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红琴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1):1704-1705
目的: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5年间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CT平扫所见病例为单发病灶,其中13例病灶为低密度影,3例并发肝内胆管结石.3例为中心更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有不均匀强化,6例有不完整环行强化,门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期16例病灶持续强化。结论:肝动脉期及门脉期轻度不完整环行强化及延迟期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32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平扫所有病例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30例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31例病灶渐进性、向心性持续强化,1例病灶未进一步强化,其中显示肝脏包膜皱缩凹陷征象的12例,肝叶萎缩的9例,周围胆管扩张的16例,4例病灶内出现钙化,6例合并胆管结石。结论: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平扫呈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轻度多样性不均匀强化,延时期持续渐进性、向心性强化为特点,肝叶萎缩、周围胆管扩张及肝脏边缘包膜凹陷是其重要间接征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CT的多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方法:23例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中,单发21例,多发2例,位于左叶13例,右叶8例,同时累及左右叶2例.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圆形及类圆形、不规则形,4例呈多囊状,4例可见点状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3例,其中5例扩张的胆管包绕肿块,合并肝硬化4例,出现肝脏边缘脐样切迹9例,合并胆管结石11例,肝门淋巴结肿大7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脉期23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较动脉期略明显,其中出现边缘不规则环状强化8例,中心呈片絮状强化、网格样、斑片样强化12例,轻度不规则斑片状增强3例;延迟多例病灶持明显续强,少数延迟强化与前期强化相近,极少病例同前期相比略下降.全部病例未见门静脉、腔静脉瘤栓.结论:IHPCC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分析肝脏黏液性囊性肿瘤(MCN)与囊肿型胆管乳头状肿瘤(IPNB)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MCN和16例囊肿型IPNB(侵袭性10例、非侵袭性6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IPNB组与MCN组周围胆管交通、胆管扩张、附壁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病灶直径、位置、形状、囊内出血、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PNB组中,非侵袭性和侵袭性病变间仅病灶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MCN和囊肿型IPNB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病灶周围是否有胆管扩张、扩张的胆管是否与病灶相通及病灶内部壁结节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期扫描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尤其是少见病例的CT特征性表现。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4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CT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本组中41例为乏血供,增强扫描从始至终未见强化,5例为富血供肿瘤,增强扫描病灶有环形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三期扫描有一定特征性的表现,尤其是富血供肿瘤,对其CT的表现与病理对照,有助于提高CT诊断的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6.
病例男,59岁,因"反复上中腹部隐痛不适3年,加重4月"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中腹隐痛不适,无明显皮肤、巩膜黄染,无腹泻、呕血及黑便,未诊治;4月前腹痛加重并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及尿发黄,外院抗炎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来我院行CT检查。查体:体温37.3℃,血压140/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后纵隔节细胞神经瘤(Posterior mediastinal ganglioneuroma,PMGN)的认识。材料和方法: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PMGN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5例行CT检查,1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并对其CT、MR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影像学上,PMGN瘤体上下径大于前后径及左右径,且紧贴脊椎生长。我们将本组PMGN根据其是否累及邻近的椎管分为椎管相关性节细胞神经瘤(GN)(n=1)和非椎管相关性GN(n=9),另外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又分为单侧型(n=7)和跨中线型(n=3)。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1例内可见散在点状钙化,1例内可见片絮状脂肪密度影;增强扫描表现为无强化或轻中度不均匀或均匀强化。