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肠系膜血管旋涡征在腹部多层螺旋CT图像中的显示率及形态学特点,明确其作为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的诊断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26例行全腹部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病例图像。以肠系膜血管伴或不伴肠管绕轴旋转角度至少大于90°作为漩涡征的判断标准,由2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是否存在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漩涡征形态特点(位置、旋转方向、旋转角度、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旋转半径)及伴随征象进行评估,并比较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中漩涡征各项特征的差异性。结果在626例病例中,CT发现72例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其中64例出现在非肠扭转病例组(显示率约10.4%),8例出现在肠扭转病例组(显示率约88.9%)。所有8例肠扭转病例的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均伴有肠管漩涡征,6例伴肠系膜上动脉狭窄。非肠扭转病例漩涡征中仅2例伴肠管漩涡征,无1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肠系膜血管漩涡征在肠扭转及非肠扭转病例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旋转角度及旋转段血管起止点间直线距离存在统计学差异(分别为P=0.042,P=0.036)。结论肠系膜血管漩涡征的形态学特征及三维重建图像分析有助于鉴别肠扭转与伴有漩涡征的非肠扭转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多层螺旋CT( 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探讨MSCT对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工作站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法及最大密度投影法)对19例肠系膜扭转、肠扭转的诊断资料,并与手术结果作对照。结果:19例MSCT检查中均有肠系膜血管“漩涡征”或肠管“漩涡征”,“鸟嘴征”9例,“靶环征”2例;19例均出现肠系膜水肿,或伴有腹腔积液;15例出现肠腔扩张积液;2例肠系膜上动、静脉位置异常;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结论: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后处理技术能显示肠系膜血管或肠管的“漩涡征”和肠管的“鸟嘴征”,评价肠系膜、肠扭转方向、程度及扭转的部位,同时可以显示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肠腔扩张积液及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肠扭转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肠扭转患者的CT检查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显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胀气,内见长短不一的液气平面影,肠壁和肠系膜增厚,密度减低,增强扫描病变肠段强化减弱。9例小肠扭转患者中,3例可见"U"形征,8例可见"漩涡征";4例见"鸟喙征";3例见"靶环征";2例MPR图像显示肠系膜血管扭曲,3例伴有腹腔积液。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可见"鸟喙征",其中1例可见"S"征,另1例可见"U"形征。结论肠扭转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并可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对肠扭转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郭祥彬   《中国医学工程》2012,(10):28+31-28,3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64层螺旋CT扫描及手术证实为肠扭转病例,分析其CT表现及后处理的技术优势。结果 11例CT诊断为肠扭转全部为手术证实,其中小肠扭转6例,十二指肠扭转1例,结肠扭转4例。CT主要影像特征为:肠管及肠系膜血管"漩涡征",血管"扭曲反折征",肠管"C形征","鸟嘴征",肠壁水肿增厚"靶环征"。结论 64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对肠扭转的定位及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肠扭转的CT特征性征象,提高肠扭转的术前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1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腹部CT表现,均为术前全腹CT平扫加增强,并将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CTA。结果 10例肠扭转患者中,单纯小肠扭转7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并长短不一的气液平,肠壁水肿,4例合并腹腔积液,其中特征性CT征象包括:7例单纯小肠扭转患者中5例出现肠管"旋涡征",6例"血管旋涡征",4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见"鸟喙征",可见"U字征"1例,"S字征"1例,1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患者可见肠管、血管"旋涡征"及"鸟喙征"。结论肠扭转患者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通常能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肠出血与缺血疾病的CT征象,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内镜检查、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患者的CT表现。按照临床及CT表现分为两组:第一组肠出血组42例,另一组肠缺血组21例,分析CT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第一组炎症性肠病18例,肠道肿瘤13例,溃疡8例,血管畸形3例;另外一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6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出血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到肠腔,间接征象只显示病变本身改变,未见对比剂外溢。缺血直接征象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血管腔狭窄;间接征象包括肠管不强化、肠壁积气等有特异性,肠扭转可见漩涡征。结论肠道出血性病变多于缺血性病变,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大部分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栓塞、狭窄、套叠及扭转表现为缺血;CT增强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利于明确诊断;CTA重建还可以发现责任血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肠扭转的CT特征性征象,提高肠扭转的术前CT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10例经手术证实的肠扭转腹部CT表现,均为术前全腹CT平扫加增强,并将图像传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MPR、MIP及CTA。结果10例肠扭转患者中,单纯小肠扭转7例,乙状结肠扭转2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1例。CT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扩张并长短不一的气液平,肠壁水肿,4例合并腹腔积液,其中特征性CT征象包括:7例单纯小肠扭转患者中5例出现肠管“旋涡征”,6例“血管旋涡征”,4例“靶环征”,3例“鸟喙征”:2例乙状结肠扭转患者均见“鸟喙征”,可见“U字征”1例,“S字征”1例,1例空肠合并升结肠扭转患者可见肠管、血管“旋涡征”及“鸟喙征”。结论肠扭转患者螺旋CT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后处理技术,通常能于术前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的超声表现和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肠扭转患者的超声图像等资料。结果:7例超声检查均清晰显示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肠系膜上动脉(SMA),6例SMV位于SMA左侧(换位征),1例SMV位于SMA前方(前/后位置异常);7例病例中6例显示"漩涡征"。结论:超声图像发现SMV和SMA的换位征和前/后位置异常以及漩涡征可以诊断肠扭转。  相似文献   

9.
