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14例肠病相关的T细胞性淋巴瘤(EATCL)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并地共免疫表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临床上EATC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常有发热、贫血、慢性腹痛、腹泻及便血,半数以上病例在病程中出现肠穿孔;3系细胞减少,肝脾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较少见。病理以上回、结肠多发溃疡为特征、无肿块形成;镜下为惜林巴用在浸润。常有大片坏死,肠粘膜萎缩,血管浸润及嗜上皮现象;单核组织细胞反应明显常为其特点之一。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10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0例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EB病毒的检测。结果:组织学上以肿瘤细胞浸润脂肪小叶之间及可见豆袋细胞为特征,部分患者肿瘤细胞的EBV-DNA阳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报告7例脑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电镜结果。应用包埋后染色,胶体金A蛋白法。选用5种免疫标记物(α1AT,α1ACT,Vim,Lys,EMA)。α1AT,α1ACT及Vim。胶体金颗粒主要定位于组织细胞样细胞的胞浆内,溶酶体膜及粗面内质网Lys。主要定位于组织细胞样细胞的溶酶体膜上;EMA(2例阳性)定位于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浆内,本文提出脑的纤维组织瘤具有更广泛的多向分化能力,尚可能向脑膜瘤细胞分  相似文献   

4.
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98例恶性小圆细胞肿瘤免疫组化表型及病理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神经母细胞瘤,嗅神经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肺神经同分泌癌的免疫组化特征为NSE阳性,而Des阳性;未分化癌KET,EMA,CEA阳性;胚胎性横纹肌肉瘤MG,Vim,Des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外周原始神经外胚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原始神经外胚瘤与其它恶性小细胞肿瘤的鉴别要点。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14例PNET进行免疫组化标记,同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14例PNET中,除胸壁3例外,其余的均沿身体纵轴分布,为一界限性肿块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11例鼻咽部恶性淋巴瘤、10例鼻咽部低分化癌、8例鼻咽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进行了上皮性标记(Keratin、、EMA)、淋巴组织标记(LCA、L26、DCHL1)及免疫球蛋白(K轻链、λ轻链)标记。结果发现:①恶性淋巴瘤LOA91%阳性,Keratin、EMA阴性;低分化癌LCA阴性,Keratin、BMA阳性;②B细胞性淋巴瘤,K轻链阳性或λ轻链阳性占82%,呈单克隆表型;而反应性增生,K轻链λ轻链均阳性,呈多克隆表型;③淋巴瘤的分型:L26阳性6例,提示B细胞性淋巴瘤;UCHL1阳性4例,提示为T细胞性淋巴瘤,T:B为1:1.5。初步认为免疫组化有助于鼻咽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组织来源以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痤疮局部炎症反应性质,应用McAb-ABC染色法对炎性痤疮病人化脓性及非化脓性皮损局部进行免疫效应细胞标记。结果;在炎症早期CD1α与MNCs相混,分布于毛囊周围,浸润的T细胞以CD3,CD4,淋巴细胞为主,大多数T细胞DR抗原阳性,呈激活状态。  相似文献   

