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狗脊中化学成分及其对DPPH清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狗脊的化学成分,探讨其对二苯代苦味基肼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硅胶色谱、凝胶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狗脊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其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清除DPPH活性试验。结果:从狗脊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成分,分别为1-O-咖啡酰-β-D-葡萄糖(1),6-O-咖啡酰-D-葡萄糖(2),3-O-咖啡酰-D-葡萄糖(3),3-hydroxymethyl-2(5H)-furanone(4),β-miroside(5),cibotiumbaroside A(6),原儿茶酸(7),甘露糖(8),corchoionoside C(9),曲酸(10)。对DPPH清除能力试验结果表明,3个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结论:化合物1~5均为从狗脊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3,6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化合物1的清除效果与维生素C(Vit C)相当。  相似文献   

2.
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菊科植物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类化合物(1~7),5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12),分别鉴定为(2S)-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1),(2S)-圣草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2),(2S)-橙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5),香叶木素-7-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槲皮素-7-O-β-D-呲喃葡萄糖苷(7),3,5-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8),3,5-二咖啡酰奎宁酸(9),3,5-二顺式咖啡酰奎宁酸(10),1,5-二咖啡酰奎宁酸(11),1,3-二咖啡酰奎宁酸(12).结论:野菊花心血管活性部位中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共5个化合物分别为2~3,7~8,10;共10个化合物分别为2~3,5~12系首次从该种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中药材》2017,(6)
目的:研究苍耳草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和ODS等柱色谱技术分离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抑菌实验考察其抗菌活性。结果:从苍耳草中分离得到15个酚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绿原酸(1)、1-O-咖啡酰奎宁酸(2)、4-O-咖啡酰奎宁酸(3)、5-O-咖啡酰奎宁酸(4)、1,4-O-二咖啡酰奎宁酸(5)、1,3-O-二咖啡酰奎宁酸(6)、1,5-O-二咖啡酰奎宁酸(7)、4,5-O-二咖啡酰奎宁酸(8)、3,5-O-二咖啡酰奎宁酸(9)、阿魏酸(10)、咖啡酸(11)、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3)、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2、12~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表明,苍耳草中的咖啡酰基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Ⅰ)、大肠杆菌副氏痢疾杆菌(Ⅱ)、绿脓杆菌(Ⅲ)、志贺氏痢疾杆菌(Ⅳ)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裸花紫珠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C_(18)等柱色谱方法对裸花紫珠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经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裸花紫珠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犀草苷(1),木犀草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苷丁酯(4),木犀草素-3'-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5),木犀草素-4'-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木犀草素-7-O-(6″-E-咖啡酰)-β-D-吡喃葡萄糖苷(7),木犀草素-7-O-(6″-E-阿魏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灯盏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李菁  于德泉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1):1458-1462
目的:研究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5,7-二羟基色原酮(2)、3-O-咖啡酰-γ-奎尼内酯(3)、柚皮素(4)、3,5-二-O-咖啡酰奎尼酸(5)、3,4-二-O-咖啡酰奎尼酸(6)、4,5-二-O-咖啡酰奎尼酸(7)、1,3-二-O-咖啡酰奎尼酸(8)、1,5-二-O-咖啡酰奎尼酸(9)、3-O-咖啡酰奎尼酸(10)、4-O-咖啡酰奎尼酸(11)和绿原酸(12).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灯盏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刺人参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刺人参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了各种层析分析分离技术,分得单体,经理化常数和光谱解析确定其结构.结果 从刺人参茎中分离得到了6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O-咖啡酰奎宁酸(A)、1-O-咖啡酰奎宁酸(B)、大黄酸(C)、紫丁香苷(D)、蔗糖(E)、葡萄糖(F).结论 3-O-咖啡酰奎宁酸、1-O-咖啡酰奎宁酸、大黄酸均为同属植物中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7.
油菜花粉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油菜花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油菜花粉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1),山柰酚-3,4'-双-O-β-D-葡萄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1→2)-β-D-葡萄糖苷(3),烟酸(4),烟酰胺(5),香豆酸-4-O-β-D-葡萄糖苷(6),山柰酚(7),β-谷甾醇(8),5-羟甲基糠醛(9).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油菜花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赵巍  胡琴  马林  秦海林 《中国现代中药》2016,18(11):1448-1450
目的:对化合物3-O-α-L-吡喃鼠李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山柰酚进行DMSO-d_6中核磁共振波谱数据归属并对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溶剂提取法和硅胶柱色谱法对草麻黄茎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得到一个黄酮糖苷类化合物;本文选用DMSO-d6为溶剂,采用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1D和2D NMR)技术完成了其~1H-和~(13)CNMR化学位移的全归属。通过降血脂细胞模型实验与具有较强降脂能力的阳性对照相比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其结构为3-O-α-L-吡喃鼠李糖基-7-O-β-D-吡喃葡萄糖基山柰酚,该化合物对三酰甘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分辨比较清晰的β-D-吡喃葡萄糖基和α-L-吡喃鼠李糖基的~1H-NMR信号,发现该化合物与阳性对照物比较对三酰甘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其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6,(5)
目的:研究狭叶瓶尔小草化学成分。方法:采用95%乙醇热回流提取狭叶瓶尔小草干燥全草,并运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柱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狭叶瓶尔小草中分离鉴定了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3-O-甲基槲皮素(1)、瓶尔小草醇(2)、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3)、3-O-甲基槲皮素7-O-β-D-葡萄糖基-4'-O-β-D-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咖啡酰基)-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5)、槲皮素3-O-(6-O-咖啡酰基)-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6)。结论:其中,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5、6为首次从瓶尔小草科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娑罗子(天师栗A.Wilsonii Rehd.种子)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LH-20及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①山奈酚-3-O-[-D-木糖基(12)]——D-葡萄糖甙;②山奈酚-3-O-[-D-木糖基(12)][-D-葡萄糖基(16)]——D-葡萄糖甙;③山奈酚-3,7-O——L-二鼠李糖甙;④山奈酚-3-O——D-葡萄糖甙。结论: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黑刺菝葜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黑刺菝葜(Smilax scobinicaulis C.H. Wright)根脂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分离方法,利用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黑刺菝葜根乙醇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数据将其结构鉴定为:β-谷甾醇(1),拉克索皂苷元(2),clemaphenol A(3),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4),乌苏酸(5),布卢门醇A (6),对羟基桂皮酸甘油酯(7),1-O-阿魏酰甘油酯(8),槲皮素(9),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0),反式白藜芦醇(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胡萝卜苷(13)。结论 其中化合物3~8、10~12为首次从黑刺菝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stituents in the dried aerial parts of Eclipta prostrata.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1D,2D NMR,UV,IR,and HRESI-TOF-MS)and chemical analyses.Results Eight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7-O-methylorobol-4′-O-β-D-glucopyranoside(1),3′-hydroxybiochanin A(2),echinocyst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3),ecliptasaponin A(4),eclalbasaponin I(5),eclalbasaponin IV(6),echinocystic acid(7),and 3-oxo-16α-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8).Conclusion Compound 1 is a new compound and compound 3 is obtained from this genus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3.
对傣药决明子Cassia occidental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用MTT法测定了化合物对NB4,A549,SHSY5Y,PC3,MCF75株人癌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从决明子中分离鉴定了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2)。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6-羟甲基-4-异丙基-7-甲氧基-1-萘甲酸甲酯,该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4.
女贞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木犀科药用植物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的化学成分。 方法 用溶剂提取、萃取、硅胶正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结晶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 结果 从女贞子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O-cis-P-coumaroyl maslinic acid(1,oleoside 11-methyl ester(2,oleonuezhenide(3,G 13(4,oleoside dimethyl ester(5,nuezhenide(6,oleuropein(7,3,4-dihydroxyphenethyl-β-D-glucoside(8和3,4-dihydroxyphenethyl-(6′-caffeoyl-β-D-glucoside(9。 结论 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皱盖假芝Amaurodermarude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新的活性化合物。方法运用硅胶、凝胶、MCI-gel树脂及RP-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皱盖假芝子实体中分离得到了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乙氧基-E-3-(3,4-二羟基苯亚甲基)-5-(3,4-二羟基苯基)呋喃-2-酮(1)、七叶内酯(2)、咖啡酸(3)。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皱盖假芝素A。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Desmodium triquetrum and their antihyperlipidemic activities. Methods The constituents of D. triquetrum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using various column chromatographies.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using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lipid-lowering effects of the isolates were evaluated in HepG2 cells. Results Nine compound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thanol extract of D. triquetrum and determined to be 6′-O-cis-p-coumaroyl-3,5-dihydroxy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 tadehaginoside(2), rutin(3), 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4), 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5), 6-O-(E)-p-hydroxy-cinnamoyl-β-glucose(6), 6-O-(E)-p-hydroxy-cinnamoyl-α-glucose(7), kaempferol-3-O-β-D-rutinoside(8), and 3-O-β-D-galacopyranosyl(6-1)-α-L-rhamnosyl quercetin(9). Compounds 1 and 2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ntracellular content of total cholesterols and triglycerides. Conclusion Compound 1 is a new phenolic compound and exhibits potent anti-hyperlipidemic activity. Additionally, compounds 6 and 7 are isolated from D. triquetrum for the first time.  相似文献   

