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加放疗治疗瘢痕疙瘩87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体质患者,常因疖肿、外伤、手术、蚊虫叮咬等抓挠后形成瘢痕,瘢痕部位发痒,不能排汗,摩擦疼痛.我院从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年采取瘢痕切除术后加放射治疗87例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2003年10月~2006年12月,应用OB医用吻合胶,对67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术后创腔进行黏合,取得了满意效果,避免了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造成颈部瘢痕,而影响美观,无副反应,易于推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贺敏 《实用癌症杂志》2007,22(6):668-669
瘢痕疙瘩是1种常见的皮肤增生性疾病,目前,后装敷贴放疗对瘢痕疙瘩的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得到了临床肯定。我院自1998年~2003年对146例患者采用瘢痕疙瘩术后后装敷贴放疗,疗效较好。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科于1998年1月~2003年12月共治疗皮肤瘢痕疙瘩患者146例,男性60例,女性86例,年龄7~48岁,中位年龄23.8岁。病变部位:面部38例,颈部14例,胸部58例,腹部44例,四肢37例,背部21例。病变面积:最小1cm×1cm,最大5cm×12cm,最厚2cm。单发者108例,多发者38例,共212处病灶。术后开始照射时间最早术后即刻,最迟术后24h。1…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功能性手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8例腮腺浅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通过保留耳大神经、顺向面神经区域解剖及腮腺浅叶部分切除等方法对腮腺浅叶肿瘤的术式进行改良,分析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双侧颌面部基本对称,手术瘢痕不明显,患者对外观满意。术后2例发生暂时性面瘫,1例发生腮腺漏,未发生Frey综合征、血肿及腮腺囊肿。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在掌握好适应汪的前提下,腮腺功能性手术对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等同于腮腺浅叶全切除术,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手术加放射综合治疗瘢痕疙瘩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加放射综合治疗瘢痕疙瘩32例张新忠,曾启华,肖圣平,郎锦义四川省肿瘤医院(610041)我院1989—1990年共接收瘢痕疙瘩患者32例,采用手术切除并术后即刻放疗,大分割连续照射,随访观察3年以上,疗效满意,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本组3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电子线放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收治可随访到的瘢痕患者222例共222处瘢痕疙瘩,年龄6 ~73岁(中位年龄29岁).术后1天内开始放疗,放疗采用6MEV电子线源皮距照射技术,照射野为瘢痕切口(包括缝线针眼)外扩1cm,照射剂量20Gy/5f,术后24h开始照射.随访时间12~ 36个月(中位时间24个月).结果:222处瘢痕疙瘩治疗后有效为204处(91.8%),痊愈97处(43.7%),显效63处(28.4%),有效44处(19.8%),无效18处(8%),单因素分析显年龄、瘢痕部位为影响疗效因素(P=0.048,0.001),多因素分析显瘢痕部位为影响疗效独立预后因素(P=0.001).结论:采用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可取得满意疗效,放疗面平坦度是保证电子线治疗瘢痕效果的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溃疡瘢痕期病理活组织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胃镜下诊断为胃溃疡的患者共5 175例,其中胃溃疡瘢痕期患者683例。从中查找胃溃疡瘢痕期患者是否取活检并按照最终的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将胃溃疡瘢痕期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比较两组各自所占比例大小及胃溃疡瘢痕期恶性阳性率,并评估胃溃疡瘢痕期行病理活组织检查的意义大小。结果:683例瘢痕期患者中未活检339例,活检344例;取活检344例最终确诊为良性溃疡的有331例 (占胃溃疡瘢痕期的96.2%),恶性溃疡的有13例(占胃溃疡瘢痕期的3.8%);恶性溃疡中早期胃癌2例(占胃溃疡瘢痕期的0.6%),进展期胃癌11例(占胃溃疡瘢痕期的3.2%);所有胃溃疡患者中胃溃疡瘢痕期恶性阳性率为0.3%;胃溃疡瘢痕期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溃疡瘢痕期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是有必要的,可以避免溃疡假性愈合造成的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瘢痕疙瘩及瘢痕瘤切除术后24h放射治疗及其毒性反应的情况。方法30例患者按照常规手术切除Ⅰ期缝合术后24h内接受放射治疗。结果5年复发率为0,且无任何毒性反应。