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烧伤并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临床特点,出血机制及防治方法。方法对46例烧伤并发消化道出血年龄、性别、烧伤面积、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发生休克、创面感染情况及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统计分析。结果小孩、特殊工种人群、大面积烧伤,有休克,创面感染等因素,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重要原因,多发生在烧伤后一周内并出血。结论早期肠道营养,保护胃黏膜。有效处理创面感染防止创面脓毒症,平稳渡过休克期,是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致病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方法 通过对22例严重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8例严重烧伤患者中,并发应激性溃疡22例(7.9%),死亡8例(36.4%),治愈牟为63.6%.结论 早期肠道营养,保护胃粘膜,有效处理创面感染,防止创面脓毒血症,使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是预防烧伤后应激性溃疡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创面脓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21例烧伤后并发创面脓毒血症小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治愈,3例死亡。病人具有烧伤创面大,早期休克期度过不平稳,创面均有不良用药,严重的营养低下,胃肠道症状突出,创面感染菌以绿脓杆菌为主和多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特点。结论:小儿创面脓毒症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创面不良用药和早期休克期度过不良是发生创面脓毒症的关键,而肠源性感染可能也是重要的因素。治疗中要强调营养支持、抗感染和脏器功能扶持的综合治疗,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中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烧伤创面脓毒血症的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21例烧伤后并发创面脓毒血症小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治愈,3例死亡。病人具有烧伤创面大,早期休克期度过不平稳,创面均有不良用药,严重的营养低下,胃肠道症状突出,创面感染菌以绿脓杆菌为主和多伴有多脏器功能不全等特点。结论:小儿创面脓毒症病情复杂,并发症多。创面不良用药和早期休克期度过不良是发生创面脓毒症的关键,而肠源性感染可能也是重要的因素。治疗中要强调营养支持、抗感染和脏器功能扶持的综合治疗,尽早封闭创面是治疗中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创面水泡液中心钠素 ( ANP)含量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 0例严重烧伤患者伤后 4、12、2 4、4 8h创面水泡液中 ANP含量及 10例正常人血浆 ANP浓度。依据休克期后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MODS)将 4 0例烧伤患者分为两组 :MODS组与非 MODS组 ,并进行比较。结果 :严重烧伤后 4 h水泡液中 ANP含量明显上升 ( P<0 .0 5 ) ,12~ 2 4 h明显降低 ( P<0 .0 5 ) ,至 4 8h开始恢复 ( P>0 .0 5 )。 MODS组与非 MODS组相比变化更显著 ( P<0 .0 5 )。结论 :严重烧伤后休克期水泡液中 ANP含量有明显变化 ,且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 ,其变化非常显著者提示病情危重 ,并发 MODS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6.
陈广哲 《现代实用医学》2004,16(4):221-221,215
目的 探讨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65例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病例的年龄、性别、烧伤面积、休克复苏、消化道出血发生时间、创面感染、早期诊断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面积深度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严重感染等因素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出血的重要原因。结论 平稳渡过休克期,预防创面感染,有利于防治消化道溃疡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特重度烧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2年—2008年收治的276例特重度烧伤患儿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6例中,治愈243例(88%);死亡21例(7.6%);自动出院12例;并发休克116例,因休克导致早期死亡6例,出现与休克有关的严重并发症48例;发生创面脓毒症47例,血培养阳性29例,因感染死亡12例;有吸入性损伤26例中,死亡11例,死亡率57.9%。结论由于小儿特殊的生理和病理特点,特重度烧伤后往往病情变化快,并发吸入性损伤者治疗难度更大,休克、感染、脓毒症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高,由此造成的死亡率也较高。因此,在休克防治、吸入性损伤的处理、烧伤感染的治疗、烧伤创面处理、加强营养、积极处理并发症等方面,应及时、准确、有效地进行治疗和干预,有效地减少并发症,提高小儿特重度烧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八例烧伤创面脓毒症的治疗经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为提高烧伤创面脓毒症的治疗水平,研究并总结烧伤创面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自1997年9月-1998年10月我科共连续收治8例烧伤创面面脓毒症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其中6例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2例并发脓毒性休克,在这些患者中,感染组织切除前,切除后,生命体征平稳时分别对创面及痂下组织的菌种进行了培养和分离,并测定了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在脓毒症休克期对烧伤患者实施创面切痂,同时植皮封闭创面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合并脓毒症患者52例,在患者休克期进行抗休克治疗,同时积极手术切痂植皮的患者27例为休克期手术组;脓毒症休克期暂缓手术、休克期稳定后延期施行手术的25例患者为延期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术后脏器功能指标(肌酐、谷丙转氨酶等),血液分析,术后血浆降钙素原( PCT)及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比较2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及术后血乳酸水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休克期手术组患者手术后PCT、IL-6下降,病情平稳,术后MODS发生率、病死率较延期切痂组明显降低,其脏器功能指标及创面愈合率也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烧伤脓毒症休克期患者积极抗休克同时实施手术切痂,清除坏死组织,可有效减缓创面侵袭性感染、缩短病程,降低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从而提高治愈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引起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原因 ,为临床防治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 3 7例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情况 ,分析其主要原因。