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政  梅玲玲 《疾病监测》1997,12(5):165-168
本文报告了浙江省1988~1995年收集的1351株伤寒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和耐药性测定结果。共分出24个噬菌体型别,以M1、A、D2、E1等型为主,分型率为83.12%。耐药性测定结果表明,伤寒沙门氏菌对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的敏感率在99%以上。伤寒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主要与流行菌株的噬菌体型别有关,M1型与非M1型菌株的耐药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腹泻患者中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该市监测哨点医院就诊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氏菌分离培养和血清分型,并对分离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982份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检出沙门氏菌32株(3.26%),分出16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11株(34.38%),肠炎沙门氏菌4株(12.50%),德尔卑沙门氏菌3株(9.38%),吉韦沙门氏菌2株(6.25%),其他血清型散在分布。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检出的32株沙门氏菌对单一抗生素以四环素、氨苄西林和氯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在50.0%以上,2重耐药菌株有5株(15.6%),3重耐药菌株有11株(34.4%),5重耐药菌株有4株(12.5%)。结论鼠伤寒沙门氏菌为该市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中的优势菌,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存在爆发感染的潜在风险,应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上海青浦区沙门菌血清型的分布情况和分子分型多态性,以及血清型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从2015—2018年的人源性样品中分离并收集384株沙门菌,采用玻片凝集法进行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基因分型,BioNumeric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84株沙门菌可分为10个血清群、34个血清型别;以鼠伤寒和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分别占24.7%和21.9%;常见血清型有伦敦、德尔卑、罗森、婴儿沙门菌等。341株菌株完成PFGE分型,以肠炎沙门菌的优势簇为主。结论 2015—2018年上海市青浦区沙门菌的血清型别和基因型表现出多态性的特征,各年份优势血清型稳定。同一血清型的沙门菌分子分型基本位于同一聚类簇中,但有部分血清型沙门菌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变异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用K—B纸片扩散法对147株鼠伤寒沙门氏菌进行了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证明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多重耐药性,特别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事为100%(147/147)。  相似文献   

5.
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感染,即称鼠伤寒沙门氏菌病(以下简称鼠伤寒)。据国外报导,人类沙门氏菌病逐年增多,国内不少地区出现了暴发流行。现将有关问题作一概述,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福建省人源和食源性沙门菌血清型和耐药特征。方法追溯1984 — 2016年福建省内临床、健康体检者和食源性沙门菌株,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沙门菌血清分型方法进行回顾性鉴定。 通过纸片扩散法测试菌株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使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复核人源和食源沙门菌1 406株,覆盖17个血清群(患者源16个、健康者携带源9个、食源性8个),确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猪霍乱沙门菌为肠道外感染的侵袭性血清型,确认除伤寒、甲型副伤寒和乙型副伤寒以外的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65个血清型(患者源49个、健康者携带源46个、食源性27个),数量较多的前5位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德比、斯坦利和韦太夫雷登,临床感染优势血清型分别为鼠伤寒、肠炎、斯坦利、猪霍乱和德比,经验证和比对确认人源中5个和食品源中3个血清型为国内首次分离菌型。 健康人携带和食源性沙门菌的血清群、血清型分布和耐药谱接近,多重耐药(MDR)率显著低于患者来源株(χ2=191.675,P<0.001),患者源沙门菌对环丙沙星和三代头孢耐药率均低于10%,MDR率较高,占51.00%。 甲型副伤寒和鼠伤寒、肠炎沙门菌分别为伤寒/副伤寒、非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中耐药率较高和MDR率高的血清型。结论福建省人源沙门菌较食源性沙门菌有更广泛的生物多样性,人源沙门菌耐药率高于食源性沙门菌。 建议加强对临床侵袭性感染病例和食品–环境–人群的整合行为生态传染病导致暴发疫情的防控。  相似文献   

7.
