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手术取栓、胫后静脉溶栓治疗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途径及疗效.方法 3例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经64排螺旋CT明确诊断,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成功后行手术静脉取栓并经胫后静脉埋置导管,术后辅以尿激酶进行溶栓.结果 所有患者均无肺栓塞发生,下肢闭塞血管均成功再通,临床症状消失,下肢周径恢复正常,治疗成功率100%.结论 综合介入、手术、溶栓治疗股青肿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5月-2010年12月我科对1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经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用尿激酶对髂、股静脉进行持续溶栓治疗,必要时配合髂总静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及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结果 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介入治疗,114例症状完全缓解,另6例症状明显减轻。结论经静脉置管持续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减影(DSA)下机械吸栓配合置管溶栓术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下肢累及髂股静脉血栓病人先置入Celect下腔静脉滤器,然后采用DSA下经患侧腘静脉顺穿置入Aspirex静脉吸栓导管分段吸除髂股静脉内血栓,如髂静脉受压予12mm球囊扩张,后配合unifuse溶栓导管置管溶栓。溶栓24h后造影,酌情髂总静脉置入支架,并维持抗凝治疗6-12个月,术后3-6月回收Celect下腔静脉滤器。结果:10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全组患肢症状均明显缓解,3月复查全部患肢髂股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6月内滤器全部取出,随访期间2例存在下肢深静脉轻度返流现象。结论:DSA下机械导管吸栓配合置管溶栓对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治疗具有安全、微创、高效的临床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作用及置入体会。方法: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股静脉放置20枚贝朗VenaTech LP Permanent vena cavafilter型VCF,均在肾静脉开口下方,同时19例予以抗凝溶栓治疗1,名患者因合并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氏病消化道出血,未行抗凝溶栓治疗。结果:20枚滤器均放置成功,滤器血栓形成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均经相应治疗治愈。结论: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放置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地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围产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围产期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13例,其中6例孕妇,7例产妇。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健侧股静脉或右侧颈静脉入路,7例产妇行腔静脉滤器置入,6例晚期妊娠患者于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后终止妊娠;13例患者均行全身或患侧静脉内置管抗凝溶栓处理,溶栓过程中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满意后行腔静脉滤器回收并随访6个月。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患肢完全消肿,胀痛消失,超声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2例患者患肢轻度水肿,胀痛缓解,超声提示仍有部分附壁血栓,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患者发生出血,13枚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成功回收;随访中孕产妇及新生儿均未发现与辐射有关并发症发生,无血栓再发。结论局部置管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置入是治疗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手术取栓治疗与单纯溶栓疗效的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8年3月6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分别进行溶栓与取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监测患者临床症状,测量下肢周径变化情况,复查彩色多谱勒,并随访6个月~3年不等,取栓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溶栓组。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只要没有手术禁忌证,早期手术取栓对于患者的恢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尿激酶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航空总医院及二炮总医院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间,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79例,其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全部患者均通过下肢血管彩超确诊.本组患者经患肢足背静脉输注尿激酶7~10天,(25~50)万U/天;同时辅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10~14天,4000~6400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其中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20例.出院后服用华法林和(或)阿司匹林继续抗凝治疗5~26个月.结果 全部患者肢体肿胀、疼痛症状全部缓解并顺利出院.其中发生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有症状性肺栓塞,经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好转.63例随访1个月至4年,平均14.1个月.结论 尿激酶辅以低分子肝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置入永久或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置入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作用。方法: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12例置入临时腔静脉滤器,5例置入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分别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临床观察有关肺梗塞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结果: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均全部成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近期无肺栓塞出现。结论: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使用,能有效预防肺动脉梗死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15例,核素肺动脉灌注确诊3例。治疗过程中置放临时下腔静脉滤器(IVCF)15例,颈静脉置管溶栓11例。全部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1~62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CTPA是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状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临时置入IVCF后行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彻底地顺行取出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栓。在取栓过程中若遇到左髂静脉病变者,采用取自体大隐静脉作左股静脉耻骨上交叉转流并建立临时性动静脉瘘,术中,术后输以溶栓抗凝治疗,术后2个月结扎临时性动静脉瘘。结果:17例患者有14例症状消失,有效率为82.35%,全组患者无死亡。结论:顺行取栓、取自体大隐静脉耻骨上交叉转流及临时性动静脉瘘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的早期影像表现及相应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收集分析62例经左下肢增强CT检查诊断为Cocket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4例行内科保守治疗,36例行球囊扩张后支架置入28例,二期23例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21例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滤器保护下行置管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14例行球囊扩张,12例支架置入。术后所有患者随访8-12月。结果术后静脉曲张消失、溃疡愈合,色素沉着明显改善,21例患肢肿胀患者中,19例肿胀消失,2例明显减轻。