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对新生儿、身长51-、71-、91-、111-及131cm-(Ⅰ-Ⅵ)六组共180具(男97、女83)小儿尸的蝶窦,进行了观测。主要结果为:1、蝶窦一般为双房。在Ⅳ、Ⅴ组中分别见1例(3.45%)和4例(13.33%)为多房(3-4房)。Ⅰ组(新生儿)中,双侧蝶窦未发育的有11例(36.67%);单侧未发育的4例(13.33%);Ⅱ、Ⅲ、Ⅳ组中各有1例(3.33%)不发育。2、蝶窦中隔偏向一侧的,Ⅲ、Ⅳ、Ⅴ、Ⅵ组中分别有1例(3.45%)、4例(13.79%)、11例(37.93%)和14例(48.28%)。Ⅴ、Ⅵ组中各有1例(3.33%)无中隔。3蝶窦一般开口于蝶筛隐窝。测得了开口与窦底的距离。4、测得了蝶窦大小和容积,结果显示其随年龄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内窥镜神经经管减压术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观察了107具成人尸标本视神经管及其与蝶窦和筛窦的毗邻关系,所有标本中,视神经管在蝶筛窦外侧壁形成隆起者为72.4%,视神经管与毗邻关系的关系复杂,但其内壁与后筛窦或/和蝶窦相毗邻最为多见,内壁长10.2mm厚0.4mm是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术的关键部位,文中讨论了内窥镜下行视神经管减压时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内窥镜蝶窦及蝶鞍区手术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110个头部标本和蝶窦解剖观察测量表明,蝶窦双侧气比相同占41.8%,不同占58.2%,前鼻棘玛蝶窦口和鞍底的距离分别为54.6mm和71.3mm蝶窦口和鞍底与鼻底的角度分别为32.6°33.1°,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起的比率分别是52.7%50.9%,中讨论了蝶窦气化类型,蝶窦膜性开口和中隔,以及蝶窦与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毗邻关系在内窥镜蝶窦及蝶鞍区手术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蝶窦前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蝶窦内窥镜手术提供依据,本在15例头断面标本和15侧头部正中矢状剖面标本上.研究了与蝶窦手术入路有关的蝶窦前壁的形态分区和重要结构。1区位于蝶窦前壁的最外侧.与后组筛窦相邻。2区位于1区的内侧与鼻腔相邻,下部有蝶腭动脉和较厚的松质骨。3区位于蝶窦前壁的中线部,与鼻中隔相邻,其重要结构相对较少。1区和2区下部骨壁较厚,最好选择以1、2区上部入路;3区的重要结构较少,是蝶窦入路及其两侧病变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经鼻腔内窥镜蝶窦鞍区手术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经鼻内窥镜蝶窦鞍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和临床经验。方法:在20个尸头标本上观测蝶窦及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结果:77.5%的蝶窦口内窥镜直接窥见,窦口距离蝶窦顶壁、外壁、蝶腭动脉孔、鞍前壁、鼻中隔后端分别为 8. 6±3. 1mm、9. 2±1. 8 mm、 11. 1±1. 6 mm、 14. 7±3. 6 mm、3. 6±0. 5mm,距离鼻小柱根部前缘 61.6 ± 3.7 mm,与鼻底夹角 31.8° ± 5. 2°。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在蝶窦外侧上隆起率分别为25%和72.5%。69%蝶窦中隔非正中位。海绵窦前、下、后间窦出现率分别是80%、55%、35%。结论:进行内窥镜蝶窦鞍区手术时注意蝶窦口、蝶窦外侧壁和蝶鞍底壁与周围结构关系,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上颌窦和额窦冲洗及内窥镜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作者对60侧成人尸体头部正中矢状切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了中鼻道、额隐窝、额鼻峡(管)、上颌窦口、半月裂孔的形态、大小、位置、及上颌窦口和额鼻管口的角度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上颌窦口内径3.0±0.2mm,距鼻小柱前下缘46.0±4.0mm,鼻小柱至上颌窦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8.4±6.2°,鼻额管外口(额鼻峡)内径2.8±0.3mm,距鼻小柱前下缘47.9±3.4mm,鼻小柱至额鼻管外口与鼻腔底平面之间的夹角为56.7±7.3°。结论:经窦口行额窦及上颌窦冲洗及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时应注意额鼻管、上颌窦口的位置、角度及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7.
