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为血管外科和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72具尸体的大隐静脉主要属支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主要属支注入类型分五大类型;最上属支以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为主,最下属支以股内侧浅静脉为主;注入处外径(平均)最大者为股外侧浅静脉,至隐股点距离(平均)最长者为股内侧浅静脉。结论:在大隐静脉相关手术时,应至少寻找并结扎三支或以上属支;寻找属支时,应在隐股点下方50m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解剖5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注入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的直径为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点均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主要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102例下肢大隐静脉的解剖学定向测量与研究,为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依据。方法统计102例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汇入类型,测量汇入处外径及汇入处到隐股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间距以及大隐静脉主干特别点外径,并加以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以Ⅱ四支型、Ⅲ三支型和Ⅳ三支型为主,股内侧浅静脉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入处外径最大,分别为(0.40±0.11)cm、(0.44±0.12)cm;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汇入处到隐股点的间距最长,分别为(4.76±0.38)cm、(2.55±0.28)cm;到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间距最长,分别为(12.94±0.65)cm、(12.81±0.65)cm;大隐静脉主干特别点外径越向上越粗。结论对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的解剖观测结果提示,对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进行结扎时,必须结扎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血管移植时尽量避免损伤大隐静脉主干,以隐股点、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解剖结构及位置关系来确定股内侧浅静脉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入处的体表投影。  相似文献   

4.
保留五大属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正葆 《浙江医学》2000,22(4):223-224
自1988年以来笔者对16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18侧肢体进行了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的高位结扎手术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 ,女3例 ;年龄26~62岁。左下肢5例 ,右下肢9例 ,双下肢2例。有10侧肢体足靴区色素沉着 ,12侧肢体合并小腿溃疡。术前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全部阳性 ,Pratt实验6侧肢体阳性 ,Perthes试验全部阴性。14例行顺行下肢静脉造影证实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2.手术方法 :在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切口下方 ,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出大隐静脉主干及五大属支中…  相似文献   

5.
解剖4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直径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点及各属支注入大隐静脉点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6.
在对40侧成人下肢大隐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特点进行观察测量的基础上,应用大隐静脉干轴型静脉皮瓣局部转移修复下肢皮肤缺损创面7例均获得成功,术后虽有2例发生月芽状坏死,但经换药清洁创面后亦获痊愈。  相似文献   

