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渗糖胰岛素配合蝶形胶布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实验组(蝶形胶布组)37例,为妇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采用局部清创,切口周围注射高渗糖胰岛素,并用蝶形胶布闭合切口。对照组(清创缝合组)为同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者23例,采用常规清创换药和/或二次缝合术。结果蝶形胶布组伤口愈合率97.3%,1例(2.7%)未愈合,清创缝合组伤口愈合率91.3%,2例(8.7%)未愈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蝶形胶布组平均住院(10.4±1.2)d。清创缝合组平均住院(17.4±2.2)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蝶形胶布组处理伤口的费用平均(108.3±27.1)元,清创缝合组平均(607.9±57.4)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渗糖胰岛素配合蝶形胶布对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有良好的效果,且方法简单易行,已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糖配合特定电磁波(TDP)照射并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2005年10月~2010年11月发生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48例。分成实验组28例,采用常规局部清创后,裂开的腹部切口放置食用白糖并配合TDP照射,清冼伤口,加用浸透康复新液的医用纱布填塞或外敷伤口。对照组(清创缝合组)20例,采用常规清创换药后,行二次缝合术。结果:两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轻、中度伤口愈合不良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用白糖配合TDP联合康复新液治疗腹部切口裂开效果良好,方法简单易行,患者痛苦少,无明显副作用,可作为临床上轻中度伤口愈合不良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不同类型胸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1 067例成人患者,手术涵盖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成形或置换、冠状动脉搭桥+瓣膜成形或置换、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改良扩大Morrow术等,均采用胸部正中手术切口,术后44例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切口愈合不良,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65.2±6.73)岁。经积极处理,均愈合良好。结果 14例患者胸部正中切口脂肪液化,予以换药加压包扎,痊愈;11例患者胸部正中局部切口愈合不良,清创后予以二次缝合术,痊愈;10例患者胸部正中切口全程愈合不良,清创后予以二次缝合术,除1例愈合欠佳,中段再次予以清创缝合术,均愈合良好;5例术后胸骨钢丝松动,收紧钢丝后予以清创缝合术,愈合良好;4例胸骨哆开,予以胸大肌皮瓣翻转术,一次性治愈。结论 针对心脏术后不同类型的胸部正中手术切口愈合不良,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业东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624-625
目的探讨裸花紫珠胶囊在外伤污染伤口清创缝合后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月至11月到本院急诊外科就诊、外伤伤口有污染的45例患者进行伤口清创缝合后,采用裸花紫珠胶囊口服6d进行抗感染治疗,作为研究组,另外40例有同样病史及病情的患者采用抗生素口服6d作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伤口全部甲级愈合,无一例出现感染、血肿及愈合不良。对照组1例愈合不良,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裸花紫珠有良好的消炎作用,可替代抗生素对部分外伤患者进行预防感染的治疗,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处理方法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并在治疗后伤口愈合不良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因素包括破膜时间长、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产程延长、贫血、手术及住院时间长、急诊手术、孕妇肥胖、手术人员缝合技术等。结论提高剖宫产手术操作技术,加强术后术后护理,合理运用预防性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的异常情况,尽早处理切口及二期缝合切口,这样就可以有效预防切口愈合不良、使腹部切口早期能够得到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冰片、芒硝治疗剖宫产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发生脂肪液化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30例)脂肪液化之切口,用冰片和芒硝按比例混匀后外敷,1次/d。对照组(n=30例)应用普通换药及挤压方法,每日换药1次。结果试验组的切口愈合时间,二次清创缝合术的几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能促进脂肪液化伤口炎症渗出物吸收,加快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7.