余晓红 《医学信息》2010,23(1):266-267
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FESS)是近年来逐渐开展起来的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新技术,术后冲洗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为了探讨术后冲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我们将近期接受鼻内窥镜手术的慢性鼻窦炎和(或)鼻息肉214例,在接受术后冲洗治疗中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经鼻蝶人路行斜坡区手术斜坡隐窝的CT评价,为术前手术入路的设计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93例患者行头颅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后,在正中矢状面上,根据蝶窦、斜坡和垂体的位置关系,评价斜坡隐窝并对其进行分型,比较不同分型患者斜坡不同位置厚度的差异。结果:本组斜坡隐窝出现率为65%(60/93)。该隐窝位于蝶鞍下方(鞍下型)、伸入鞍后(鞍后型)或枕骨基底部(枕型)者分别占13%(12/93)、29%(27/93)和23%(21/93)。无斜坡隐窝型蝶窦共33例(35%),其斜坡各部分均较其它类型蝶窦厚;枕型和鞍后型斜坡隐窝的斜坡上部、中部较其它类型蝶窦薄,枕型蝶窦的斜坡下部较其它类型蝶窦薄。结论:术前利用螺旋CT对斜坡隐窝进行评价有助于经鼻蝶入路行斜坡区手术人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与鼻内窥镜手术有关的泪囊及鼻泪管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0.
额窦及前中筛窦口l引流的临床应用解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筛泡气化发育的情况 ,观察额窦及前中筛气房窦口引流情况。结果 :额窦向中鼻道引流占 87.5 % (3 5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鼻丘向中鼻道引流占 90 .0 % (3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额隐窝向中鼻道引流占 15 .0 % (6侧 ) ;向筛漏斗引流占 10 .0 % (4侧 ) ;向侧窦引流占75 % (3 0侧 ) ;筛泡向筛漏斗引流占 2 5 .0 % (10侧 ) ;向侧窦引流占 75 .0 % (3 0侧 )。结论 :钩突和筛泡的解剖异常直接影响前组鼻窦的通气引流 ,从而导致前组鼻窦的炎症发生和加重。  相似文献   

11.
蝶窦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为经蝶手术安全切除鞍区肿瘤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对 2 0例经 10 %福尔马林溶液固定成人尸头的蝶窦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  80 %蝶窦为全鞍型 ,其中 12 5 %为鞍枕型 ;仅 2例蝶窦中隔位置居中 ,占 10 % ;鞍底骨质厚度平均为 0 9mm ,其中≤ 1mm者占 5 5 %。颈内动脉在蝶窦内形成隆凸者占 4 5 %。结论 蝶窦中隔不能作为术中中线定位的惟一标准 ;鞍底向两侧扩大时要注意勿损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  相似文献   

12.
鼻内窥镜筛窦手术的有关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在16侧成人头部标本上观察了筛窦的形态、位置和毗邻。以前鼻棘为0点,鼻腔底为平面,对各组筛窦作了定位,筛窦由前向后延伸,与前鼻棘间距逐渐增大,但与鼻腔底的夹角依次减小。此外以上鼻甲最突缘与前鼻棘为定位基准线,测量了各组筛窦外侧壁与基准线的角度。为此本文提出了筛窦手术时的内窥镜进入深度和角度的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13.
