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边境地处亚热带山岳丛林 ,是我国恶性疟疾主要流行区。 1961年穆尔 (Moore)首次报告南美洲出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减低的现象[1] ,以后康塔科期 (Contacos)报告东南亚地区存在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 ;1973年国内在云南边境地区报道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药性[2 ] ,随后海南岛等地也证实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广泛产生抗药性。针对恶性疟疾治疗 ,本实验建立高抗性株鼠疟原虫实验动物模型 ,可供实验室筛选新抗疟药物和抗性研究。现将鼠疟原虫抗氯喹株的选育和保存小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1 1 1 虫种 鼠疟原虫 (P b…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是恶性疟疾流行区防治工作急需弄清和解决的主要问题。1973年,国内首次报告云南省孟定地区存在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引起了我们对抗氯喹疟疾的警惕和重视。1974年,我们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的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测定方法,在崖县南滨和乐东县志仲两地,对67例现症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在崖县发现1例二级抗性病例。1975年进一步调查证实,乐东县中部存在一个抗性流行区。1976年,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简化调查方法,组织基层力量,扩大调查面,初步查清乐东及其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国云南、海南一部分地区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为了寻找抗性疟疾的治疗方案,我们于1977年4—10月在乐东县志仲公社及其所属地区保显农场对磷酸氯化喹啉、磷酸哌喹、羟基哌喹、青蒿鲜叶煎剂四种药物治疗恶性疟疾的效果进行初步观察。一、试验区抗性疟疾情况和广例选择标准:乐东县于1975年首次发现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产生抗性。近二年海南卫生防疫站等单位在该县调查31个居民点,其中27个点  相似文献   

4.
为查清云南省内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的地理分布,作者等于1981年5~10月,应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测定法”在西双版纳勐仑地区,对收治的来自景洪县和勐腊县的4个公社,9个大队,24个居民点的62名病例,检测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同时与体内观察法作平行对照。结果表明景洪,勐腊地区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性是普遍而严重的;氯喹不宜作为当地治疗恶性疟患者的常规特效药;青蒿素类或防疟片Ⅱ号与其它抗疟药伍用,治疗当地恶性疟抗氯喹株效果较满意。体外微量测定法,调查恶性疟对氯喹的敏感性比临床观察法(体内法)更准确、迅速、方便、安全、适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恶性疟原虫几乎对所有抗疟药物都产生了抗药性,研究与恶性疟原虫抗药性相关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转运蛋白基因(Pfcrt)和恶性疟原虫多药抗药性基因(Pfmdr1)以及恶性疟原虫Kelch螺旋体蛋白基因(K13)突变有助于建立快速有效的疟原虫抗药性分子监测技术,对实现全球消除疟疾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恶性疟原虫药物抗性基因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用WHO推荐的体外微量法和体内法,测定望谟、荔波和三都等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结果表明,用体外微量法测试三县均对氯喹产生抗性;用体内法测试对氯喹均敏感,但周围血无性体消失时间较过去延长。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逆转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概念占据了疟疾化疗领域。已发现多种没有固定化学特性的化合物能恢复抗氯喹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这些化合物对癌细胞的多重抗性(MDR)有相似的作用。本文简述了有关氯喹与增效剂协同作用的实验证据,将疟原虫的MDR基因型与氯喹抗性表现联系起来,并对疟原虫和癌细胞的抗药性表型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pfcrt K76T与恶性疟氯喹抗性相关性。方法检索主要的医学数据库,按一定的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共纳入11项研究结果,采用RevMan 5对pfcrt K76T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结果 pfcrt K76T与恶性疟氯喹抗性具有明显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OR=6.60,95%CI=3.46~12.59,Z=5.73,P<0.00001)。结论 pfcrt K76T与恶性疟氯喹抗性具有明显相关性,应进一步研究,为抗疟疫苗、抗疟药物的研究和分子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最早报告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抗性的是1910年Nocht等在巴西发现对奎宁(quinine)产生了抗药性。以后又发现对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产生了抗药性。但都是很局限的,到了60年代初,又有报告,几乎同时在哥伦比亚、南美洲、泰国和东南亚出现了恶性疟原虫对当时广泛使用的抗疟药氯喹(Chloroquine)产生了抗药性。其后,抗氯喹虫株出现的范围不断扩大,产生抗药性的药物也不断增多。我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的现状刘德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一1996,14(1).一37为了解恶性疟原虫对各种常用抗疟药的敏感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如下:甲氟喹和奎宁分别测定36例和33例,未发现抗性病例。氯喹、氨酚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采用青蒿琥酯加氯喹治疗单纯氯喹治疗失败恶性疟病例的效果。方法 按照WHO推荐的在中低度疟疾流行区抗疟药治疗效果的28天随访观察法,对单纯氯喹治疗判定为早,晚期治疗失败的恶性疟病人进行治疗。结果 共治疗44例。治疗失败率为25%。恶性疟原虫对此联合用药的RⅠ-RⅢ级抗性率为22.73%,治疗失败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的反应性相关,而与第0天密度无关。结论 青蒿琥酯伍用氯喹治疗单纯喹治疗失败病例是有效的,如果将氯喹单用作为治疗恶性疟疾的一线药物,单方氯喹与青蒿琥酯伍用氯喹的先后联合使用对恶性疟的治疗失败概率仅为11.66%。  相似文献   