结果  3 7例中轻度烧伤 5例 (13 .5 1%) ;中度以上 3 2例 (86.49%) (其中休克期切削痂植皮 1例 ,伤后 3~ 5d切削痂植皮 6例 ,未切削痂植皮 2 5例 ) ;休克期渡过平稳 8例 (2 1.62 %) ;休克期渡过不平稳 2 9例 (78.3 8%)。结论 引起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的原因很多 ,中度以上烧伤未切削痂植皮和休克期渡过不平稳是引起烧伤创面绿脓杆菌感染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生儿脓毒症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临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30例新生儿发生脓毒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0例患儿中15例为一般脓毒症,10例为严重脓毒症,5例为脓毒性休克;再根据患儿是否发生CLS为准,将患儿分为CLS组与非CSL组;在进行单因素分析时,对患儿的年龄、性别、凝血功能障碍等各种相关因素进行了解,自变量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指标,进而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一般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儿的发生率分别为2/15(13.33%)、4/10(40.00%)、4/5(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严重脓毒症及休克和PRISM评分是脓毒症患者出现CLS 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的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与PRISMⅢ评分呈正比关系,患儿PRISI I评分越高发生CLS的概率就越大。对于脓毒症较严重以及PRISI I评分较高的患儿来说,尽早对其血糖、感染标志物等进行检测,对于判断CLS有积极的帮助,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儿童脓毒症合并CLS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淮安地区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方法对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淮安急诊专科联盟中7家医院急诊中心收治的116例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行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的前瞻性观察。脓毒性休克诊断符合脓毒症3.0诊断标准。结果研究期间共有283例急诊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根据排除标准排除167例。在纳入的116例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中,17.2%(20/116)患者1 h内监测乳酸、17.2%(20/116)使用抗菌药物前留取了血培养、70.1%(82/116)使用了抗菌药物、13.8%(16/116)液体复苏晶体液≥30 ml/kg以及49.1%(57/116)复苏过程中使用了血管活性药物。116例中,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完全执行者13例(11.2%,完全执行组),未完全执行者103例(未完全执行组)。与未完全执行组相比,完全执行组的液体复苏量明显增加[33.7(30.0,37.5)比8.9(7.3,10.8)ml/kg,Z=-4.78,P<0.001],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70.0(70.0,76.7)比67.7(61.7,76.7)mmHg(1 mmHg=0.133 kPa),Z=-2.00,P<0.001],血乳酸水平明显降低[3.0(2.0,3.2)比4.4(3.7,7.2)mmol/L,Z=-2.76,P=0.006]。收入重病医学科(ICU)者完全执行组9例、未完全执行组71例,两组ICU病死率[4/9比50.7%(36/71)]、住院病死率[4/13比43.7%(45/103)]和28 d病死率[4/13比44.4%(48/10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诊脓毒性休克患者1 h集束化治疗策略实施依从性差,需加强相关质量管理培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ICU脓毒症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采用前瞻法研究,与历史病例进行对照比较研究;前瞻性观察组(前瞻组)为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脓毒症患者,历史对照组(对照组)为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ICU的脓毒症患者,前瞻组401例,对照组285例,组内按疾病严重程度再分为普通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3层;前瞻组在诊断脓毒症后最初6 h内作早期目标性复苏(EGDT)等治疗,对照组通过查阅病历采集数据。结果:两组普通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病例的APACHEⅡ评分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前瞻组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住ICU天数、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脓毒症感染部位均依次为呼吸系统、腹腔、血液及其他部位,血液感染脓毒症病死率居首位;前瞻组总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症是ICU主要收治病种,病死率高;对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早期积极规范的综合治疗可以降低该类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并分析血清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对脓毒症患者病情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后的预后状况分为生存组(125例)和死亡组(2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根据脓毒症程度分为脓毒症组(55例)、严重脓毒症组(60例)、脓毒症休克组(35例),分析观察三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血乳酸及LVEF的变化。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血清NT-proBNP、血乳酸及APACHEⅡ评分和LVEF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休克组患者与严重脓毒症、轻度脓毒症组的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T-proBNP与APACHEⅡ评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血清NT-proBNP、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分别依次升高,而LVEF却降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增高,随着病情的增加,其呈线性增长趋势。