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Studer回肠新膀胱术进行技术改良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改良Studer回肠新膀胱术治疗5例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结果:5例患者手术顺利.拔除尿管后4例患者恢复生理性排尿,1例不能自主排尿.随访6~12个月,4例患者昼夜控尿良好.5例患者静脉肾盂造影未见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及上尿路积水.结论:改良Studer回肠新膀胱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并发症低,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约占嗜铬细胞瘤的10%,发生在膀胱的嗜铬细胞瘤很少见,约占整个膀胱肿瘤的0.5%以下。2011年6月我科收治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膀胱嗜铬细胞瘤术前术后病情变化复杂,风险大,该患者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后,治愈出院。现将围手术期护理经验与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尿急、尿痛伴头痛1年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6 例全膀胱切除的膀胱癌病人,施行回肠袋近端肠管人工套迭加隧道式输尿管肠吻合术,同时用2 % 碘酊处理回肠袋粘膜以减少肠粘膜的分泌与吸收。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 小时50 分钟。术后随访11 ~72 个月,全部病人白天均能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无代谢性酸中毒,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结论:本术式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病人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评价去管化回肠S型缝合制作正位新膀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后,采用带蒂末段回肠片经S形折叠后缝合形成的原位类球形新膀胱,输尿管以乳头法包埋术种植于新膀胱,新膀胱远端与尿道残端吻合。结果 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 h,术中平均出血量366 ml,术后随访1~18个月,3例白天均能控尿,夜尿1~3 次,膀胱容量大,压力低,血电解质基本正常。超声检查无上尿路扩张积液,MRI或膀胱镜检查无肿瘤复发,术后随访1~18个月,患者控尿、排尿满意,贮尿囊容量分别为250、320和450 ml,平均340 ml,剩余尿0~40 ml。结论 去管化回肠S型缝合制作正位新膀胱术操作简便,新膀胱容量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浸润性、多发性膀胱癌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Zhou FJ  Qin ZK  Xiong YH  Han H  Liu ZW  Mei H 《癌症》2003,22(1):55-57
背景与目的:膀胱全切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尿流改道方式影响,可控性或非可控性尿流改道后患者不能自主排尿、生活质量差;而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患者可自主排尿,生活质量改善,但有排空不良和控尿不全等问题。本文报告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在膀胱全切后下尿路功能性重建中的经验。方法:对15例局部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在根治性膀胱切除后利用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回肠新膀胱3例,乙状结肠新膀胱12例)做下尿路功能性重建。术后随访3-30个月(其中9例随访超过16个月),对这些患者术后新膀胱功能、控尿和排尿功能、性功能、上尿路形态和功能、血电解质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全部患者自主排尿,无需导尿。13例患者昼夜完全控尿;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有少量漏尿;另1例女性患者有中度张力性尿失禁。膀胱容量240-640ml,残余尿量0-250ml。全部患者总肾功能正常,14例血电解质正常;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和输尿管扩张各1例。9例男性患者保留性功能。13例患者恢复工作。全部患者对新膀胱功能满意。结论:改良肠道原位新膀胱术后下尿路的控尿和排尿功能良好,是目前根治性膀胱切除后理想的下尿路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位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压回肠代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远期疗效。方法;对16例全膀胱切除的膀胱癌病人,施行回肠袋近端肠管人工套迭加隧道式输尿管肠吻合术,同时用2%碘酊处理回肠袋粘以减少肠粘膜的分泌与吸收。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小时50分钟。术后随访11-72个月,全部病人白天均能自控排尿,无输尿管返流,无代谢性酸中毒,无手术死亡及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7.