结论瘢痕疙瘩及瘢痕瘤术后切除Ⅰ期缝合术后24h内接受放射治疗,效果良好且无任何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倒T形切口缩乳术在乳房肥大患者,特别是合并乳腺癌的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07年10月到2017年10月分别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及附属同济医院乳腺外科行缩乳术的39例乳房肥大女性患者,均采用倒T形切口(内侧蒂25例,垂直蒂5例,外侧蒂9例)。其中,包括18例符合保留乳房手术指征的乳腺癌患者(内侧蒂10例,垂直蒂4例,外侧蒂4例)。术后6、12个月评价美容效果(乳腺癌患者待放射治疗结束后进行评价)。评估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满意度以及复发转移情况。 结果39例患者术后乳房外形自然、对称,明显缩小上提,乳头、乳晕血供和感觉良好,瘢痕不明显,患者满意度高。1例术后2周出现一侧乳房的乳头乳晕区坏死,经过清创换药后愈合。5例术后双侧乳头乳晕感觉减退,其中4例在术后6个月左右恢复正常感觉,1例在术后12个月恢复。5例出现术后局部乳房组织硬结,其中3例为接受过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二次手术切除硬结后无再次发生。3例出现瘢痕处猫耳畸形,再次局部麻醉手术修整后效果良好,3例瘢痕增粗,其余患者瘢痕正常。乳腺癌患者中有3例出现放射治疗后患侧乳房皮肤水肿,术后12个月消退。术后6个月进行了美容效果评价,极好25例,良好10例,中等4例,差0例(18例乳腺癌患者中,极好9例,良好6例,中等3例,差0例)。术后12个月的美容效果评价显示:极好25例,良好13例,中等1例,差0例(18例乳腺癌患者中,极好9例,良好8例,中等1例,差0例)。随访时间最长的1例患者(双侧乳房单纯性重度肥大)术后观察了10年,乳房外形无明显变化。全部患者术后随访15~120个月,中位随访61个月,18例乳腺癌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转移。 结论对于乳房肥大,特别是合并乳腺癌的患者,采用倒T形切口缩乳术,既可切除病变,又可缩小并悬吊乳房。  相似文献   

10.
肺瘢痕癌误诊1例戴秀敏天津市干部疗养院(天津市300191)肺瘢痕癌少见,有时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尚难确诊,本例肺瘢痕癌误诊4年多,直至死后尸检方确诊,现报告如下。患者,男72岁,因咳嗽,右胸痛2年余,加重3个月,于1990年4月2日入院。缘于1986年...  相似文献   

11.
瘢痕癌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瘢痕癌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2年来18例瘢痕癌患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均属慢性瘢痕癌,其中溃疡型5例,菜花型13例;除1例头皮瘢痕癌外,其余患的移植皮片或皮瓣100%成活,2例截肢伤口一期愈合。8例患分别于术后4个月~6年获得随访,1例于术后6个月因颅内转移死亡,1例于术后5年死于其他疾病;1例足跟部瘢痕癌于术后4个月复发,并侵噬跟骨,行小腿中段截肢,其余5例局部无复发,功能外形良好。结论:病理检查结果是确定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手术仍是瘢痕癌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52岁。1995年1月因左侧乳腺恶性肿瘤行左侧乳腺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左侧乳腺单纯癌伴同侧腋下淋巴结癌转移。术后采用CAF方案化疗5个疗程。之后转入上级医院做局部放疗,具体方案及疗程不详。随后一直定期用赛若金做免疫治疗。2005年2月,患者因左侧胸壁手术瘢痕处触及豌豆大小硬结就诊,因怀疑胸壁乳腺癌复发、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23岁,未婚,因胸壁瘢痕疙瘩2年,门诊病理诊断“皮下纤维组织增生”,于2005年4月6日以“胸部瘢痕疙瘩”入院。入院时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平稳,心肺未见异常,前胸壁左、右侧有大小分别为4cm×3cm×0.3cm,5cm×5cm×0.3cm2个暗红色瘢痕疙瘩,均质硬,边缘不齐,高出皮肤,伴有瘙痒、疼痛,瘢痕内部分毛孔见红肿,有少许分泌物溢出。在外科行胸壁瘢痕疙瘩切除术及厚皮片植皮术。术后伤口甲级愈合,植皮区皮肤存活。术后第19天,到肿瘤科就诊要求行放射治疗。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头垫枕,双手置体侧。照射范围为皮片缝合线两侧各1cm,…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皮瓣二次扩张在乳腺癌根治植皮术后乳房重建中的可行性,评价该方法的优越性。方法 1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游离植皮术后胸壁"补丁样"瘢痕患者,在瘢痕下、胸大肌深面埋置较对侧乳房容积稍大的扩张器,定期注水扩张皮瓣达到可修复瘢痕切除后的缺损面积后,切除瘢痕缝合创面,伤口愈合后,扩张器二次注水,达到与对侧乳房基本对称时,取出扩张器,更换乳房假体。结果 10例患者"补丁样"瘢痕完全切除,皮瓣成活,再造乳房外观较满意,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皮瓣二次扩张、假体植入是修复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补丁样"瘢痕的一种安全、有效、损伤小的乳房重建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瘢痕疙瘩(keloid)是一种良性皮肤软组织肿瘤,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后易于复发。我科自1993年开始采用手术切除加近距离放射治疗54例(61个部位),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4例中男25例,女29例,年龄3~4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24年,均有典型病史和皮损特征。皮损部位:胸前35例,肩背部8例,腹部6例,头颈部5例,上肢4例,下肢3例,皮损最长18cm,最宽6cm。12 治疗方法 所有瘢痕疙瘩患者先行外科手术切除,切除范围包括瘢痕全部皮损,在切口一端…  相似文献   