鼠伤寒沙门氏菌(下称鼠伤寒菌)的耐药性已日益成为医学界普遍注意的问题,部分农村地区鼠伤寒菌的耐药性更为严重。为了给医药卫生工作者选择敏感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1982~1984年分离所得鼠伤寒菌61株,进行了药物敏感实验。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北京市2009~2010年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多重耐药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方法对2009~2010年通过北京市肠道门诊监测系统分离到的21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分型并应用WHO推荐的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进行PFGE分型。结果 21株鼠伤寒沙门菌中有13株多重耐药菌株(61.9%),其中2~3种抗生素耐药4株(30.77%),4~5种抗生素耐药2株(15.38%),6~7种抗生素耐药2株(15.38%),8~9种抗生素耐药5株(38.46%)。21株鼠伤寒沙门菌可分为17个PFGE带型,其中3个PFGE型的菌株数超过1株。结论北京市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多重耐药较为严重,此次PFGE型别较多,且存在差异明显的多个克隆系,但同一PFGE型菌株的耐药谱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马桂芳  底秀娟 《疾病监测》1998,13(5):169-174
使用96型伤寒Vi-Ⅱ噬菌体对我国14省、市多年来收集的3228株伤寒沙门氏菌进行了分型研究,分得36个型,分型率为87.11%。其中以M1为主要流行型,占38.88%,曾分别在贵州、江苏、河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引起水型暴发流行;A、B1和D2型分布较广;并发现了M3、42、49、50、51等目前国内未见报道的新型别。该研究结果对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因素和制定防治措施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沙门氏菌属包括2千多种血清型。引起人类患病的有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近年,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发病率高,且有耐药菌株的出现,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病原治疗是近年临床上令人瞩目的问题,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临床研究,本文就其现状概述如下:一、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病原治疗1.经典抗生素治疗现状:伤寒、副伤寒病原治疗经典使用的抗生素依次为氯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青霉素、呋喃唑酮和庆大霉素,①氯霉素:国内多数认为疗效显著,为首  相似文献   

11.
我院儿科病房发生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以下简称鼠伤寒)。在我科病房内发病有19例,外院转来2例,无症状带菌者4例,均培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以下简称鼠伤寒菌)。环境采样培养出鼠伤寒菌8株,捕病房内活鼠检出鼠伤寒菌3株,共36株,由市防疫站细菌室协助,用亚硒酸盐增菌培养基接种,经生化和血清学鉴定证实。现将流行情况的调查和21例临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东莞地区2岁以下婴幼儿沙门菌感染血清型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东莞地区2岁以下婴幼儿沙门菌感染血清型分布特征。方法采集沙门菌单一感染所致腹泻婴幼儿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并对菌种进行群和血清型鉴定,分析各种沙门菌血清型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患儿中的分布特征。结果共分离沙门菌396株,检出36种血清型,排名前三位的为鼠伤寒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共占68.7%。所有患儿中,男253例、女143例,男女比例为1.77∶1,平均年龄(9.3±2.3)个月。前三位沙门菌血清型中,男性患儿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62.3%),斯坦利沙门菌感染比例最小(16.8%),女性患儿也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53.3%),但肠炎沙门菌感染比例最小(19.0%);各年龄组患儿均以鼠伤寒沙门菌感染为主,低年龄组(0~5.99个月)斯坦利沙门菌感染比例最小(18.4%),中年龄组(6~11.99个月)肠炎沙门菌感染比例最小(14.4%),而高年龄组(12~24个月)肠炎沙门菌和斯坦利沙门菌感染比例一致(21.8%)。主要的3种血清型沙门菌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患儿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感染菌种多样性较女性患儿更为明显;随患儿年龄增长,菌种多样性更为明显。