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从病证结合角度探讨"血瘀证"动物模型,本文利用S180腹水瘤建立小鼠实体瘤,进行血瘀证有关指标检测,评价其作为病证结合"血瘀证"动物模型的意义.同时观察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免疫功能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寒凝血瘀证是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是探索中医寒凝血瘀证候实质的基础,是后续开展中医临床研究的前提。该文对近年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理论支撑及评价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不同模型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目前,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制备思路主要有病因造模、病因病理复合造模和病证结合造模3种。病因模型的制备主要采用冷暴露方法,根据寒冷的施加方法不同分为全身冷冻法、冰水浴法和局部冻伤法等;病因病理复合模型以寒冷刺激结合肾上腺素注射为主;常见的寒凝血瘀证病证结合模型有寒凝血瘀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模型、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模型、寒凝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寒凝血瘀证动脉硬化闭塞症模型等。三大模型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其中病证结合模型与临床实际的吻合度更高,可靠性和实用性更强,但此类模型的疾病种类较集中且病证结合方式存在争议。寒凝血瘀证模型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寒凝血瘀证表征评价,以及与血流状态有关的理化指标,如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微循环等指标,也有学者从血管舒缩功能、内分泌、能量代谢等方面进行探索,现阶段的模型评价方法客观性和特异性均有待完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应以临床实际为基础,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只有建立与临床病证特点高度吻合的动物模型才能更好地揭示寒凝血瘀证本质,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总结近年来妇科血瘀证的临床治疗与实验的相关文献,认为中医治疗妇科血瘀证疗效独特,尤其在改善症状方面疗效显著,同时在妇科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制、相关药理及客观化研究等实验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研究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丽  雷磊 《中医药导报》2007,13(11):81-83
介绍了从不同角度、循不同方法模拟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取得的成就。综合阐述了气虚血瘀证中医证候模型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系统评价指标,并就其发展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总结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探讨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规范的制备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2001年-2011年相关文献,根据文献筛选标准剔除重复及不规范的文献。通过阅读发现记载中风疾病动物模型有100多篇;记载证候动物模型的有57篇文献;而记载中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文献有15篇,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模型为多。文章就中风各证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现状进行综述、评价与思考,为中风各证型的动物模型制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合理建立具有中医证候的冠心病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中医药治疗冠心病作用机制的前提和关键。本文对近年来病证结合冠心病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归纳整理,通过分析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痰瘀互结证、寒凝血瘀证、肾虚血瘀证、心脾阳虚证的动物模型研究现状,以期为冠心病动物实验的开展提供造模新思路,从而有助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7.
寒凝血瘀证作为血瘀证的一个亚型,其模型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临床上病证结合型的血瘀证很普遍,如脑梗塞寒凝血瘀证,既有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又符合寒凝血瘀证的症状。因而,对这类动物模型的研究很有意义。下面以脑梗塞和寒凝血瘀证模型为例从两者不同的动物模型的研究及各自的评价指标来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为建立脑梗塞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提供依据。脑梗塞动物模型及其评价指标1·各种脑梗塞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及比较脑梗塞动物模型制作方法大概有以下4种:(1)开颅法:较典型的例子是Swanson R A等[1]分离并电凝横过嗅束外…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临床疾病均是病证统一,"证"和"病"相结合能够更好的探索临床诊治规律,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更能体现中医科研的特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笔者以脾虚证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概述了近年来不同脾虚类型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并且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肾阳虚血瘀证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病证结合大鼠模型,以供EMT中医药实验研究应用。方法:模拟妇科"冒雨涉水,感受寒邪"的病因,依据"寒邪伤阳"的中医理论,与传统的"自体移植"EMT动物模型相结合,建立病证结合的肾阳虚血瘀证EMT动物模型。依据冷冻时间长短及前后顺序行3种不同的造模模式。冷冻1个月,行EMT造模,再冷冻1个月设为"冷冻+造模+冷冻"组;冷冻1个月,行EMT造模后不冷冻为"冷冻+模型"组;先不冷冻,行EMT造模后,再冷冻1个月,设为"造模+冷冻"组,另设假手术组。用理化检验指标评价该模型的临床符合度。结果:与冷冻+模型组、造模+冷冻组、假手术组比较,冷冻+造模+冷冻组EMT的大鼠模型能反映肾阳虚血瘀证的中医基本证候特征,与EMT的疾病特点相符合。结论:冷冻+造模+冷冻方法是理想的肾阳虚血瘀证EMT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模型研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血瘀证模型研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包括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研制,动物模型分为建立在病因基础上的模型和以病理改变为基础的模型,又可分为病证结合模型和非病证结合模型。细胞模型的研制才刚刚起步。今后要进一步研制接近临床实际的模型供使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意义、制备方法及评价作一整体的综述,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的理论有2个:(1)基于"证"的概念理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分为2种:诱发疾病病证结合模型和自发遗传性疾病证侯模型;(2)基于西医疾病的模型叠加中医证候因素理论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根据造模因素复合病证结合模型,制备方法也分为2种:"西医病+中医传统病因"模型和"西医病+病理生理"模型。要不断制备出更完美的模型,才有助于中西医学者更深入地研究贴近人类各种疾病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长期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独特优势,加大对中医药的研究必须借助动物模型,由此构建具有中医证候特征的动物模型是关键。