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结果 原位杂交显示VEGF及FLT-1,FLK-1mRNA在局灶性脑缺血后3h即开始表达增强。VEGFmRNA和FLT-1,FLK-1mRNA于48h达高峰,后VEGFmRNA逐渐下降。至14d恢复到对照水平。而FLT-1,FLK-1mRNA在达高峰后,下降更加缓慢,约在21d时达对照水平,VEGFmRNA主要在缺血半影区神经元表达,同时在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FLT-1,FLK-1mRNA主要在缺血周边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但也在神经元表达。在缺血后48h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并逐渐向中心区延伸,于缺血后7d达高峰,整个半影区可见明显敌国管增生。结论 急性半影区周边出现血管增生,并逐渐向中心区延伸,于缺血后7d达高峰,整个半影区可见明显血管增生。结论 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VEGFmRNA及FLT-1,FLK-1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可促进缺血半影区的血管增生。对改善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缺血半影区血供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及ELISA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更高,而且脑脊液中ET1的增加(P<0.01)比血浆中的ET1增加(P<0.05)更显著;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含量在急性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下降.脑脊液中VEGF含量与病情轻重有关,而血浆ET1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有关.以梗死灶大小为参照,急性期血浆ET1与血清VEGF两者呈正相关;以病情轻重为参照,急性期脑脊液中ET1与VEGF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1及VEGF的不同变化表明,两者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且具有相关性,ET1和VEGF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及实验性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缺血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有关 ,而在血管生成以前 ,VEGF对神经有直接保护作用。VEGF对急性脑梗死可能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 对照组给予活血祛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NGF肌肉注射治疗,30 μg/次,1次/d; 2组均治疗21 d,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9%(P<0.05); ②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梗死面积、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GCS 评分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③2组治疗前外周血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 mNGF 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表达,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仍维持在高水平,血清VEGF水平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最高,小面积脑梗死者最低,中等面积脑梗死者居中,大血管受累者,显著高于累及小血管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者,显著高于未并发者。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与血糖,血脂,血压值无关,结论:血清VEGF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有关,并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提示VEGF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2 d内、7 d、14d和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VEGF和bFGF水平,利用头部CT或MRI测量梗死灶最大直径,3个月后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于发病后2 d内、7 d、14 d的血清VEGF和bF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在急性期VEGF水平持续升高,高峰发生在7 d,以后逐渐下降,至14 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血清bFGF水平在发病后2 d内达高峰,发病7 d呈逐渐下降趋势,14 d仍高于正常。(2)血清VEGF和bFGF水平与脑梗死面积有关,血清VEGF和bFGF水平愈高,脑梗死面积愈大(P0.01)。(3)VEGF和bFGF水平与脑梗死的预后有关,VEGF和bFGF越高,预后越好(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和bFGF浓度的变化与病程、梗死面积大小及脑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VEGF和bFGF浓度与脑梗死后新血管形成关系密切,二者可作为判断梗死面积与预后的新外周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9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调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尤瑞克林静滴,疗程均为14 d。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测血VEGF水平。结果治疗后第7、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2,P=0.00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3);治疗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治疗第7天、第14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01,P<0.001);治疗后第7天、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与血清VEGF水平呈正相关(r=0.59,P=0.014;r=0.655,P=0.010)。结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上调血VEGF表达治疗保护缺血脑组织。  相似文献   

8.
内皮抑素(Endostatin)能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迁移,并诱导其凋亡,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可抑制斑块内膜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诱导内皮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内皮抑素和VEGF作为血管形成的调节因子,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内皮素(ET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 GF)在脑梗死发病中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分别应用放免法测定脑梗死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ET1及ELISA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结果 脑梗死组血浆和脑脊液中ETI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期更高,而且脑脊液中ET1的增加(P<0.01)比血浆中的ET1增加(P<0.05)更显著;血清和脑脊液中VEGF含量在急性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恢复期下降。脑脊液中VEGF含量与病情轻重有关,而血浆ET1含量与梗死灶大小有关。以梗死灶大小为参照、急性期血浆ET1与血清VEGF两者呈正相关;以病情轻重为参照,急性期脑脊液中ET1与VEGF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ET1及VEGF的不同变化表明,两者都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病过程,且具有相关性,ET1和VEGF均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ELISA法检测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进行动态观察,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初发各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升高,第7天达高峰,第14天仍维持在高水平。血清VEGF水平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最高,小面积脑梗死者最低,中等面积脑梗死者居中;大血管受累者,显著高于累及小血管者;并发缺血性心脏病者,显著高子未并发者。血清VEGF水平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与血糖、血脂、血压值无关。结论:血清VEGF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有关,并与外周血WBC呈正相关,提示VEGF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叔丁基对苯二酚(t BHQ)对小鼠脑梗死后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制备小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d MCAO)。