8.
对20例原发性子宫颈腺癌和20例子宫内膜腺癌的粘液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为,前AB染色阳性病例为18/20,PAS18/20,TB17/20;后相应的阳性病例分别为AB/13/20、PAS14/2、TB9/2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EA在子宫颈腺癌14/20的病例,子宫内膜腺癌11/20的病例中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对288例肾小球肾炎肾组织检测了HBcAg、HBsAg和HBeAg的分布情况,并配对比较肾小管HBcAg阳性组与阴性组各38例中T淋巴细胞浸润与肾炎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HBcAg阳性组中CD3+细胞和CD8+细胞明显增多(P<0.001)。双重免疫酶标记染色证实T淋巴细胞直接侵入HBcAg阳性之肾小管壁中。相应的HE染色亦观察到HBcAg阳性组的肾炎病变程度明显重于阴性组(P<0.01)。认为除体液免疫损伤外,细胞免疫机制参与了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观察、研究内皮素-1(ET-1)在人肾上腺及其病变组织中的形态学定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ET-1在肾上腺瘤性和非瘤性组织中的组织学情况和电镜定位。结果ET-1免疫阳性物质存在于肾上腺皮质腺瘤(100%)、皮质腺癌(3/10)和瘤旁组织(100%)中,而不存在于髓质组织中。ET-1免疫阳性物质以环状和颗粒状存在于肾上腺皮质腺瘤、皮质增生组织和瘤旁组织细胞胞浆内和胞膜上,以粉尘状存在于肾上腺癌个别细胞胞浆内。免疫电镜下ET-1阳性物质存在于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脂质体和细胞膜上。结论提示ET-1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E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能具有鉴别肾上腺良恶性皮质腺瘤的意义;ET-1阳性物质存在于粗面内质网,说明ET-1是由皮质细胞合成的;存在于线粒体和脂质体,说明ET-1与皮质激素合成有关;存在于细胞膜上可能与ET-1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恶性淋巴瘤患者EBV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恶性淋巴瘤标本90例,其中鼻腔/鼻咽淋巴瘤30例,肠道淋巴瘤30例,浅表淋巴结淋巴瘤30例.组织病理学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68例,霍奇金淋巴瘤(HL)22例.应用多种抗体标记T淋巴细胞(CD3、CD45RO、CD56)和B淋巴细胞(CD20、CD79α)、免疫组化染色(Supervision二步法).采用EBV寡核苷酸探针(EBER)确定EBV在恶性淋巴瘤细胞中的存在.结果 NHL EBV感染阳性率(42.6%)略高于霍奇金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27.3%),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鼻腔及鼻咽部NHL的EBV感染阳性率(66.7%)高于肠道NHL(23.3%)和浅表淋巴结NHL(25%)(P<0.05).肠道T细胞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50%)高于肠道B细胞淋巴瘤EBV感染阳性率(16.7%,P<0.05).结论 不同类型和部位淋巴瘤患者的EBV感染率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0 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10 例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中的T细胞淋巴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EB 病毒的检测。结果:组织学上以肿瘤细胞(CD45RO阳性)浸润脂肪小叶之间及可见豆袋细胞(CD68 阳性) 为特征,部分患者肿瘤细胞EBV- DNA阳性。2 例患者分别于首诊1 年6 个月和2 年后死亡。结论: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多为高度恶性,其发生可能与E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贺海燕  张淼  李晶  孙琪 《宁夏医学杂志》2007,29(11):996-997
目的探讨淋巴结及肺霍奇金淋巴瘤(HL)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提高HL病理诊断水平。方法对15例原发于淋巴结及1例原发于肺的HL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发生于淋巴结者临床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发生于肺者表现咳嗽、咳痰。病理组织学类型:淋巴细胞为主型(LRCHL)8例,结节硬化型(NSHL)4例,混合细胞型(MCHL)3例,淋巴细胞消减型(LDHL)1例,未发现结节性淋巴结为主型。8例行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15、CD30、CD20、CD68、CD79a阳性,CD45Ro阴性。结论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中的少见类型,临床表现多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组织学改变复杂多样,应与慢性非特异性淋巴结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L)及富于T细胞的B细胞淋巴瘤(TCRBCL)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组织芯片及常规病理切片检测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在各型淋巴瘤中的表达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份淋巴瘤标本制成的组织芯片中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同时选择10份鼻自然杀伤细胞(NK)/T细胞淋巴瘤常规标本与组织芯片进行比较研究,10份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标本作为对照。结果:在60份淋巴瘤组织芯片中,发生在淋巴结内者48份,淋巴结外者12份。B细胞淋巴瘤42份,T细胞淋巴瘤16份(外周T细胞淋巴瘤10份、NK/T细胞淋巴瘤2份、T淋巴母细胞瘤2份及问变性大细胞淋巴瘤2份),2份霍奇金淋巴瘤。42份B细胞淋巴瘤的瘤细胞均不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10份外周T细胞淋巴瘤中8份表达穿孔素,9份表达颗粒酶B,阳性表达细胞均为非肿瘤细胞。芯片中的2份和常规10份鼻NK/T细胞淋巴瘤中均见穿孔素和颗粒酶B过度表达。T、B细胞淋巴瘤与NK/T细胞淋巴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穿孔素和颗粒酶B是鉴定活化的细胞毒性细胞的免疫标志物,可作为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性标志物;其在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反映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机制。组织芯片技术具有高信息量、简捷、高效、实验误差小、重复性好等优点,可作为研究淋巴瘤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5.
The immunologic phenotypes of 12 cases of nonepidermotropic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 are reported. All cases consisted of mature peripheral T-cells. There were 9 cases of helper T-cell (Th) phenotype and 2 cases of suppressor T cell (Ts) phenotype. One case, however, expressed both the Th and Ts phenotypes. Two separate cases displayed OKT9 positivity. OKT6 positive lymphoid cells were found in the dermis during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the disease. We suggest that these OKT6 positive cells should represent a dermal infiltrate of Langerhans cells of immature T-cells.
  相似文献   