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结合现代医学"病"和中医"证"的优势,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中医动物模型。笔者拟对近年来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期推动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及其证候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正>血瘀证诊断标准[1]的建立是血瘀证客观化研究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血瘀证在不同疾病中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点。"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2],血瘀证为冠心病临床常见证候,目前尚缺乏基于病证结合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标准。在系统整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制定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指标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完成专家咨询,按照横断面研究设计进行临床观察,最终制定出包含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综合评定的冠心病血瘀证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复制血瘀型肝纤维化大鼠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复合多因素的造模方法,在用DMN制作大鼠肝纤维化的同时,多次静脉给予去甲肾上腺素和小牛血清白蛋白综合造模,对模型大鼠进行血瘀证的体征观察,采用多部位微循环显微镜行肠系膜微循环检测及肝脏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模型大鼠出现明显的血瘀表现,血瘀证候积分明显高于DMN组,血瘀组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均出现典型微循环障碍,血瘀组红细胞聚集明显,血流态以粒流或粒缓流为主,肠系膜血管管径血瘀组较DMN组增粗显著(P<0.01)。肝脏病理显示,血瘀组纤维化改变程度较DMN组更严重,部分肝窦中可见明显扩张瘀血。结论: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既具备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又符合中医血瘀证的证候表现。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验证ITP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免疫法造模,依造模时间不同分3组,检测各组的血小板计数、骨髓巨核细胞分类、病理及中医证候的变化.结果:模型1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72h恢复正常,模型2、3组,血小板在低水平维持48h即恢复正常,造模小鼠具有气虚血瘀证表现.结论:不加任何干预方法建立病证结合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气郁血瘀型高脂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动物模型.方法采用"郁怒伤肝"和食铒性动脉粥样硬化两种造模方法相结合的复合因素造模方法建立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动物模型.结果血脂和动物一般状态表明,该方法成功模拟了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模型.结论此种方法可以用于气郁血瘀证高脂大鼠动物模型复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大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血瘀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观察清血颗粒对该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以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造成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动物模型,分组,观察外周血象、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模型外周红细胞计数、血色素、红细胞压积、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率和变形指数均有明显增加,清血颗粒组的干预作用较为明显,多数指标与西药对照依那普利组相比改善更为明显.结论:提示该模型既符合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疾病模型,又符合中医血瘀证模型,为病证结合模型.同时从动物实验角度证实清血颗粒的确是通过活血化瘀来发挥疗效的.  相似文献   

18.
初步建立老年性痴呆-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动物模型并以三七总皂苷进行药物干预,以该药物反证该病证结合模型的稳定性。以5种中医表征分析方法及凝血4项指标、血浆NO含量、血浆SOD含量评价各组树鼩模型的血瘀证水平;以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树鼩大脑Aβ_(1-42)蛋白、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PP)、磷酸化Tau蛋白(P-Tau)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树鼩大脑海马神经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树鼩大脑海马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与突触素(SYP)含量。通过实验得出病证结合组树鼩血瘀证中医表征较AD组显著,给药组树鼩血瘀证表征较病证结合组减轻;与空白组相比,AD组树鼩大脑中Aβ_(1-42),APP及P-Tau含量降低,ChAT及SYP的平均阳性截面积/A降低,病证结合造模使这一降低加重,而三七总皂苷给药缓解了这一变化。说明AD-血瘀证病证结合树鼩模型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目前,"病证结合"理论已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中被广泛运用,基于该理论,采用复合法建立的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证动物模型,在宏观表征上要求突出"病"与"证"两者的特点,同时结合微观生物学指标及以方测证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但该病证结合模型在建立与评价过程中凸显的病证关联性不强、模型多重性、评价标准局限等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进一步改进该模型建立及评价体系,对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迅猛,近年来随着中医病证方药的研究不断加深,为了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中医证候模型研究更加具体和深入。气虚血瘀证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证型,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肾病、癌症等疾病中多有出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因老年人多气虚,多血瘀的体质特点,气虚血瘀证的研究已成为中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近年来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将其造模思路概括为病理造模、病因造模、病证结合造模三方面。通过观察实验动物出现符合中医理论的宏观表征、肢体行为学表现,以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评价造模方法,为气虚血瘀证造模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针对气虚血瘀证类模型的研究应遵循因-脉-证-治的思路,即病因-外在表征-病理机制-辨证论治,将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同现代科学结合,令造模方法规范化发展,构建相对完善的气虚血瘀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为今后探究气虚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思路提供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