结论 2岁以下婴幼儿沙门菌感染有其独特的血清型分布特征,感染菌种多样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珠海市沙门菌1,4,[5],12:i:–和鼠伤寒沙门菌的耐药和遗传学特征,为食源性疾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用纸片法进行抗生素敏感试验,根据PulseNet监测网络公布的沙门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方案与欧洲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公布的鼠伤寒沙门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分型方案,对从腹泻病例分离的121株鼠伤寒沙门菌和S. 1,4,[5],12:i:–进行PFGE和MLVA分型。 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和S. 1,4,[5],12:i:–的多重耐药株分别为45株(45/51,88.24%)和51株(51/70,72.86%),2种菌多重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P=0.039),两者的耐药率>50.00%的抗生素分别是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和氯霉素。 121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获得88个型别,2种菌株间没有明显聚类特征,但鼠伤寒沙门菌的型别更为分散,优势型别PT15的11株菌包含了2种血清型。 MLVA分型结果显示5个位点中以STTR5和STTR6的重复数变化最多,分别是11和14个重复数,STTR9和STTR3次之,95.87%的菌株在STTR10p位点无扩增产物。 经MLVA分型后获得50个型别,优势型别为MT18和MT10,分别有23株和11株菌,均包含了2种血清型,经构建最小生成树分析发现91.74%(111株)菌株分布在Ⅰ群。 结论 珠海市2种菌株的多重耐药率较高,分子分型型别多样,但鼠伤寒沙门菌型别更为分散,两者遗传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腹泻患者中副溶血弧菌(VP)血清型及分子分型特征,为VP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2010~2014年收集到的62菌株进行血清型分型;采用PCR检测溶血素相关毒力基因(tdh和trh);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62株菌株分属7种不同的血清型,O3∶K6型居首,共46株,占74.19%,其次是O4∶K68(6株)。毒力相关基因检测发现tdh阳性株占95.16%(59株),而trh阳性者仅3株。分子分型确定7种STs,其中ST3型占85.50%(53株),其他ST型散在分布。结论 O3∶K6血清型VP是本地区最主要的分离株,大多携带tdh毒力基因,ST3型是优势流行型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山地区人源肠道非伤寒沙门菌(NTS)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耐药数据,为本地区NTS感染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广东省中山地区人源肠道NTS菌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同时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补充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S24文件进行药敏结果判读;按血清诊断操作步骤进行NTS血清分型,根据Kauffmann-White表确定NTS血清型,统计其相关流行病学资料。结果共收集682株NTS菌株,包含80种血清型,以鼠伤寒及其变种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0.18%),其次为斯坦利沙门菌(13.49%)和肠炎沙门菌(9.97%)。2011—2014年NTS血清型均以鼠伤寒沙门菌为主,而2015—2017年均以鼠伤寒变种沙门菌为主。除肠炎沙门菌感染外,其他菌株均为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NTS感染的年龄分布以3个月~1岁为主(占40.63%)。药敏试验结果显示,NT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均敏感(100%),三四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和头孢吡肟)敏感率均77%。鼠伤寒及其变种沙门菌对13种抗菌药物(除萘啶酸、头孢他啶和复方磺胺)的耐药率均高于其他NTS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93.97%)和鼠伤寒变种沙门菌(92.79%)的多重耐药率最高,其次为肠炎沙门菌(57.34%),斯坦利沙门菌的多重耐药率最低(18.48%)。结论中山地区NTS感染以小儿为主,男性高发,病原菌优势血清型为鼠伤寒及其变种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NT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三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较为敏感,临床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浙江省分得的1554株沙门氏菌鉴定结果,这些菌株分属:A,B,C1,C2,D,E1,E4,F,H,I.Q等12个群,32个菌型。