MR上,T1WI病灶均表现为均匀低信号,T2WI病灶均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T1WI增强扫描1例表现为不均匀混杂强化,其余表现为无强化。结论:PMGN在CT及MR上具有一定特点,对其特征性表现提高认识,有助于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与增强CT(Contrast-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y,CECT)的增强表现。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或肝穿活检证实为ICC的患者的CEUS和CE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两者对ICC的增强程度及模式的不同。结果:CEUS和CECT术前正确诊断ICC的分别为24例(75%)和27例(84%)(P>0.05),如果综合两者,其准确率达94%。动脉期ICC增强方式与病灶大小有一定关系:直径≤3 cm的ICC病灶6个,其中3个在CEUS和4个在CECT上表现为胃全瘤均匀性高增强;而26个直径>3 cm的病灶在CEUS和CECT上表现为不均匀性增强或环形增强的分别为26个和25个。两种大小的病灶动脉期增强方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期CEUS和CECT分别有7个和22个ICC为高增强、25个和10个为低增强,两种大小的病灶门脉期增强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EUS上病灶更多表现为低增强。结论:CEUS和CECT的诊断能力无显著差异,CEUS同CECT一样可用于ICC的定性诊断,两者相互结合可进一步提高ICC的诊断率。动脉期ICC小病灶几乎均为全瘤均匀性高增强,而大病灶倾向于不均匀性增强或环形增强。延迟期CEUS上病灶消退倾向比CECT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MR检查在背部弹力纤维瘤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弹力纤维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检查,1例行MR平扫检查。分析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CT及MR)表现。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5例病灶累及双侧,2例位于右侧,1例位于左侧。13个病灶均位于背部肩胛下角区肌肉深面。CT共发现13个病灶呈扁丘状或半圆形肿块,主要呈肌肉密度,内见条状脂肪密度沿病灶长轴间隔排列,边缘不规整,与肋骨及邻近肌肉分界不清,增强扫描4个病灶均未见确切强化;1个肿块MR信号不均,呈以等信号为主的肌纤维组织与高信号脂肪组织交替排列。结论:弹力纤维瘤有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多数患者CT及MR检查即能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常规1次屏气螺旋CT扫描,并分析其CT征象。结果(1)CT诊断肝内胆管结石的准确率达92.3%:(2)根据密度不同,结石分为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结石:(3)常伴有胆内胆管的柱状、囊状扩张;(4)CT可准确显示其并发症。结论CT对肝内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并探讨婴幼儿腮腺血管瘤(PHS)的MRI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婴幼儿PHS的MRI(9/21)、CT(12/21)和临床资料。结果:21例PHS患者中男10例,女11例,1岁以内18例(86%),超过1岁者3例(14%)。影像上均表现为单发病灶,病灶中心均位于腮腺浅叶,累及深叶者9例(43%);形态上呈类圆形6例(29%),分叶状15例(71%),所有病灶边缘清楚。12例CT检查结果示所有病灶密度均匀,CT值约(36.4±5.9) HU,病灶内未见液化坏死区,1例行增强CT检查示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增强后CT值由36 HU增至147 HU。9例MRI检查结果示病灶信号和咬肌相比,病灶在快速自旋回波(FSE)T1WI 显示均为等信号;FSE T2WI 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所有病灶内均显示静脉流空的信号影,2例增强检查示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脂肪信号相似。2例误诊为淋巴瘤(10%),1例误诊为混合瘤(5%),12例笼统诊断为良性肿瘤(57%),余6例均正确诊断为血管瘤(28%)。结论:婴幼儿发现位于腮区具有良性肿瘤病灶特征的包块,且病灶较大时突出于腮腺表面,增强后明显强化,诊断时应首先考虑血管瘤可能。  相似文献   

12.
胆管错构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资料与方法搜集7例胆管错构瘤病人(男4例.女3例,年龄16~70岁,平均51岁)的CT和MR检查资料。其中.3例病人进行了.CT、MRI和MRCP检查,4例进行了MRI和MRCP检查。这些患者中.3例病人无症状,因US体检发现肝脏多发低回声病灶就诊。4例因腹部疼痛行US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肝脏原发性未分化多形性肉瘤(UPS)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原发性UP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6例肿瘤位于肝右叶,1例位于肝左叶,1例位于尾状叶。6例病灶呈不规则形,边界模糊;2例呈类圆形,边界尚清。7例呈混杂密度,1例密度较均匀。8例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程度、范围均进一步增加;6例肿瘤延迟期持续强化。4例肿瘤并发下腔静脉或门静脉癌栓。结论 肝脏UP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囊性肾瘤的CT、MR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囊性肾瘤的CT和MR资料.结果 8例囊性肾瘤均为单侧单发,直径2.92~7.81 cm.CT或MRI扫描病灶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多房囊性病变,囊腔间无交通,囊内分隔光整,增强呈渐进性轻至中度强化.分隔在冠状位T2图像显示良好,呈短T2信号.4例MR扫描囊内信号不均匀.1例CT扫描可见点状钙化.组织病理学显示所有病例的囊壁和分隔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衬覆单层或多层立方上皮.4例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结论 CT和MR能准确显示囊性肾瘤的形态学特征,MR更能反映病变的病理基础,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探讨该肿瘤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的CT表现和诊断。