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勇  郑宝军  王爱军 《广东医学》2016,(16):2388-2388
患者,男,77岁,主因腹泻伴大便带血约2个月,于2015年5月13日入院。腹部查体:未见明显腹部阳性体征。结肠镜示:距肛门10~25 cm 可见肿物环肠腔一周,质硬,易出血,取检5块。病理回报:结肠腺癌(低分化)。腹盆腔 CT 示:乙状结肠壁厚,扭曲,周围粘连、浸润,考虑占位病变。实验室检查:WBC 5.36×109? L -1,RBC 3.8×1012? L -1,Hb 96 g/L,CEA 15.53 ng/mL,CA19-943.26 U/mL, CA72-491.66 U/mL。 于2015年5月21日在全麻下手术,术中可见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可触及一个约12 cm ×8 cm ×5 cm 大小的肿物,侵透浆膜,并侵及部分膀胱后壁,周围可见肿大淋巴结,降结肠、乙状结肠肠壁明显水肿。术后病理回报:(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黏液腺癌,部分为管状腺癌(约占15%),癌组织侵及肠壁全层达浆膜外脂肪,并形成癌结节,肿物周边直肠黏膜下可见一结节,直径约0.6 cm,符合神经鞘瘤;肠周淋巴结可见转移癌(3/22)。免疫组化示: S -100(+)、 CD34(-)、 CD117 (-)、DOG1 (-)、SMA(-)、Ki -67(+)5%。术后恢复尚可,于2015年6月10日出院,随访至今暂无复发。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16岁,因腹胀2周,发现盆腔包块2 d于2014年5月4日到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住院治疗。患者入院前2周前开始自觉腹部逐渐膨隆,伴腹胀,无阴道出血,无尿频,无恶心呕吐,入院前1周腹胀症状有所加重。2014年5月3日至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腹部 B 超提示:腹盆腔实性光团(超出超声窗范围);腹腔积液(中-大量)。患者2014年2月月经初潮,至今月经来潮2次,LMP底/3。否认性生活史。入院时时有腹胀,纳一般,二便调。体格检查:腹部可扪及直径约25 cm质中包块,无压痛及反跳痛。肛检:阴蒂肥大,拇指大小,余外阴正常,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子宫上方可扪及囊性肿物直径约25 cm,上缘达脐上3横指,边界清,活动欠,无压痛。 CA19951.54 U/mL, CA125443.7 U/mL,NSE 49.3 ng/mL,余肿瘤标志物均正常;全腹CT平扫+增强:(1)腹盆腔巨大肿块(23 cm ×19 cm ×12 cm),考虑畸胎瘤,未排除恶变,右侧输尿管下段受压,粘连,以上输尿管及右肾中度扩张、积水,大量腹腔积液;(2)肝、胆、脾、胰及左肾未见明显异常。5月9日在气管内全麻下行右附件切除术+左卵巢囊肿剔除术+大网膜切除术+盆腔肿物活检术。术中见:腹腔内淡黄色腹腔积液约2500 mL;子宫偏小,子宫外观正常;右侧卵巢肿物约25 cm ×23 cm ×15cm,表面光滑,未见明显破裂口,左侧卵巢肿大约4 cm ×3.5 cm ×4 cm,内见多房囊肿,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外观正常;肝、胆、脾、膈下未见异常;腹主动脉旁及盆腔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肠管、大网膜未见明显异常;左侧直肠侧窝可见结节约1.5 cm ×1.5 cm,质韧;盆腔右侧腹膜表面可见结节约1.5 cm ×1 cm。术中切开右卵巢内见脂肪、毛发及烂肉样组织;左侧卵巢囊肿3个,其一内部可见毛发,其余两个内容物为脂肪。术后石蜡病理(图1):(左侧直肠侧窝表面结节)符合卵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NET )种植性转移。(腹腔积液TCT及细胞块)可见大量小圆形肿瘤细胞。(右附件) PNET伴畸胎瘤成分,输卵管管壁、管腔均可见肿瘤侵犯,伴有畸胎瘤成分;脉管内可见瘤栓,免疫组化:CD99(+), CA56(+), Syn (+), NSE (部分+), CgA (-),S100(小灶+), Ki67(70%+)。成熟型囊性畸胎瘤(左侧卵巢肿瘤)。符合PNET 种植性转移(盆腔腹膜结节);(大网膜)可见PNET种植性转移。术后建议患者进一步放化疗,患者家属拒绝,于5月22日出院。2014年6月9日患者因“卵巢癌术后30 d,右侧臀部疼痛3d”再次入院。入院前3d患者出现右侧臀部疼痛,伴大小便难解。入院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4℃。查血常规 PLT 45×109· L-1;NES 245.8 ng/mL;CEA、AFP、肝功、生化、CA125、CA199、AFP 正常。体格检查:双侧腹股沟可扪及数粒直径约7 mm淋巴结。颅脑、胸部、全腹CT平扫+增强提示:(1)双侧少量胸腔积液,双肺下叶后基底段节段性压迫性肺不张,左侧为著;(2)左侧锁骨上窝、双侧颈根部、后纵隔、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3)右卵巢恶性肿瘤术后改变,术区未见肿瘤复发征;(4)腹膜后、肠系膜间及双侧心膈角多发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较前增多、增大;少量腹腔积液、盆腔积液,较前减少;(5)右侧肾盂盏及右侧输尿管上段轻度扩张、积液,较前有所改善;(6)肝、胆、脾、胰、双肾实质及膀胱、子宫未见明显异常。淋巴结彩超:双侧锁骨上区多发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可能。骨穿结果:(右髂后上棘骨髓)送检骨髓三系造血细胞均减少,全片未见巨核细胞,可见部分小圆细胞侵犯骨髓,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侵犯骨髓;免疫组化:CD99(+), FLI -1(+), CD56(+),Syn(-),网染3级,骨髓涂片(图2):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见81%分类不明细胞,考虑为肿瘤骨髓转移可能性大。住院期间予对症处理后患者体温下降,能自行大小便。因患者家庭原因未进一步治疗,于6月24日签字出院。出院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此后失访。  相似文献   

3.
