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9年发现一例LL型麻风治愈者家属中3个女儿都患麻风。例1,长女,15岁,背部及双下肢有数个浅色斑,不对称,边缘部份不清楚,查菌2+,诊断为BB型麻风。例2,次女,13岁,面部及四肢有结节,两耳垂肥厚,查菌5+,诊断为LL型麻风。例3,三女,10岁,面部有边缘不清的淡色斑,有浸润性损害,查菌5+,诊断为LL型麻风。全家7口,父亲1981年诊断为LL型麻  相似文献   

2.
一户7口的壮族之家,父母均为LL型麻风,其父1982年11月治愈;其母治愈后1985年4月又复发,经三联化疗于1988年10月治愈。所生5个子女,其中4人发生麻风。例1,男,长子,27岁,已婚,农民,1986年4月发病,10月发现,BT型。例2,男,23岁未婚,农民,1985年1月发病,1986年7月发现,BB  相似文献   

3.
60年代后始有麻风关节炎的报告;但对其临床类型的研究很少。作者在印度选40例(BT 10、BL 20、LL 10)未经治疗的麻风(Ⅰ组)和20例(BT 10,BL 6,LL 4)未经治疗又有麻风反应者(Ⅱ组);前者中男27,女13,平均年龄为31.4岁,病期2.18年;后者中男13、女7、平均年龄30,  相似文献   

4.
作者对印度城市麻风中心在198l~1985年发现的1460例新病人进行了分析。0~14岁有麻风患儿55例,占新发病人数的3.8%。其中10~14岁者42例(76%),5~9岁者13例。男孩47例,女孩8例(5.9∶1),与成人男女之比类同。只有两例患儿有明显的接触史,一例为其父,另一例其姐患瘤型麻风。发病多在5~9岁之间(30例),24例在10~14岁之间。以BT为多(25例),I4例、TT6例、BB8例、BL4例、LL5例、P/N3例。  相似文献   

5.
人口90万余,累计发现麻风患者245人。目前尚有现症病人95例,其中男74,女21;LL83、BL1、HL(组织样麻风瘤)1、BT3、TT6、I1;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2例;有麻风家族史的24例。1988年患病率为0.1‰;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0.67/10万。1988年新.发现7例,占现症病人的7.3%,其中LL4、BT2,I1;病期1年内的2例、2~  相似文献   

6.
在麻风免疫学上有LL与TT两极光谱概念。如何治疗在光谱位置上的各类型麻风病例是应探讨的。此外,还需考虑如何预防与治疗麻风的复发及麻风反应等问题。在光谱进展的前阶段,即所谓的未定类麻风。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麻风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以下简写为HBsAg)携带情况,了解在麻风病人中的流行规律,1981年11月~1982年3月,就在村部分病人只选择病型,不选择病情给12例少菌型(包括BT、TT型)和80例多菌型(包括BL、LL型)麻风患者作了HBsAg检测,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细胞免疫力良好的和低弱的两极型麻风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阳性率及其意义。临床材料为不伴有麻风反应的瘤型(LL)50名,伴有麻风性结节性红斑的瘤型(LL)30名;结核样型(TT)50名。对照组为年龄,性  相似文献   

9.
瘤型(LL)麻风患者的特征是缺乏对麻风菌的细胞免疫反应(CMR),甚至经过长期治疗、皮肤查菌阴性后,其麻素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仍然阴性。LL 患者治疗前也可有非特异性 CMR 的部分缺陷,但治疗后可有所恢复。LL 患者经长期砜类药物治疗后仍能检出少量活菌。估计这种“持久菌”的存在至少部分是由于宿主针对麻风菌的特异性CMR 缺陷。因此欲清除这些“持久菌”,除化疗外尚需重建宿主对麻风菌的 CMR 能力。本文作者此前已报告过健康者用灭活的麻风菌  相似文献   

