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学把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清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归之于"正气",将破坏人体与外界环境相对平衡的各种有害因素归之于"邪气".正气存在于体内,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不断的运行,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抗御外邪,维持人体生命活动[1].而邪气有外邪和内邪之分,病原微生物和外来的抗原属于外邪,而自身抗原属于内邪.中医学常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是人体通过正气驱除外邪和内邪,以维持身体的稳态.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合一(悟性)思维方式,即类比取像(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观察和抽象是一体的,无需遵循假说--实验--理论程序,而遵循体验--顿悟程序,因此形象思维方式是排斥工具的,不会产生实验法.所以古人也就没给出正气如何驱"邪"的机理.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其功能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护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祖国医学把人体的活动及其防御消除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总称为正气。它与现代医学的免疫概念是相一致的。中医正气含义很广,包括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营卫之气等等。而邪气是指那些足以破坏人体内部及人体与外界环境间相对平衡状态的各种有害因素,即一切致病因素,邪气有内邪、外邪之分,其中也包括导致免疫功能异常的一切因素,如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都属于外邪,机体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内邪。  相似文献   

3.
免疫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基础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中医虽无免疫学,但许多中药却对免疫功能有重大影响。近年来,中药在免疫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进展。现代医学认为免疫是人体一种保护性反应,用以识别与排除“异己”,维护人体的平衡与稳定。中医把这种维护人体正常功能,抗御与清除各种有害因子的作用称为“正气”,那些有害因子则称为“邪气”。“正气”相当于人体免疫功能,“邪气”又分“外邪”与“内邪”,即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体内免疫功能正常就可以抵挡外界致病因子,即使侵犯人体,也可抵御消灭。“邪之所凑,其气必…  相似文献   

4.
二、扶正祛邪疾病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从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来说,是邪与正矛盾双方互相斗争的过程。根据中医学理论观点,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能量的各种物质与功能以及由这些物质和功能所产生的抗病能力;邪气是指一切致病因素。邪正斗争的胜负,决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主中州而灌溉四旁 ,脾的功能健旺 ,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中医“脾”的概念除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内分泌、神经、血液等系统的功能外 ,其“四季脾旺不受邪”的论点与免疫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1 邪气、正气与脾胃之气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的过程 ,而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人体正气。早在《内经》中就载有“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也就是说正气旺盛则身体强壮 ,正气虚衰则邪气易侵犯机体而致病。这里所指的正气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  相似文献   

6.
微生态失调与免疫功能紊乱属中医学“邪气”范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7.
试论中医理论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免疫学思想和内容。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表现为防御、自稳、监视3个方面。而中医学中与此功能相类似的无疑是“正气”。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在,正气必趋。正气又以卫气、元气、脏腑之气等为主。卫气的主要功能就是护卫机体,抗御外邪;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人体各脏腑必赖元气激发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和抗御外邪。历代医家特别注重脏腑免疫思想,《诸病源候论》曰:“脏气实者,邪不能伤”。  相似文献   

8.
尧忠柳  王莘智  叶新萍  蔡雄  刘良 《中医杂志》2024,(10):1013-1018
基于免疫系统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正”“邪”双重性,并结合将“免疫功能”和“正气”类比的认识,提出“正气化邪”理论用以指导自身免疫病的辨治。“正气化邪”即机体原本用以防御和清除各有害因素的能力或正常功能活动的“正气”,转化为损伤破坏人体的因素或异常机体状态即“邪气”。在自身免疫病的发病过程中,提出先天禀赋、外邪影响下的组织损伤、脏腑经络功能异常、气血津液输布气化失常的化邪条件和成因。自身免疫病具有前驱期为邪气化生而伏、发病期为内外感召而发、全周期邪气扩展的动态性病机,还具有正气化邪的特异性、隐匿性和矛盾性等特点。治疗方面倡导攻补兼施之法贯穿始终,专病专方专药的辨病思想,辨析疾病缓解与发作的动态以调整治疗,观察正气化邪之态势变化进行早期干预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9.
痹证也称风湿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邪为患,痰浊瘀血留滞,引起经脉气血不通不荣,出现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甚则关节变形、肢体痿废或累及脏腑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现代免疫学认为,风湿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遗传因素、内分泌、环境及自身免疫有关。很多实验证明,一些风湿类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中医学“免疫”即人体的正气拉,并将疾病发病因素归纳为正气与邪气。本病因始见于《内经》,在《素问·痹论》篇中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强调了外邪致病的重要性,国医大师李济仁先生口’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痹证除以上致病因素外,其发病机理与脾虚外湿易侵,血虚外风易感,阳虚外寒易人,阴虚外热易犯,正虚外邪易干有关。也即邪气的侵入只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外部条件,正气虚弱才是本病发生演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正气、邪气的涵义,现行的《中医学基础》如此表述:“正气,是指人体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单称为‘正’。所谓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笔者认为其中存在问题,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关于正气:首先,“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此话逻辑性不强。机能活动的涵义很广,概括了机体全部的生理活动,当然也就包括了抗病、康复能力。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每一个健康的机体都具备抗御疾病和恢复健康的能力,并且此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基本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中风发病必根于气虚中医学认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气者 ,人之根本也”(《难经 .八难》)。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均依赖于气的滋养和激发功能。正气充足 ,脏腑功能正常 ,阴平阳秘 ,在表可抵御六淫外邪侵袭 ,在内则无内生五邪之忧 ,疾病无以发生。正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如若正气不足 ,脏腑功能低下 ,则人体阴阳失调 ,气血不和 ,外易感受六淫之邪 ,内易滋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 ,导致疾病发生 ,亦即“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灵枢 .百病始生》篇亦谓 :“风雨寒热 ,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 ,卒然逢疾风而不病…  相似文献   