罗燕  吴荣珍  叶璐 《广东医学》2016,(12):1908-1908
患者,女,51岁,因偶尔下腹坠胀2年,发现盆腔包块3个月于2015年1月20日入院。既往月经规律,近1年处围绝经期,月经稀发,近2年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坠胀感,,伴腰胀,胀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抗炎治疗无效。 B超提示:子宫上方可见一96 mm ×57 mm ×50 mm混合性回声,边界清楚,肿块内部呈实质性回声,回声不均匀,CDFI见丰富血流,提示:盆腔包块,盆腔积液,腹腔积液。 CT提示:子宫右前方囊实性肿块,与子宫分界不清,考虑子宫肌瘤伴变性可能大(8.80 cm ×6.04 cm,以实性成分为主,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腹膜后及盆腔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ECG提示:窦性心动过速(103次/min)。 FSH 41.57 IU/L, LH 33.66 IU/L, E254.82 pg/mL, TSH 0.04 mIU/L, FT34.84 pg/mL,FT42.27 ng/dl,CA25153.8 U/mL。针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内分泌规范治疗后于2015年3月21日再入院后行择期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积液约50 mL,取腹腔积液送检,子宫右宫角前壁近右输卵管间质部发现一浆膜下肿物,大小约9 cm ×5 cm ×5 cm,蒂宽3.0 cm,位于子宫膀胱窝右侧,色暗红,质脆,无包膜。遂完整切除肿物及右侧输卵管,并切除子宫与肿物交界处子宫组织送检对照,术中冰冻病理切片提示:考虑间叶来源肿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PEComa )的可能性大,待免疫组化以排除间皮来源肿瘤。部分子宫组织示平滑肌组织,未见肿瘤成分。术中患者拒绝切除子宫及双附件,要求等待石蜡病理结果。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石蜡切片病理提示:(右侧宫角部肿物及右侧输卵管间质部肿物) PEComa ,(右侧输卵管)黏膜充血;(部分子宫组织)为平滑肌组织。镜下观:肿瘤细胞弥漫片状疏松排列,肿瘤细胞圆形及不规则形,胞质丰富粉染,部分呈泡状,其中掺杂透明变性物及厚壁血管,见图1。免疫组化检测:HMB45弥漫(++)(图2)、Act (+)、SMA(+)(图3)、Ca -结合蛋白(++)、Vimentin (++)(图4)、CD99(++)、EMA(-)、AE1/AE3(-)、CR-MC (-)、CK5/6(-)、BCL -2(+)、CD117(+)、S-100(-)、CD10(-)、CK7(-)、B72.3(-)、CA125(-)、WT-1(-)、CA19-9(-)、CD31灶状(+)、CD34血管(+)、D2-40(+)、CD15(-)、ER (+)、PR (+)、Ki67<5%、P53(+)、a-inhibin (-)。腹腔积液细胞病理报告提示未见恶性肿瘤细胞。术后诊断:PEComa。临床考虑该肿瘤恶性潜能不定,患者围绝经期,术后建议患者补充手术治疗,现患者随访生存中。  相似文献   

4.