10.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麻风患者可以发生以逆向反应(RR)或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为特征的炎症反应性并发症,后者在瘤型(LL)麻风中更加常见。宿主对感染和炎症的反应伴有肝脏合成大量急性期蛋白的改变,以及脂质代谢的某些改变。为了探讨诸如麻风这类慢性感染是否也会引起血清脂质浓度的改变,作者在15例病理确诊为麻风,且有ENL临床特征的LL和界线类偏瘤型(BL)患者、14例无麻风反应史的未治LL或BL患者和18例流行区无麻风接触史的健康对照者中进行了血清脂质,以及淀粉样蛋白A(SAA)和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结果表明,LL/BL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较对照者高37%,血清总胆固醇或  相似文献   

11.
叶××,男,54岁,已婚,农民,汉族,广西博白县人。1946年发病,1960年诊为LL型麻风,同年5月入院,11月因其它病死亡。叶××之妻吴××,48岁,农民,汉族。1946年发病,1960年诊为LL型麻风,BI4.0,同年5月入院,1968年治愈出院。叶××之次子,16岁,未婚,农民。1958年发病,1960年诊为TT型麻风,同年5月入院,1968年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12.
组织样麻风瘤为瘤型麻风(LL)或界线类偏瘤型麻风(BL)的一种特殊表现,其发生可能与氨苯砜(DDS)耐药有关。本文收集近5年我院门诊10例患者,对其一般情况、细菌、病理检查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浙江到1994年共治愈麻风11830例,其中283例复发(2.39%)。1989~1994年复发的为71例,原为瘤型的37例(52.11%),复发变为BT的1例(2.70%)。原BL 1例,复发变为LL。原为BB 6例(8.45%),复发变为LL 1例、BL 2例(50%),变为BT 1例(16.67%),未变的2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4岁,LL型麻风。单用DDS治愈,继续给予DDS 100mg/日监服。半年后临床症状再度活跃,表现为面部浸润性红斑,边缘不清,但皮肤多次查菌均为(?)性,考虑可能为麻风反应。抗麻风三联治疗一年,同时(?)  相似文献   

15.
患麻风双亲的子女4人亦患麻风傅鸿坤(云南砚山县皮肤病防治站,663100)一户七口之家,父母均为LL型,其父82年11月治愈;其母治愈后85年4月又复发,经三联化疗于88年10月治愈。所生5个子女,其中4人发生麻风,特报告如下:例1:男、长子、27岁...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37岁。1972年确诊为LL型麻风入村治疗,查菌2.3,病理是典型LL改变。16岁时右腿发生过骨髓炎,1967年患过肾结核。入院后长期服DDS及抗结核治疗。1975年起麻风皮损消退,查菌转阴,病理检查为消退后期改变。1975年会阴部出现结节状皮损,相互穿通,玻片压迫呈苹果酱色,病理检查为寻常狼疮。左  相似文献   

17.
西藏麻风在西藏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开展麻风防治建立了防治机构。1965~1989年,拉萨市累计发现麻风61例,其中LL 44例,BB 5例,TT 11例,I 1例;规则治疗60例,未经治疗死亡1例,治疗中死亡5  相似文献   

18.
作者曾证明以6.4×10~7条加热杀死的麻风菌加0.1mg BCG,注射于瘤型病人皮内,具有免疫效应,能诱发特异性肉芽肿,并能迅速消除上述两种菌。本文报告531例LL、BL和I型麻风,用混合疫苗治疗的情况。这些病人均曾用抗麻风化疗。用6×10~8条加热杀死的麻风菌,混以0.01~0.2mg BCG,大部分病例均在18~30个月内皮内注射过8~10次。结果70%以上的LL和BL病例皮  相似文献   

19.
死者,杨××,男,1952年3月发病,1958年5月诊 断为瘤型麻风,于1974年7月死亡。其长子杨××,1992年12月发病,1994年3月根据临床查菌和病理诊断为TT型麻风。三子杨××,1993年7月发病,1994年  相似文献   

20.
作者于1978年3月~1979年2月对印度泰米尔纳德的古迪亚塔姆塔卢克的麻风病人中继发性耐氨苯砜麻风的患病率进行了初步研究。该地区为麻风高流行区,面积约为132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6,205人,麻风的患病率为26/1000。在1977年12月份的控制计划中有6880例病人在进行治疗。该区用氨苯砜广泛治疗已15年以上,有相当准确的治疗记录。在该控制区内有瘤型(LL)和界线类偏瘤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