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路亮  许建明  韦俊超 《安徽医学》2008,29(1):29-30,3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cm及〉2.0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剖析结直肠息肉病理检查的结果及其病理特征。方法:择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结直肠息肉病例,共计160例。将160例患者分成两组:实验组84例,均为腺瘤者;对照组76例,均为非腺瘤者。两组都行病理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分析临床病理特征。结果:所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者,84例(前面为84例,不统一);炎性息肉者,30例;幼年性息肉者,32例;增生性息肉者,14例。实验组癌变发生率为4.76%(据后面应改为4.76%),对照组为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年龄、血便者、息肉直径1厘米者、息肉分叶者以及息肉数量3个者,均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结直肠腺瘤的高危因素主要为高龄以及便血。故患者病发后需接受早期的全结肠镜检查,并于确诊后行息肉摘除术,如此便可避免癌变,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不典型增生、癌变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及病理组织学分型,分析不典型增生、癌变演变关系。方法分析总结2011年5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肠镜检查经病理确诊为不典型增生、癌变的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及病理组织学分型,分析两者的演变关系。结果发现不典型增生息肉患者中共107例,111枚息肉发生不典型增生,12枚癌变。息肉以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绒毛状腺瘤为病理基础的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4%、20.8%、28.9%,而息肉癌变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7.7%、17.1%,均提示绒毛状腺瘤的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比率更高。息肉不典型增生和息肉癌变在年龄方面老中青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1.31,P0.05);在横升结肠段与直乙降结肠段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12,P0.05);另外息肉的大小上二组间也无统计学差异(χ~2=3.23,P0.05)。结论息肉不典型增生与息肉癌变在息肉大小、部位及年龄分布、病理学特点等方面很强的相似性。筛选和定期复查是防治大肠息肉癌变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患肉及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80例正常肠粘膜、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80例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TAT3在正常肠粘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率在直径≥2cm的息内高于直径<1cm的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高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左半结肠的息肉高于右半结肠的息肉(P<0.01),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对于预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及化学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12年该院收治的经内镜及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患者837例,按患者年龄不同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老年组(≥60岁),回顾性分析各组检出率、性别结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类型.结果 各组检出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老年组高于青、中年组,发病年龄向年轻化发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年组男性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老年组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中组男性检出率高于老年组男性,老年组女性检出率高于青、中年组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临床表现以无症状为主,中、老年组以大便性质改变为主;老年组大于或等于1 cm、无蒂、多发息肉的构成比显著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非腺瘤性息肉多于腺瘤性息肉,青、中年组非腺瘤性息肉构成比高于老年组,老年组腺瘤性息肉构成比、癌变率均高于青、中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患大肠息肉、发生癌变风险均高于青、中年,近年大肠息肉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临床上应根据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的特点制订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月红  厉挺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13-1114
目的探讨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482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236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38.4%,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0.0%(p〈0.01);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便秘;直肠、乙状结肠为息肉好发部位;两组大肠息肉各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多发、直径≥1cm、广基及分叶状息肉比例及癌变率、腺瘤性息肉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老年人大肠息肉的发生率及癌变率较高,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息肉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息肉内镜及病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92例结肠息肉内镜检查患者,对内镜下表现、不同年龄组病理类型、癌变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管状绒毛状腺瘤直径、绒毛状腺瘤直径均明显高于其他息肉直径,差异显著(P0.05);两组腺瘤发生情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39岁组炎症、增生发生情况显著高于40-60岁组,癌症发生率显著低于40-60岁(P0.05)。结论年龄、病理类型、息肉直径均可能对癌变造成一定影响,应注重对40岁以上患者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窄带成像内镜(NBI)下的结直肠息肉形态特征差异及其对息肉性质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接受结直肠内镜检查且确诊为结直肠息肉样病变患者126例(768颗息肉)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检出息肉的大小、形态、表面黏膜情况,根据病理学结果将息肉分为非瘤性息肉和癌前病变息肉,并计算NICE分型判别息肉性质的价值,并绘制ROC曲线。结果:高级别上皮瘤变息肉中直径≥1.0cm的息肉占比显著高于管状腺瘤、炎性息肉、炎性息肉(P值均<0.003),管状绒毛状腺瘤中直径≥1.0cm的息肉占比显著大于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P值均<0.003);管状绒毛状腺瘤中直径≥1.0cm的息肉占比显著大于炎性息肉(P<0.003);高级别上皮瘤变息肉的山田分型与绒毛状腺瘤、增生性息肉的山田分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3);绒毛状腺瘤中分叶状息肉占比显著高于管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炎性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增生性息肉(P值均<0.003);管状腺瘤、炎性息肉、管状绒毛状腺瘤、增生性息肉黏膜表面光滑的占比率显著高于绒毛状...  相似文献   

9.