张银鹤  张春霖  王若愚 《广东医学》2016,(15):2337-2337
患者女,2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右侧肢体麻木,麻木平面至右侧肋弓平面,伴左下肢麻木、无力,偶伴胸部束带感于2015年3月3日入院。体格检查:左侧髌阵挛、踝阵挛阳性,双侧膝、跟腱反射亢进(++++),双侧上肢肌力Ⅳ(+)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左侧下肢肌力Ⅳ(-)级,双下肢皮肤浅感觉轻度减退,鞍区感觉正常,小便控制能力减弱,双侧巴氏征阳性。CT示:T2、T3椎体及左侧附件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内密度尚均匀,近邻骨皮质部分缺如,椎管内脊髓受压。 MRI示:胸2、3水平椎管内外偏左后方见团块状呈稍短T2等T1信号影,压脂像呈稍高信号,弥散加权像扩散受限,形态不规则。 T2椎体附件左侧,T3椎体后缘及左侧附件、棘突骨质呈长T2信号影,相邻脊髓明显受压变细并向右前方移位。静脉注射 Gd -DTPA后增强扫描,T2/3水平椎管内外偏左后方病变呈早期明显均匀强化。术中见:T3椎体左侧椎板、椎弓根及关节突被占位组织侵蚀,肿瘤与脊髓神经分界清楚,呈棕黄灰黑色。病理诊断:弥漫型腱鞘巨细胞瘤( GCTTS ),免疫组化:S -100(散在+), CD68 (+), CD163(+), CD3(散在+), CD 20(-),SMA(-),Ki -67(<1%+), CD34(血管+),CK(-),P63(-)。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0岁,因发现胃癌3年,腹部、腰臀部胀痛渐进性加重1个月于2014年1月3日入院。2010年6月患者因腹胀、呕吐、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足部水肿行胃镜、CT及B超等检查,诊断为晚期胃癌,给予7次化疗后症状消失,至2014年1月因腹部、腰臀部胀痛渐进性加重入住我院消化内科。胃镜活检示(胃窦、胃体)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腰椎MRI示:腰2至骶1多发椎体骨折破坏并椎旁巨大软组织影(图1),考虑椎体多发转移瘤,转入骨科,行腰椎DR 示腰3椎体压缩性骨折;ECT示腰2至腰5代谢异常活跃,考虑骨转移瘤;ESR 103 mm/h, CRP 115 mg/L,CA-19961.57 U/mL,肿瘤科会诊考虑转移性肿瘤可能性大,建议化疗,但我科讨论后考虑行椎旁穿刺取少量组织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2014年1月14日局麻下在“C”型臂X线透视引导下穿刺取腰3、4左侧椎旁(图2)少量组织送病理检查。镜下见瘤组织由淋巴细胞样细胞组成,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多形性,马蹄铁样核;免疫组化示:瘤细胞LCA (+)、CD30(+)(图3-A )、EMA (+)、CD2 (+)(图3-B)、CD4 (+)、ALK (+)(图3-C )、CD68(+)、CD5 (+)、TIA -1 (+)、GrB (+)、CK (-)、CEA (-)、CD1a (-)、CD3(-)、CD8(-)、MPO(-)、CD34(-)、CD15(-)、CD20(-)、CD7(-)、PAX5 (-)、CD43 (-)、Ki -67约70%(+)(图3-D)。诊断: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转入肿瘤科化疗,方案:CHOP。  相似文献   

6.
本院收治1例儿童神经型布氏杆菌病患儿,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13岁,江西永修县人,因“反复发热40余天,浅表淋巴结肿大10d,精神异常2d”入院。患儿于40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8℃,热型不规则,无畏寒、抽搐,无咳嗽、咳痰,无四肢关节疼痛,至当地诊所给予抗感染(具体不详)后热不退,10 d前家属发现患儿颈部、腋窝多个淋巴结肿大,至永修县医院就诊,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发热仍反复,2d前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说胡话,伴有头痛和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9.1℃,脉搏120次/min ,呼吸30次/min ,血压108/62 mm Hg ;神志稍模糊,咽稍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尤以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处淋巴结肿大明显,黄豆大小,质软,活动度可。心肺(-),肝未触及,脾肋下2 cm ,双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4级,Babinski征(-),颈强直,Kernig征(+)。入院诊断:发热待查,脑炎?败血症?淋巴瘤?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4.11×1012/L ,WBC 6.37×109/L ,C反应蛋白9.27 m g/L ;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0 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2 U/L ,碱性磷酸酶(ALP)150 U/L ,血清肌酐42.2μmol/L ,乳酸脱氢酶402 U/L ,α‐羟丁酸脱氢酶300 U/L ,电解质正常;红细胞沉降率8 mm/h ;抗EB病毒IgM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抗O 128 IU/mL ,类风湿因子小于20 IU/mL ;抗核抗体谱(-);肥达氏反应(-);脑脊液常规:正常;脑脊液生化:糖1.45 mmol/L ,蛋白0.46 g/L ,氯化物103 mmol/L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脑电图、头颅M RI、胸片:未见异常;腹部B超:脾长15.5 cm ,实质回声均匀;淋巴结彩超:双侧颈部、腋下、锁骨上窝、腹股沟多发低回声团,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炎可能);骨髓细胞学:未见明显异常骨髓象;骨髓培养:培养出羊种布鲁菌;血培养:培养出马尔他布鲁菌;追问病史发病前接触过羊,结合病史和检查确诊为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转本院传染科继续治疗,在传染科给予利福平和多西环素口服治疗7d后体温下降至正常,无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及头痛逐渐缓解,家属要求出院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随访3个月,体温正常,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精神症状消失,暂无复发。  相似文献   

7.
