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国荣  杨艳丽 《河北医学》2009,15(8):F0003-F0003
1临床资料 病例1:孕妇21岁,孕2产0,停经34周2d,无不良家族史及孕产史,常规产科超声所见:胎儿1:胎方位,臀位,双顶径7.8cm,股骨长5.3cm,腹围22.8cm,膀胱较小,胎体略贴于子宫后壁。胎儿2:胎方位,头位,双顶径8.4cm,颅骨光环周围皮肤增厚约1.4cm,股骨长5.9cm,腹围30.5cm,胎儿腹壁与内脏间见大量无回声区,约6.8cm×4.3cm,膀胱可见。  相似文献   

2.
例1,患者,男,32岁,主诉“呕吐、黑便4天”入院。入院后做腹部CT检查,诊断意见为:(1)肝硬化并腹水;(2)肝内低密度影,建议强化CT检查,以排除肝占位。次日来我科室做腹部B超,我科室使用百胜Au4型3.5(MHz)腹部探头,嘱患者空腹平卧位常规切面扫描见:肝左叶前后径6.7cm;上下径4.3cm;肋缘角变钝。肝右叶上缘于第5肋处,下缘于肋下1.4cm,上下径13.4cm;前后径12.3cm;包膜增厚欠平坦;  相似文献   

3.
1 病例报告 女,56yr。主因右上腹疼痛,大便变白、皮肤黄染约0.5mo住院。查体:T36.90C,R16次·min^-1,P78次·min^-1,BP17.2/10.2.kPa,肥胖体型,精神可。右上腹深压痛。腹部B超显示肝门有一7.5cm×7.0cm肿块,胆总管直径2.5cm,管腔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扩张,胆囊颈受压,囊腔变小。CT检查:肝门偏左有-5.0cm×4.0cm实质肿块,胆总管直径2.5cm,管腔实质占位性病变,左右肝管及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4.
1临床资料 患者,男,58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3年、复发加重1d”入院。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明显包块,墨菲氏征阳性。B超示胆囊多发性结石伴炎变,胆囊壁厚0.8~1cm。肝功能检查:总胆红素16.9μmol/L,直接胆红素5.8μmol/L,白蛋白31g/L,ALT68U/L,AST87U/L,ALP110U/L,GGT56U/L。经消炎等治疗腹痛缓解,复查ALT、AST恢复正常,B超仍示胆囊多发性结石伴炎变,胆囊壁厚0.8~1cm。经患者要求于入院后1W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发现胆囊约10cm×4cm×4cm大小,胆囊底部胆囊壁明显增厚致约1cm。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胆囊神经内分泌癌,类癌(低度恶性)。术后7d出院。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134例,术中发现双胆囊畸形2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性,40岁。以“间断性右上腹不适1年”之主诉入院。入院诊断:胆囊结石、胆囊炎。B超提示:胆囊大小5cm×2cm,壁厚0.2cm,内部可见两个强光团,后伴声影,胆总管内径0.4cm。经术前准备,全麻下行LC术,常规四孔操作,术中见胆囊无粘连,呈“移”型,  相似文献   