膀胱全切术后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新方法即体外可控性回肠代膀胱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取一段回肠 ,将中间部分折叠成N形并缝制成贮尿囊 ;远端回肠从腹壁造瘘口穿出体外 ,于此处取腹壁皮瓣包绕外露肠管缝制成皮管 ,构建输出道 ;将尿液控制器置于皮管外 ,利用气囊控制排尿。结果  10只杂交狗顺利度过手术期 ,术后 3月时贮尿囊最大容量为 (15 0± 4 0 )ml,最大充盈压为 (2 4 .4± 5 .3)cmH2 O。临床应用 5例 ,随访 (3~ 14 )月 ,术后 3月时贮尿囊最大容量达 (2 90± 80 )ml,最大充盈压为 (36 .3± 8.2 )cmH2 O ,最大尿流率为 (2 0 .3± 4 .7)ml s,无残余尿。X线影像学检查 ,肾脏显影良好 ,输尿管通畅。尿液控制器的气囊充气后 ,无尿液流出 ;气囊消气后 ,尿液呈粗线条流出。结论 该尿流改道术式具有体外自主控制排尿的特点 ,不必佩戴集尿袋或自行导尿 ,且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与经验.方法:随访了2006年1月-2012年2月采用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的87例患者,手术方法为腹腔镜下膀胱全切术+开放新膀胱构建及吻合,并对随访3年的临床数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大多数患者恢复良好,所有的新膀胱漏尿并发症均被有效处理;仅有1例患者因肠瘘行肠造口,3个月后行肠回纳;术后3年整体生存率为88.5%(77/87),无瘤生存率为92.2% (71/77);整体控尿功能及肾功能保护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良好的控尿功能和较好的保肾功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位回肠膀胱对上尿路功能的影响。方法:评估2006年3月至2011年6月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行膀胱全切W形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的上尿路功能,所有病例随访时间5年以上,均无复发及转移。评估项目包括肌酐测定、泌尿系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及肾积水量、膀胱造影明确有无尿液返流。结果:术后2年,膀胱造影5例(14.7%)患者出现反流致轻度肾积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0,P>0.05),术后5年,膀胱造影6例(17.6%)患者出现反流致轻度肾积水,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1,P>0.05);术前血肌酐(77.32±13.78) mmol/L,术后2年血肌酐(78.50±12.37) mmol/L(t=-1.93,P>0.05);术后5年血肌酐(82.15±22.49) mmol/L(t=-2.36,P>0.05),无统计学差异,且均在正常范围。术后2年膀胱容量(413±19) ml,残余尿量(57.3±36.1) ml,术后5年膀胱容量(423±17) ml,残余尿量(53.3±33.7) ml,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05)。结论:原位W型回肠膀胱可作为膀胱全切术后理想的代膀胱术式,对上尿路功能影响较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对回肠膀胱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我科对146例恶性膀胱肿瘤患者均实施了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将1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床上活动的护理方法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实验组在采用床上活动的护理常规的基础上,在患者手术完毕回到病房后6小时后开始咀嚼口香糖,每天早、中、晚3次,每次2片,每次时间15分钟,直到肛门排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以及术后发生腹胀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Z=-4.633,P<0.001),实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咀嚼口香糖有助于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咀嚼口香糖是一种价廉、方便的促进肠道蠕动、恢复肠道功能的方法,可作为术后辅助回肠膀胱术患者康复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Wang B  Zhou FJ  Han H  Qin ZK  Liu ZW  Yu SL 《癌症》2005,24(2):229-231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广泛用于治疗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效果良好,但用于女性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女性全膀胱切除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应用全膀胱切除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的8例女性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无瘤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出现盆腔复发。全部患者均能自主排尿。4例昼夜完全控尿,另4例白天完全控尿,夜间有少许漏尿。1例术后3个月发现肾输尿管轻度积水,观察3个月后自然消退。血电解质和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肿瘤控制及新膀胱功能良好,但夜间控尿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2.