梁常艳  杨越波  李小毛 《广东医学》2016,(14):2221-2221
患者,女,5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大便次数减少,于2013年1月10日入院。曾因“四肢酸软乏力2月伴皮疹1周”于2012年8月1日入住我院内科。患者2个月前无诱因出现四肢酸软乏力,近端肌肉对称受累,以上肢带肌受累为甚,上肢活动轻度受限;下肢乏力,步行约10 min需停下休息,下蹲后起身困难。1周前出现皮疹。住院体格检查示:眶周、前额及后发际散在大小不等红斑、右肘伸面Gottron斑,伴痒感、脱屑。肌酸激酶( CK )1101 U/L(正常值110~250 U/L)、肌红蛋白172.9μg/L(正常值10~70μg/L),乳酸脱氢酶( LDH)334 U/L(正常值135.0~215.0 U/L),肌电图示右三角肌可疑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确诊为皮肌炎( DM),予甲泼尼龙片、羟氯喹、来氟米特片及环磷酰胺治疗后四肢乏力症状缓解。住院期间妇科B超提示子宫、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肝胆脾胰双肾超声未见异常,胸部CT示双肺尖、右下肺少许纤维灶,CA125189.4 U/L(正常值0~35 U/mL)。此后患者口服甲泼尼龙片和甲氨蝶呤, DM病情控制平稳,定期复查CK、LDH均在正常范围,因在内科随诊,未复查CA125。此次入院B超示大量腹腔积液,盆腔左侧混合回声块83 mm ×60 mm,考虑附件来源恶性肿瘤。盆腹腔CT示盆腔巨大肿块,考虑卵巢癌可能性大;大网膜、腹膜、肝S6段包膜下及镰状韧带裂、胃窦部多发转移瘤;结肠、小肠及子宫表面腹膜多发种植转移瘤;大量腹腔积液;查CA1252086 U/mL。2013年1月5日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淡黄色腹腔积液约3000 mL;子宫直肠窝被菜花样组织物封闭,双侧卵巢及输卵管饼样增厚,结构破坏;子宫前位,不大,前、后壁及直肠凹处为菜花状赘生物浸润;盆腔腹膜增厚,直肠表面增厚变硬,肝表面可及粟粒样结节多个,大网膜饼样增厚,大网膜、阑尾未见肉眼瘤灶。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子宫双附件切除+阑尾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腔转移灶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9岁,因双眼睑肿块4年,眼干3年,颈部肿块4 个月于2013年11月5日入院。患者4年前出现双侧上眼睑肿块,3年前出现眼干,有肿胀感,有轻度口干,均未就诊。4个月前出现双侧下颌部肿块,查血常规:嗜酸性细胞计数0.76×109? L -1,嗜酸性细胞百分比12.5%;血沉90 mm/h;肝肾功能:球蛋白69 g/L;免疫8项:IgG 48.8 g/L;抗核抗体阴性(<1∶100);ENA 多肽抗体谱阴性;双侧腮腺 B 超:所见根据泪腺有同样改变考虑淋巴上皮病(米库列兹病)可能。唇黏膜活检提示:小涎腺组织,间质见2灶慢性淋巴细胞浸润,>50个淋巴细胞。外院诊断考虑为干燥综合征。为进一步诊治收住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过敏性鼻炎病史9年,支气管哮喘病史4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3年。2011年曾因鼻息肉、鼻窦炎行手术治疗。10余年前曾行过敏原试验检查,对猪肉、牛肉、鱼虾等均过敏。入院后查血常规:嗜酸性细胞计数0.84×109? L -1,嗜酸性细胞百分比13.5%;免疫8项:IgG 58.90 g/L;肝肾功能:球蛋白60.5 g/L;血沉46 mm/h; IgE 299.43 IU/mL;ANA 滴度阴性;ANCA (-);尿常规、粪常规、TM 6项、甲功7项、心电图未见异常;颌下腺 B 超:双侧颌下腺肿大伴内部回声不均,考虑慢性炎症可能;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 B 超:枕后、右侧腹股沟、右侧腋窝、双侧颌下腺区淋巴结肿大,双侧腮腺区淋巴结可见,双侧锁骨上窝未见异常。颌面部 CT:(1)双侧泪腺和颌下腺形态增大;(2)左颈内动脉混合型斑块形成伴血管明显狭窄。胸腹部 CT:(1)右肺多发结节,性质待定;两肺间质纤维化;双侧支气管壁增厚,原因待查;右侧肺门增大;(2)胸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壁增厚,原因待查,动脉炎?壁内血肿?动脉夹层?(3)胰头密度改变,病变待排;胰尾部未见明显异常密度影;(4)双肾多发异常强化灶,性质待定;双侧精囊旁结节影,增大淋巴结?(5)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患者至外院查 IgG456.80 g/L(正常值0.03~2 g/L)。综合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诊断为 IgG4相关性米库列兹病。治疗上给予甲泼尼龙40 mg/次,1次/d静脉滴注,1周后改为泼尼松20 mg,2次/d 口服,并予甲氨蝶呤10 mg 每周1次、雷公藤多甙片20 mg,2次/d 口服。经治疗后患者双侧上眼睑肿块,下颌部肿块明显缩小。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细胞计数0.00×109? L -1,嗜酸性细胞百分比0%;肝肾功能:球蛋白30.7 g/L;ESR 25 mm/h;IgG 17.30 g/L,IgE 157.97 IU/mL。  相似文献   

9.