结果 6例肿瘤最大径为5.4~26.4cm,平均11.2cm。3例位于肝右叶,2例位于肝左叶,1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肿瘤均为多房性单发囊性肿块,内见多发分隔,边界清楚。2例囊内分隔局部增厚,其中1例见分隔处有局限性乳头状突起,1例见壁结节,1例分隔见多个点状及短线状钙化。增强后,囊壁、分隔、乳头状突起及壁结节轻至中度强化。2例因肿块压迫出现肝内胆管扩张。其中1例肿块的小囊与肝内扩张的胆管相通。结论中年女性,CT表现为肝内单发低密度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囊内有多个分隔,囊内可有乳头状突起或壁结节,此时应考虑肝内胆管囊腺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副神经节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所有26例均行CT扫描,16例行MRI检查.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结果:CT表现为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平扫呈等低密度者23例,高密度者3例,增强多为持续性强化,动脉期中度-明显强化,实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轻度减低,24例增强后强化不均,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坏死区,2例强化均匀,1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可见病灶周围水肿表现,1例侵犯邻近骨质.6例恶性者肿块向周围结构侵犯,伴有肝脏、双肺或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径线为2.5~13.5 cm(平均6.38 cm).MRI上副神经节瘤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或不均匀混杂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是副神经节瘤定位、定性诊断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能够很好地显示肿瘤本身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MRI的信号变化能够反映肿瘤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早期发现病灶、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与鉴别、判断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胃肠道淋巴瘤64排螺旋CT及1.5T MRI成像特点,提高该病的确诊率及准确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6年经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32例病例CT及MRI资料,总结对该病诊断效力较高的影像学征象.结果:CT检查提示胃淋巴瘤增厚胃壁密度较均匀,累及宽基底部,动脉期“黏膜白线征”出现率87.5%,静脉期“三轨征”出现率81.3%,MRI检查T1WI及T2WI显示胃黏膜及浆膜有独特优势.肠道淋巴瘤以长管样肠壁环形增厚为特征,累及肠段多较长,肠壁密度或信号均匀且轻中度强化.其中小肠“动脉瘤样扩张”常见;结肠肠壁扩张伴积气积液常见,肠梗阻少见;回盲部以肿块形成更多见,肿块中心常见气体影,病变多同时累及回肠或升结肠,常继发肠梗阻.原发胃肠道淋巴瘤区域淋巴结受累多见,绝大多数受累淋巴结位于相应引流区域,散在淋巴结累及少见.结论:CT/MRI可以清楚显示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病变特点及其周围组织浸润情况,典型CT/MRI征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病例1:患者男,53岁,主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并放射至背部3年余,加重2天"就诊。体检:巩膜轻度黄染。腹部CT:肝右叶胆管扩张,肝门右侧肝管内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病灶延迟轻度强化。腹部MRI:肝右叶胆管扩张,肝门部胆管腔内见不规则软组织信号影,呈稍长T1等长T2。磁共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囊状肿瘤的声像图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状肿瘤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对12例肝内胆管囊状肿瘤患者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其中胆管乳头状腺瘤2例,乳头状腺癌6例,肝内胆管囊腺瘤2例,囊腺癌2例。结果 12例肝内胆管囊状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9/12),10例(83%)患者肝内胆管呈囊状或簇状扩张,7例(58%)胆管壁厚者均为恶性,6例(50%)肿瘤中测及乳头状回声者良恶性皆有,7例(58%)肿瘤内见胶冻状物回声,其中6例堵塞胆总管致胆管扩张。结论 局部肝叶或肝段测及胆管不明原因囊状扩张,胆管壁厚,囊内透声差,尤其是胆管内充满大量胶冻状物并见乳头状回声应视为肝内胆管囊状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提高超声对肝内胆管囊状肿瘤的早期诊断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鞍区生殖细胞瘤CT、MRI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鞍区生殖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选择过去10年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13例鞍区生殖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治疗前CT和MR图像.结果 13例患者均表现为垂体柄增粗达16 mm以上和垂体后叶正常短T1高信号消失,其中12例有中枢性尿崩症.MR图像上10例肿瘤呈等T1信号,但在T2WI上信号表现为多样性.肿瘤囊变6例,其中5例可见肿瘤延伸入第三脑室.CT平扫图像显示所有肿瘤均无钙化,11例肿瘤实体部分表现为高密度.结论鞍区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表现为:CT平扫呈高密度,钙化少见;MRI为垂体柄增粗,垂体后叶短T1高信号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