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食道癌根治术中持续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与吸入异氟醚麻醉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探索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围麻醉手术期改善微循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择36 例ASA分级为I-II级择期行食道癌根治术(开胸)的患者,术前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无肺部疾患;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无合并感染及免疫系统疾病,随机分为A、B、C3组,A、B两组分别持续泵注丙泊酚4 mg/(kg·h)、8 mg/(kg·h),C组吸入异氟醚,吸入浓度1%~2%.3组患者均用瑞芬太尼0.2 μg/(kg·min)和维库溴铵 0.03 mg·kg-1维持镇痛和肌松.所有患者于颈内静脉穿刺后(T1)(麻醉前),切皮后60 分钟(T2)、120 分钟(T3)、180 分钟(T4)抽取中心静脉血各12 mL检测血液流变学有关指标.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上述各时间点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髙切、低切)、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统计学处理: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两两比较的q检验,与常值比较应用单样本t检验,比较取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组内比较:A组患者全血高、中、低切粘度和全血高、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在T2、T3、T4均比T1显著降低(P<0.05),纤维蛋白原T4比T1显著降低(P<0.05);B组患者全血高切粘度、全血髙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T3、T4比T1显著降低(P<0.05),全血中切粘度T4比T1显著降低(P<0.05),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T4比T1显著降低(P<0.05);C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髙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T2、T3、T4均比T1显著降低(P<0.05),全血中、低切粘度和全血低切还原粘度T3、T4比T1显著降低(P<0.05),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均略有增高,但各时间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1)术中持续输注4 mg/(kg·h)丙泊酚可以有效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2)术中持续输注4 mg/(kg·h)丙泊酚在维持麻醉同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较小,并且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比持续输注8 mg/(kg·h)更有宜,因此建议丙泊酚输注速度为4 mg/(kg·h);(3)食道癌患者术前均为高粘血症.  相似文献   

2.
羟乙基淀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羟乙基淀粉 ( HES)对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 40例外科手术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 ( HES)和对照组 (乳酸林格液 )各 2 0例。全部病人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中分别输注 HES和乳酸林格液各 1 0 0 0 ml。采血对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血沉方程 K值、全血相对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 TK等进行检测 ,以观察 HES对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HES组不同切变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及红细胞变形指数 TK输注后明显降低 ( P<0 .0 1 ) ,血浆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粘度也有降低 ( P<0 .0 5 )。结论 :HES对手术病人血液流变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急性胰腺炎的血液粘度 ,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检测 6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项目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方程K值、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结果 血沉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 ,其余项目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0 1 )。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存在明显的高血液粘度和血液流变学异常。  相似文献   

4.
据《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年5月33卷第5期报道 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杨玉英等,为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液流变学与胎儿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的相关性和对围产儿结局的影响,采用粘度仪对妊高征孕妇全血比粘度高切(BVH)、全血比粘度低切(BVL)、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浆粘度(PV)进行了检测,并用离心机检测了红细胞压积(HCT),用彩色多谱勒检测了胎儿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将妊高征患者血液流变学各值与胎儿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各值相关关系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对22例用综合疗法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患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观察,18例病人还检测了血浆血栓素B_2(TXB_2)和内毒素。治疗前病人全血比粘度(高切)、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及血浆TXB_2均升高;治疗期间均降低。18例病人中有13例发生了内毒素血症(ETM)。提示本疗法对改善重肝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疏通微循环似有一定作用;TXB_2、ETM和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重肝时微循环障碍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经中医辨证分型的214例冠心病人,分别测定其全血高切比粘度(ηH)、全血低切比粘度(ηL)、全血还原高切粘度、全血还原低切粘度、血浆比粘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沉值,并与9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冠心病人ηH、ηL、全血还原低切粘度、HCT 值及 Fib 的含量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P值均小于0.05。辨证后分析,异常高粘度率以气阴两虚型最高(63%),其次为气虚血瘀型(62.1%)、痰浊型(52.3%)、肝肾阴虚型(38.5%)、阳虚型(16.7%)。中医各型冠心病人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也存在不同特点,提示他们引起血液粘滞度增高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32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患者(肺心病),其中5例合并多发脑梗塞(脑梗塞)做了血液流变学检查,并与24例相应年龄组正常人做对照。结果肺心病组和脑梗塞组的全血比粘度(低切),红细胞压积(Ht)和全血还原粘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塞组也明显高于肺心病组(P<0.05),提示慢性肺心病合并脑梗塞与血液流变学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躁狂症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34例躁狂症患者与3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低切、中切、高切)、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胆固醇、甘油三脂、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结果躁狂症患者全血粘度低切、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中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元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而胆固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者.结论躁狂症患者存在高粘滞血症及低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 2 5项参数的变化。方法 对12 7例脑梗死患者和 5 3例建康人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1)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外 ,观察组急性期其它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0 .0 1) ;(2 )观察组恢复期全血低切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P >0 .0 5 ) ;(3)观察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和平均血小板体积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0.