何东  陶黎  练颖 《大家健康》2016,(5):91-91
患者,男,19岁,因“畏寒、发热1周”于2016年5月14日收入我科。患者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畏寒、发热,自测体温最高39℃,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非喷射状,无呕血、腹痛,无咳嗽、咯痰等,当地诊所就诊,口服药物治疗无好转(具体不详),仍持续发热,体温波动于38-39度。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既往史无特殊。入院查体:体温38.7度,脉搏95次/分,呼吸22次/分,血压125/88mmhg,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出血点,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可扪及数枚直径1.5-2.0cm淋巴结,无明显触痛,活动欠佳,边界欠清楚,咽部稍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心律齐,心率95次/分,各瓣膜区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音。腹部稍膨隆,脐周觉压痛,肝脏不大,脾脏肋下3cm,无明显触痛,质地中等,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4次/分。病理征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HGB 134g/L,WBC 19.19×109/L,NEUT%16.6%,LYMPH%80%,PLT 120×109/L。生化:TBIL 20umol/L,DBIL 8.6umol/L,ALB 37g/L,GLO 7.9g/L,CREA 86umol/L,TG 1.18mmol/L,CHOL 1.88mmol/L,ALT 516U/L, AST361U/L,LDH 845U/L, CK 52U/L, HBDH 546U/L, GLU 4.5mmol/L,K 4.0mmol/L,PCT 0.37ng/ml。凝血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A-19998U/ml,余正常。TORCH 阴性。甲功正常。颈部+腋窝+全腹部彩超:双侧颈部、腋窝、腹主动脉旁即双侧髂窝淋巴结长大多发淋巴结肿大,结构失常,淋巴瘤?脾大,腹水深度约6cm。胸部 CT 平扫及增强:双肺纹理增多,余双肺即纵膈未见异常。患者及家属拒绝腹腔穿刺术。EBV-IgM 阳性。EBV-DNA 5×104 copies 行右侧腋窝淋巴结活检术及骨髓穿刺术。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变异淋巴占4.5%。骨髓流式细胞学:可见29.6%的 T 淋巴细胞,且伴免疫表型明显异常。TCRG 基因重排检测(片段分析):未检测到单克隆重排。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7岁,生育1儿1女,因发现左乳肿物伴肿胀2月余于2014年2月12日9:00收入我院普外科。既往体健无乳腺疾患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3℃,脉搏6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3/82 mmHg,发育正常,神清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无畸形,巩膜无黄染,结膜无苍白,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光反射灵敏。颈软无抵抗。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乳外观不对称,左乳明显肿胀,质硬,乳头外下方16~17点距乳头2~3 cm 处触及大小11.0 cm ×8.0 cm ×7.5 cm 肿物,无明显压痛,边界清楚,与皮肤及胸肌无粘连,乳头无溢液,无橘皮样改变及凹陷,同侧腋下触及肿大淋巴结数枚;右乳未见明显异常。术前钼靶影像所见:左侧乳腺呈退化型,左侧乳腺内可见一较大类圆形肿块影,边缘清晰,光滑,直径约9 cm,其内密度不均,可见斑点状钙化影,皮肤增厚,乳头显示不清。提示良性可能性大,不排除错构瘤,建议结合临床诊断(图1)。乳腺针吸活检示可见瘤细胞,镜下见细胞大且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大,染色质多而较粗,核仁较大,有些1~2个;胞浆蓝色或嗜多色,可出现核裂,涂片中还多见裸核瘤细胞,偶见瘤巨细胞(图2)。临床初步诊断左乳湿疹样癌。完善各项相关检查后,于2014年2月19日在全麻下行左侧乳腺改良根治手术,手术顺利。术后所取标本大体所见:左侧改良根治乳腺,乳腺大小40 cm ×26 cm ×10 cm,皮肤面积20 cm ×8 cm,皮肤表面紧张发亮,乳头偏心附着,未见乳头凹陷及橘皮样改变,书页状切开乳腺,外下象限据乳头2~3 cm 见一肿物,大小11.0 cm ×8.0 cm ×7.5 cm,肿物切面灰白、灰红色,质略韧;余皮下乳腺组织与正常乳腺明显不同,切面灰白、灰红色,半透明,质略脆。病理回报:左侧改良根治乳腺,乳头下方可见硬化型小管癌组织浸润(图3),腋下淋巴结癌转移21/22枚,底切缘未见受侵,并见巨大纤维腺瘤形成。免疫组化(图4):TP(++);GST -Ⅱ(+);TOPOⅡα(±);ER(+++弱阳性细胞数>70%); PR (+++弱阳性细胞数>50%);CerbB -2(-);P53(+);Ki -67(阳性细胞数<10%); Bcl -2(+++);EGFR(++)。