16.
张淼  白洁  李晶  李永红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60-161,I0001
目的探讨睾丸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睾丸原发性淋巴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62-75岁。主要症状为睾丸无痛性肿大。经免疫组化证实6例均为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4例为中心母细胞为主型,1例为中心母细胞-中心细胞混合型,1例为B免疫母细胞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20、CD45RO、CD79a均阳性,CD3、CD45Ra、CD30、PLAP均阴性。结论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中老年人多见,出现睾丸弥漫性肿大,以非霍奇金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为主,正确的病理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线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面中线非何杰金淋巴瘤(中线NH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方法: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选用单克隆抗体CK、LCA、UCHL1、L26检测28例中线NHL,4例鼻咽癌(NPC)和2例坏死性鼻腔炎的组织表型抗原。结果:28例中线NHL中,27例阳性表达LCA(白细胞共同抗原);20例(71.4%)UCHL1阳性,为T细胞淋巴列(28.6%)L26阳性,为B细胞淋巴瘤。无1例表达CK(C  相似文献   

18.
Zhou X  Zhao T  Qi Z  Liu G  Zhu M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2):1532-1535
目的:探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中H/RS细胞和背景淋巴细胞B细胞特异性湃活蛋白(BSAP)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3例cHL和29例对照病例(9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10例B细胞性淋巴瘤、10例T细胞性淋巴瘤)进行BSAP检测,同时对cHL病例进行CD20、CD15、CD30常规对比检测。结果:cHL中H/RS细胞BSAP的表达率为90.91%,背景B淋巴细胞表达率为100%;对照病例中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B淋巴细胞和B细胞性淋巴瘤肿瘤细胞的BSAP表达均为100%,T细胞性淋巴瘤的肿瘤细胞不表达BSAP;CD20表达率为30.30%,BSAP和CD20的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CD30表达率为93.94%,CD15表达率为75.75%,两者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82)。结论:BSAP在H/RS细胞上表达为H/RS细胞来源于B细胞提供了进一步证据,并有助于H/RS细胞的辨别和鉴别。  相似文献   

19.
Yin HF  Li T  Li JX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56-1560
目的 研究世界卫生组织(WH0)淋巴组织肿瘤新分类法的适用性,观察淋巴瘤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以及淋巴瘤类型分布的地域人群特点。方法 对已经病理证实的304例恶性淋巴瘤(ML),复习其组织学、免疫组化标记和临床特点,按WH0新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评估。结果 304例中霍奇金淋巴瘤占6.6%,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93.4%,其中发生于淋巴结者41.8%,结外为58.2%。284例NHL中B细胞肿瘤60.2%,T和NK细胞肿瘤39.1%;前6位最常见类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NK/T-L)、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FL),共占NHL的88.03%。本组与欧美等地区发病相比,NK/T-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明显较高,而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和FL明显较低。结论 使用新分类使ML病理诊断变得较为简便易行,大多类型依据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标记特征即可作出相应诊断。  相似文献   

20.
总结分析了14例腭部中线恶性网织细胞增生症(中线恶网)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14例(男10例,女4例)患者发病高峰年龄在21~30岁年龄段,临床表现为腰部肿胀、渍疡或穿孔,可合并鼻腔、上颌窦及皮肤损害。光镜下以凝固性坏死、非特异性炎症背景上散布异型淋巴样细胞为特征,其中2例标本在部分高倍视野中出现异型淋巴样细胞似恶性淋巴瘤的增生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4例中10例之异型淋巴样细胞来源于T淋巴细胞,另4例可能由于抗体丢失等原因无法确立来源。作者认为中线恶网本质为恶性淋巴瘤,且大部分为T细胞源性。但其在临床及组织学上与恶性淋巴瘤有一定差别,应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存在。此外,中线恶网在形态学上可以向恶性淋巴瘤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