12.
皮肤顽疾快治举偶边丽荣内蒙古妇幼保健院(010020)皮肤病的发生与发展,源于外感和内伤而致,一旦人体营卫气血功能失调,则正气不足,外邪侵袭,即致病。正如“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千”之理所言。《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之:“诸湿肿满,皆属于...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研究、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得出初步结论:微生态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属于中医学"邪气"范畴.中医学"邪气"包括了一切可导致人体功能紊乱、内外环境失衡的因素.当人体受到某些异常影响时可使微生态平衡受到干扰和破坏,出现微生态失调,微生物发生定性、定量的或定位的改变,微生物系统的生物屏障作用被削弱,外籍菌或致病菌入侵、定植、繁殖,微生物的一些作用由生理型转变为病理性,形成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产生病原微生物,微生态系统由"正气"状态向"邪气"状态转化.从免疫学角度考察,病原微生物和外来抗原物质等与由于免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均归属于邪气.前者为外邪,后者为内邪.其具体表现为菌群密集度增高、菌群多样性降低、优势细菌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加;抗体IgG、IgM、IgA均低下.CD4/CD8比值呈现倒置(0.99),血清补体C3滴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肝炎早期(主要甲肝急性期)属于祖国医学“黄疸”之“阳黄”范畴。传统认为本病的早期治疗“忌补”。然而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内因(正气)与外因(邪气)两方面同时作用的结果。一般说来,正气旺盛,邪气不易侵入,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即乘虚侵入导致疾病的发生,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肝炎早期似已存在正气不足的病理状态,由此治疗急性肝炎不可拘泥于“肝炎早期忌补”的传统中医思维程序。未尝不可攻补兼施,扶正以祛邪。  相似文献   

15.
从微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体感染病原微生物后,其是否发病不仅取于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还取决于人体的微生态平衡以及免疫机能的状态,人体的免疫机能状态直接与人体的“正气”相关,病原微生物则属于“邪气”的范畴,人体的免疫状态与病原微生物的关系,也就是“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人体微生态平衡与中医“邪正”相争机理的相关性,体现于人体内菌群及免疫功能的平衡和非平衡关系中,通过运用微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中医邪正发病学说,可以从微观层面揭示“邪正”发病学说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进而促进微生态学和中医药学的结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文炎  陈瑞  梁凤霞 《河南中医》2020,40(8):1153-1155
心为君主之官,主宰、统领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活动,贵在清明。主明则德全不危,无病而来;主明则外邪避之有时,情志调畅、饮食有节、劳作有度,内邪不生;主明则采取积极措施,增强正气,避其邪气。正邪盛衰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复发。正气不足或邪气过盛,无力驱邪外出,发为疾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侵袭,正气愈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既要增强正气,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御病邪能力;也要避其邪气,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君主清明,采取积极的措施,则可预防疾病的发生,防止疾病的发展、复发。  相似文献   

18.
一、邪正的定义一般认为,“邪”就是外来的,能引起人体疾病的邪气——致病因素。“正”就是内在的,能维持人体健康的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近年来认为,邪正就是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病原体和抵抗力,由此看来“邪”即病因病原和致病因子。“正”即精神、形气、气血、正常机能活动力。祖国医学中所说的正气、本是一种概念,所谓概念,是人类思  相似文献   

19.
非典型肺炎属烈性传染病,由变异的冠状病毒(疫邪),经空气、飞沫、密切接触传染。为中医瘟疫病,属温病范畴。针对目前人们预防“非典”,盲目服药,过度精神恐慌等出现有损人体正气的情况,笔者从中医“治未病”角度浅谈如下。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正气指人体的阴精(津液、营卫)和阳气(脏腑生理功能,适应自然和抵御外邪的能力);邪气指一切作用于人体,扰乱人体“阴平阳秘”的各种因素,包括七情、六淫等。疾病的发生还取决于人体的正气,只有当人体正气“虚”时,才可招致邪气入侵。当人体在精神不安、睡眠不足、劳累、饥饿等情…  相似文献   

20.
<正>任何一种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疾病和维护健康。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也取决于正邪的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强盛,邪不能入侵,肿瘤不会发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入侵,肿瘤则可趁虚而生[1]。邪正斗争结果是直接影响着肿瘤形成与发展。1正邪与肿瘤发生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物质基础即气血津精与人体正常机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