6.
经腹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在宫外孕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在宫外孕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0~2004年我院遇到的133例宫外孕可疑病例的声像图资料,分两组(宫外孕组和宫内孕组)进行内膜形态学方面的对照研究,重点是内膜的位置、形状和厚度。结果:大多数宫外孕患者的子宫内膜显示欠清晰,内膜居中、增厚、回声增强,呈“三线征”改变,部分合并少量宫腔积液,内膜厚径〈1.5cm,常在0.4~0.8cm;正常宫内孕病例,内膜显示清晰,显著增厚,回声增强,边界较清晰,厚径1.2~2.8cm,多数在1.50cm以上,早期增厚的内膜呈条梭状,后期呈“葱头样”改变;宫内孕流产病例,内膜回声相对较低,多数合并有宫腔积液,内膜厚径0.6~1.5cm,多在0.8~1.2cm。结论:经腹超声观察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并结合附件区声像图特点及尿hCG化验,能够对宫外孕的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78岁,自述右上腹隐痛两天,用热水袋热敷、揉腹未见缓解,晚饭进食少许两小时后突感右上腹绞痛,伴恶心,无呕吐,无发热等症状。既往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病史(20余年)。急诊B超:胆囊体呈"8"字状,远离胆囊颈部的部分肿大,有张力感,前后径约3.9 cm,囊壁略显毛糙,无明显增厚,囊腔内可见多个直径约0.5 cm的强回声光团堆积一起,后伴宽大声影,能随体位移动;近颈部的部分胆囊内可见一直径约1.0 cm的强回声光团,后伴声影,也能随体位移动,但不能活动到胆囊的最底部,胆囊的两部分之间不相通,见图1。肝外胆管内径0.5 cm,无增宽,其内未见异常回声。超声印象:胆囊多发结石,急性胆囊炎(胆囊体扭转所致可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囊壁隆起性病变的超声声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0年12月诊治胆囊壁隆起样病变80例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诊断符合率为95.00以76/80);胆固醇性息肉符合率94.87%,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底较宽或有短蒂;呈高回声或中等回声,大小(0.54±0.18)cm;单发35例;体部多见。炎性息肉符合率95.24%,胆囊壁增厚,粗糙不平;多发16例;平均(0.75±0.20)cm;回声稍低;胆囊腺瘤符合率100.00%,胆囊壁局部明显增厚,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平均(0.98±0.22)cm;小结节型胆囊符合率75.00%,胆囊壁增厚,内膜破坏,不规则;基底宽,内部回声不均匀,直径为(1.67±0.32)cm。结论超声对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患男,45岁。因上腹反复疼痛半年加重1周伴背酸痛,来院就诊。查体:T36.7℃,心肺(-)。腹平软,胆囊区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脏不大,脾左肋下可触及,质软,无压痛及扣击痛。B超检查示肝、胰正常,胆囊体积增大,呈球形,胆囊壁增厚毛糙;脾脏增大,肋下3.0cm,脾厚4.5cm,轮廓清晰,表面光滑。回  相似文献   

10.
<正> 患者女30岁.上腹部隐痛1周、阵发性钻顶样疼痛4h,伴恶心、呕吐。B 超检查:胆囊长径9cm 前后径4cm,胆囊壁0.2cm.于胆囊腔内可见2条平行的中强度回声光带,中间为暗区,前后径约0.4cm,并可见回缩及蜷曲的缓慢蠕动,时而呈弯状、时而呈直线状活动图像.揭示(1)胆囊内活蛔虫.(2)胆囊积液。经肌注654—2 10mg,间隔4h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二维超声测量非脂肪餐前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改变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及40名健康体检者,应用二维超声测量空腹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餐后1、2 h胆囊壁增厚量及前后径缩短量、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及腹水量,并分析与肝功能ChildPugh改良法分级的相关性。结果肝硬化空腹胆囊壁增厚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正相关性,相关度较强(rs=0.724,P=0.000),与餐后1 h胆囊壁增厚量亦具有较好的负相关性,与门静脉、脾肿大及腹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超声为肝硬化分级提供了新方法,空腹胆囊壁厚度及餐后1 h胆囊壁增厚量是评估肝硬化分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68岁。左中上腹痛伴呕吐4d。查体:左中上腹压痛。既往胰腺炎病史10年余。B型超生:胆囊结石。CT平扫:胆囊内见直径约0.5cm小圆形高密度影。胰头饱满,边缘模糊。肠系膜上静脉密度增高,长径约1.2cm。周围脂肪呈云雾状。左肾前筋膜增厚。左上腹部分小肠管壁弥漫性增厚,厚达15mm,密度减低。肝周、脾周、左侧结肠旁沟见少量液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腹水与胆囊壁增厚的临床关系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80例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胆囊壁增厚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胆囊壁有明显水肿增厚改变者达45%,且有腹水者胆囊壁水肿增厚发生率(55.6%),高于无腹水者(23%),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胆囊壁水肿增厚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临床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Mirizzi综合征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资料病例 1 患男 ,75岁 ,右上腹疼痛 9d,加重伴发热、黄疸 2 d。查体 :T3 9.4℃ ,皮肤巩膜黄染 ,右上腹腹膜刺激征阳性。血常规 :WBC1 5 .2× 1 0 9/L;肝功 :TBIL 1 2 4. 5μmol,DBIL 87. 5μm ol,GOT68U/L,GPT 1 2 4U /L,GGT1 68U /L ,ACP1 75 U/L。B超 :胆囊约 1 4cm× 7cm× 6cm,胆囊颈部有一直径 1 .5 cm的结石嵌顿 ,肝内胆管扩张。以“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手术探查 :胆囊周围有淡黄色渗液 1 0 0 ml,胆囊明显增大 ,壁厚 1 .2 cm,表面散布黑色片状坏死灶 ,胆囊管与胆总管并行约 2 cm,胆囊管内有一直径 1 .5 cm结石…  相似文献   

