100~110 mmHg,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以"高血压查因"收入院。既往无特殊,家族史无特殊。入院查体:血压165/99 mmHg,全身牛奶咖啡斑,巩膜无黄染,口唇无紫绀,甲状腺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  相似文献   

17.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5岁,因腹部绞痛2小时,急诊入监护中心。查体:血压:138/86mmHg(1mmHg=0.133 kPa》,脉搏:70次/min,精神差,心、肺、腹无阳性发现,双下肢不肿。既往有肾结石病史。入院3小时再次出现腹部绞痛,呈急性痛苦面容,汗多,心电监测心电图由入院时正常变为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图1),经治疗疼痛缓解后,心电图恢复正常,严密监测,其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采用不同降压药物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方法将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3组,每组15例,分别为乌拉地尔 艾司洛尔组(A组)、尼卡地平 艾司洛尔组(B组)、对照组(C组)。均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诱导后,A组给予乌拉地尔10 mg、艾司洛尔0.5 mg/kg,B组给予尼卡地平0.5 mg、艾司洛尔0.5 mg/kg,C组仅单纯使用全麻药(咪达唑仑、芬太尼、依托咪酯和维库溴铵诱导),不辅助任何血管活性药物。观察麻醉前血压,气管插管后1、3、10 min及气管插管拔管前、后的血压变化和心率变化。结果3组麻醉前入室时血压(收缩压)分别为A组(116±26)mmHg、B组(120±22)mmHg、C组(124±19)mmHg;气管插管后1 min,3组收缩压均有升高,分别为A组(126±29)mmHg、B组(122±19)mmHg、C组(145±18)mmHg;气管插管后3 min血压开始下降;气管插管后10min,3组收缩压均低于入室时收缩压,分别为A组(105±15)mmHg、B组(96±11)mmHg、C组(116±18)mmHg。气管插管后1 min血压上升幅度为C组>A组>B组(P<0.05);气管插管后10 min血压降低幅度为B组>A组>C组(P<0.05);拔管前和拔管后即刻血压、心率均明显升高,升高幅度为C组>A组>B组(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需调控血压,尤其在麻醉诱导期及气管插管前后。应用适量降压药可有效降低应激反应。尼卡地平 艾司洛尔比乌拉地尔 艾司洛尔降压效果更确切。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摘要患者女性,82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30年,胸闷气短2周,加重1周”以“高血压、肺栓塞”于2007年4月10日入院。患者30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当时为180/100mmHg,服用药物(具体不详)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不理想。3年前患者反复出现头晕、头痛,非撕裂样,无视物旋转,多于劳累及情绪波动时出现,休息后缓解。曾在阜外医院就诊,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心房纤颤”,予降压治疗,症状明显缓解。近3年来用药不规律,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2周前患者咽痛后出现明显胸闷气短,无夜间憋醒,无胸痛及呼吸困难,在当地医院行抗炎治疗效果不理想。1周来患者胸…  相似文献   

2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发现血压升高9年"入院, 9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150/92 mmHg(1 mmHg=0.133 kPa),无症状,未服用药物.6年前出现劳力性心悸,自测血压达160/105 mmHg,随后就诊多家医院,未能明确原因,开始联合使用阿替洛尔和替米沙坦组降压治疗,血压可控制在120~1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