术后创面愈合良好,随访5个月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0岁,主诉咳嗽、咳痰、胸闷1个月,右颈部淋巴结肿大10 d,于2014年11月3日入院。体格检查:右颈部可触及约枣样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差。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粗。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腹部B超正常。胸部CT(图1):左肺见一8.6 cm ×7.8 cm ×5 cm肿块影,内密度不均,CT值20~65 HU,强化不均匀;左侧胸腔积液。临床诊断:左肺恶性肿瘤,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胸腔积液。患者完善相关检查,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切除(左肺下叶)及肿物,总大小15 cm ×13.5 cm ×5.5 cm,书页状切开,距支气管断端2 cm处见一肿物,大小8 cm ×7.5 cm ×4 cm,无包膜,肿物切面灰白、灰褐色,质中,与周围肺组织界限不清楚。另送(右颈部淋巴结)灰白、灰红软组织一块,大小3 cm ×2 cm ×1.5 cm,切面灰白,质脆。镜检:肿瘤细胞丰富,间质较少,肿瘤细胞呈巢状分布,局部可见Homer -Wright 菊形团样结构(图2-A)。瘤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呈圆形或卵圆形;大者形态不规则,染色质呈网状,细胞核深染,可见核仁,病理性核分裂象易见(图2-B)。免疫组化CD99(+++)(图3-A)、Vim(+++)、Syn(+++)(图3-B)、NSE(+), AE1/AE3、S-100、SMA、HMB45、TTF-1、Des、PAX -5、CD3、CD20、CD45 RO、CD79a、CEA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80%(图3-C)。病理诊断:(右颈部淋巴结及左肺肿物)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符合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pPNET)。  相似文献   

12.
肝脏发生表皮样囊肿,临床罕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近年收治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脏表皮样囊肿患者,现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5岁,因乏力、纳差、上腹隐痛7 d入院。入院7 d前,患者出现乏力、纳差,伴上腹隐痛,无向右肩、背部及下腹放射,无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体格检查:T 36.5℃,P 80次/分,R 18次/分,BP 120/60 mm Hg。面色晦暗,巩膜无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部平坦,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 M urphys征(-),腹部移动性浊音(-),下肢无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WBC )3.80×109/L ,中性细胞比率(N )0.75,淋巴细胞比率(L )0.16,红细胞(RBC )4.15×1012/L ,血红蛋白(Hb)136g/L ,血小板(PLT)61×109/L。血生化:总胆红素(TBIL)21.2μmol/L ,直接胆红素(DBIL)8.3μmol/L ,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DB/T B )0.39,谷丙转氨酶(A L T )174 U/L ,谷草转氨酶(AST )200 U/L ,清蛋白(ALB)40.8 g/L ,球蛋白(GLO)38.0 g/L ,清蛋白/球蛋白比(A/G)1.08,谷氨酰转肽酶(GGT )50 U/L ,碱性磷酸酶(ALP)164 U/L ;甲胎蛋白(AFP)11.01μg/L ;B超:肝脏包膜欠光,实质回声增粗,粗细分布不均,血管纹理不清,肝左叶见1个2.53 cm × 2.56 cm偏强回声团块,境界清楚,周边伴声晕(图1),胆囊壁水肿,轻度脾大。CT平扫示:肝左叶近膈顶部见一大小约2.5cm×2.5 cm类圆形稍高密度影,中间见点状低密度影,外缘见弧形低密度影(图2)。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中间点状低密度明显强化,病灶其余部分未见强化(图3)。  相似文献   

13.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7岁。因情绪激动口服敌敌畏约30ml,恶心、呕吐6h送至急诊抢救,洗胃后收入科。查体:神志清醒,精神尚可,皮肤干燥,无汗。双侧瞳孔直径约5mm,对光反射灵敏。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心率95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未触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全身无肌颤。辅助检查:全血胆碱酯酶1214U/L。血常规:白细胞20.9×10^9/L,中性粒细胞91.7%。尿常规:潜血(+++),白细胞(++)。诊断:有机磷中毒。  相似文献   

14.
