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 【去上沫】语出35条麻黄汤方后序。是麻黄汤的煎服法,仲景指出麻黄先煎去上沫,主要是为了减其悍烈之性,因此在临床使用本方时,对煎服法必须注意。方有执曰:“必须先煮掠去上沫者,恐令人烦,以其轻浮之气,过于引气上逆也。”张锡纯曰:“麻黄发汗,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伤寒论》所载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为:麻黄6g(去节)、细辛6g、附子6g(炮,去皮)。以水20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ml,去滓,温服200ml,日3服。其功效助阳解表。主治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数种内科病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麻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关于麻黄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其中以“去节”,“去根节”,“水煮去沫”应用最多,沿用历史最长,现今要求根与茎分开入药,广泛沿用蜜制方法,因去节的工艺费工费时,今已无此要求。本文对麻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其炮制意图。  相似文献   

5.
名医张仲景临证用药中,对药物的煎煮及服药方法非常重视,现就《伤寒论》中仲景药物煎煮及服药特点窥析如下。 药煎煮方法据情各异 1.先煎:如麻黄汤的"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葛根汤的"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桅子鼓汤的"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鼓……"。 2.后下:如大承气汤的"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一般规律是从药物质地出发,先煮质厚味难析出之厚朴、积实,后纳味易析出之大黄,再纳易溶之芒硝。为充分发挥药效,认…  相似文献   

6.
二麻杏甘石合剂(即麻杏甘石汤原方)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羔(碎、绵里)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相似文献   

7.
雷平 《四川中医》1995,13(12):20-20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附:“……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注家对之颇有争议。多以为此注系后人所为,不属仲景原意。如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五版)就言: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笔者认为小青龙汤治喘用麻黄与去麻黄加杏仁都是正确的,其关键在于喘证的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8.
《国医论坛》2021,36(5):5-6
《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亦有少数方不先煎、去上沫。通过对麻黄先煎、去上沫的认识,以及麻黄的作用和所治病证,总结出麻黄先煎与否有以下规律:发汗解表为主,病变部位较表浅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邪气盛且部位深时不先煎、去上沫;宣肺利水为主,蠲除水饮者,当以"和"为贵,减缓麻黄峻烈之性,麻黄宜先煎、去上沫;温阳发汗为主,防止麻黄发散太过伤阳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开宣肺气、发越阳气为主,只取其升清阳发腠理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  相似文献   

9.
雷平 《四川中医》1996,14(12):35-35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附:“……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注家对之争议颇大,多认为麻黄主治喘,治喘去麻黄非仲景原意。笔者在临床中体会到小青龙汤治喘去麻黄与否,关键在病机、表寒里饮者用麻黄,肺寒饮停无表证、或表证轻者去麻黄,加杏仁。现将临床观察30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张仲景于《伤寒论》、《金匮》二书中有关“熬法”的药物炮制用法很多,归纳之,《金匮》所见约14味,《伤寒》9味,主要是动物、植物二类。如牡蛎、水蛭、虻虫、虫、鼠妇、蜘蛛、蜣螂、葶苈子、乌头、瓜蒂、桃仁、芫花、巴豆、杏仁、商陆根及猪肤汤的白粉五合,熬香等。炮制程度有“熬令色黄”“熬焦”“熬黑”、“熬香”、“熬别作脂”之别。历代医家对比研究,由于古今用词差异,“熬法”渐失其义,众说纷云,或以为水煎法,或以为炒法,炙法和煅法。其解何如?在此略作小考。《说文》云:“熬、干煎”《段注》方言:“火干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可见“熬”在古义并非水煮。《辞海》“熬,煮烂”。为水煮,是以古今词义相去殊远。从仲景原文分析,水煎之制体有煮字记载,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最早论述杂病辨证施治的专著。列方约二百余首,用药约155味,计10余种剂型。该书不仅对药物炮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而且还十分重视煎煮及服药方法。笔者结合学习体会,对书中药物的煎煮方法作一粗略归纳探析,不足之处,还望同道斧正。1先煎根据药物本身的特性和病情需要,对方中的部分药物先煎。如葛根汤中的麻黄、葛根;酸枣仁汤中的酸枣仁;栀子豉汤中的栀子;茵陈蒿汤中的茵陈;大承气汤中的枳实、厚朴等。一些药物先煎是为了缓其性,如书中凡用麻黄的方剂均要求麻黄“先煮两沸去上沫”;…  相似文献   