汪良芝  陈明 《吉林医学》2011,(31):6548-6549
目的:探讨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AMVO)的诊断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急诊腹部CT的45例AMVO患者,结合临床特征和CT表现,判断急诊腹部CT对AMVO的诊断作用。结果:45例AMVO患者中,38例患者通过急诊腹部CT确诊,确诊率为84.4%,3例患者通过剖腹探查确诊,4例患者行肠系膜血管造影确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24例,肠系膜下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栓塞9例,肠系膜血管栓塞11例。AMVO的CT直接征像为血管内充盈缺损(38例),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11例)、肠壁增厚(26例)、薄纸样肠壁(4例)、缆绳征(5例)、肠系膜积液(13例)及腹腔积液(18例)。结论:急诊腹部CT对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有很好的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腹内疝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 IP)处理。结果 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5例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CT影像认识。方法: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均做CT检查,将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相对照,CT检查采用Philips Arua机型,层厚7 mm,螺距1.25 mm,重建间隔5 mm,兴趣区行3 mm薄层扫描。结果:5例CT表现均显示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软组织影,可见肠管以系膜血管为中心盘旋状排列呈“漩涡征”,局部小肠系膜纠集,肠管变窄,近段肠管显著扩张。1例在口服造影剂后扫描,可见造影剂从狭窄的肠管内通过。结论:“漩涡征”是本病的CT特征性表现,对“漩涡征”及一些间接征象认识不足,与肠套叠的“靶征”相混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5例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对本病的CT影像认识.方法:本组5例,男4例,女1例,均做CT检查,将影像表现与手术结果相对照,CT检查采用Philips Arua机型,层厚7 mm,螺距1.25 mm,重建间隔5 mm,兴趣区行3 mm薄层扫描.结果:5例CT表现均显示胰头下方肠系膜根部团块状软组织影,可见肠管以系膜血管为中心盘旋状排列呈"漩涡征",局部小肠系膜纠集,肠管变窄,近段肠管显著扩张.1例在口服造影剂后扫描,可见造影剂从狭窄的肠管内通过.结论:"漩涡征"是本病的CT特征性表现,对"漩涡征"及一些间接征象认识不足,与肠套叠的"靶征"相混淆,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腹内疝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例CT诊断为腹内疝,并经手术证实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采用平扫及双期增强,并进行了容积再现(VR)重组后任意切割、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结果7例腹内疝中,5例有腹部手术史,7例均表现为肠梗阻,其中4例合并小肠扭转显示肠管和血管的“漩涡征”,2例出现肠绞窄,表现为肠管强化减弱、肠壁水肿、腹腔积液;5例显示疝口,并有肠聚集、移位、肠系膜血管走形异常。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多种方法重组对腹内疝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怀涛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423-2424,2354
目的:探讨X线与CT对儿童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volvulus in intestinal malrotation,VIM) 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15例.8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5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其中10例新生儿采用76%泛影葡胺造影,6例行钡灌肠;4例行CT检查,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①腹部立卧位平片表现: 4例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1例见空、回肠换位征;②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10例,见"螺旋征".③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1例.④4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3例见典型 "漩涡征"; 1例新生儿CT扫描肠系膜血管及"漩涡征"显示不清.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螺旋征"是其典型表现;新生儿采用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取得良好效果.CT对非新生儿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漩涡征"伴肠系膜根部SMA、SMV正常排列迷失及相伴肠袢走行异常为VIM典型CT表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肠扭转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分析12例小肠扭转病例的影像学特点。结果:12例中,腹部平片腹部肠管表现为“咖啡豆征”、“8字征”、“香蕉征”等影像特征10例,“无气腹”或“少气腹”征象2例,“空回肠换位征”1例,CT扫描“漩涡征”12例。