228例大肠高危腺瘤性息肉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高危息肉的内镜和病理特征,为内镜随访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按2006年美国大肠高危息肉判断标准,回顾性分析83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病理资料。结果发现结肠息肉患者1028例,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9.15%,其中病理资料完整者837例,男性515例,女性322例。腺瘤性息肉420例,占50.18%,其中管状腺瘤260例、绒毛状腺瘤99例、混合性腺瘤61例。非腺瘤性息肉41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110例、炎性息肉30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数目≥3个71例,息肉直径≥1cm共236例。腺瘤性息肉患者中息肉癌变率为10.20%。剔除60例腺瘤癌变患者后,高危性腺瘤228例,低危性腺瘤132例。该部分息肉恶变情况有待今后随访得出相应结果。结论大肠高危息肉具有一定的内镜和病理特征,对大肠息肉切除后的规范筛查、诊断和合理随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种血清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结直肠高危腺瘤及结直肠腺癌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5例结肠镜受检者病例资料,分别比较结直肠腺癌组、结直肠腺瘤组和内镜阴性组间以及结直肠高危腺瘤组和非高危腺瘤组间患者四种血清标志物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危腺瘤的危险因素综制ROC曲线评估4种血清标志物对结直肠高危腺瘤及结直肠腺癌的诊断价值;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四种血清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结直肠腺癌组中血清CEA、CA19-9、CYFRA21-1、hsCRP水平均高于结直肠腺瘤组和内镜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腺瘤组中血清CYFRA21-1高于非高危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FRA21-1>3.3ng/ml是发生高危腺瘤的危险因素(OR=2.492,95%CI:1.176~5.283,P<0.05)。4种血清标志物诊断结直肠高危腺瘤及结直肠腺癌时,以CYFRA21-1的AUC值最高。CYFRA21-1与CEA、CA19-9、hsCRP均呈正相关(r=0.650、0.840、0.562 P<0.05)。结论4种标志物中以CYFRA21-1水平升高与结直肠高危腺瘤及结直肠腺癌均存在一定联系,可能是结直肠高危腺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大肠腺瘤性息肉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在体检人群中的检出率,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3月—2010年10月符合分析条件的2 715例全结肠镜体检者的一般资料、病理结果、上腹部B超、生化学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大肠腺瘤性息肉组患者年龄、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腰围、收缩压、舒张压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腺瘤性息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组NAFLD检出率(31.9%)高于非腺瘤性息肉组(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相关〔OR=1.73,95%CI(1.28,2.35),P=0.012〕;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与大肠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 NAFLD为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此类人群应作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重点筛查对象。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癌基因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80例炎症性息肉和8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STAT3蛋白的阳性反应主要定位于细胞质。STAT3蛋白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9.00%、35.00%和31.2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炎症性息肉和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蛋白的阳性率直径≥2cm的息肉高于直径<2cm的息肉,无蒂息肉高于长蒂息肉,绒毛状腺瘤高于管状腺瘤(P<0.05),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 STAT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关,那些STAT3蛋白阳性的组织细胞可能是潜在的癌前细胞。  相似文献   

13.
