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CT与MRI对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CT、MRI对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的CT、MRI表现,15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19例中单发者9例,多发者3例,弥漫性7例。15例CT平扫为单发或多发肿块呈低密度,边界清楚,增强后小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大病灶从周边向中心强化,延时后均匀强化,11例见粗大供血动脉进入肿块内。6例MRI平扫肿块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部分内见流空血管。结论:婴儿肝脏血管内皮瘤增强后有特征性的CT、MRI表现,多可与肝脏其他实性肿块鉴别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及MRI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IHE的影像学表现,1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其中3例行MRI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 CT平扫无特异性,部分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可表现为3种类型:病灶周边环形强化,周边、中心均结节状强化,病灶片状、结节状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较大病灶多从周边向中央逐渐强化,最后肿瘤密度高于或与肝脏一致。MRI平扫病灶边界清晰,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随着TE时间延长病灶信号更高,增强扫描类似CT表现,延迟期肿瘤信号仍高于肝实质;部分病灶可见引流血管。结论 CT及MRI增强扫描IHE的表现具有特征性,两者对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9例,CT平扫+增强7例;MRI扫描8例,其中6例增强;多普勒超声检查7例,回顾性分析颈胸部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9例病灶均表现为囊实性或多房性肿块,囊性为主,病灶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4例,向纵隔内生长3例,MRI显示:液-液平征3例。CT或MRI增强扫描示实质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强化明显。USG表现为网格状低回声光团,CDFI示点片状红蓝血流信号。结论对颈胸部皮下血管淋巴管瘤,行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方法;对于病灶向纵隔内延伸应首选CT或MRI检查,三者结合起来可较全面地显示病变特征,提高血管淋巴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 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5.
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管淋巴管瘤12例,其中CT扫描2例,MRI扫描11例。回顾性分析血管淋巴管瘤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个病例中多房囊性或囊实性11例,均以囊性为主;单房囊性1例;沿组织间隙蔓延生长11例;MRI显示液-液平2例。CT或MR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轻度或中重度强化。结论血管淋巴管瘤多呈多房囊性或囊实性,以囊性为主,易沿疏松组织间隙蔓延,影像学表现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肝脏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血管成像中的时间及效果。【方法】首先将3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行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主干处的灌注CT扫描,取得三种血管的峰值时间,以此为参考,对80例患者行上腹部的多期扫描,进行不同血管的三维重建并评价其效果。【结果】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达到峰值的时间平均数分别为20s、34s和42s,以此为根据扫描的结果,肝动脉显示优良度达100%.门静脉优良的比例为97.1%,肝静脉显示优良的比例为90.0%。【结论】64层螺旋CT肝脏血管造影建议的扫描时间为肝动脉20s,门静脉35s,肝静脉45s,可达到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报告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副神经节瘤的CT和MRI表现和复习有关文献。结果5例副神经节瘤均为无功能性良性肿瘤,分布在中轴线附近。颈静脉球瘤轮廓不规则并伴颅底骨质破坏;其他几例副神经节瘤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楚锐利。3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CT平扫呈中等密度;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在MRI的T1W1呈等信号,在T2WI呈稍高信号;所有肿瘤在增强扫描中均有中等度到明显强化,中央囊变区不强化。颈静脉球瘤和颈动脉体瘤的瘤体内尚可见许多扭曲的流空血管。结论绝大多数副神经节瘤具有特定的发生部位和特定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据此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三叉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三叉神经瘤患者,结合完整的临床资料,对三叉神经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三叉神经瘤中,中颅窝型1例,后颅窝型2例,中后颅窝型5例,眼眶型1例;肿瘤呈类圆形(4例)、哑铃型(5例)生长,伴囊变(8例),邻近骨质吸收或破坏(6例),增强扫描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结合完整的临床资料、三叉神经瘤的影像学特点及其分型,多能作出准确诊断,同时为临床治疗方案设计及外科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4例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平  张涛  沙力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2,34(5):402-403,F004
目的:分析颈静脉球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此瘤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与限度。方法:报道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表现及其各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颇多;其表现各具特点,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层CT及MR表现颇具特征性,能为此瘤术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颈静脉球瘤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价值和限度。应恰当选择,合理应用,可取得理想的诊断结果。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导CT及MR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应作为术前常规和必需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0.
宋绿林  胡贵锋 《中外医疗》2009,28(29):163-163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IPL)的CT诊断。方法分析了5例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检查方法及临床资料。结果5例肝脏炎性假瘤3个病灶平扫为低密度影,1个为等密度影,1个为混杂密度影,增强扫描除1例为不均匀强化,4例都为轻度强化。结论肝脏炎性假瘤CT表现无特异性,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肝泡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u M  Ge X  Kong C  Zhang L  Yu L  Wang L  Ma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4):249-252
目的 探讨肝泡性包虫病在B超、CT和磁3共振成像(MRI)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率。方法 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46例肝泡性包虫病患者的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均行B超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 基于泡球蚴的基本病理形态、组织结构与病程发展演变的特殊影像学征象,可归纳为病灶浸润(41例,89.1%)、钙化(39例,84.8%)、液化空洞(37例,80.4%)3种类型,这3种类型可以并存。在3处类型中共发现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即晕带征、钙化征、年轮征、内陷征、空腔征、岩洞征、半岛征、小泡征与地图征。结论 肝泡性包虫病具有特异性影像学征象,在9项具有特异性诊断意义的图像特征中,只要确认其中1项,即可确认。  相似文献   

12.