12.
自1960年南美哥伦比亚发现恶性疟原虫对“王牌”抗疟药氯喹产生抗药性以后,抗氯喹疟疾在中南美和东南亚的恶性疟流行区相继出现和扩散。1973~1975年,我国云南孟定、畹町地区和海南岛乐东、崖县某些地区,也证实有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抗氯奎疟疾的发生和流行。更为严重地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生产建设和战备工作,阻碍了消灭疟疾进程。因此,寻求无抗药性的高效、速效抗疟药和防治抗氯喹疟疾的药物,是当前疟疾研究工作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实现消灭疟疾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十年来抗氯喹恶性疟的调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反应的体内7天法和4周法、体外微量法以及我们参照7天法改进的简化法,于1974~1983年对海南岛11个疟区县202个居民点内1,624例恶性疟现症患者和带虫者的调查结果。抗氯喹恶性疟在海南岛出现后,扩散较快,已遍及岛内恶性疟流行区,约51万人口受到威胁,山区尤为严重;抗性的比例和程度均高,且较稳定,抗性病例中R Ⅱ和R Ⅲ约占半数,配子体携带率高;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均是传播媒介;抗性虫株同时对乙氨嘧啶有明显抗性。文中对几种调查方法的选用加以讨论,并提出加强防治和监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时至今日,疟疾仍然是危害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全世界年发病人数估计为9千万人(Gratz,1985)。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疟原虫和媒介按蚊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Peters(1985报告,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二氢叶酸盐还原酶抑制剂以及这些药物与磺胺类的联合配方均已产生抗性,且抗药范围在不断  相似文献   

15.
南美洲和东南亚出现的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已由许多学者所肯定。首先在南美洲哥伦比亚发现的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由 Young 及 Moore(1961)报告,在巴西由 Rieckmann 及 LopezAntunano(1971)报告。柬埔寨(Eyles 等,1963)、马来西亚西部(Montgomery 及 Eyles,  相似文献   

16.
青蒿琥酯治疗间日疟复燃后感染按蚊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青蒿琥酯用于治疗疟疾现症病人有明显疗效,对红内期疟原虫有快速杀灭作用,且较氯喹快,特别是对抗氯喹株恶性疟原虫效果显著[1],但易复燃.至于青蒿琥酯对疟原虫配子体在按蚊体内的发育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进行了此项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7.
恶性疟原虫抗氯喹株分离和培养建立虫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3~1992年我们在位于北纬21°~24°.东径98°~102°间的云南及相邻的缅甸等地的恶性疟病人中成功分离和培养恶性疟原虫株12株。体外抗药性测定,原再被抑制的氯喹浓度为8~64pmol。1992年11月~1993年3月复测.结果有5株原虫被抑制,氯喹浓度有自然降低现象,仍属抗氯喹恶性疟原虫株.为国内首次建立了抗氯喹恶性疟虫库.  相似文献   

18.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的抗药性问题,是当前疟疾防治工作中急需弄清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974年,海南区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等在崖县、乐东县某些使用氯喹疗效不够满意的地方,按照世界卫生组织(1967)介绍的氯喹敏感性临床试验方法,对67例恶性疟患者观察结果,发现1例有抗药性。1975年6~11月,再组织有关单位,对海南岛西南部乐东县千家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海南岛昌江县收治恶性疟30例,以测定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其中经体内外同时测定的有14例。按体内测定标准发现Ⅲ级抗性者5例,Ⅱ级抗性者1例,Ⅰ级抗性者6例,敏感者1例,另1例属于Ⅰ级抗性或敏感。经同时使用两种测定板观察结果,各剂量组对疟原虫发育的抑制率及对不同抗性病例测得的抗性曲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0.
用取自感染了抗氯喹越南奥克克诺尔株疟原虫的夜猴疟原虫接种物首次进行了恶性疟原虫的连续培养,立即变得重要的是了解是否能够用类似的方法培养其它株恶性疟原虫,和是否能够从恶性疟患者的血液直接进行培养。目前已在体外培养了三个另外株,其中二株取自患者的血液并仍继续生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