87例接尘工人血液流变学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对87例接尘工人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发现随着接尘年限的增长,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变愈明显,特别是最后发展成为矽肺病的工人,其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比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等均有明显改变,表明其血液明显呈高粘度状态,这说明对接尘工人,特别是对长期在矽尘环境中工作的工人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测定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及用SelvesterQRS积分法测定心肌梗塞面积,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溶栓治疗后梗相关冠脉再通组与对照组的疗效进行对观察,结果表明,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组升高的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于心肌梗塞后4天降至正常,而对照组则是心肌梗塞后1周方基本降至正常,冠脉再通组心肌梗塞1周时心肌梗塞面积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心肌梗塞1天时血中游离脂肪酸浓度与心肌梗塞面积中度正相关。动态观察血中游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血中microRNA-1(miR-1)的表达情况。方法:选取AMI患者28例和同期住院患者26例(对照组)。在心肌梗死发作后的不同时间段:AMI患者入院时(T0)、8 h(T8)、12 h(T12)、24 h(T24)、7 d、14 d,采血液样本并应用实时定量PCR法对全血中miR-1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应用ELISA法检测AMI不同时间血浆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结果:AMI患者全血中miR-1的表达水平在T0、T8、T12、T24、7 d时间段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AMI后第14天时其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提示miR-1的ROC曲线下面积在T0、T8、T12、T24、7 d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9、0.831、0.828、0.835、0.774(P〈0.01)。结论:全血中miR-1可能作为早期诊断AMI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洋参茎叶三醇组皂苷(PQT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梗死模型组、阳性药苦碟子注射组及PQTS 12.5、25.0、50.0 mg•kg-1组,各组动物每日腹腔注射给药1次,连续3 d。计算急性心肌梗死24 h后的心肌梗死面积(MIS),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超氧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AD)、一氧化氮(NO)、游离脂肪酸(FFA)含量,观察全血低切(10/s)、中切(80/s)、高切(160/s)黏度及血浆黏度,并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与梗死模型组比较,PQTS各剂量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MIS明显缩小(P<0.05),血清CK、LDH、AST活性及FFA、MAD含量降低(P<0.05或P<0.01),血清SOD活性及NO含量提高(P<0.05),全血低、中、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作用与阳性药苦碟子注射液相当。结论:PQTS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纠正心肌缺血时FFA代谢紊乱,降低血液黏度以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对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包括降压治疗和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为3周。于治疗前及治疗1、2、3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情况,并观察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治疗1、2、3周后,2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及血浆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血浆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2组的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3周后,2组患者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1、2、3周后,2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67%、13.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够有效降低H型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对血压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第1天给予10U降纤酶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第2、3天各用5U降纤酶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每天1次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连用1周,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60.0%;治疗组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HCT)、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后与治疗前比明显改善。结论: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改善全血黏度,降低致残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单独或联合腹腔注射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作用。方法: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成活大鼠随机分为4组:心梗对照组(MI)、rhG-CSF组(G)、bFGF组(B)和联合治疗组(GB),造模后24 h开始依次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rhG-CSF、bFGF和rhG-CSF+bFGF。另设假手术组(S),只开胸不造模,不给药。分别计数注射前和注射后1周大鼠外周血白细胞(WBC)和单个核细胞(MNC)百分比,心梗后1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4+细胞表达,HE染色计数新生毛细血管,心梗后4周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计数毛细血管,测量心功能和梗死面积。结果:G、B、GB组与MI组比较,及GB组与G组或B组相比,外周血WBC计数、MNC百分比、梗死区周围CD34+细胞计数、毛细血管密度升高(P<0.01),梗死面积减小(P<0.01),+dp/dtmax、-dp/dtmax和LVSP增高(P<0.01),LVDP降低(P<0.01)。结论:腹腔注射rhG-CSF可以动员大量心肌样细胞;腹腔注射rhG-CSF或bFGF都可以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建立,增加梗死区毛细血管数量,两者都可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联合应用较单独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120例AMI患者,根据血糖水平分为3组:A组:无伴发高血糖组;B组:入院高血糖组;C组:持续性高血糖组。经在住院期间及经平均3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AMI后伴发入院高血糖组、持续性高血糖组的梗死面积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率明显高于无伴发高血糖发生者;急性期血糖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结论AMI急性期血糖浓度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血糖的变化可作为AMI后心血管事件的较敏感、简便、直观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It has been known that puerarin can protectthe ischemic myocardia. Puerarin might achievesuch protection by decreasing heart rate and dilatelug vessels in the acute phase. A lot of studies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se mechanisms, but thelong--term mechanism was yet to be elucidated andthe effect of puerarin on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non was not reportedL" 2]. The purpose of this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on of puerarinon ischemic myocardia and the effect of puerarin oncoronary co…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患者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抗心肌肌球蛋白链抗体,探讨该抗体与AMI患者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67例AMI患者分别于发病第1周末和6个月进行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的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抗体结果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和预后,结果:67例AMI患者血清抗肌球蛋白轻链抗体阳性有17例,阳性率为25.4%,30例健康对照均为阴性;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梗死部位和范围相似,但抗体阳性组Killip分级心功能明显差于抗体阴性组(P<0.05),而室壁运动减弱,室壁瘤形成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肌球蛋白轻链的自身抗体,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心肌损伤和心室重构,影响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20.
观察4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动态变化。其中尿激酶溶栓治疗18例。结果:AMI血浆Fg水平高,且在一周内进行性增高;溶栓治疗后Fg-过性显著降低,但很快即出现反弹;溶栓组和未溶栓组Fg均在5d左右达高峰,1周病死率分别为5.5%和22.7%;存活组Fg水平的演变与溶栓组一致,死亡组与未溶栓组一致。提示溶栓后接着用抗凝剂是必要的,不适合溶栓者仍可考虑用抗凝剂,抗凝剂维持时间可能应达5d左右,血桨Fg水平的动态观测对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