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腔镇痛在自然分娩中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有阴道试产条件初产妇16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组两组,每组80例。A组采用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镇痛分娩,B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观察两组产妇产程时间、疼痛等级评分、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会阴侧切率、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 A组的第一、第二产程、总产程均短于B组,疼痛等级评分远优于B组,会阴侧切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初产顺产产妇实施自由体位联合硬膜外腔分娩镇痛的综合应用效果相对较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张丹  马静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7):3159-3160
目的研究初产妇采用自由体位进行分娩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320例初产妇,根据分娩体位分为对照组(170例,采用传统体位分娩)和自由体位组(150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比较两组转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会阴损伤率(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率)。结果相比于对照组15.29%的转剖宫产率,自由体位组8.00%的转剖宫产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体位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8.69±1.02)分,高于对照组的(6.83±1.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体位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为(214.28±20.49)mL,少于对照组的(267.41±23.2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体位组产妇会阴损伤率为52.00%,低于对照组的6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在降低产妇转剖宫产率和会阴损伤率、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母婴结局等方面,效果优于传统体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阶段自由体位联合垂直体位分娩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有自然分娩意愿的7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第二产程采用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观察组第二产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垂直体位分娩,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率、产妇分娩舒适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和会阴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产妇分娩舒适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 h阴道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自由体位联合垂直体位分娩应用于产妇分娩可提高阴道分娩率和产妇分娩舒适度,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产后2 h阴道出血量,以及减轻会阴损伤程度,优于单纯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基于DISC性格类型的健康教育在分娩镇痛产妇采用自由体位纠正枕后位/枕横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1 2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产科住院的确诊枕后位/枕横位分娩镇痛产妇80例,根据健康教育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程中健康教育,观察组给予基于DISC性格类型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产妇自由体位依从性、产程时间、会阴侧切率、胎吸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护理满意度和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观察组自由体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DISC性格类型的健康教育应用于分娩镇痛产妇采用自由体位纠正枕后位/枕横位,不仅能提高产妇自由体位依从性,发挥自由体位优势,缩短产程时间,降低会阴侧切率、剖宫产率和产后出血率,提高分娩质量,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助产的技术质量和更好体现人性化的助产模式,通过改变助产技术,有效降低了会阴侧切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在第一、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和无侧切产妇100例(观察组)与第一、二产程传统平卧位分娩和行会阴侧切产妇100例(对照组)的产程、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产程短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可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降低会阴侧切率可减少产后出血,对分娩有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分阶段采用自由体位分娩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愿意接受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第二产程初期采用站立位、半坐位、蹲位3种垂直体位分娩,产妇根据自身主观意愿自由交替选择调整分娩体位;第二产程末期胎头拨露后采取侧卧位接产;对照组第二产程全程取仰卧膀胱截石位分娩。对比2组分娩结局、第二产程时长、产后2 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会阴裂伤程度、分娩舒适度和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长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完整率、会阴侧切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分娩舒适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第二产程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是有效安全的分娩方式,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第二产程,减轻会阴损伤,提高产妇分娩舒适度,且对母婴结局无不良影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自由体位用力与自由体位接产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320例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低危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产妇在第二产程采取自由体位用力和接产,对照组采用仰卧截石位用力和接产,比较2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会阴裂伤、会阴侧切、疼痛指数。 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85.0%(136/160),明显高于对照组70.6%(113/160,χ2=9.575,P<0.05)。观察组会阴完整率15.4%(21/136),明显高于对照组5.3%(6/113,χ2=6.553,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3.6%(5/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0.3%(23/113,χ2=17.2,P<0.05)。