蝶窦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为开展经鼻蝶窦鞍区手术及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蝶窦的影像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 5 0具成人头颅标本 ,行冠状位、矢状位及水平位薄层CT扫描。观测蝶窦气化发育的情况 ,根据蝶窦向蝶骨体、蝶骨小翼及鞍背气化的程度进行分型分度。结果 :10 0侧蝶窦中属甲介型为 4% ,鞍前型为18% ,半鞍型为 18% ,全鞍型为 14 % ,鞍枕型为 46 % ;另外测得蝶窦的最大左右径的平均值 :左 18.5mm ,右17.6mm ;最大前后径的平均值 :左 2 2 .2mm ,右 2 0 .8mm ;最大上下径的平均值 :左 2 1.0mm ,右 2 0 .4mm。从正中线至蝶窦外侧壁的平均距离左 14 .8mm ,右 15 .2mm。结论 :冠状位以及水平位CT扫描能清晰显示两侧蝶窦腔气化发育的情况 ,气化程度不同的蝶窦在选择手术进路时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蝶窦前壁区的解剖特征及其在经蝶窦入路手术中的意义。 方法 用15例(30侧)成人头部标本及20例(40侧)成人头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蝶窦前壁骨质、蝶腭动脉及其分支等结构进行观察和测量。 结果 蝶窦前壁的基本形态酷似鸟头,正中线棱状高起,两侧为鸟眼样的蝶窦口,下方为鸟喙样的蝶嘴。蝶窦口距上鼻道末端(14.5±1.1)mm,距后鼻孔上缘(12.2±1.0)mm,距鼻后中隔动脉上支(8.2±0.5)mm。自鼻孔伸入探条探测蝶窦前壁时,所探及的“最浅点”大致位于蝶窦口与后鼻孔之间的中点附近。蝶腭孔位于蝶窦口的外下方和中鼻甲的后端区域,与蝶窦口间距(6.9±1.3)mm,两侧蝶腭孔内侧缘间距(18.2±2.5)mm。 结论 蝶窦前壁具有特征性的形态,蝶窦口大致位于蝶窦前壁的上中1/3交界处,其下方的骨质向前方突起。蝶腭孔位于蝶窦口下外侧方约7 mm处,经蝶窦入路手术中可以依此定位蝶腭孔。  相似文献   

15.
Endoscopic endonasal transsphenoidal approach to the sellar region yields an alternative to classical microsurgical approaches. Endoscopes provide images that differ from microscopic view. This study aimed to highlight surgical landmarks and their anatomical relationships for pituitary surgery through endoscopic perspective. Ten sides of five adult cadaveric heads with red-colored latex injected arteries were evaluated. Endoscopic dissections were performed and measurements were done in the sphenoid sinuses before and after the removal of bony structures in all the aspects. Endoscopic vision of the sellar region enabled a wide panoramic perspective and detailed inspection. The measurements, in general, indicated the variations in the bony structures and soft tissues. The width of the pituitary, which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edial margins of the carotid prominences, was measured as 21 +/- 2.5 mm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edial margin of the carotid prominences at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pituitary was 18 +/- 3.1 mm. After the bony structures were removed, further measurements were done. The width of the pituitary, which is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edial margins of the anterior curvature of the ICA, was measured as 23.2 +/- 3 mm, whil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posterior curvature of the ICA was 19.7 +/- 4.9 mm. Endoscopic view provided superior detailed visualization of th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ituitary gl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and optic nerves. This facilitated exact evaluation for variations, which could result in more effective and safe surgery. However, these variations again emphasize the necessity of preoperative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in each case.  相似文献   

16.
蝶窦的CT与断层解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有关蝶窦手术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资料。方法:采用CT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15例尸头和50例颅骨标本蝶窦的形态、类型、径线、毗邻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蝶窦的前后径大于上下径,上壁和前壁较苤,下壁和后壁较厚。在蝶窦CT水平层面上可清楚显示其气化类型,前、后壁,两侧壁及中隔的位置、厚度、毗邻;在冠状层面上可显示上、下壁的厚度及上壁与垂体、颈内动脉的关系。蝶窦内可见管型视神经管隆起和管型颈内动脉隆起,其出现率分别为23.8%和21.9%。视神经管隆起仅见于发育良好的鞍前型和全鞍型蝶窦。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的后壁较薄,最苤者仅为0.6mm。结论:蝶窦的气化程度差异较大,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向窦腔内突入。发育良好的枕鞍型和全鞍型蝶窦与脑干间仅隔以纸样薄骨板。经蝶窦入路手术,应控制手术操作范围,避免损伤毗邻结构。  相似文献   

17.
