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实施术中唤醒配合中央沟定位胶质瘤切除术,初步探讨该技术对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56例运动区附近胶质瘤患者进行喉罩插管、全麻下无头皮夹快速开颅、术中唤醒,通过皮质诱发电位进行中央沟定位,在保护脑功能的同时最大程度切除肿瘤,最后在唤醒状态或全麻下快速关颅.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4例患者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2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加重或改善.肿瘤全切除29例,次全切除20例,大部分切除7例.无出血、围手术期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均无痛苦回忆.结论 唤醒状态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中央沟定位切除运动区胶质瘤,能够在保护患者脑功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切除肿瘤,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43  
目的探讨唤醒麻醉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的手术方法及意义。方法13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神经导航病灶定位术中唤醒麻醉,皮层诱发电位及皮层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在清醒状态下切除脑功能区病变。结果全部病例均在术中获得安全可靠的麻醉唤醒,清醒状态下脑功能区的定位和最大限度地肿瘤切除,其中6例获得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确定中央沟;9例经皮质刺激术明确运动区;4例通过皮质刺激术基本确定语言运动中枢。肿瘤全切11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或功能障碍加重有11例,神经功能完全恢复正常10例。1例术中出现癫痫发作,1例在唤醒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脑肿胀;全部患者术后无痛苦回忆。结论对脑功能区胶质瘤运用唤醒麻醉,神经导航病灶定位,皮层电刺激和皮层诱发电位定位脑功能区技术能较为可靠地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在清醒状态下切除肿瘤实时监测脑功能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最大程度地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中央沟附近胶质瘤切除术中中央沟定位神经电生理技术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62例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接受中央沟附近胶质瘤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依据神经电生理定位技术差异分为:对照组,25例,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SEP)行术中中央沟定位;研究组,37例,应用Co-SEP及皮层直接电刺激术(Co-ST)行术中中央沟定位。两组患者术中均接受全麻术中唤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情况的差异。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的差异,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率及次全切除率均较高(均P0.05),术后肢体功能障碍恢复率更优(P0.05)。两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唤醒程度无差异(P0.05)。随访2年,研究组的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癫痫、脑膨出、寒战及疼痛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均P0.05)。结论应用中央沟附近胶质瘤切除术中通过Co-SEP和Co-ST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进行中央沟定位,对术后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更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央沟区病变继发癫痫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总结35例首发症状为癫痫的中央沟区病变,应用长程脑电图、偶极子、皮层电极定位致病灶;MRI结合术中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刺激术定位脑功能区,显微镜下脑沟人路,保护脑功能区,病变切除后功能区残余癫痫波应用脑皮层热灼.结果 术后随访1-3年,疗效达到Engel I级31例、Ⅱ级4例、没有Ⅲ、Ⅳ级患者.术后3个月肢体功能障碍较术前改善23例,不变7例,加重5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准确定位致痫灶和功能区,脑沟入路皮质下切除病变,配合功能区残余癫痫波皮层热灼,能保护肢体功能、控制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 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痼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痼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I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y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痼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皮质运动诱发电位和皮质脑电图定位功能区,提高毗邻脑功能区胶质瘤切除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影像学检查筛选18例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的胶质瘤患者,经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磁图初步定位功能区;术中以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进一步确定脑功能区、脑电图明确致癎灶位置,避开功能区切除肿瘤和(或)致癎灶;术后于瘤腔内植入放射性同位素125Ⅰ和缓释型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结果 18例患者中1例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手术后第6、12和24个月疗效评价,无进展生存期平均为11个月;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3/1 8、9/18和6/18;疾病控制率15/18、13,18和10/18。手术前和术后第6、12、24个月时的Karnofskv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4.13±12.88)、(78.20±15.13)、(62.35±13.21)和(46.57±16.93),各观察时间点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18例(肌力下降2例、感觉减退3例、肌力与感觉同时减退1例)。结论采用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方法定位功能区及致癎灶,可在保留功能的情况下指导切除中央回及其毗邻部位胶质瘤。术后瘤腔内行间质放化疗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减少肿瘤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侵犯中央沟区的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26例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在神经导航指导下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病例肿瘤全切18例,近全切除8例。术后病理诊断:星形细胞瘤19例,少突胶质细胞瘤4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术后出现偏瘫5例,3例出院前恢复;单侧肢体肌力减退7例,术后1月左右均逐步恢复正常。