欧红 《淮海医药》2014,(2):143-14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的47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资料。结果妊娠合并症、试产、在手术过程中应用高频电刀、孕妇腹壁脂肪较厚、水肿、贫血、手术人员操作不当等因素增加了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机率。结论合理应用抗生素,加强术后腹部切口管理,及时发现切口愈合不良征象,尽早处理,局部彻底清创,扩开抗生素或稀碘伏纱条引流,每天坚持换药,待切口新鲜后蝶形胶布拉拢切口或二期缝合切口,尽早促使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金因肽在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中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方法 180例住院分娩后出现会阴伤口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缝合切口,观察组常规缝合,并联合应用金因肽。结果观察组愈合不良率2.22%少于对照组愈合不良率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因肽在会阴伤口愈合不良中能有效促进伤口愈合,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临床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较好处理方法.方法将我科自1998年11月~2005年11月期间腹部手术切口出现愈合不良15例采用切口清创后上糜蛋白酶针再进行切口固定方法,设为试验组;将同期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5例采用双氧水处理切口后用凡士林纱布条或利凡诺纱条引流,设为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效果相同,全部治愈,但试验组治疗时间为3~5天,对照组治疗时间10~20天,两组治疗时间相差7~15天,有明显差异(P<0.01).试验组治疗过程只需一次清创后固定,不需反复换药,对照组需要每天或隔日换药,病人较痛苦,切口如较大需麻醉下清创缝合处理.结论试验组处理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方法显得更简单,快捷,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皮下引流管应用于腹部外科手术中,预防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9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14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放置皮下引流管,对照组患者术后不放置皮下引流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及二次清创缝合发生率.结果 190例患者,手术均较成功,无1例死亡.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7.93%,对照组切口甲级愈合率为89.66%;观察组3例(2.07%)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12例(8.28%)发生切口感染,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例行二次清创缝合,对照组7例行二次清创缝合率,观察组二次清创缝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腹部外科手术患者放置皮下引流管可以降低切口感染和二次清创缝合的发生,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1.
龙生  彭艺 《中国当代医药》2014,(16):173-175
目的探讨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肥胖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碘仿纱布换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换药次数低于对照组,异物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脂肪液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切口裂开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1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2例患者,根据临床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0%,随访2年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0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19%,2年后20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47.62%。两组患者治愈率与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经期切口疼痛情况及切口肿块体积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症状及体征基本得到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典型临床症状、腹部手术史及B超检查可早期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联合药物治疗可降低临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吴芳  刘明  冯莉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341-1342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合并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方法 对VMC孕产妇6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观察组),同时对VMC孕产妇43例采用纯西医疗法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种疗法的疗效(左心室功能、心肌酶).结果 对照组愈显率为48.84%,有效率为72.09%;观察组愈显率为65.00%,总有效率为91.67%.观察组的愈显率、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指标比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而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心肌同功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指标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妊娠合并VMC疗效显著,能够改善心脏收缩功能,与单纯西医常规疗法相比具有较好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局部喷洒加蝶形胶布拉合治疗妇科切口裂开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7月术后发生切口裂开的患者24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例,试验组采用rhEGF局部喷洒加蝶形胶布拉合切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换药法,对换药天数、患者满意度、愈合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均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rhEGF局部喷洒加蝶形胶布拉合治疗切口裂开疗效肯定,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幽门螺杆菌相关性DU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78%)(P < 0.05);观察组患者溃疡愈合率和Hp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肠球部溃疡疗效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溃疡愈合率及HP清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中西医结合和单纯西药利血生、谷胱甘肽治疗慢性职业性苯中毒所致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当归补血汤配合西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利血生、谷胱甘肽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净增长值分别为1.71±0.68和1.38±0.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白细胞大多数升至正常,总有效率为86.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苯中毒白细胞减少症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吴霞  桑学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3):3547-3548
目的 探讨妇科肥胖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防治的最佳措施.方法 将84例行腹部手术的妇科肥胖患者根据术中皮下脂肪层是否放置负压吸引球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腹部切口理疗.结果 观察组脂肪液化发生率为8.7%,低于对照组的26.3%(x2=4.65,P<0.05).结论 防治妇科肥胖患者腹部切口术后脂肪液化,保持切口干燥、引流通畅很重要.  相似文献   

18.
黄运强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95-196,202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在重症肌无力危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4月一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76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研究组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的绝对评分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危象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9.5%,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重症肌无力危象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以较好地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情绪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梅颜  郭成军 《中国医药》2013,8(7):890-892
目的 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合并抑郁焦虑情绪的效果.方法 104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48例)和中西医结合组(56例),分别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规治疗+心可舒片1.24 g/次,3次/d),在初诊和用药2、4和8周时对2组患者进行抑郁及焦虑状态测评.结果 用药8周时常规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抑郁焦虑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抑郁自评量表(SDS):9.6% (5/48)比3.8% (2/56);焦虑自评量表(SAS):12.5% (6/48)比5.8% (3/56),P<0.05],中西医结合组的抑郁焦虑发生比例下降,而在其他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女性患者的抑郁比例在初诊时较男性高[20.8% (10/25)比8.3% (4/23),P<0.05];治疗8周后,女性抑郁焦虑症状在中西医结合组明显改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8周随访时抑郁状态异常情况受性别和治疗方法的影响;而焦虑状态异常情况与性别相关性不强,但中西医结合治疗仍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变量.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冠心病合并抑郁和焦虑状态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