17.
延胡索中的生物碱成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块茎60%乙醇提取物的生物碱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延胡索块茎60%乙醇提取物的氯仿可溶部分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7-醛基脱氢海罂粟碱(1),O-甲基南天竹碱(2),(+)-O-甲基球紫堇碱(3),d-紫堇碱(4),四氢黄连碱(5),8-氧黄连碱(6),巴马亭(7),四氢巴马亭(8)和去氢紫堇碱(9).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生物样品中获得,首次报道了其核磁数据,化合物3为首次从罂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对迷迭香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SRB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迷迭香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和8个已知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1)、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2)、迷迭香酚(3)、7-甲氧基-迷迭香酚(4)、表迷迭香酚(5)、7-甲氧基-表异迷迭香酚(6)、rosmaquinoneB(7)、鼠尾草酚(8)、galdosol(9)和pisiferal(10)。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7-异丙氧基-表异迷迭香酚和7-异丙氧基-迷迭香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二萜类化合物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大叶冬青为苦丁茶的主要基源植物,三萜皂苷为其主要的活性和特征性成分。该研究从大叶冬青叶中分离得到了2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大叶冬青皂苷R(1)和大叶冬青皂苷S(2),并根据NMR,MS等波谱方法和理化性质鉴定了其化学结构。其中大叶冬青皂苷R为第1个含有19-28内酯环的三萜皂苷。  相似文献   

20.
杨金  刘卫  羊晓东  赵静峰  刘富  李良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5):1927-1929
目的:研究剑川乌头中的二萜生物碱.方法: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用有机波谱学的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了8个二萜生物碱:acoforine(1),acoforestinine(2),14-O-acetylsachaconitine(3),黄草乌碱丙(vilmorrianine C,4),黄草乌碱丁(vilmorrianine D,5),塔拉萨敏(talatizamine,6),查斯曼宁(chasmanine,7),滇乌碱(yunaconitine,8).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