结论左下肢静脉CT成像能明确Cockett综合征诊断,了解狭窄程度及血流路径特点,及时给予综合治疗能有效减少Cockett综合征后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下腔静脉滤器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国  陈开  郑江华  朱彦彬  杨林 《四川医学》2010,31(7):905-90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的手术指征、并发症、意义及术后抗凝、溶栓治疗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3月我院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的临床资料,并对之随防。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将滤器置于双侧肾静脉开口平面下方,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0个月,均无症状性肺栓塞(PE)发生,1例滤器内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2%。无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栓塞发生,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术后正规的抗凝溶栓治疗是防止滤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和(或)肺栓塞(PE)的相关危险因素及诊治体会.方法 对10例确诊的NS并发DVT和(或)PE患者(血栓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NS无血栓患者(无血栓组)的年龄(AGE)、血浆白蛋白(ALB)、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UP)、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血栓组10例,肾活检6例,膜性肾病3例.血栓组AGE、ALB、24-UP、FIB与无血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T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经抗凝、溶栓、下腔静脉滤器植入等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消失.结论 AGE、ALB、24-UP、FIB在NS并发DVT和(或)PE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膜性肾病是NS合并血栓栓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一旦合并DVT和(或)PE,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凝、溶栓、介入治疗.经皮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预防DVT导致PE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不同治疗手段的疗效,探讨滤器植入是否常规,寻找更加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 年8 月- 2016 年4月期间就诊的89 例Cockett 综合征并发急性下肢DVT 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实验组(A、B 组)和对照组(C组)。A 组36 例均行下腔滤器植入+ 置管溶栓,其中11 例行球扩,16 例行球扩+ 支架;B 组22 例均行置管溶栓,其中7 例行球扩,11 例行球扩+ 支架,C 组31 例行系统溶栓保守治疗,术后给予抗凝、活血、消肿、穿弹力袜,院外均口服华法林继续抗凝,观察各组治疗疗效及血栓相关事件发生率。结果87 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 个月。A 和B组有效率均为100%,C 组有效率为80%,均未出现肺栓塞,无疾病相关死亡病例,实验组中A组与B组肺栓塞发生率及治疗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对照组中6例肢体缓解不明显,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栓后遗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Cockett综合征合并急性期血栓治疗,不常规植入下腔静脉滤器也是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较药物系统溶栓中远期效果好,通畅率高,发生血栓后综合征风险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术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预防肺栓塞疗效,并发症以及相关处理。方法:在DSA下经皮股静脉途径置入下腔静脉滤器46例,术中观察和术后随访了解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的发生情况。结果:46例患者下腔静脉滤器均置入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其中1例于术中发生肺栓塞,经抢救后患者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中发现下腔静脉内有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11个月后健侧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出现下腔静脉穿孔。余无相关并发症。结论:下腔静脉滤器可以有效预防肺动脉栓塞,术前彩色超声及术中下腔静脉造影是确保下腔静脉滤器(VCF)放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下腔静脉变异(inferior vena cava malformation,IVCM)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6例下腔静脉变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  结果  双下腔静脉(double inferior vena cava,DIVC)变异12例,其中9例合并下肢DVT(5例合并左下肢DVT,均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导管溶栓术,3例合并右下肢DVT,行右位IVC滤器植入术,1例合并双下肢DVT, 分别于左右位IVC各置入1枚滤器),3例合并不明原因双下肢肿胀,给予消肿治疗;左位下腔静脉(left inferior vena cava,LIVC)变异4例,其中2例因下肢肿胀行左下肢深静脉造影发现,给予消肿治疗,2例合并右下肢DVT术中经左股静脉穿刺造影发现,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其中1例同时行置管溶栓术。放置永久性滤器1例,可回收滤器10例,所有DVT患者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  结论  IVCM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合适位置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浩  祖茂衡  张庆桥 《当代医学》2010,16(35):675-67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8年9月175例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本组资料所有患者根据导管接触性溶栓效果分成治愈和未愈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因、年龄、病程、发病诱因、合并基础疾病、尿激酶剂量不同组别间治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因、尿激酶、病程不同组别间治愈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无明确病因、尿激酶剂量、病程长短是接触性溶栓效果的独立相关因素,推荐有明确病因、病程〈1月的DVT患者采用大剂量尿激酶导管接触性溶栓。  相似文献   

18.
卞栋 《中华全科医学》2012,(8):1242-1244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药物间接导向溶栓治疗和手术取栓的疗效,为DVT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下肢DVT患者共80例。发病<7 d 48例中,手术治疗25例(手术组),药物溶栓治疗23例(药物组1);发病>7 d 32例(药物组2)均采用药物溶栓法。手术治疗组25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药物治疗55例采用尿激酶间接导向溶栓治疗。结果手术取栓25例,16例发病时间<3 d者,临床治愈率为93.8%,显效率为6.2%;另9例发病3~7 d取栓者中,临床治愈率为55.6%,显效率为44.4%;不同发病时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溶栓组55例,临床治愈率为21.8%,显效率为40.0%,进步率为38.2%,不同发病时间之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药物组1疗效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36.0%(18/50),手术组为25.0%(6/24)。结论治疗时机和方法均会影响疗效,治疗时间较早疗效越好;发病7 d内手术取栓疗效优于药物溶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行植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后采用导管溶栓术进行治疗。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导入溶栓导管,疗效明显。回收滤器32例。捕获血栓28例。本组患者无一例发生致死性肺栓塞。结论与传统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比较,导管溶栓术治疗不仅临床操作简单,快速有效,并发症少,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后遗症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骨折及骨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辨证属于瘀血阻络型痹证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利伐沙班片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尿激酶溶栓治疗。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分别记录患者疼痛和肿胀情况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并用皮尺测量患肢与健肢同一部位的周径,最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8.57%,治疗组为94.29%。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