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7276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796例,其中男性521例,女性275例,检出率10.94%;年龄30~69岁占82.29%;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43.84%,42.09%,11.06%,1.51%;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3.29%、升结肠11.88%,横结肠4.89%,降结肠11.58%,乙状结肠26.05%,直肠42.32%。796例中有35例发生癌变,癌变率4.4%。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9.73%,11.11%,4.86%;息肉直径≤0.5cm,未发现癌变;0.6~1.0cm,癌变率1.3%;1.1~1.9cm,癌变率7.4%;≥2.0cm,癌变率25.6%。结论: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全瘤送检。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老年人与中青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本研究选取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后确诊的153例结肠息肉并行内镜下息肉切除的患者,其中老年组(年龄≥60岁)71例,检出息肉共275枚,中青年组(年龄<60岁)82例,检出息肉共396枚。回顾性分析并比较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性别、合并疾病、息肉数量、部位、形态、病理类型、手术方法、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的大肠息肉好发于男性,且中青年组男性息肉比例(70.7%)高于老年组(53.5%);老年组具有合并症的患者高于中青年组(47.9%vs 25.6%,P<0.05)。中青年组左半结肠息肉比例大于老年组(65.9%vs 45.5%,P<0.05);老年组直径在1.0-2.0 cm之间的息肉枚数及山田Ⅲ型息肉枚数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两组患者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息肉,尤其以管状腺瘤为高发。两组患者的内镜下息肉切除方式、术后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老年人和中青年的大肠息肉具有各自的特点,因而在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时需要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100例被确诊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依次为血便(44.0%),腹痛(40.0%),大便性状改变(25.0%),腹胀(18.0%)和腹泻(17.0%)等;腺瘤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44.9%)和管状腺瘤(32.1%)为主;肠外表现包括硬纤维瘤3例,骨瘤2例,脂肪瘤1例;伴发胃息肉47例,病理类型多为胃底腺息肉(34.0%);伴发十二指肠息肉18例,十二指肠降部多发(61.1%);21例患者发生癌变,癌变中位年龄为39.6岁,直肠部位多发;将癌变与未癌变患者性别、有无家族史、发病年龄、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学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发病年龄、不同年龄阶段、腺瘤数目、腺瘤直径和腺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主要表现为血便及腹痛等,癌变率高,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发病年龄、腺瘤数目直径及病理类型。病理类型以绒毛管状腺瘤和管状腺瘤为主。目前预防性结直肠切除术仍是治疗FAP最有效的方式;无论患者选择何种术式,均需严格内镜下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脾理肠汤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大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在内镜下行息肉切除术后给予西医常规处理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服健脾理肠汤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术前、术后半年及1年中医证候评分、腺瘤数及腺瘤平均直径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术后半年及1年的息肉复发情况,并评价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期间,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治疗组48例、对照组49例患者纳入研究。(2)术后1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17%,对照组为57.14%,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术后半年及1年,治疗组腹痛、腹胀、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和大便习惯改变等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在术后1年的改善作用均较术后半年明显(P<0.05);而对照组各项中医证候评分虽较术前略有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除术后半年的大便性状外,治疗组对各项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术后半年及1年,2组患者的腺瘤数均较术前明显减少,腺瘤平均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且治疗组在减少腺瘤数和缩小腺瘤平均直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5)术后半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4.3%、8.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6%、10.4%,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肠汤在预防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方面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腺瘤性大肠息肉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阐明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结直肠息肉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检测结直肠息肉患者(息肉组,n=239)与同期结肠镜检查正常或为慢性非特异性肠炎患者(对照组,n=245)的血脂水平。分析性别、年龄和血脂水平对结直肠息肉发病的影响,检测不同发病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OR=6.26,95%CI:3.79~10.33)、高水平甘油三酯(TG)(P=0.043,OR=1.63,95%CI:1.02~2.63)、男性(P=0.001,OR=2.05,95%CI:1.35~3.11)及年龄大于66岁的高龄患者(P=0.005,OR=1.90,95%CI:1.21~2.98)结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升高,2组研究对象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结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t=-4.497,P<0.01)、TG水平(t=-2.116,P=0.036)、TC水平(t=-3.843,P<0.001)及高脂血症(HLP)比例(χ2=9.458,P=0.002)明显高于右半结肠息肉患者,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患者LDL-C水平高于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t=2.049,P=0.042),而2组患者性别、年龄、HDL-C水平、TG水平、TC水平及HLP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高龄、高水平LDL-C及高水平TG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DL-C水平升高与非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发病有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