背景:正确掌握蝶窦的断层解剖是临床经鼻-蝶入路的关键。 目的:观测蝶窦断层解剖结构,为经鼻-蝶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采用CT扫描技术和断层解剖方法,对60例CT扫描头颅和20例尸头进行观察。 结果与结论:①蝶窦冠状断面显示视神经和海绵窦,两侧视神经和两侧颈内动脉间距分别是(16.02±3.47),(17.23±3.64) mm。②正中矢状位,蝶窦口距离颅前窝底、蝶窦底、蝶窦后壁和前鼻棘分别是(9.57±2.51),(12.75±3.64),(23.42±4.36),(57.82± 3.94) mm。前鼻棘距离鞍底中心(71.98±6.12) mm。③CT扫描可见“3房”“4房”蝶窦。提示蝶窦的断层解剖能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与上颌动脉结扎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为临床顽固性鼻后部出血经上颌窦后壁径路上颌动脉结扎止血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了40侧上颌动脉并将上颌骨颞下面划分为四个区,结合120侧干燥颅骨,对照观察了该动脉翼腭部及主要分支的行程、管径大小、分支类型。结果:上颌动脉翼腭部行于上颌骨颞下面后上区内,并在该区发出上牙槽后动脉、眶下动脉、腭降动脉、蝶腭动脉四条主要分支;上颌动脉翼腭部的长度为14.8±2.9mm,管径为2.5±0.6mm;蝶腭动脉管径为2.0±0.7mm,自发出至入翼上颌裂间的长度为5.8±2.1mm。结论:上颌窦开窗时应充分暴露上颌窦后壁的后上部,结扎部位宜选在紧贴上颌动脉翼腭部发出第一分支后缘处及蝶腭动脉的起始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改良式上颌窦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98侧成人颅骨和30侧成人颅正中矢状切面的标本上用海克斯康(global 7-10.7型)三坐标测量仪等器械测量与手术入路有关的解剖结构.结果眶下孔与尖牙槽前缘、眶下缘、鼻骨内侧下缘、眶下外侧缘交界处的距离分别约(34.3±3.3)mm、(8.2±1.7)mm、(34.0±2.7)mm、(20.0±2.2)mm;上颌尖牙、侧切牙、第1前磨牙槽的深度分别约(13.0±2.2)mm、(9.7±1.5)mm(11.0±1.9)mm.眶下管的长度约(14.0±3.0);眶下管长轴与水平面的夹角约33°与矢状面的夹角约19.0°.上颌窦口与眶内下壁、鼻泪管、鼻小柱的距离分别约(5.1±0.7)mm、(6.8±2.6)mm、(48.4±3.7)mm;上颌窦口至鼻小柱连线与鼻腔下壁的夹角约32.5°.结论手术时根据上述解剖特点确定眶下孔、上颌窦口的定位及上颌窦骨孔的凿开范围,以防范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比格犬上颌窦正常解剖,为与上颌窦有关的动物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16个比格犬上颌窦,利用锥形束投照计算机重组断层影像(CBCT)扫描,并完成局部解剖,详细观察上颌窦形态、位置、容积、自然窦口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另购买2只健康成年比格犬,利用CBCT确定上颌窦窦底,经腭侧开窗,显露软组织,夹取该位点黏膜行组织学检查,光学显微镜下验证所夹取黏膜是否为上颌窦黏膜。结果比格犬上颌窦形状略似锥形,前部较窄,后部宽大,位于上颌第3前磨牙与第1磨牙之间的腭侧,四周均有骨壁包绕。于第4前磨牙远中牙尖腭侧,距腭中缝约17~18mm处可见上颌窦最低点。同一个体双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格犬双侧上颌窦无明显差异,有利于上颌窦相关研究进行随机分组;窦腔内无明显骨嵴或分隔,降低窦黏膜穿孔的危险;行上颌窦外提升时,结合CBCT于上颌窦最低点经腭侧骨板开窗是最佳的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