观察组无重度疼痛病例发生,而对照组出现重度疼痛38例(24.0%,χ2=38.03,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38.9±18.6) min]较对照组[(58.6±23.7) min]明显缩短(t=6.54,P<0.05)。2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2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9,P>0.05)。 结论 第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用力和接产可降低剖宫产率,降低会阴损伤和会阴侧切率,明显减轻产妇疼痛,缩短第二产程时间,不增加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中采取自由体位与常规卧位对减少产程干预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15 年10 月—2017 年9 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头位及初产妇160 例, 均自愿选择硬膜外自控镇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观察组麻醉后采取自由体位,第二产程胎 头拨露时采取截石位;对照组麻醉后采取常规卧位,第二产程采取截石位。对两组产妇剖宫产率、相对头盆不 称发生率、人工破膜率、催产素静脉滴注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阴道 分娩者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会阴裂伤、会阴侧切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产妇剖宫产、头盆不称、 人工破膜及催产素静脉滴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及会 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产妇阴道分娩会阴裂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观 察组会阴无损伤者3 例。结论 无痛分娩中采取自由体位可降低剖宫产率、会阴侧切率,缩短产程,减少人工 破膜、催产素静脉滴注等人工干预措施,且不增加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王娜 《继续医学教育》2020,34(2):123-125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运用于整个产程中,能有效缩短总产程的时间,降低侧切率、减少产妇出血量、降低产钳和剖宫产的几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产妇分娩经历的满意度。方法选取2018年7月1日-2018年9月31日符合阴道分娩且提前接受助产士门诊健康教育的低危产妇160例。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用第一产程取床上卧位,第二产程取膀胱截石位分娩。观察组则采用第一产程在临产活动室采取自由体位(如使用分娩球坐、趴,扶手推车走动,扶舞蹈杆站立、一脚踩在矮板凳上等),第二产程自由选择舒适的分娩体位。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侧切率、会阴裂伤例数、总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手术产率、分娩经历的满意度。结果自由体位分娩的产妇在会阴侧切、总产程时间、产时平均出血量、新生儿窒息、产钳、剖宫产例数均较对照组降低,产妇满意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自由体位在产程中的应用,能有效的缩短产程,促进产妇舒适度,使产妇在产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产妇在第2产程采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对其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初产妇264例根据是否采用自由体位配合长强穴按摩分为观察组128例和对照组136例。观察两组初产妇第2产程中使用缩宫素情况、第2产程时间、会阴裂伤、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以及产后阴道出血量情况。结果:两组初产妇使用缩宫素及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2 h阴道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比较,均为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本方法可减少初产妇第2产程缩宫素的使用、缩短第2产程、减少会阴裂伤、促进自然分娩、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减少产后2 h阴道出血量,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1.
陈莹  郑娟  庄皎月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637-4639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采用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结合自由体位自主屏气用力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第二产程宫口开全,行阴部双侧神经阻滞麻醉后,自由体位,自主屏气用力,取侧卧位或平卧位接产;对照组: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取传统体位,常规指导下屏气用力,在胎头拨露后行阴部双侧神经阻滞麻醉,平卧位接产。结果试验组第二产程时间、产妇用力时间显著缩短;会阴侧切率低于对照组;分娩期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后2,24 h舒适度较对照组增加;2组会阴裂伤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产妇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即行阴部双侧神经阻滞麻醉并结合自由体位自主屏气用力,可促进产程进展,提高会阴的完整性,增加产妇分娩时的舒适度,有更好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适度保护会阴技术对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阴道分娩并实施传统接生技术的初产妇350例作为对照组,经阴道分娩并实施适度会阴保护技术的初产妇366例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初产妇的会阴裂伤发生率、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裂伤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第二产程时长和产后2 h出血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均无新生儿窒息发生。结论实施适度保护会阴技术能有效减少初产妇会阴裂伤和会阴侧切率,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不会提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第一、二产程自由体位联合分娩镇痛与传统卧位对阴道分娩的影响。方法 200例进行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自由体位联合分娩镇痛组(观察组)和传统卧位组(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根据产妇的生理特征,在第一、二产程借助分娩球、椅子、软枕等工具,以站、坐、走、跪、卧位等自由体位待产;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卧位方式待产。观察两组产程时间、产后24 h出血量、剖宫产率、疼痛(VAS)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评价不同卧位对正常初产妇在产程中的产科质量和母婴并发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总产程均短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剖宫产率、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自由体位联合分娩镇痛分娩可以促进产程进展,提高顺产率,有效缓解疼痛,减少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会阴助产的分娩结局及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并与传统体位联合会阴保护的助产方法作对比。