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指出了五苓散证病机非膀胱蓄水所致,并结合《伤寒论》原著,分析论证了五苓散证病机与脾虚失运,水饮内蓄胃肠,兼挟表邪有关,并指出本证病机重心偏于脾虚失运。  相似文献   

2.
五苓散证不仅仅是蓄水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0):943-944
五苓散证是由于太阳之邪不解,循经入腑所致。可影响膀胱的功能,导致气化失常,津液代谢紊乱。膀胱气化失常可表现在不能气化而出和不能藏津液两方面。不能气化而出,就是蓄水;不能藏津液,就是消渴。故五苓散的功效不仅仅是利小便,而是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五苓散证也不仅仅是蓄水证。  相似文献   

3.
王付 《国医论坛》1990,5(2):7-8
《伤寒论》中蓄水证部位与五苓散的关系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云:“上焦燥也,与五苓散,生津液,和表里”;而方有执于《伤寒论条辨》将五苓散与膀胱相联,谓“五苓散两解表里而得汗者,里属府,府者,阳也”;喻昌于《尚论篇》更扬方氏之说,谓“自经而言,则曰太阳,自府而言,则曰膀胱”,“邪入于府;饮水则吐者,名曰水逆”;嗣后注家都认为五苓散主治蓄水证之部  相似文献   

4.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5.
五苓散证发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雪帆 《天津中医药》2007,24(4):265-368
五苓散证是《伤寒论》重点汤方证,又是临床常用方。文章就《伤寒论》五苓散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并吸收历代《伤寒论》注家的观点,并结合当代的临床实际经验及实验研究,来验证、阐明过去认为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伤寒论》中的某些证候,使古老的汤方证论治在现代临床重现生机。  相似文献   

6.
五苓散是《伤寒论》中治蓄水证的方剂,在书中有六条提及,书中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得者,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7.
黄伟震  潘莉莉 《陕西中医》2002,23(6):548-549
经方《五苓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脉证中的运用共有 6条 ,分别见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蓄水证和痞证、霍乱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利淋病。在该方剂最先出现的脉证中 ,为太阳病发汗太过 ,汗不如法 ,外邪入里 ,膀胱气化不行 ,水道失调 ,水蓄于内 ,不能化为津液上承而出现“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伤寒论》71条。关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仲景组方之义在注解此条时 ,多依从于表邪未解又水蓄膀胱之说 ,且延续到《金匮要略》杂病证治中的痰饮、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症中而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利水专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证及五苓散作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苓散一般多指为利水专剂,然而仲景治疗水气病时,反而未用及此方,这可能意味着五苓散证与"水气病"在病机上存在某些差异,或五苓散并非一般所谓的利水专剂。笔者复习了有关文献,结合个人理解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五善散为仲景名方,在《伤寒论内《金匾要略》中有相关记载的条文共8条,论及的病证有蓄水、水逆、霍乱、癫眩等,提到的主要症状有脉浮、小便不利、渴欲弓体、发热、身疼痛、水入则吐、心下痞、脐下悸、吐诞沫等。近代对五警散的运用早已超出仲景原治病证,已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数十种病证。然就五等散证的水蓄部位、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等仍是各抒己见。为此,本文查阅古今医籍及1993年前医学刊物,共收集五苓散汤剂验案384例,经过全面统计,系统分析,以探求其证治规律,使之规范化,从而为该方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五芩散是《伤寒论》名方,临床应用广泛,对其证候及病机争论议也颇大,笔者从中医水液代谢理论角度探讨五苓散证候及病机,认为五苓散证就是水液代谢障碍证,其主要病机就是水液代谢的通路、场所(参与脏腑)、动力失常而导致的水液运化和输布异常,五苓散是以恢复水夜代谢为目的而制的方,临床只要是因为水液代谢异常而引起的各种证候,都可以考虑应用五苓散来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五苓散组方药物药性分析、条文主症解析、类方鉴别并结合临床验案分析,得出五苓散证的病机除有表证未解,小便不利,内有水饮内停外,还存在里热,这对临床辨证论治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五苓散辨     
连东辉  苗治国 《河南中医》2011,31(6):575-575
五苓散的作用为内通三焦水道,外迭皮肤腠理,通阳化气,行水散湿。适用于外感风寒、内停水湿所致的发热头痛、烦渴饮水、小便不利;或水湿停聚所致的水肿、身重、小便不畅及心悸、吐涎沫而头眩等病症。无论何种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只符合五苓散方证者,均可用五苓散治疗。  相似文献   

13.
五苓散儿科新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原为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而设。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水湿内停之水肿等证。笔者应用本方治疗儿科疾患,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五苓散方证规范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五苓散证以津液不足或津液积聚为标,津液敷布失调为本,津液失调为病可表现为多种病证。五苓散以泽泻、猪苓、茯苓通利三焦水道为主,甘淡利水药味多而分量重,重在交通上下。五苓散原方服法是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用以治疗急性津液失调,小其制并以米汤调服则避免水逆之吐,继之多饮暖水,增加津液为作汗之源。霍乱吐利,口渴欲饮,仲景用五苓散,《金匮要略》三焦蓄水证,仲景用五苓散,也用五苓散加茵陈蒿,都是抓住了五苓散证津液输布失调的病机和口渴、小便不利症状的共同性,给后世对五苓散应用的发挥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董超锋  艾华 《河南中医》2014,(7):1213-1214
五苓散方出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水液代谢障碍的代表方剂。五苓散证病机实质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五苓散证病位在脾。五苓散功效健脾通阳,蠲饮化津,原为脾失健运,水液运化失常,津液不能正常布化而设。  相似文献   

17.
张志明 《四川中医》2008,26(8):122-123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历来以治下焦气化不利,膀胱蓄水证著称。笔者近年来应用本方随证化裁,治疗汗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五苓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一张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的千古名方,随着人们对五苓散更加深入的理解,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到五苓散的条文一共11条,将这些条文进行整理分析,可以将五苓散证归纳为脉浮、发热、口渴、烦、呕吐、小便不利,将这些症状与脱水过程中出现的症状相比较,发现其中有好多相似之处,因此本文将从病因、症状和临床应用以及对五苓散证的思考几个方面来从方证对应的角度来探讨五苓散证和脱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五苓散是《伤寒论》太阳篇中的重要方剂,其药物组成是: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白术,主要治疗太阳病发汗后表邪未尽除而津液布散失调之水停三焦证,症状以汗出、烦渴、小便不利、脉浮为主。笔者近年来细心研磨,抓主症、识病机、结合“气宜”,将其灵活应用于治疗顽固性湿疹、便秘、不寐、水肿等病,每能桴鼓相应。现将体会报道如下。1.应用经方需抓主症,“有是症用是药”方能药到病除。患者,女性,47岁。患顽固性湿疹10余年,春、夏季节尤易发作,发作时周身起风疹块,以四肢内侧、胸腹内侧居多,伴多汗,口渴喜饮,形体肥胖,舌淡暗体胖,边有齿痕,苔…  相似文献   

20.
五苓散有温脾阳、利水湿之功效.现代医学领域中主要用于泌尿、内分泌、神经系统等疾病.从500例分析看,其主要诊断指标小便不利、呕吐、纳呆、口渴、浮肿、舌淡、苔白、滑、腻,脉沉弦细数.认为其基本病机是水气不化,湿邪内阻.药用茯苓、白术用量可达60g,桂枝量则宜小.同时从症状、诊断指标、舌象及其诊断指标、脉象及其诊断指标和用量规律,对五苓散证治规律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