12.
连轺(yǎo)始见于《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仲景自注云“连翘根是”(宋本《伤寒论》262条,而金·成注本作‘连翘根也”)。《备急千金方·伤寒》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中用连翘。后世伤寒注家及医家亦多有认为连轺即连翘者。考诸成书略早于《伤寒论》的《神农本草经》,其下品载有连翘,中品载有翘根。二者性味、功效、采(?)时令、炮制均不相同,说明连翘、翘根并非一物。李时珍《本草纲目·草  相似文献   

13.
药物应用当否,是临床医疗质量高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笔者结合临床,仅就《伤寒论》的药物用法,谈谈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一、注重炮制药物的加工炮制,是为了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增强疗效.仲景用药十分注重加工炮制,论中85种药物交叉应用于各方中,先后出现536品次.“脚注”注明炮制方法的药物315品次,占58.8%.仲景根据药材的生性及治疗的需要,采用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多种炮制方法,如桂枝、猪苓去皮;麻黄去节;麦冬去心;生姜切片;半夏、吴茱萸洗;葶苈子、水蛭、芫花、牡蛎熬;虻虫去翅足,熬;枳实水浸,炙令黄;蜀椒出汗(焙)等.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1995年第1期51页刊载“麻黄用法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文,认为麻黄“宜先煎,去水面浮沫”是不合理的。依据是“若先煎,则使有效成分麻黄碱和挥发油大量逸失,降低疗效;浮沫中含有生物碱,不应除去。笔者对此持有异议,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范海洲  范丝雨 《河南中医》2022,(8):1139-1142
《伤寒论》中,炮制方法有净制法、切制法、水制法、火制法、水火共治法及其他治法,净制法包含“去皮”“去心”“去翅足”“去节”“去皮尖”“去核”;切制法包含“擘”“■咀”“捣”“破”“切”“碎”;水制法包含“水洗”“酒洗”“渍”;火制法包含“炮”“炙”“熬”。炮制法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增强药物疗效,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和部位,便于调剂和制剂,确保药物洁净,利于储藏保管,有利于服用。《伤寒论》虽未形成系统的炮制理论,但针对药物不同的特性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炮制方法并沿用至今,对有毒中药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且临床有效的减轻或消除毒性的炮制方法,为其他医者炮制使用有毒中药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蜜沫麻黄与蜜麻黄中麻黄碱含量测定及药理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金炜  兰少红 《中成药》1990,12(4):19-20
在前报(《中成药》,1989,8:42)基础上,又对蜜沫麻黄和蜜麻黄的毒性和药理实验以及麻黄碱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蜜沫麻黄与蜜麻黄不论在麻黄碱的含量上,还是在解热平喘等作用上,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18.
晏婷婷  汪悦 《河北中医》2007,29(1):83-84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麻黄配伍乌头是治疗痹证的常用方,现将这一配伍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情况综述如下。1理论渊源《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之寒痹,筋骨关节冷痛剧烈,筋脉拘急,屈伸不利,得温痛减,遇冷加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曰:“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方中麻黄发汗宣痹;乌头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配麻黄增强散寒除湿之功。尤在泾云:“寒湿之邪,非麻黄乌头不能去。”乌头味辛苦,性热,有毒,其力猛气锐,…  相似文献   

19.
麻黄在张仲景《伤寒论》中有重要地位,尤其在解表剂中被陶弘景誉为"解肌第一药"。文章对麻黄在解表剂中的作用、用法作出解析,并剖析了麻黄"先煎、去上沫"的煎煮要求,阐明了麻黄先煎之麻杏石甘汤的近期研究。  相似文献   

20.
桂枝为樟科肉桂的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本经疏注》“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合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求真》“行痹,其是有因风、因湿、因痰、因寒、因瘀、因虚之瘀,需用桂枝以为向导”。《大同药物学》“合麻黄能发汗,合五味能降冲,合茯苓能利水,合桃仁能消瘀,合芍药饴糖能建中”。张寿颐曰:“桂枝,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痛。宣通经络,上达肩痹。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水,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材”。下面就《伤寒论》中桂枝的六大功用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