肝囊性包虫病的影像学诊断与分型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Xu M  Kuerban H  Kong C  Ge X  Zhang L  Wang L  Dong Z  Yu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3):176-179
目的:探讨肝囊性包虫病在不同影像学检查中的图像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分型。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00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2039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术前B超,CT(909例)和磁共振成像(MR1,24例)检查资料,对照手术病理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影像学检查不仅可检测出包虫寄生部位,类型,大小及性状,并能显示出各种并发症病理形态改变的典型图像,影像学诊断可划分为7型,即单发型(1625例,79.70%),多发型(414例,20.30%),子囊型(1114例,54.63%),钙化型(186例,9.12%),实变型(28例,1.37%),感染型(391例,19.18%)和破裂型(298例,14.62%),结论:首次提出与临床相结合的肝囊性包虫病影像学诊断的分型名称,分型的确定有助于选择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明确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或随访证实的16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16例(17髋)病变为薄壁单房(14例)或多房状(2例)囊性肿物,位于部分或全部髋臼层面,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后外方,其中5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9例(10髋)向下延伸,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水平或其以上。上下范围为1.2-7.8cm,最大显示层面面积(横径×纵径)为0.6cm×1.9cm-2.7cm×4.5cm。CT平扫(5例)腔内为低密度,CT值8-35HU,平均16HU。9例行MR扫描,其中7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STIR呈高信号,2例(血性、脓性积液者各1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和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CT增强检查,囊壁呈轻-中度强化。10例显示扩张的髂腰肌囊与髋关节直接相通,7例可见其在关节囊的开口。结论 CT和MRI对髂腰肌囊扩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胆管细胞癌CT和MRI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34例肿块型胆管细胞癌,表现为边界清楚的长T1长T2信号或低密度肿块影,动脉期周边强化和中心延迟强化。其中2例为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增强各期周边强化的肿块;7例管壁浸润型胆管细胞癌,表现为管壁的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管壁的异常强化以及远端胆管的扩张;13例管内型胆管细胞癌表现为异常强化的腔内肿块。结论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和MRI对其诊断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田野  陈利军 《吉林医学》2011,(21):4393-4394
目的:分析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软骨母细胞瘤的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X线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X线表现: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偏心性生长,边界清晰,可见硬化边,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MR检查显示:T1WI病灶信号近似于肌肉信号,T2WI上病灶呈等高混杂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示病灶周边见大片状骨髓水肿区;病变临近出现骨膜反应、临近软组织及关节囊肿胀。结论:软骨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较有特征性,结合X线平片、CT和MRI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的CT和MRI特征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和病理诊断的TS患者CT和MRI特征及临床表现,15例均行颅脑CT平扫,CT增强2例;4例行颅脑MRI平扫,MRI增强1例。结果:15例患者多以癫痫、智力低下就诊。CT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高密度钙化结节13例,单发结节2例,1例并有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4例MRI均见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结节,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则为低信号。结论:CT和MR对T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性表现相结合可对TS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对16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早期和中晚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MRI表现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中晚期骨梗死,X线平片可见不规则的斑片状骨密度增高影,CT示病变呈不规则多发类圆形高密度病灶。MR 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 MRI检查对早期骨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怀疑骨梗死时,应常规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苗勒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苗勒管囊肿8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MRI表现。结果8例苗勒管囊肿中,其中1例位于右下腹部,呈类圆形肿块影,信号不均匀,TlWI肿块外周以等、稍高信号为主,中心呈高信号,T2WI外周呈明显高信号,中心为较高信号,增强未见强化;其余7例均位于前列腺后正中线,呈倒置的水滴状或椭圆形,6例Tl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1例cT表现为不规则囊性低密度影,内见条状纤细分隔,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结论根据苗勒管囊肿的CT和MRI表现及发病部位特点,可以在术前对苗勒管囊肿做出正确诊断。MRI较CT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在本病的影像诊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其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细胞瘤的CT、MRI表现。结果:15例中14例位于幕上脑室内,1例位于左额叶并累及胼胝体。肿瘤均呈不规则分叶状。CT上,肿块呈等或稍高密度,其中7/12(58.3%)可见点、片状或条带状钙化。MR平扫,2例肿瘤呈实体性,余均为囊-实混合性,肿瘤实体部分与灰质相比于T1WI呈等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囊性部分表现为肿瘤边缘或内部多发的"蜂窝"状或"丝瓜瓤"样脑脊液信号区。增强检查,肿瘤的实体部分、囊壁及分隔均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虽然中枢神经细胞瘤的发生率较低,但其在发病部位、影像学表现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年龄及临床表现,术前可对多数病例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