16.
192Ir结合手术放射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性瘢痕的治疗方法甚多,但结果均不理想。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我院自1992年6月至1997年5月对31例病理性瘢痕患者进行了192Ir结合手术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并取得较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31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9,中位年龄32岁,病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高能电子线放疗瘢痕疙瘩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1998—2012年间收治可随访到的瘢痕患者578例共846处瘢痕,年龄5~80岁(中位数29岁)。术后放疗841处,需植皮瘢痕39处,术后1 d内开始放疗的656处,瘢痕最大径>5 cm的349处。放疗采用6、7 MeV电子线源皮距照射技术,照射野为瘢痕切口(包括缝线针眼)外扩1 cm。照射剂量16~18 Gy分2次,术后第1、8天各照射1次,植皮患者需要在皮瓣成活后开始放疗(约为术后10~15 d)。随访时间8~185个月(中位数36个月)。结果 846处瘢痕疙瘩治疗后有效为736处(87.0%),另有89处(10.5%)瘢痕疙瘩在4~33个月出现复发,21处(2.5%)治疗无效。单因素分析显示瘢痕长度、瘢痕部位、植皮与否、术后照射开始时间为影响疗效因素(P=0.007、0.000、0.00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瘢痕部位、植皮与否为影响疗效因素(P=001、0.001)。结论 采用高能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可取得满意疗效,治疗面平坦是保证电子线治疗瘢痕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瘢痕是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物.外科手术后必不可少地会存在瘢痕形成的问题,尤其是肿瘤术后,彻底地清扫造成较大组织损伤,使得瘢痕修复成为伤口修复的主要模式.外科医师认识术后瘢痕的形成与治疗相关信息能够帮助医师更好地开展医疗工作,指导患者术后护理,增加满意度.该文从手术切口瘢痕的转归、影响因素及早期干预措施简要论述头颈部肿瘤术后瘢痕处理的必要性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瘢痕疙瘩手术加放射治疗复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术后放射治疗的83例瘢痕疙瘩患者的复发情况。采用SAS6.12软件,以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后的复发与否为应变量,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面积、开始照射时间、放射治疗方法为自变量,对其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复发与病变面积和开始照射时间相关,而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等无关。结论采用几种疗效肯定的放射治疗方法治疗术后的瘢痕疙瘩,其复发与病变大小和开始照射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在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并择期行手术治疗的93例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患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57例)。观察组采用套扎器联合圈套器辅助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术后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抗生素、抑酸等常规治疗,并于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穿孔情况,比较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3068±574)min vs. (4279±731)min],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211±054)ml vs. (365±06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穿孔率、肿瘤完整切除率、切缘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组创面愈合良好,见白色瘢痕,对照组溃疡1例,钛夹残留2例,其余患者创面瘢痕愈合良好,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复发。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1667% vs. 3684%,P<005)。结论内镜下套扎器联合圈套器应用于胃底黏膜下微小肿瘤的治疗简化了手术程序,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肿瘤完全切除率高,安全性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