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郑少峰 《医学信息》2003,16(5):267-268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5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底血流阻断术。结果:术后死亡3例(5.1%),其余病例无近期并发症。远期再出血3例(6.1%),死亡2例(4.3%),绝对生存率为83.9%。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及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的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的肝脏功能、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发生率等进行分析。结果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近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个月至6年,再出血率为6.1%(6/99)。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不仅操作简便,而且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易在基层医院开展,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门奇断流术对自由门静脉压力和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门奇断流术对自由门静脉压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和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采用水柱法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常规抽血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FPP由术前的26.0±6.0mmHg降至术后21.0±6.0mmHg.同时,患者肝功能无明显损害.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维护肝脏功能的同时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门奇断流术对自由门静脉压力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3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和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采用水柱法测量自由门静脉压力(FPP),常规抽血检测肝功能变化.结果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FPP由术前的26.0±6.0mmHg降至术后21.0±6.0mmHg.同时,患者肝功能无明显损害.结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在维护肝脏功能的同时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仝太平 《解剖与临床》2010,15(5):354-355,358
目的:探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9年8月,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患者26例.结果:与术前相比,手术后门静脉压力降低22例,升高4例.1例围术期死亡;25例术后获得确切止血效果,治愈出院.25例获1~6 a随访,无再出血发生,无肝性脑病发生,无难治性腹水,部分患者术后肝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食管静脉曲张消失18例、减轻5例,另2例无变化.结论: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安全、合理、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反复上消化道出血。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反复出血患者136例,均经胸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痊愈出院130例,急诊手术死亡4例,择期手术死亡2例。结论 经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反复上消化道出血与其它手术方式相比,具有操作清晰,断流更加彻底、安全,急诊止血率高、死亡率低、并发症少、长期生存率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40例门脉高压出血患,观察其肝性脑病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及再出血率。结果:术后发生肝性脑病1例,胃炎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随访35例,少量出血2例,大量出血2例,均保守治愈。结论: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出血近期和远期疗效均较满意,适于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断流术并吻合器横断食管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所致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包括急性出血期急诊手术22例,有出血病史作择期手术的19例和无出血病史作预防性手术的7例,经腹采用吻合器横断食管下段同时进行食管下段及贲门周围血管的选择性离断,观察其近期和远期止血效果。结果术后近期和远期止血效果都比较满意。结论该手术为食管下段横断和对食管下段与贲门周围血管选择性离断的联合应用,术中使用一次性吻合器进行食管下段的横断与吻合,使手术方法简便快捷,可减少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中心报告了采用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合用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16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经验。肠系膜下静脉-腔静脉吻合口直径平均为6.46±0.78mm,分流后FPP平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以及手术后甲状腺素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5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51例正常对照者,抽取空腹静脉血,同时对31例具备手术条件而接受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者,于手术前1d和手术后1、7、14、30d抽取空腹静脉血,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血清FT3、FT4、T3、T4、rT3水平。结果:51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血清FT3、FT4、T3、T4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以期病情严重者最明显;31例接受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手术者,手术后含量进一步降低,手术后1周逐渐回升,于手术后30d恢复手术前水平。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存在低甲状腺素血症,手术刨伤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术后顺利恢复者可于手术后30d恢复手术前水平,围手术期检测血清甲状腺素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轻重及手术后病情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多以反复上消化道出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基本为Child A级,所有病例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确诊,其中5例行MRI、7例行CT检查亦能良好地显示病变.9例单纯行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3例术后3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内科保守治疗2例,再次行内镜下食管曲张静脉套扎l例;7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肾静脉分流,随访3年未见再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均减轻或消失,肝功能正常.结论 彩色多谱勒超声可作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首选诊断方法,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静脉分流是较合适的治疗方法,对病变波及整个门静脉系统的患者,仅做脾切除及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是比较恰当的.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门脉高压是常见病,发病率逐年增加,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术式[1]。但由于各种原因,术后消化道再出血难以避免。我院2000年6月至2009年9月行门奇断流术276例,术后近期(30 d内)再出血18例,占全部病例的6.5%,外院门奇断流术后出血转入我院治疗12例,共30例,现对其原因及处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指彻底切断冠状静脉、胃短静脉、胃后静脉、左膈下静脉,包括高位食管支或同进存在的异位高位食管支,同时结扎、切断与静脉伴行的同名动脉。我科自1998年1月至2006年1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0例病人,男18例,女2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4岁,均为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有脾肿大、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症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肝炎病史,一次或多次呕血、黑便史。术前给予血、尿常规、血型、便潜血、出凝血时间、肝、肾功等化验;彩超、心电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RAS)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PD)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围术期采取快速康复外科干预措施分为对照组(n=36)与ERAS组(n=32)。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前和术后1个月PT、ET-1、Ang-Ⅱ、PVF水平变化。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AS组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引流管拔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ERAS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患者ET-1、Ang-Ⅱ、PVF、P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ERAS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下腹腔镜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安全可行,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256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导致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术前门静脉压力、合并有糖尿病有密切关系,与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后血小板升高关系不密切。结论肝脏功能损害严重,门静脉压力明显增高,合并糖尿病是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高危险因素,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16.
脾脏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简称二联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食管下段胃底周围曲张血管破裂大出血的常用手术。本文就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中遇到的二联术的术后并发症及护理要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术后出血的护理 1.术后腹腔内血管性出血:较少见,但病情凶险,常见原因为术中血管漏扎或结扎线脱落引起。临床多表现为术后生命体征的改变,因此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注意血压、脉搏、呼吸的改变,如果心率加快,血压下降,自腹腔引流管中有大量鲜红色血性液体引出,伴有血凝块,应立即汇报医师,同时给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采用同期手术治疗与分期手术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患者161例,对符合分组条件的102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分析。 A组患者53例院同期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管切开取石术。 B组49例院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年内二期行胆囊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管切开取石术。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同期组患者总手术操作时间,术后恢复时间,手术出血总量均好于分期组,对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分期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好手术适应症,选择好手术时机及正确的术中处理的前提下,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石症采用同期手术治疗的方案不但能够避免患者的二次手术创伤,减少患者手术出血总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明显降低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性较高,手术耐受情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危重,保守治疗往往不能起到满意疗效。基层医院由于保守治疗措施不完备,内镜治疗缺乏经验,强调保守治疗往往延误手术时间,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手术治疗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我院从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采取脾切除术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病例共68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治疗组给予循证护理.结果 给予循证护理的治疗组在临床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实施循证护理,疗效好,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联合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脾肾静脉分流(简称联合手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从(37±8)cmH,0降至(30±4)cmH2O,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人肝血流量从(1098±338)ml/min减至(99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从(605±288)ml/min增至(735±293)ml/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93%)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再出血发生率为4%,其中1例死亡。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得到明显缓解,肝性脑病发生率为4%,未发现脾静脉血栓形成,肝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结论联合手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较为理想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