结论:“咖啡豆征”、“8字征”、“香蕉征”、“无气腹征”、“少气腹征”、“漩涡征”对小肠扭转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X线、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X线、CT扫描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证实的VIM16例.10例行腹部立卧位平片检查;1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7例行钡灌肠;6例行Cr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CT扫描.结果 腹部立卧位平片2例见"双泡征",小肠内不含气或含气较少;2例表现中上腹管状充气伴狭细短跨度肠段.上消化道造影示十二指肠完全梗阻5例;十二指肠不完全梗阻8例,见"飘带征".钡灌肠回盲部位于右上腹3例,中上腹2例,左上腹2例.4例非新生儿病例CT显示肠系膜根部类团块影,见典型"漩涡征",毗邻肠袢扩张,肠系膜静脉不同程度淤积扩张.结论 上消化道造影、CT对肠旋转不良伴中肠扭转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在绞窄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腹部多排螺旋CT影像资料,总结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 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征象:9例肠系膜上动脉或上静脉充盈缺损均得到正确诊断。间接征象:肠腔扩张积液41例(70.7%);靶征:肠壁水肿增厚12例(20.7%),其中有8例肠壁出现分层改变(13.8%),4例肠壁未见强化(6.9%);腹腔积液25例(43.1%);缆绳征:肠系膜水肿及渗出38例(65.5%);漩涡征:肠系膜血管增粗、扭曲及旋转4例(6.9%);鸟嘴征:扩张的肠袢在梗阻部位逐渐变尖,向某点集中2例(3.4%);肠壁积气2例(3.4%)。肠系膜静脉积气1例、门静脉积气1例。结论: 多排螺旋CT能较好显示绞窄性肠梗阻的直接和间接征象,为绞窄性肠梗阻术前重要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小肠扭转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仕强  廖庆厚  冯仕庭 《海南医学》2010,21(2):112-113,119
目的总结小肠扭转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冽经手术证实的小肠扭转的CT表现。1例行CT平扫,5例行CT平扫+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和门脉期)。结果6例小肠扭转(SBV)的CT征象包括“漩涡征”5例,“鸟喙征”2例,肠管“靶环征”1例,肠管壁强化减弱、肠壁水肿1例,腹水1例,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肠扩张,并见液气平面。肠系膜上静脉主干扩张2例。结论小肠扭转在CT上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CT对SBV的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及肠系膜损伤各种CT征象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手术组及19例保守治疗组肠及肠系膜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9种CT征象,即肠壁连续性中断、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壁血肿、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肠系膜脂肪渗出、肠系膜血肿、肠外积液及肠外积气,采用调差表方式根据9种CT征象的有无进行诊断。应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对手术组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及病理进行对照研究,应用R×C表资料的卡方检验对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各CT征象进行对照分析,当P0.01时,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CT诊断结果与术中所见及病理结果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c2=5.8182,P=0.01590.01),CT诊断BMIs准确率达90%,手术组小肠损伤达75%。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各CT征象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c2=148.2682,P=0.00000.01)。肠壁连续性中断、肠壁异常强化、肠壁血肿、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肠外积气仅见于手术组。结论肠壁连续性中断、肠壁异常强化、肠壁血肿、肠系膜血管内造影剂外溢、肠外积气的出现,提示有手术指征,但必须综合分析诸CT征象,间隔6-8小时CT复查对于特异性不高CT征象诠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内疝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经外科手术证实的8例腹内疝患者的CT表现,并与临床对照。结果8例中,3例十二指肠旁疝,2例术前诊断正确,1例误诊为肠扭转。5例经肠系膜疝中4例有腹部手术史。8例均有不同程度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CT表现的共同征象包括:肠梗阻;小肠异常聚集;肠系膜血管异位、伸拉、聚集、扩张;其他肠管移位,特别是十二指肠升部及横结肠。左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胃和胰尾间或胰尾后方囊袋状异常排列的肠管,右侧十二指肠旁疝表现为十二指肠圈部位囊袋状肠管伴肠系膜血管紊乱。经肠系膜疝表现为小肠异常排列,没有大网膜脂肪覆盖,结肠中心性移位,常伴小肠梗阻或肠绞窄。5例经肠系膜疝的CT征象均能明确或高度提示内疝。结论腹内疝是一种严重而认识不足的疾病,经肠系膜疝多与腹部手术有关,特别是Roux-en-Y术式广泛应用后,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大多数病例来说,CT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