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总结自发性脑室内出血诊治过程中的经验.方法 回顾34例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治疗的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住院期间,死亡及自动出院18例,对16例生存者随访1~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8例,Ⅱ级3例,Ⅲ级2例,Ⅳ级3例;Ⅴ级0例.结论 对于重度自发性脑室内出血患者尽早进行穿刺引流术,采用尿激酶脑室内灌洗,并进行有创颅内压监护,能够更好地加快脑室内积血的排出,降低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脑室内出血(IVH)在临床上虽然不多见,但因其多伴有严重挫裂伤,死亡率较高,愈后差,文献报道:死亡率为31.6%-76.7%,幸存者常伴有神经功能缺损或智力障碍。我院于1998至2002年间共收治12例,现作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brain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监测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acute severe brain injury,ASB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西电集团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ASBI)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脑室内置管监测颅内压,根据检测结果,对颅内压进行合理控制,并指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43.75%)明显高于对照组(28.94%),观察组死亡率(8.33%)明显低于对照组(14.58%),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26.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脑室内颅内压监测应用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提高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瘤破裂出血破入脑室病人应用颅内压监测装置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动脉瘤出血破入脑室病人的临床特点、并发症及预后。结果病人根据HUNT-HESS分级分为3组,初始颅内压平均28.52 mmHg。术后有3例病人发生颅内感染,有2例病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有4例病人发生脑积水。颅内压装置放置时间3~12 d,平均6.87 d。出院时HUNT-HESS分级各级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为Ⅱ级5.00分,Ⅲ级3.33分,Ⅳ级2.44分,各级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颅内压监测装置于动脉瘤破裂出血破入脑室病人,有助于实时监测病人颅内压,治疗过程顺利,病人预后评分较高。  相似文献   

7.
陈东辉  叶沛  李春国  贾力 《安徽医学》2017,38(6):777-779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在中重型颅脑创伤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收治的60例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持续有创ICP监测进行分为监测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剂量和应用时间、急性肾功能损害(AKI)、手术时间、监护时间及预后等.结果 监测组患者甘露醇平均剂量、应用时间为(378.36±152.04)mL和(6.87±3.88)d,监护时间为(11.82±3.54)d,AKI 6例(20.00%),预后良好10例(33.33%),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有创ICP监测可直观评估颅内压,减少甘露醇用量和时间,减少AKI,缩短监护时间,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王贵琦  黄涛 《吉林医学》2007,28(12):1418-1419
脑室内出血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危重病,文献报道死亡率可高达60%~90%.脑室系统周围有基底节、丘脑、下丘脑、脑干等结构,脑室内出血除可造成脑室系统梗阻外,对上述结构的挤压刺激,也可造成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治疗困难,死残率高.  相似文献   

9.
ICP的连续监测对判断颅内伤情、颅内压高低、指导治疗、估计预后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全面搞好护理,正确有效地持续进行颅内压监测,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提高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在术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侧脑室导管测压法进行持续有创动态颅内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300例患者在颅内压监测下45例再次手术;ICP与GCS两者呈负相关性。结论对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颅内再出血,精确评估预后,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措施,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0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诊治的98例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外科治疗,观察组患者依照ICP变化情况制定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甘露醇使用量[(925.32±301.28)g vs(1455.83±311.25)g]、使用时间[(7.64±4.58)d vs(14.35±4.59)d]、ICU监护时间[(21.48±4.13)h vs(40.39±4.12)h]、急性肾功能不全及水电解质紊乱(4.1%vs 26.5%)、颅内感染发生率(2.0%vs 12.2%)比较,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持续ICP监测能及时准确判断幕上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指导临床诊疗,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应用有创颅内压监护仪,获得持续准确的颅内压数值以及颅内压的变化趋势,揭示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治疗中的重要指导意义。方法随机选取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监护组(23例)和非监护组(27例)。监护组患者和非监护组患者均频率性应用脱水药物(甘露醇),但监护组患者根据颅内压数值调整脱水药物应用频次和血压值,而非监护组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影像学资料、瞳孔等变化来调整甘露醇频次和血压值。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方式介入的时间、脱水药物(甘露醇)的调整时间、临床转归以及颅内压监护组患者的平均颅内波动水平。结果与非监护组比较,颅内压监测组者手术治疗介入的时间更短(P〈0.05),甘露醇开始减量时间也缩短(P〈0.05),6个月后的GOS评分也提高(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够更加准确地指导手术时机和甘露醇用量的调控,在高血压脑出血的个体化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对颅内压的影响及调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1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41例。监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颅内压均先升高后再降低,最终趋于稳定。结论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关键在于颅内压的控制,对脑出血急性期血压进行有效调控可以降低脑出血的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明方  梁兴泽  钟东胜 《西部医学》2009,21(11):1868-1869
目的总结外伤性脑室出血的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外伤性脑室出血病历资料,均行手术、尿激酶冲洗和单纯保守治疗等处理。结果死亡12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10例,轻残11例,痊愈22例。结论根据外伤性脑室出血的分型和合并伤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并加强原发脑损伤和合并伤的处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王有存  潘凯  韦侨 《吉林医学》2013,34(13):2411-24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显微外科治疗及术后颅内压的变化关系。方法:对66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早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术后CT复查分为血肿清除组和再出血组,对两组颅内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1周颅内压在第3、5天时最高,血肿清除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再出血组。结论: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是致死的重要原因,血肿清除组颅内压明显低于再出血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连续腰穿治疗新生儿脑室内出血的疗效。方法 观察 15例脑室内出血 (IVH)患儿 ,其中8例患儿进行连续腰穿 (LP)治疗 ,7例口服乙酰唑胺治疗。治疗时间不少于 10天 ,观察时间不少于 2 0天。结果 连续LP组脑脊液 (CSF)蛋白含量及细胞计数下降程度与乙酰唑胺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连续LP组神经系统症状缓解时间较乙酰唑胺组缩短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未观察到局部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征象。结论 连续LP治疗新生儿脑室内出血能安全有效地降低CSF蛋白含量及细胞数 ,并能迅速缓解神经系统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进行持续动态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护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脑实质内ICP监护法对19例小骨窗开颅的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进行术后ICP动态监护。选取2008年1-12月该科11例小骨窗开颅手术患者作为对照(既往常规经验治疗组)。结果本组4例重度ICP增高患者在开始出现颅高压时仅2例有症状和体征,1例死亡。ICP监护组20%甘露醇应用天数为(8±3)d,剂量为(925±125)g;既往常规经验治疗组20%甘露醇应用天数为(11±4)d,剂量为(1475±175)g。ICP监护组20%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均明显低于既往常规经验治疗组(P<0.05)。结论脑实质内ICP持续监护有助于对小骨窗开颅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变化的及时、准确判断,可为疾病的早期、正确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8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简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颅内监护仪行颅内压监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重残率、病死率及KPS功能状态评分.结果 观察组重残率及病死率(17.86%)低于对照组(42.86%),出院3个月后的KPS功能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助于降低患者的重残率、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廖红 《四川医学》2014,(2):277-278
目的 总结颅内压监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护理.方法 3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中安置颅内压探头,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控制血压、加强颅内压监测的护理管理.结果 术后死亡3例,34例存活患者随访6~12个月,按ADL评价:基本恢复日常生活能力12例,部分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需要他人帮助17例,严重缺乏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依赖他人4例,生活完全依赖1例.结论 加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压监测和护理,可及时观察颅内病情,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