15.
1病例报告 孕妇,30岁,孕1产0,停经34周来我院产前检查。彩超检查所见:头位,双顶径8.4cm,头围30.3cm,腹嗣30.1cm,股骨径6.6cm,肱骨径5.7cm,心率147次/分,羊水最大深度4.1cm,羊水指数11.8cm,胎盘位于后壁,成熟I级,胎儿体重约(2340±342)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胆囊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到我院就诊肝硬化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名为对照组,所有人员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统计2组空腹胆囊壁厚度及前后径、餐后胆囊壁增厚值及前后径缩短值,并检测不同类型胆囊壁增厚患者门静脉内径、血流量、血流速度。结果肝硬化C级空腹胆囊壁厚度、前后径大于A级、B级及对照组(P<0.05);肝硬化C级餐后1、2 h胆囊壁厚度增厚值、前后径缩短值小于A级、B级及对照组(P<0.05);双边型胆囊壁增厚患者门静脉内径、血流速度均高于单纯增厚组(P<0.05)。结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发现随着肝功能分级增加,胆囊增厚更显著。  相似文献   

17.
病毒性肝类常伴胆囊改变,在超声显像上有时与胆囊类相似。我们对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类198例病人观察了其胆囊情况,并采用SAL-32B型超声扫描仪,探头频率为SMH,每周检查1—2次,行动态观察,同时和ZO例胆囊类病人的胆囊改变进行了对比,现总结如下。1.病毒性肝炎病人的胆囊改变1.1急性黄疸型肝炎:共136例,年龄13—6O岁,男87例.女49例,胆囊壁毛糙者48例,并对部分胆囊壁毛糙者行动态观察,3周内恢复正常为68%(17/25);胆囊壁增厚4O例(其中12例双边征:),对部分胆囊壁明显增厚者观察3周,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为75%(1…  相似文献   

18.
病例资料 患者,男,40岁,以乏力,腹胀,少尿18天入院。临床查体:肝肋下2cm,余未见明显异常。B超检查:肝脏稍大,回声前区致密增强,后区稀疏衰减。肝内管道结构尚清晰,肝静脉变细,门静脉扩张,主干内径1.5cm。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走向分布正常,胰腺增大,胰体3.6cm,胰颈3.5cm,胰尾3.0cm,内部实质回声减低,胰管扩张,内径0.35cm,脾稍大,厚4.2cm,实质回声分布均匀;胃壁明显增厚,层次不清,实质回声减低,分布不均匀,其内血流丰富,最厚处位于胃大弯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所致胆囊壁增厚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住院胆囊壁增厚患者127例,依据临床资料和部分术后病理结果分为:急性胆囊炎组33例,慢性胆囊炎组24例,心、肝、肾疾病组40例,其他原因组30例。选择2008年3月至12月我院88例无胆囊疾患史及其他能够引起胆囊壁增厚的健康体检者,按照是否禁食分为空腹对照组52例和餐后对照组36例。均测量比较其胆囊壁厚度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空腹对照组胆囊壁厚(2.4±0.3)mm,餐后对照组(3.4±0.2)mm,急性胆囊炎组(5.6±0.4)mm,慢性胆囊炎组(4.2±0.3)mm,心、肝、肾疾病组(8.6±0.5)mm,其他原因组(3.4±0.3)mm。餐后对照组及各病变组胆囊壁厚与空腹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慢性胆囊炎组与急性胆囊炎组及心、肝、肾疾病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其他原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胆囊炎超声声像图以内膜改变为重,心、肝、肾疾病胆囊壁呈规则均匀的双边征,这与慢性胆囊炎引起的胆囊壁增厚较易鉴别。而其他原因组部分声像图特点与慢性胆囊炎有类似之处。结论胆囊壁增厚是一种非特异性病理表现,可由胆囊本身及胆囊外疾病引起。超声显示胆囊壁增厚时,应结合临床资料和声像图特点,鉴别引起胆囊壁增厚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1病历介绍杜某男82岁。右上腹包块伴腹胀6d人院。查体:T36.8℃、P90次/minBp:16/10.7kPa,巩膜无黄染,心肺(-)。腹部略膨隆.右肋缘下4cm腹直肌外缘处扪及一直径为5-6cm半球形包块,右上腹压病阳性,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叩鼓音,肠鸣音弱。白细胞计数:8.9×109/L,CT扫描:结肠肿物,初步诊断为结肠肿物。术中见肿物为异位扭转胆囊。胆囊底位于横结肠上,胆囊开口于右肝后叶下段支胆管,呈悬垂状,且扭转3m℃,胆囊底组织坏疽,造成结肠麻痹扩张。术中施行胆囊切除,术后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无并发症。2讨论正常胆囊位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