结论神经导航定位下切除中央沟附近的胶质瘤,不仅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而且可降低术后致残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深部病变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脑深部病变切除手术62例,使用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实施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皮质脑电图和直接皮质电刺激等,术中应用B超或无框架导航技术定位病变,尽可能全切病变。结果病灶全切除40例,次全切除22例。术后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短暂加重6例,术后3个月均恢复正常,术后神经功能立即改善45例,无明显变化11例。术后病理:海绵状血管瘤15例,脑脓肿5例,胶质瘤28例,脑寄生虫5例,脑膜瘤5例,其他4例。随访0.5~6年,平均3年,全切除病例均未见复发,次全切病例未见进展。结论使用多种神经电生理监护手段可大幅增加脑深部病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目的探讨切除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新技术与方法。方法48例脑功能区胶质瘤经术前常规MRI、弥散张力成像(DTI)和fMRI定位大脑皮层功能区及功能投射纤维束,以神经导航为前导,在术中全麻唤醒状态下,通过术中B超定位脑内病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SEP)及皮层直接电刺激术(Co-ST)脑功能区定位,并在清醒状态下切除病变。术后随访时间3-42个月。结果16例Co-SEP确定中央沟,42例Co-ST明确运动区,16例Co-ST确定语言运动区;肿瘤全切35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1个月神经症状好转44例,术后出现暂时性局部神经症状36例;长期局部神经症状加重4例,无手术死亡。全部患者无手术痛苦回忆。结论术中全麻唤醒、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术和脑超声技术是切除功能区胶质瘤必备的三项基本技术;术前fMRI与DTI为脑功能区手术提供十分重要信息,神经功能导航为术中功能区定位提供重要前导,综合使用这些现代技术能够在术中明确脑功能区与肿瘤切除范围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切除脑功能区病变和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在等体积切除脑中央沟周围胶质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术前标定肿瘤边界、术中实时指导,对16例脑中央区胶质瘤患者行等体积显微切除手术。结果术后影像复查显示: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或无变化13例;神经功能缺损短期加重3例,3个月后恢复到术前水平,无手术死亡。结论在脑中央沟周围胶质瘤的显微手术中,神经导航系统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影像学全切除率,减轻对脑组织的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n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在切除脑中央沟附近致痫灶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2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中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刺激癫痫灶所在运动区所支配对侧上肢的正中神经,使用条状皮层电极于该侧拟确定的中央沟前后的皮层进行CSEP记录.依据中央沟前后的皮层所记录到的上肢CSEP具有极性倒转的特性,进行中央沟定位.在皮层脑电图监测下进行致痫灶切除,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 术后疗效评价,按照Engel分级评价为:Ⅰ级19例,Ⅱ级4例,Ⅲ级3例,Ⅳ级2例;总有效者26例,有效率达92.9%.结论 术中CSEP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准确定位中央沟方法,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This unusual case involves intraoperative registration of improved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accompanied by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of the motor status. CASE REPORT: A 51-year-old patient undergoing surgery for a right postcentral glioma was first submitted to phase reversal of somatosensory potentials for intra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the central sulcus. During subsequent monopolar electric stimulation of the precentral gyrus,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s) could not be recorded initially but only following extirpation of the tumor fraction in the central sulcus. The amplitudes of the registered potentials increased during the further clinical course. The preoperative arm-preponderant hemiparesis already improved on the first postoperative day. CONCLUSION: This intraopera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observation correlated with the postoperative neurological status, thus documenting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motor system through the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4.
Accurate localisation of the central sulcus enables maximum tumour resection with minimum morbidity in peri-Rolandic surgery. We investigated intraoperative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 with combined recording of lower lip and median nerve stimuli during craniotomy in nine patients with peri-Rolandic glioma. Using a custom clip electrode, the lip mucous membrane was stimulated with biphasic pulses with 0.2 ms duration, 10-14 mA intensity and a frequency of 0.7 Hz. Polarity inversion of the SSEP was detected across the central sulcus using median nerve and/or lower lip stimulation in eight of the nine patients in whom the tumour did not infiltrate the lip or hand sensory area. Recording of SSEPs with lower lip stimulation is useful if the resection margin is planned lateral to the hand representation area, if the hand representation area is not exposed by the craniotomy, or if the SSEPs for median nerve stimulation are not clear due to tumour infil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