改良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手术繁杂、时间长、出血和并发症较多,以及相当一部分患者控尿不佳等缺点,我们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进行了反复改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报告我们的经验.方法:采用改良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119例临床诊断为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男性109例,女性10例.年龄33~78岁,平均55岁.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输血量,对新膀胱功能、并发症、肿瘤控制和生存情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对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一共进行了八处改良.从2000年1月至2007年2月用改良术治疗119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50~330 min,平均245 min.输血39例(32.8%).术后病理分期浅表性膀胱癌(T1N0M0) 9例,浸润性110例(其中T2N0M0 102例、T3aN0M0 3例、T3aN1M0 2例、T3bN1M0 2例,、T4N1M0 1 例).随访6~72个月,平均45个月,108例生存,10例因肿瘤死亡,1例非肿瘤原因死亡.术后白天控尿良好113例(95%),夜间控尿良好97例(81.5%).主要并发症有切口裂开5例,二次缝合后治愈;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漏1例,经再次手术作输尿管再植治愈;肠梗阻3例需住院处理.输尿管末端粘连引起肾积水8例,经内镜下切断粘连后积水消退.无肠瘘和新膀胱尿道吻合口瘘或狭窄,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结论:全膀胱切除后采用改良原位新膀胱术重建下尿路功能,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和并发症少,新膀胱控尿和排尿满意,是目前全膀胱切除后最理想的下尿路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出现功能性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69例膀胱癌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并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不良嗜好、腹部手术史、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情况、术前及术后外周血化验指标以及肿瘤的病理资料等情况,分析回肠膀胱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69例患者中术后未发生胃排空障碍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发生胃排空障碍的15例患者为观察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空腹血糖值和手术时长高于对照组,而术前及术后血清白蛋白值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手术时长和术后空腹血糖值是回肠膀胱术后发生胃排空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与术前血清白蛋白值、手术时长和术后空腹血糖值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膀胱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风险相对较大,了解其危险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复习我院2002年8月至2009年5月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7例患者在小便时均有血压一过性升高,其中3例曾发生过高血压危象,所有患者在行膀胱镜检时血压均升高超过基础值50%;2例患者术后发生低血糖昏迷,1例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休克.结论:术前重点监测排尿时及膀胱镜检时血压变化和术后观察血压血糖的变化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膀胱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风险相对较大,了解其危险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复习我院2002年8月至2009年5月7例膀胱嗜铬细胞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术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7例患者在小便时均有血压一过性升高,其中3例曾发生过高血压危象,所有患者在行膀胱镜检时血压均升高超过基础值50%;2例患者术后发生低血糖昏迷,1例发生一过性低血压休克.结论:术前重点监测排尿时及膀胱镜检时血压变化和术后观察血压血糖的变化是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行膀胱全切术,术后均行放疗或免疫疗法,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者至今仍生存1例,为结合免疫治疗患者,1例死亡者由于恶性肿瘤转移。行膀胱全切术者6例,至今生存2例,3例死亡,此3例均由于恶性肿瘤多发转移,1例失访。结论:膀胱鳞癌的预后较差,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时已属晚期,膀胱鳞癌的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行膀胱全切术效果较确实,术后结合免疫疗法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膀胱憩室内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膀胱憩室内肿瘤7例的临床资料.7例随访6~72个月,平均25个月.在4例移行细胞癌中,1例术后2个月死于脑血管意外,3例分别于术后6、8和12个月局部复发,再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加回肠膀胱术,2例术后死于肿瘤转移,1例随访6年无瘤生存.1例混合性癌患者和1例鳞癌患者术后10和14个月死于多器官转移.1例腺癌术后11个月死于心肌梗死.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膀胱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膀胱憩室内肿瘤的主要手段,治疗应采取外科手术特别是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必要时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临床极为罕见,国内外报道数甚少,对此病的临床规律缺乏深入了解。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原发性膀胱SRCC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式,探讨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原发性膀胱SRC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随访预后等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术前均行B超、CT、膀胱镜、活检等明确诊断为印戒细胞癌,并行相关检查排除转移性肿瘤。2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1例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1例术后行顺铂及5-Fu全身化疗1次,另2例未行化疗。1例随访至术后6个月死于全身多发转移,另2例随访至术后8、12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原发性膀胱印戒细胞癌发病率低,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呈浸润性生长,治疗主张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下应尽可能的行根治性膀胱全切术。  相似文献   

19.
王东耀  宋彦  宋永胜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0):1454-1455
目的:探讨膀胱鳞状细胞癌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膀胱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6例行膀胱全切术,术后均行放疗或免疫疗法,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者至今仍生存1例,为结合免疫治疗患者,1例死亡者由于恶性肿瘤转移。行膀胱全切术者6例,至今生存2例,3例死亡,此3例均由于恶性肿瘤多发转移,1例失访。结论:膀胱鳞癌的预后较差,大多数患者在被诊断时已属晚期,膀胱鳞癌的恶性程度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行膀胱全切术效果较确实,术后结合免疫疗法可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接受抗凝治疗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30例接受抗凝治疗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5 d停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改为静脉低分子肝素,术后5 d恢复口服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术前10 d停服氯吡格雷,改为静脉低分子肝素抗凝,术后5 d再恢复口服氯吡格雷.术后应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监测术中、术后有无出血、血栓性疾病及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1~3年.结果 全部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5 min,术中1例膀胱穿孔,术后3例膀胱明显出血,无尿道狭窄发生.随访期间4例复发,均为异位复发,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 在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凝剂情况下,抗凝治疗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