以鸭沙门氏菌占首位(33.91%).其次为德尔卑沙门氏菌(14.58%).伤寒沙门氏菌(8.49%).火鸡沙门氏菌(7.40%).纽波特沙门氏菌(7.08%).斯坦利沙门氏菌(6.18%),阿贡纳沙门氏菌(5.21%),鼠伤寒沙门氏菌(4.25%)是我省沙门氏菌的主要流行株。此外我们首次分得了两株E群沙门氏菌(3:e.H:1.6和3:e.H:1w),经送国际沙门氏菌中心鉴定,确认了上述结果,定为国际新菌型。但因细菌不稳定易变粗糙,故暂未予定名。来源于人的伤寒沙门氏菌所占比例最高为19.49%,遍及8个地区,值得引起注意。从这次菌型分布情况看出,我省沙门氏菌的主要流行菌型,除伤寒沙门氏菌外,从带菌者,病人和猪体检出的型别基本一致,表明带菌的猪和人感染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2017-2021年上海市闵行区腹泻相关病人中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分型,以掌握沙门氏菌的感染现状,阳性检出时间分布、年龄分布、性别分布。方法 收集入选病例肛拭均按照WS 271-2007《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进行常规培养和血清学分型,采用GraphPad Prism 9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017-2021年共计收集腹泻相关肛拭16 192份,共检出沙门氏菌736例,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占比34.60%、鼠伤寒沙门氏菌占比17.80%;5-9月易检出沙门氏菌,其中7月占比最高;男性占比48.50%、女性占比46.60%,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腹泻相关沙门氏菌在30~39岁检出率最高。结论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本文从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型、性别、年龄、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沙门氏菌病的治病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两种国际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分型方法用于我国鼠伤寒沙门菌分子分型的能力,并初步确定适用于我国鼠伤寒沙门菌MLVA分型中的VNTR位点。 方法 根据国际PulseNet公布的沙门菌PFGE分型方案、MLVA分型方案(包含7个VNTR位点,简称MLVA_PN)及欧洲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公布的鼠伤寒沙门菌MLVA分型方案(包含5个VNTR位点, 简称MLVA_EU),对来自我国5个省(直辖市)的175株鼠伤寒沙门菌进行分子分型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评价这三种分型方法对我国分离的鼠伤寒沙门菌的分型能力。 结果 175株鼠伤寒沙门菌经XbaⅠ酶切,PFGE后,获得56种带型,其分辨能力(D值)为0.8823。对其中的主优势带型JPXX01.CN0001菌株55株进一步用第二种内切酶BlnⅠ酶切后,获得6种带型。用MLVA_EU分型,获得96种型别,D值为0.9758。应用MLVA_PN分析,获得98种型别, D值为0.9763。 两种MLVA分型方法对菌株的分辨能力几乎相同,且分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为鼠伤寒沙门菌暴发患者和食物来源的菌株进行PFGE双酶切及MLVA分型,三种分型方法获得一致性结果,均显示这些菌株具有明显的聚集性。 结论 两种MLVA分型方法的分辨能力均高于PFGE,在确认鼠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暴发事件时,采用需时较短,操作更方便的5个VNTR位点的MLVA分型方法可满足菌株聚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95年8月底我们按照GBJ48-83规定的检验方法从市妇幼保健院处理前的一份污水中分离出三株不同血清型别的沙门氏菌,即鼠伤寒沙门氏菌。伦敦沙门氏菌和纽波特沙门氏菌。现将检验结果报告如下。1.形态特征:新检出的三株沙门氏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有动力、无芽胞之小杆菌。2.生化反应:三株沙门氏菌的ON试验为发酵型,氧化酶、靛基质、尿素、KCN、水杨青、ONPG等试验均为阴性。H2S、赖氨酸、山梨醇、丙二酸钠。甘露醇。卫矛醇、鼠李糖全为阳性。其中纽波特、鼠伤寒两血清型的肌醇阳性,伦敦沙门氏菌为阴性;发酵章糖,纽波特和伦敦沙门氏…  相似文献   

20.
测试了热、紫外线、臭氧、过氧乙酸、碘伏、来苏儿、新洁尔灭、乙醇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杀灭作用。在所试剂量下,各种因子对该菌均有一定杀灭作用,但杀灭的效果不全一致。不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间,或鼠伤寒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之间,对各种因子的耐受力可互有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