(1)将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小剂量t BHQ组(20mg·kg~(-1)),中剂量t BHQ组(30mg·kg~(-1)),大剂量t BHQ组(40mg·kg~(-1))。通过行为学评分和测定脑梗死体积挑选合适的剂量;(2)将野生型小鼠和Nrf2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六组:假手术组,对照组,t BHQ组,基因敲除假手术组,基因敲除对照组,t BHQ基因敲除组。各组小鼠测定微血管密度、Brd U+/CD31+阳性细胞数及Nrf2、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t BHQ组行为学评分明显改善,梗死体积明显减小;(2)在野生型小鼠,t BHQ组比对照组明显增加微血管密度和Brd U+/CD31+阳性细胞数,同时增加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然而,在基因敲除小鼠,基因敲除对照组比对照组微血管密度和HIF-1α/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即使t BHQ治疗后,t BHQ基因敲除组微血管密度和HIF-1α/VEGF蛋白也没有增加。结论在d MCAO后,t BHQ延迟治疗能够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加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后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脑膜瘤血管生成及瘤周脑水肿与VEGF/VPF及其受体KDR的关系。方法采用Northern印迹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47例脑膜瘤组织VEGF/VPFmRNA、VEGF/VPF和KDR蛋白表达,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VD)和瘤周脑水肿度DPTBE的关系。结果47例脑膜瘤均表达4.2Kb的VEGF/VPFmRNA片段,VEGF/VPF蛋白表达与其mRNA的表达一致,80.9%的肿瘤KDR蛋白表达阳性,VEGF/VPF和KDR分别定位于脑膜瘤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浆。VEGF/VPFmRNA表达与脑膜瘤MVD和DPTBE呈正相关r=0.67,P<0.01r=0.54,P<0.01;KDR阳性组脑膜瘤VEGF/VPFmRNA表达水平、MVD、DPTBE均显著高于KDR阴性组(P<0.01)。结论脑膜瘤细胞可产生VEGF/VPF,通过KDR介导促肿瘤血管生成和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脑膜瘤瘤周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VEGF在人脑AVMs中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VEGF在人脑AVMs中的表达。方法 14例AVMs行显段外科手术切除AVMs和AVMs周围脑组织、8例正常脑血管标本,分别提取总RNA和4%PFA—PBS固定石蜡包埋、原位杂交、RNA狭缝斑点杂交检测VEGF在脑AVMs中的改变。结果 VEGFmRNA弥散地分布于血管的各层组织和AVMs周围脑组织中,与正常脑血管相比,AVMs、AVMs周围脑组织VEGFmRNA表达增高。结论VEGF参与脑AV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脑动静脉畸形中VEGF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VEGF在脑动静脉畸形的变化。方法 :14例 AVMs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 AVMs和 AVMs周围脑组织、 8例正常脑血管和脑组织标本 ,分别提取总 RNA。 RNA狭逢斑点杂交检测 VEGF在脑 AVMs中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脑血管相比 ,AVMs、 AVMs周围脑组织 VEGF m RNA表达增高 ;结论 :VEGF可能与脑 AVM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疗效及血清中VEGF、BDNF、bFGF水平变化。方法选取符合标准ACI患者80例,随机分为40例治疗组(男性21例,女性19例)和40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量表(ADL量表)评价疗效。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血清中3种因子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3种因子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3种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增高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ADL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增高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治疗组比对照组减少更明显(P0.01)。结论丁苯酞可提高ACI患者血清BDNF、VEGF、bFGF的表达,疗效优于常规药物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结构特点 人VEGF基因位于染色体6q 21.3,全长14kb,由8个外显子,7个内显子组成,外显子7个编码长约44个氨基酸片段,内显子6个编码长约24个氨基酸片段.编码产物通过二硫键相连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VEGF以四种不同的亚型存在,分别为VEGF121、165、189、206,各种细胞分泌VEGF以VEGF165为主.VEGF165一方面可溶,便于肌注或静脉使用,另一方面可与蛋白多糖结合,延长其作用时间,故实验和临床多为VEGF165[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OEMS综合征伴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报道1例合并反复脑梗死的POEMS综合征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对POEMS综合征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予以分析总结。结果 POEMS综合征伴发的脑梗死好发于中年人群,常在周围神经病变起病20 m后发生。以偏瘫为最常见的首发表现,梗死灶以大脑中动脉支配区为主,50%的患者存在颅内血管异常。骨髓浆细胞增殖与血小板增多可能参与脑梗死的发生,积极治疗原发病可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结论 POEMS综合征是脑梗死的少见病因,原发病的治疗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程度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3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和7例正常脑组织VEGF和Flt-1的表达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VEGF在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脑星形细胞瘤之中阳性率分别为11%、50%、75%和75%,而正常成人脑组织无VEGF表达.脑星形细胞瘤与正常成人脑组织VEGF、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正常成人脑组织未见Flt-1表达,脑星形细胞瘤Flt-1表达率分别为0、17%、50%和100%,限于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表达。肿瘤细胞VEGF表达与Flt-1表达呈正相关(r:0.7376,p<0.001),无论VEGF还是Flt-1在坏死区周围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脑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探索学习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缺血侧海马区微血管密度及Flt-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术后24 h大鼠随机分为标准环境组(SE组),探索学习环境组(LE组)。分别于术后1 d、3 d、7 d、14 d、28 d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区微血管密度及Flt-1的表达。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后,缺血侧海马区微血管密度显示LE组在术后14 d、28 d明显高于SE组大鼠(P<0.05);术后1 d,缺血侧海马区Flt-1表达最高,经探索学习环境干预后Flt-1表达明显增加。结论探索学习可促使缺血侧海马区Flt-1表达上调,进而促进微血管新生,利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VEGF水平与外伤性脑梗死(TCI)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01—2014-12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患者25例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行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2组治疗前后及不同预后患者的VEGF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术后VEGF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VEGF水平越高随访中GOS评分越低,同时VEGF水平越高,NIHSS评分越高,神经缺损严重程度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治疗后的VEGF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水平及GOS评分水平均呈正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65、0.71,P0.05)。结论 TCI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患者VEGF水平越高预后越差,提示VEGF可作为TCI患者病情、疗效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