周娟  江倩  牛玉明 《广东医学》2016,(3):435-435
患者,男,25岁,因右颌下无痛性包块3个月余于2014年6月13日入院。专科检查:颌面部观左右基本对称,右颌下区可见轻度肿胀,表皮完整不红,皮温不高,可触及一约4 cm ×3 cm大小的包块,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基底不活动,触压痛不明显。张口、咬合无异常,口内颌下腺导管开口处无红肿,未见异常分泌物,口内牙齿及口腔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颈部可触及一约1.5 cm ×1 cm大小的肿大淋巴结,余区域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本院颌面部CT示:双侧颌下及颈部多发结节及肿块,肿瘤位于右侧下颌骨后侧下颌下腺前缘(图1),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肿瘤?)。本院胸片示:双肺、心膈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右颌下肿物待查。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于全麻下行“右颌下腺及肿物扩大切除术+右侧肩甲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见瘤细胞呈巢团状排列,核分裂多见(图2)。(右侧颌下腺)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肌上皮癌,另送检“颈深上淋巴结”5枚均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结果:S-100(+)、SMA (局灶+)、EMA(弱+)、NSE (+)、CD56(+)、CKP(-)、LCA(-)、CD3(-)、CD20(-)、CD43(-)、TTF-1(-)、GFAP (-)。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后转入我院肿瘤科行化疗,术后随访1年,无复发。  相似文献   

15.
曾孟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74-1575,1578
目的探讨卵巢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72例卵巢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总例数为18例。组织学分型中,浆液性腺癌转移10例,粘液性肿瘤1例,透明细胞中肾样瘤4例,子宫内膜样肿瘤2例,未分化癌1例,粘液性肿瘤转移例数低于其他组织学类型(P〈O.05)。按临床分期,Ⅰ期转移2例,Ⅱ期转移2例,Ⅲ期转移10例,Ⅳ期转移4例。病理分度中,G1度转移3例,G2度转移7例。G3度转移8例。血清CA125值〈50U/mL者淋巴结转移1例,50-500U/mL转移6例,≥500U/mL转移11例。临床分期、临床分度和血清CA125值与淋巴结转移率二者存在相关(P〈0.05)。瘤体直径〈10cm淋巴结转移9例。10-20cm转移6例,〉/20cm转移3例,瘤体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率二者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上皮样卵巢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病理分度和血清CA125值有关,未发现与瘤体直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83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3个月,伴血块,偶伴尿频、尿急、尿痛,无发热及排尿困难等症状,于2015年1月29日11:05入住我院泌尿外科,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6/89 mmHg。全身皮肤及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瘀斑及结节。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啰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率8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水肿。双肾区无隆起,未触及包块,无叩痛。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未触及包块,无压痛。耻骨上膀胱区无膨隆,无压痛。 B超:双肾形态大小未见异常,包膜完整光滑,肾实质厚度正常,回声均匀,集合部未见分离,两者比例正常。双侧输尿管稍增粗。膀胱充盈差,膀胱三角区可见27 mm ×21 mm稍高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并可见血流信号。提示:膀胱内高回声团块,建议进一步检查。尿常规:镜检尿白细胞(+)、红细胞(++++)。初步诊断为膀胱占位。入院后完善相关术前检查,给予抗感染、化痰、平喘、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术前准备,于2015年2月4日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顺利,安返病房,术后病理大体描述:带双侧部分输尿管的膀胱组织1块,膀胱组织大小7 cm ×6 cm ×2 cm,膀胱三角区见一肿物,肿物大小3 cm ×2 cm ×1 cm,表面不光滑,可见数个小溃疡,肿物切面灰黄色,质略脆,细腻。左侧部分输尿管长2 cm,直径0.5 cm,纵行剖开,膀胱输尿管口可见一隆起区,大小0.5 cm ×0.3 cm ×0.1 cm,余黏膜未见明显异常,右侧部分输尿管长2.3 cm,直径0.6 cm,纵行剖开,膀胱输尿管口可见一隆起区,大小0.5 cm ×0.3 cm ×0.1 cm,余黏膜未见异常。病理回报:结合肿瘤免疫表型,符合膀胱恶性副神经节瘤,侵及双侧输尿管,膀胱边缘及输尿管断端未见受侵。见图1。免疫组化结果:CD34(血管+),CgA(+),CK(-), Desmin(-), Ki -67(+<15%), S-100(+),Syn(+),Vimentin(+)。见图2。术后给予抗感染、化痰、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根治性手术及化疗。随访1年,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生活质量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厄洛替尼及其代谢产物去甲厄洛替尼的浓度.