7.
1985年德国的Hauer首先将腹腔镜技术引入治疗下肢静脉疾病,开展了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手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2].与传统的linton法相比,具有手术切口远离病变区操作,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回顾分析2002~2003年我院进行的26例、32条肢体内镜下大隐静脉交通支断离术,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血管体系中,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股动脉及其分支,为下肢进行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作用,查阅佟智颖等[1-4]文献资料只见其分支等变异,笔者解剖发现股动脉分支及大隐静脉属支均存在变异情况,较为罕见.现作如下报告,仅供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 1995~ 2 0 0 0年对 6 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94条腿施行保留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 ,结扎股内、外侧静脉 ,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的手术方式 ,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机理进一步阐述 ,并对此手术方法的理论依据加以探讨。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 5例 ,94条肢体 ,男 4 4例 ,女2 1例 ,年龄 2 2~ 6 6岁 ,所有患者均有小腿酸胀不适和乏力感。 2 9例双下肢发病并行双侧手术。单纯左侧肢体患病 2 3例 ,右侧 13例。大腿部表浅静脉曲张者 15例 ,所有患者均有小腿部表浅静脉曲张。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末端的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头静脉插管、穿刺及选用置入管的直径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数据支撑.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标本进行双侧颈部、臂部、腋窝及锁骨周围部分解剖,观察头静脉,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12具(24侧)标本头静脉解剖观测,其中19侧属于Ⅰ型(腋静脉型)、3侧属于Ⅲ型(锁骨下静脉型)、2侧属于Ⅱ型(颈外静脉型).腋静脉型、锁骨下静脉型的注入角为(53.64±1.22)°,颈外静脉型注入角为(112.41±3.38)°;头静脉注入点距锁骨的距离为(15.13±0.11) mm,头静脉注入点距喙突的距离(26.52±0.14) mm,头静脉终点外径约为(5.57±0.24) mm.结论:头静脉较少数注入颈外静脉,且注入角度差异大,注入点距锁骨、喙突的距离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隐静脉曲张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2例,对从入院当天至手术日的时间、住院天数、费用、药品费用、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药品比例及住院费用均较非临床路径组降低(P<0.05),满意度则显著提高(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增强病人满意度,并有助于年轻护士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对114侧成人尸体的大隐静脉股部进行了解剖观察。大隐静脉股部本干的变异占17.54%,分为分叉型、汇合型和岛型三种。属支有2~7支,其中3~5支者占87.72%。隐股结合点的体表定位是①耻骨结节水平线下20mm处与股动脉内侧11mm处相交点,②腹股沟韧带内、中1/3交界点下方39mm处,③从两侧耻骨结节间中点划一条与腹壁正中线开成107°的线,此线的63mm处。文中讨论了大隐静脉股部解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GSV-LMS)极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发生误诊。本文报道了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例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的病例资料,并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41例大隐静脉平滑肌肉瘤资料共同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1∶10,发病中位年龄59.5岁;以大腿最好发,无特征性临床表现,42.9%患者在初诊时发生误诊。手术完整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辅助放化疗指征、效果及方案尚不明确。3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6.1%和77.5%。31.0%的患者术后出现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10例大隐静脉剥脱术后出现血管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2月,蚌医附院共收治10例因行大隐静脉剥脱术出现血管并发症患者,10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为33~62岁,平均41.5岁。分别对10例患者并发症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中发生左股动脉损伤1例,左股静脉损伤1例,右股静脉损伤2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ft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LDVT)5例,LDVT同时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1例。10例患者中4例股动静脉损伤患者行急诊手术处理,1例LDVT出现股青肿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左股静脉切开取栓+左髂静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治疗,1例LDVT和1例LDVT合并有PE患者行永久性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例LDVT患者行药物保守治疗。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并进行随访6~36个月,未继发静脉性溃疡、动脉缺血、肢体坏疽、截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大隐静脉剥脱术一旦发生血管并发症,必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及时有效地治疗可以减少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应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的手术技巧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行择期CABG术患者11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EVH)组(40例)和全程切开大隐静脉获取术(OVH)组(78例)。对2组患者高危因素和术后合并症进行比较,并对EVH组所取静脉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2组患者下肢切口合并症高危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合并症总发生率EVH组较OVH组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静脉获取时间相当,获取的静脉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H组更多地采用了序贯吻合血管桥技术以保证完全再血管化的需要。组织学评估结果显示,内窥镜获取的大隐静脉内膜完整,质量可靠。2组患者术后平均随访5.8个月,均未再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CT检查结果显示,EVH组桥血管共73支,仅2支存在局限性轻度内膜增生,未见桥血管闭塞。结论EVH技术在降低术后下肢伤口合并症方面有明显优势,适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可能成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常规静脉获取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大隐静脉曲张点式剥脱术临床应用(附56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 1997- 0 5以来 ,共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 5 6例 ,其中 ,双侧大隐静脉曲张者 18例 ,手术效果极佳 ,具有切口小、曲张静脉剥脱彻底、手术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易于被广大患者 ,特别是广大中青年女性的欢迎。  相似文献   

17.
大隐静脉曲张针孔高位结扎加腔内激光治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大隐静脉针孔高位结扎加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的方法,总结该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33例,其中单纯大隐静脉曲张102例,同时伴有轻度股浅静脉反流31例.内踝部Seldinger法穿刺大隐静脉,通过导丝置入5F造影导管,将光纤通过导管送入大隐静脉内,行血管腔内激凝闭.膝关节上激光功率15~18W,每0.5~1cm血管内脉冲持续时间1s,间隔1s.膝关节下功率12W,每0.5~1cm血管内照射1s,间隔1s.结果 7例有轻度皮肤灼伤,无其他并发症.随访5~36个月,平均18个月,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性病变明显减轻,浅静脉曲张消失,下肢酸胀感减轻或消失.结论 大隐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