方法 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22年1~12月接受自然分娩的124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助产方式分为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组和传统助产联合会阴保护组各62例。观察两组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疼痛评分、会阴裂伤程度、会阴侧切率、术中转剖宫产率、新生儿10分钟Apgar评分、产妇满意度以及产后盆底功能。结果 (1)分娩情况。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总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传统体位联合会阴保护组(P<0.01),产后出血明显少于传统体位联合会阴保护组(P<0.01),产妇Ⅲ级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体位联合会阴保护组(P<0.01)。(2)分娩结局。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组有2例(3.23%)转剖宫产,转剖宫产率低于传统体位联合会阴保护组(8例,12.90%)(P<0.05);两组新生儿10分钟Apgar评分≥8分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由体位联合无保护组产妇满意度高于传统体位联合会阴保护组(P<0.05)。(3)会阴情况及盆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中,不同的分娩体位对产妇分娩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阴道分娩的足月妊娠单胎头位的初产妇3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第一产程采取自由体位,第二产程采用半卧位,适时截石位;对照组第一产程采取卧位,第二产程采用仰卧膀胱截石位。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阴道出血量、产妇舒适度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2 h内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实验组较对照组产后下肢疼痛、麻木不适减轻,舒适度增加。结论分娩过程中第一产程采用自由体位、第二产程半卧位适时截石位优于第一产程采取卧位、第二产程采取截石位。  相似文献   

16.
邓莉 《中国医学创新》2013,(31):130-131
目的:探讨初产妇阴道分娩中会阴侧切的分娩结局状况。方法:对2011年2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280例阴道顺产的初产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采取会阴侧切,对照组未进行会阴侧切,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状况。结果:观察组在会阴裂伤及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间与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性生活恢复时间对比上,观察组明显不如对照组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侧切能够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减少出血量,减轻生产中阴道裂伤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是不利于产后性生活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乔永茜 《吉林医学》2013,34(22):4433-4434
目的:比较天津市海河医院两个时期内的初产妇会阴侧切率及母儿结局,以便更合理地应用该手术。方法:回顾性病例资料分析。选取干预会阴侧切前后两个时期头位、单胎、阴道分娩的初产妇175人,组成样本,统计其会阴侧切率并记录母儿结局。比较两组会阴侧切率,分析两组之间母儿结局。结果:两个时期会阴侧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及第二产程延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预会阴侧切前后两个时期会阴侧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儿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支持会阴侧切能够缩短产程、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预防新生儿窒息。在初产妇正常分娩中,应加强对会阴侧切的指征控制,对于初产妇正常分娩不应常规进行会阴侧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初产妇第二产程自由体位对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产科2021年6月~2022年5月1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察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对照组采用膀胱截石位分娩。评价指标为分娩方式、第二产程时长、视觉模拟评分、产后出血量、会阴侧切、新生儿窒息比例、脐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顺产率(82.2%)高于对照组(6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剖宫产率(5.6%)低于对照组(1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第二产程时长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会阴完整率(14.4%)高于对照组(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会阴侧切率(3.3%)低于对照组(1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二产程自由体位可缩短第二产程时长,增加顺产率,降低产妇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实施自由体位对活跃期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20例拟行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活跃期采用常规平躺体位,干预组活跃期采用自由体位管理,观察两组活跃期胎先露下降速度,第一、第二、第三及总产程时间,最终采用的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4 h出血量、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结果 干预组胎先露下降速度明显较对照组快(P〈0.05),第一、第二产程及总产程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阴道分娩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阴道助产、剖宫产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干预组产后出血、尿潴留、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分娩活跃期实施自由体位更有助于胎先露下降缩短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降低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产妇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待产(侧卧、坐、站、走、蹲)与传统待产方式相比较在促进产程进展、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及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等方面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单胎、头位、无严重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孕妇240例,在产程中采取不同体位(侧卧、坐、站、走、蹲等)待产为观察组,并取同期传统平卧位待产的产妇2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进行比较.结果 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采取自由体位使产程进展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方面均低于传统卧位分娩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待产对缩短产程、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及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