方法 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以甲醇-水(含40 mmol/L NH4Ac)=70∶30(体积比)为流动相,采用ultimate XB-C1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流速为0.9 mL/min,通过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检测.结果 厄洛替尼线性范围为0.5~2 000 ng/mL(r=0.999 0),去甲厄洛替尼线性范围为0.5~2 000 ng/mL(r=0.999 7),最低定量下限均为0.5 ng/mL,厄洛替尼平均方法回收率为106.1%~ 108.7%,去甲厄洛替尼平均方法回收率为103.5%~ 105.5%,日内和日间变异均小于15%.结论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等特点,可满足厄洛替尼及其代谢物临床药物浓度测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刘秋丰  孙海波 《大家健康》2016,(11):269-270
髓外浆细胞瘤(EMP)常见部位包括鼻腔、鼻窦、鼻咽部、扁桃体等。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因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本文报告1例鼻腔 EMP 的临床资料。
  1.临床资料
   患者,男,66岁,以“发现右侧鼻腔肿物10余天”为主诉来我科就诊,患者10余天前发现右侧鼻腔肿物,伴鼻塞,鼻流白涕,无鼻部疼痛,未治疗。入院后见无鼻塞及鼻流涕,无头胀痛,嗅觉尚可,时有咽部异物感,无咽痛,无发热。专科检查:鼻:双侧鼻腔粘膜光滑,右侧下鼻道可见一红色新生物,表面光滑,质韧,向后生长,未见异常分泌物。咽: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侧扁桃体Ⅱ°大,表面无充血,无脓点及脓栓附着。喉:间接喉镜见:喉粘膜光滑,会厌色常,边缘锐利,双声带运动、闭合可,双梨状窝及会厌谷清晰。电子鼻咽镜:右侧中鼻甲前端糜烂,鼻中隔右侧后端见一红色新生物,鼻咽部粘膜光滑,双侧咽鼓管咽口清晰,未见新生物。鼻窦CT:双侧上颌窦、部分筛窦窦壁粘膜增厚。双侧下鼻甲粘膜增厚。鼻中隔后方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直径约为1.0 cm。余副鼻窦透过度良好,窦壁骨质完整连续。余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院后,于全麻下行经鼻内窥镜下鼻腔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双侧下鼻甲后端均可见红色肿物,源于鼻中隔。术中尽量清除肿物,予 Merocel 1条填塞各鼻腔,术后离体组织送病理。病理诊断:结合免疫组化倾向鼻腔髓外浆细胞瘤。免疫组化:CK 广谱(-)CgA(-)Syn(-)NSE(-)S -100(-)TTF -1(-)Vimentin (+)LCA(+)CD79α(+)CD20(-)CD56(-)EMA(部分+)CD34(-) CD31(+)Ki -67(-)HMB45(-)Desmin(-)。术后预防感染治疗。术后48 h 撤出鼻腔填塞物,见局部粘膜恢复良好。后转入肿瘤科予放疗治疗。随访1年未发现复发及转移。  相似文献   

19.
病历资料 患者,男,39岁,因车祸致全身多处流血,伴意识障碍2小时,于2007年10月25日,入院于脑外科。患者人院时,PEGCS评分2+2+4,P131次/分,R34次/分,BP74/56mmHg,双侧瞳孔圆形等大,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灵敏,入院诊断为: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双侧气胸、左侧肺挫伤、创伤性休克、左股骨骨折、左侧尺骨鹰嘴骨折、全身多处皮肤挫裂伤。  相似文献   

20.
对成人 Still 病误诊为淋巴结炎1例分析如下。
  1病例摘要
  女,21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1周,发热3天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周感冒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近3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5℃,并伴有手指关节及膝关节疼痛、肿胀。查体:T 380℃,神清,双侧颈前、颌下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最大3cm ×2cm 大小,触痛阳性,边界欠清。心、肺、腹部未见异常。手指关节轻度肿胀,四肢活动自如。血常规:WBC 765×109/L,N 0826,L 0111,PLT 200×109/L,Hb 117g/L;ESR 65mm /第1小时;超敏 C 反应蛋白271mg/L;肝功:ALT 43U /L,AST 68U /L,GGT 21U /L,ALP 73U /L;肺炎三联(-);血培养(-);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入院诊断:淋巴结炎。给予抗炎、抗病毒、补液等药物治疗。以阿洛西林钠30,静脉滴注,每日2次;病毒唑03,痰热清2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治疗期间,患者每日仍发热,以下午及夜间明显,体温最高399℃,伴有寒战。住院3天,患者背部及双侧髋部出现红色皮疹,伴有瘙痒,抓后留有色素沉着。治疗1周后,患者关节疼痛症状好转,但体温仍高,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颈部淋巴结活检,结果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考虑淋巴结炎性病变。更换抗生素为替考拉宁02,每日1次,左氧氟沙星04,每日1次,继续抗炎治疗无效。之后查铁蛋白>2000ng/ml,类风湿因子<10 IU /ml,ANA 斑点型1:80(+),其余免疫系统各项化验均为阴性。住院2周左右,诊断考虑:成人 Still 病。给予甲强龙3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甲氨喋呤10mg,每周1次,静推。之后患者体温正常,皮疹消失,淋巴结缩小,血沉及血常规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