血清NT-proBNP水平变化有助于评估脓毒症患者病情以及预后的判断,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浆蛋白C(PC)活性和D-二聚体(D-dimer)浓度变化水平及二者联合对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急诊医学科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200例重症感染患者。根据脓毒症sepsis 3.0 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157例)和非脓毒症组(43例),并进一步将脓毒症患者分为脓毒性休克组(63例)和一般脓毒症组(94例)。抽取外周血检测PC活性和D-dimer两种生物标志物,评估不同组别PC活性和D-dimer浓度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二者与脓毒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PC活性联合D-dimer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的预测能力。结果:与非脓毒症组比较,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组患者血浆PC活性均显著降低(P<0.001),而D-dimer水平在两组患者血浆中均显著升高(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活性与D-dimer均为预测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的独立实验室指标(P<0.05)。PC活性用于评估脓毒症患者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6,将PC活性与D-dimer联合使用评估脓毒症时的AUC为0.791,高于单独使用时的AUC(分别为0.776与0.666)。PC活性用于评估脓毒性休克时的AUC为0.757,PC活性与D-dimer联合使用评估脓毒性休克时的AUC为0.789,大于二者单独使用时的AUC(分别为0.757与0.679)。结论:PC活性和D-dimer测定对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且PC活性与D-dimer联合使用能进一步提高对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乳酸动态监测及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系统II(APACHEII)评分对严重脓毒症患者治疗和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收集73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开始前(0h)测得的动脉血乳酸值,分为A组(2—4mmol·L-1,28例)和B组(34mmol·L-1,45例)。测定EGDT开始后6、12、24、48h及72h的血乳酸值,并计算相应的乳酸清除率,然后比较2组患者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APACHEII评分及病死率的变化。结果A组与EGDT(0h)的血乳酸值比较,EGDT后48h及72h乳酸值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在EGDT开始后的6h乳酸值不降反升,但随后呈下降趋势,且从12h开始的乳酸值与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DT开始后,B组在6、12、24、48及72h清除率及病死率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动态监测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具有早期评估治疗及预后的作用,初始测定的血乳酸值越高其病死率越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影响烧伤休克的因素,为烧伤休克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824例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烧伤面积、年龄、入院时间、并发症与休克发生率的关系。结果烧伤面积越大,休克发生率越高;儿童与老年患者休克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4~12h内入院患者休克发生率高于其他入院时间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肾、肺、心功能衰竭者休克发生率更高。结论烧伤面积、年龄、入院时间和并发症等与烧伤休克关系密切,对烧伤患者应及时进行液体复苏,加强对儿童与老年患者的抗休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糖代谢紊乱与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重症肺炎患者157例,按病情分为肺炎组(89例)及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组(68例).合并症组再分为轻度脓毒症亚组42例,严重脓毒症亚组12例,脓毒症休克亚组14例,以患者出院后...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SSC) bundles have been demonstrated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survival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patients worldwide.Compliance with these protocols and resultant m...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和动脉血气联合分析在脓毒血症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脓毒血症患者46例,定时进行中心静脉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相关数据,同时记录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每小时尿量。根据3d后APACHEⅢ评分是否≥80,分为A组(23例)、B组(23例),比较入院时的APACHEⅢ评分,动脉血气,静脉血气。根据治疗过程中是否发生休克,分为C组(17例)、D组(29例),比较休克前一次的动脉和静脉血气。3d后,选择生命体征平稳,疗效较好的患者,设定为E组(16例),比较每个时段的动静脉血氧饱和度,CVP、MAP、尿量变化。结果A,B二组患者入科时,APACHEⅢ评分、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无差异,但静脉血气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A—VpH(动静脉PH值差),A—VPCO2(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休克发生前血气与无休克患者比较,动脉血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A—VpH,A—VPCO2和静咏血气分析各项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组患者中,随着病情好转,A—VpH,A—VPCO2和静脉氧饱和度比MAP、CVP、每小时尿量等数据更快出现改善(P〈0.05)。结论中心静脉和动脉血气联合分析在脓毒血症患者诊疗中,有早期判断预后,提示休克发生,快速判断疗效等几大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